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2020-12-19 澎湃新聞

數十根長竹依土牆整齊堆放,編制好的竹製品散放在水泥地上。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雙手靈巧地挑弄著,不時循著事先留好的孔洞,目不轉睛地將一根根竹絲穿引而過……10月9日上午,渭南市華州區高塘鎮南堡村一個農家小院裡的場景引人駐足。

正在編制竹製品的,是70歲的省級非遺項目華州竹編技藝傳承人邢都看。歲月在指尖流轉,一件件竹製品無聲地「訴說」著這裡的人們與竹子的故事。「我從14歲開始,就跟著家裡的長輩學竹編,已經做了50多年了。」邢都看告訴記者,村裡老一輩人都會做竹編,竹製品也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以竹為伴,華州兒女堅守並傳承著久遠的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種類豐富的竹編產品。

匠心傳承 編就千年竹藝時光

華州區南依秦嶺,地勢南高北低,是「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區縣,非常適合竹子生長,有「綠竹千頃」之說。據縣誌記載:「明時唐村地瘠民貧,有民常習為竹器之藝。」千百年來,靜靜生長的竹林造就了這片土地的幽雅風貌,養育著一代代質樸勤懇的華州人,而竹編作為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在華州區廣為流傳。

從明代至新中國成立之初,華州竹編多散於鄉村,為家庭副業,主要生產床、椅、桌、書架等二三十種日常用品。1958年,華縣竹藝社成立,有職工100多人。1960年,竹藝社高級技師靳天寶等人曾為人民大會堂陝西廳製作竹沙發54套,充分展示了華州竹編的高超水平。1975年,華縣竹藝社更名為華縣竹藝廠,產品涵蓋竹沙發、竹茶几、竹器配套產品及生活用具等,多達百餘種,銷往全國各地。1977年,華縣竹藝廠生產的竹門帘更是遠銷日本等周邊國家。

千年時光裡,一代代傳承竹編技藝的華州人,恬淡悠然、寵辱不驚。農忙時種田,農閒時做竹編是邢都看和老伴兒的生活日常。「竹編是個細活兒,很費工夫。」邢都看拿起一個編好的馬提籠向記者介紹,「編這樣一個馬提籠,要砍十幾斤竹子。天剛亮時取竹是最好的,要帶著水汽,等日頭上來後竹子太硬,就沒有那個柔韌勁兒了。竹節長、挺拔的竹子是最好的材料。背回來的竹子要去節、下料、截材、破篾……材料備好後,要先編底子,再收邊子等,整個下來需要三四天。」憑著熱愛與執著,邢都看的竹編技藝越來越精湛,不僅編制速度快、手法多樣,編出的竹製品種類也越來越多,小到饃篩、筷子籠,大到竹筐、竹籃,幾乎涵蓋所有日常生活用品。如今,他的雙手已在漫長歲月中被篾條磨去手紋,變得非常粗糙。而這份傳承與熱愛也給了他幸福的回饋——目前,老兩口靠竹編一年可收入三四萬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2015年7月,華州竹編技藝因其承載的歷史價值、工藝實用價值和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加之其地域特色和深遠的影響力,被列入陝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精美竹藝品。

鼎力創新 傳統技藝活力再現

竹編雖小,但它與華州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然而,很長一段時間裡,傳統竹編產品因形態單一,經濟效益低,加之受到塑料製品、金屬製品的衝擊,竹編工藝漸漸衰落。同時,由於竹編工藝工序複雜、耗時長,願意學習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

怎樣才能讓華州竹編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答案只有一個:創新!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華州竹編技藝,2018年8月,華州區在原華縣竹藝廠的基礎上,重新組建了華州竹藝社,並和四川中國竹藝城成為長期合作夥伴,聘請獲得「國際竹編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陳雲華為長期技術顧問。同時,華州竹藝社成為「一帶一路」東南亞竹藝文化發展聯盟會員單位,也是陝西省唯一一家受邀參加2018年第十屆中國竹文化節的企業。目前,華州竹藝社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際竹藤中心認可的2名中級工藝美術師和8名初級工藝美術師。

