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山:古巷、老人、竹編,這是鄉愁!

2020-12-19 保山資訊

古街(固東街)是明清時期騰北最大的,已有數百年歷史。如今,東、西、北三面充斥著現代化元素,新建築、商品、機動車輛……潮流時尚的顧客熙來攘往,集鎮上瀰漫著熱鬧和喧囂。最偏南的一個巷道,幽深,有點狹長,專賣陶器、騾馬鞍架、農具、竹器等鄉村用品。巷道盡頭,是一家榨油作坊,古老的榨油機還在作業,時不時給寧靜的小巷增加點動感。一巷貨品,尤竹編器具居多,有曬笆、簸箕、篾帽、篩子、雞籠、豬籃、背簍、搖籃籮等幾十類品種。

賣者多,買者少,整條巷道顯得有點安靜。賣竹器者多為老人,他們悠悠然吸著老草煙,或端起隨身自帶的,泛黃的老式茶瓶,裡面灌滿濃釅渾濁的茶湯,爽滋滋呷上幾口,潤潤嗓子,過足茶癮,繼續靜等生意上門。在滄桑歲月中,他們不慍不火,慢吞吞地延續著古老的手藝和買賣。老人們面色很平和,也有點茫然,他們也不知道這類帶著泥巴味的土產品市場什麼時候將不復存在,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手藝啥時候將嘎然失傳。或許,他們此刻只是在乎當街的生意能儘快成交,好早點回去,似乎太多太遠的想法均不在考慮的範疇。

在騰衝北部鄉鎮,竹編歷史悠久。山寬樹茂,竹木資源豐富,優勢得天獨厚,不少村寨就地取材,應時代生活所需,讓竹編這一特色傳統手工藝盡情發揮到極致,流長傳承。在生產力落後,生產資料極度匱乏的年代,曾一度創造輝煌。隨著現代化程度的飛速提高,竹編農具才漸漸淡出歷史的舞臺。作為農村日常的零星搭配,仍然被少數人默默傳承,幸甚沒有失傳。賣竹器的人群中,有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七十多歲,姓陳,出身竹編世家。我走到他的攤位坐下,和他攀談起來。難得有人對這手藝感興趣,看得出他很高興,只見他不緊不慢的掏出一個銻煙盒,很老式的那種,外表的烏黑幾乎覆蓋了白銻的本色。老人家嫻熟地裹上一根老草煙菸捲,點火,「吧嗒吧嗒」接連吸上幾大口,暢快的一番吞雲吐霧,仿佛過足了菸癮,接著他很大方的打開話匣子,圍繞著自己熟門熟路的的竹編篾活話題,如數家珍,侃侃談開。

陳老伯告訴我,竹編這手藝活比起趕馬、燒炭、做豆腐等傳統的農村三苦相比,不算太累,但做起來得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還要有一定的悟性和鑽勁,吃得苦,手底下才能出好活計。產品質量好,式樣新,才能討用戶喜歡。除了技術問題,原材的選擇很講究,竹子品種不同,手工成品各異。騰北地區常見的竹子有滑竹、糯竹、石竹、金竹等,其中金竹竹節長,質細柔和,耐磨抗腐,柔韌性較好,是竹編工藝品的上好原材。砍竹子,嚴格講求竹齡和節令,隨性砍來的竹子,編制的蹩腳貨質量不達標,會直接影響業內聲譽。竹子必須確保足齡,生長期要在三年以上,成熟,勁道;砍伐時間選取每年農曆七月,這時候的竹子飽滿圓潤,溜直光滑,無蟲害病患,顏色一致又沒有斑點,葉澤翠碧,竹表金燦,成色最佳。

做竹編的手續有點繁瑣,這就考驗手藝人的耐心了。先把竹子齊根砍下,去掉枝梢,成捆架到乾燥背陰通風的地方擱置起來,讓時間和空氣對原材料進行慢條斯理的打磨和鍛造,致竹子的品性達上乘,時間為1—2月,這個初始程序叫困竹。困期結束,歷盡閉關涅槃的竹子變得無比精幹練達,色澤由金黃蛻變稍稍泛白。第二步,使用前先放到清水裡浸泡三天,喚醒沉睡休眠的竹子,使之鮮活如初,柔韌勁道十足。第三道工序是破篾,把竹筒破成粗細均勻,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絲。接著持專用的篾刀剝取金竹表層最柔韌筋道的部分(稱為篾青),然後刮青去節,儘量保持竹子本身的自然色澤。剝去堪為一等材料的篾青,內裡的篾黃(竹肉)繼續分層,技藝高深的篾匠師傅可分出四五層,剝成隨心所欲的繞指柔。第四道工序是開編,具體包括起底、編織、收口三道工序。在編制過程中,如果只是常規的家庭農具籮筐、糞箕、籃子、背簍等,就以最常規的經緯編織法為主。如果編織複雜的桌椅、箱子、竹蔸、籠子、扇子、細篩等,就要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穿插各種技法,讓編出的圖案花色多樣。第五道工序是打磨,用砂紙或刷子細行打磨產品,使之光滑,細糯,手感良好。第六道工序是上漆,噴刷無色無味的清光漆,美觀大方,經久耐用。粗糙農具可不上漆。竹編具有結構緊密,結實牢扎,彈性限度好,抗壓能力強等特點。採用竹子本色編制,不著色,不上漆的產品清麗素雅,古色古香,別有韻味。

陳老伯一邊喝著老茶,一邊介紹著,竹編在他們村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解放前,竹編技藝已有很大的發展。解放後,幾乎家家戶戶從事竹編,那時候村裡的竹編能手不計其數。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大煉鋼鐵和六、七十年代生產合作化的時候,甚至到八十年代的包產到戶,竹編農具需求量大,還暢銷外地,產品幾乎供不應求,當時他們一大家子專門靠竹編就可以換取勞動公分,到生產隊領取口糧。因為技術過硬,產品數量多,質量過關,年底還有分紅。他們祖輩靠竹編養家餬口,他也正是靠這手藝養大了四個孩子,養活了一家子。說到此處,他停頓了一下,喝了口茶水,老眼放亮光,皺巴的臉龐寫滿自豪。他農忙種田,農閒繼續經營他的拿手巧技搞副業,生活還算過得有滋有味。後來兒女長大,都成家立業了,雖然市場上對竹編農具的需求量越來越小,老人也不再需要披星戴月擺弄竹編維持生計,然而他一直都沒有放下手中的篾刀。他說到,現在,孫子都成家了,自己年紀大,老眼昏花,手指也不靈便了,兒孫們都一直反對他繼續竹編,甚至上街售賣,希望他在家安享天年。他還說,兒孫們都孝道,自己還有補助和醫保,吃穿病不愁,但他終究還是放不下這個搗鼓了一輩子的老手藝。因為加工繁瑣,利潤薄,村裡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老人在整,青年人都不願意學。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擔心這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手藝瀕臨失傳,說到此處,老人的神情變得黯然起來。

我告訴他,騰北的竹編是寶貝,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對於傳承優秀民族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建設新農村,具有重大意義;也是展現邊地文化風採的一張亮颯颯的招牌,這技藝永遠不會失傳。目前在沿海和內地的廣大地區,因為竹子具備生長周期短,繁殖快,種植便捷,物美價廉,用途廣泛等特點,已逐漸成為木材的重要替代資源之一,廣泛生產竹製品可充分利用竹材資源,既綠色環保,又經濟實惠,更是有效地保護了國家的森林資源。竹編這一極具民俗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知名度會不斷飆升,豐富多彩的竹編工