10月9日下午,當記者走進位於華州城區的竹藝社時,感覺城市的喧囂頓時被隔絕開來。在這鬧中取靜的清幽之地,幾位年輕女性正專注地進行竹藝品編制,展臺上琳琅滿目的精美竹藝品十分惹眼。

工藝美術師正在編制平面竹編作品。

「我們是一家集展示、傳承、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綜合型竹藝社。」華州竹藝社總經理宋益民介紹,「現在,我們正充分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華州歷史文化人文底蘊,以傳承『渭華起義』精神為主題的竹編產品作為主打作品,力爭通過多樣的竹編作品及竹編工藝與瓷器等相結合的瓷胎工藝作品,全方位展示華州竹編技藝與時俱進的風採和所承載的文化魅力。」

宋益民拿起一束仿真玫瑰花說:「這是我們目前正在重點發展的仿真竹編產品。所有的竹藝品均使用天然染料,經過揉色進行染制繪圖,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記者拿近細看,以細竹片編制的玫瑰花瓣層次分明、色彩逼真、栩栩如生。宋益民又走到一幅平面編制的山水圖前說:「這一幅畫要用到千斤竹子。竹編最關鍵的步驟是破篾。竹子的溼度得合適,幹了易開裂,溼了厚度不符合要求,100斤竹子僅能出6兩到8兩竹絲。有句話叫『經篾薄如綢,緯絲繃如發』,指的就是上好的竹絲。這樣的一幅作品由中級工藝美術師編制,需要2個月才能完成。」記者湊近端詳,只見竹絲纖細、紋路精密,用指尖輕輕觸碰滑動,不禁感受到竹篾飄散的清香和匠人們的執著精神。

用竹絲編制的工藝品因保存時間長、不易破損、觀賞價值高等特性,備受市場追捧。當下,作為華州區特色非遺產業,華州竹編在編制傳統農業生產生活工具的基礎上實現了升級改造,創新推出竹編燈具、竹編包具、新型竹家具等200餘種產品,產銷兩旺、供不應求。

省級非遺項目華州竹編技藝傳承人邢都看正在編制竹產品。

助力扶貧 鄉愁文化後繼有人

華州竹編要持續創新發展,技術人才是關鍵。只有留住人,才能留住技藝,留住傳統文化的根脈。

一名合格的竹編師從選竹子開始,就要嚴格把控每道工序。小到刮竹皮,大到對竹子進行編、絞、穿、插、鎖、扣……所有的活兒都在手上,都需要時間的積累與沉澱。當傳統技藝逐步回到大眾視野時,越來越多年輕人主動加入竹編隊伍,肩負起傳承非遺的重任。與此同時,華州竹編也以自身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

立體竹編時尚提包。

據了解,華州竹藝社目前有固定竹編師21名、工人200餘名,可編制傳統竹產品20餘種、創新產品84種。創新產品中,平面竹編、瓷胎竹編、立體平面結合竹編等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市場前景良好。

2019年7月,華州竹藝社在金堆鎮舉辦了兩期易地搬遷就業扶貧暨非遺竹編訂單式培訓班,參與培訓人員210人,其中貧困群眾130餘人。參加培訓班的金堆鎮寺坪村貧困群眾楊麗手捧自己編制好的竹藝品滿心歡喜地說:「當時聽說鎮上有免費的竹藝培訓,我就趕緊報名了。我家有五口人,全靠娃他爸一個人掙錢養家,所以我想學一門手藝補貼家用。參加培訓後,我才知道竹編原來有這麼深的學問,不僅可以提高家庭收入,也可以豐富業餘生活。」

竹藝社與學員們籤訂就業和產品回收協議,為他們提供原材料,定期根據他們的技術熟練度和作品難易度,對編制好的成品進行定價回收。宋益民說:「我們採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對每個學員從基礎竹藝編制教起。學員學成後,和竹藝社籤訂產品收購訂單,每個技術工月收入在2000元到3000元。」

當年10月,竹藝社又在金堆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新民小鎮舉辦技能升級培訓班,讓貧困群眾學到更多竹編技術,還為竹藝社儲備了210名優秀的編制人才。此外,為了增強群眾對非遺文化的認識、認同和保護,更加全面地了解華州竹編,竹藝社還多次組織開展非遺竹編進校園、進企業等活動,受到熱烈歡迎。

精美竹製書籤。

近日,為進一步發揮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的作用,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省文旅廳與省扶貧辦聯合下發《關於支持設立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並公布了首批52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華州竹藝社光榮入選。

「近年來,我們以助力脫貧攻堅為方向,以非遺資源為依託,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路徑,助力脫貧攻堅成效顯著。截至目前,華州區竹編產業有從業人員5000餘人,年產值2000餘萬元。今年,區上還在高塘鎮新建竹藝博覽園200畝,為發展竹編產業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原材料。」華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梁思娟說。

新竹舊竹密結,一籠籠叢生,搖曳生風。靜坐幽篁,巧手編制,品茗吟唱。在這片孕育了「千頃竹林」的土地上,人們對竹子的感情日久彌深。可以想見,在傳承與創新中,古老的華州竹編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記者 穆騁 文/圖)

平面竹編產品。

記者手記

讓非遺文化綻放時代光彩

古往今來,竹子不僅因自身高潔的品性受到文人墨客的偏愛,用其為材料製成的產品也深受群眾喜愛。因竹而生的華州竹編是一門縱橫交錯的藝術,被挑壓的篾為「經」,而編制的篾為「緯」,經與緯的交融造就了姿態萬千的竹製品,也成就了華州這片土地與竹有關的文化風貌。

對於華州兒女來說,竹編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精神,代表著千百年來祖輩們自強不息、砥礪奮鬥的倔強與不屈。

但如今,與很多非遺傳統手工技藝一樣,純粹的竹編技藝傳承者越來越少,除了堅守的老手藝人,年輕人主動學習的意願不強,這使得華州竹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要傳承,更要創新。現代社會,僅憑熱愛和堅守,很難讓華州竹編得到更好的發展。只有創新,才能使傳承更具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華州區做了大量探索,努力尋找新的方式,激發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對華州竹編的喜愛與文化認同。

萬物皆有靈,用雙手編制萬物的竹藝師,是竹製品靈魂的鍛造師。記者認為,技藝要傳承,首先要培養大量人才。無論是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進企業和各類研學活動,還是開辦各類有針對性的培訓班,都是培養、儲備竹編人才的有效方法。

同時,竹編製品類型也要不斷創新。從附加值較低的各類生活器具到工藝複雜精美的竹編工藝品,竹編產品只有在保持原本風貌的基礎上讓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化,才能更好地被大眾接受和選擇。

除此之外,還要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市場,讓華州竹編走進千家萬戶,讓更多人了解、喜愛華州竹編製品和竹編文化,從而讓這一項非遺文化更好地綻放時代光彩。(穆騁)

來源:陝西日報

往期回顧

· · 監製 | 孫文生

審核 | 耿 薇

原標題:《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竹編之美,特別的美!|竹編|竹子|手工藝品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年公益傳授竹編技藝近萬人次 她讓更多人「粉」上東陽竹編
    這是她專為第二天到木雕小鎮研學的孩子們準備的,她將用這些纏在細鋼絲上的絨條結合篾條,教孩子們編織一款新的竹編花器。因為這項心血來潮的創意,蔡紅光在義烏小商品城尋找了一個下午,終於滿載而歸。這只是她近幾年來從事竹編技藝公益傳播的一個縮影。
  • 中國竹編——文化的承載,技藝的流傳
    中國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竹編可分為細絲和粗絲竹編工藝品,它的製作可以分為起底、編織和鎖口三道工序。
  • 雲南會澤:竹編技藝「編織」 殘疾人新生活
    曲靖市會澤縣通過竹編技能培訓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非遺+就業+扶貧」12月初,走進會澤縣雨碌鄉馬桑壩村竹編培訓基地,在老師的指導下,大家都在忙碌著手裡的竹編活計。這裡正在進行的是2020年曲靖市會澤縣雨碌鄉貧困殘疾人竹編技能提升培訓,30多名村民參加了此次培訓。
  • 文化保山:古巷、老人、竹編,這是鄉愁!
    剝去堪為一等材料的篾青,內裡的篾黃(竹肉)繼續分層,技藝高深的篾匠師傅可分出四五層,剝成隨心所欲的繞指柔。第四道工序是開編,具體包括起底、編織、收口三道工序。在編制過程中,如果只是常規的家庭農具籮筐、糞箕、籃子、背簍等,就以最常規的經緯編織法為主。如果編織複雜的桌椅、箱子、竹蔸、籠子、扇子、細篩等,就要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穿插各種技法,讓編出的圖案花色多樣。
  • 糖畫、竹編登上「微博非遺公開課」
    糖畫、竹編登上「微博非遺公開課」 發布日期:2020-03-02 09:18 信息來源:今日桐鄉 瀏覽次數:
  • 拍客| 指尖上的技藝 走近瓊海蓑衣阿婆龐學英
    拍客 | 指尖上的技藝 走近瓊海蓑衣阿婆龐學英 來源:南海網客戶端 作者:羚羊
  • 東安縣山水村:竹編工藝織出致富路
    竹編製作技藝傳承人龍祥庚在拉竹絲,抖動的竹絲像絲帶一樣飄舞。龍祥庚在編織竹籮筐。龍祥庚在編織竹籮筐。紅網時刻永州4月9日訊(通訊員 黃綺 唐明登)4月7日,在東安縣白牙市鎮山水村5組,竹編製作技藝傳承人龍祥庚坐在自家門前,有條不紊地編織傳統竹籮筐,一根根竹絲條在指尖靈活穿梭,精美的籮筐轉眼被編織出來。他家院落擺放著一堆堆茨竹,在二樓房間裡,編織好的竹籮筐層層疊疊整齊有序地堆放在一起。
  • 指尖秀絕活 ——五峰李鳳英的竹編人生
    農村新報全媒記者 胡勝芳 通訊員 王登府「自大賽啟動以來,已收到五峰本地及宜都等周邊不少工匠提交的竹編精品。」7月7日,五峰民貿電商產業園內,「五峰印象竹藝」負責人、湖北省民間工藝大師傳承人李鳳英告訴農村新報全媒記者,6月1日,五峰非遺保護中心啟動為期3個月的五峰精細竹編技藝大賽,讓她牽頭組織,通過大賽遴選精細竹篾製品,作為商品開發小樣,以「印象竹藝」為主陣地,開展批量生產和銷售,擴大竹藝產業。
  • 寶山這個地方的竹編技藝已流傳百年,如今正散發出新的魅力……
    過去,寶山月浦地處農耕地區,竹器是當地民眾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為竹編製作技藝提供了深厚的生存土壤。竹編技藝在當地已流傳百年,從第一代申家兄弟傳承至今已有五代。舊時,人們將擅長竹編的手工藝人稱為篾匠師傅。月浦更是在各個生產大隊組建了專門的竹匠組,以便及時為村民提供竹器製造、加工、維修服務。
  • 竹編雖發源自中國,卻精緻於日本
    而在另一些手工藝者的手中,經緯縱橫間,或成為精工細作的盛放器皿,或成為一件欣賞把玩的雅器,展示出另一番清麗神採。 竹編發源自中國,精緻於日本 更有甚者還掌握了編織文字、立體編織和混色編織的技藝,融入了個人情感和精巧工藝的竹藝品,可謂是竹編藝人用心打磨的「結晶」,貴重無價。 竹編藝人的工匠精神
  • 武宣東鄉:小小竹編 九代傳承
    竹編是用篾片或篾絲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竹編生活用品實用價值大,歷史悠久。武宣的竹編技藝因東鄉鎮的竹籮筐、竹籃子而盛名,其中龍甫村竹編自祖上張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編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國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可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讚嘆其難!
  • 十日談丨直播預告:90後新生代帶道明竹編走向新生
    楊隆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成都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出生於竹編世家,大學畢業後毅然留在家鄉創業,為道明竹編探索出新的創作設計和現代經營理念。2014年成立了道明竹編巧妹子竹編專業合作社,組織有較好技藝的竹編藝人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路子,將合作社發展成現代創新型企業。
  • 北京懷柔:展穿越千年指尖藝術 傳承非遺文化荊編技藝
    隨著時代變遷和進步,這種荊條編織製品早已鮮見於集貿市場,亦或山村農家,但其編織技藝卻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傳承,並發揚光大。作為京郊荊編技藝傳承人,懷柔區雁棲鎮西柵子村農民赫文起自小學習荊條編織技藝,幾十年來,不僅用雙手編出背簍、果筐、糞箕子等多種農村生產生活用具,而且還開啟了指尖兒上的創業新營生,實現增收致富。
  • 拋沙畫、竹編、陶瓷長壽柚……今晚長壽區長邀你品鑑非遺文創產品
    竹編工藝品 拋沙畫 以手為筆、以沙為墨,指尖輕拈,萬物盡顯。 長壽水資源極其豐富,鬆軟細圓的河沙為民間藝術創作提供了優質條件。清末時期,長壽人鄧鳳來始創拋沙畫。多年來,其子孫後輩加以完善,拋沙畫技藝得以世代相傳。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周覓解鎖竹編技藝 种丹妮品嘗甜柿讚不絕口
    周覓、种丹妮歌聲傳遍燕兒谷探訪小組學做竹編、陶藝燕兒谷位於羅田縣的南大門駱駝坳鎮,近幾年通過發展休閒旅遊、健康養老、研學教育,燕兒谷帶領村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了11倍。而在鄉村工匠學校,周覓與當地篾匠學習了竹編技藝。竹編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傳承人何啟林向周覓介紹了竹編的基本技法,手腳並用、釐清竹篾才能編好。彭宇和种丹妮則體驗了陶藝製作,扶住泥胚、挖孔、向體側拉開,精細的步驟考驗著人的手藝。到底他們能否順利完成陶藝成品的製作呢?羅田之旅還有怎樣的驚喜等著大家?
  • 盧治勝:一位竹編藝人的33年堅守
    憑著在竹木製品廠打下的堅實基礎和刻苦學來的雕刻技藝,又憑著多年來對竹木加工的熱愛,盧治勝帶著他的蔑刀走南闖北,養大了兩個兒女。2015年,孩子們均大學畢業,在外地各自有著穩定的工作,盧治勝踏實了,於是他決定回自己的家鄉武寧了。
  • 「80後」浙江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以「技」戰「疫」
    原標題:「80後」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以「技」抗「疫」 刮青、起底,起身、收口……近日,「80後」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錢利淮通過「微博非遺公開課」,向大家展示了烏鎮竹編這項傳統技藝。這是繼桐鄉市糖畫技藝非遺小傳人魏樂樂之後又一個在「微博非遺公開課」上授課的桐鄉非遺傳人。
  • 漢中藤編、竹編培訓助力非遺傳承
    南鄭區黃官鎮鑫豪藤編發展有限公司廠區內熱鬧非凡,由該區文化館組織承辦的2020年漢中市「三區」人才藤編、竹編培訓班在這裡舉行。本次藤編非遺技能培訓從12月1日開始為期3天,參訓學員來自陝南三縣區共計5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人、殘疾人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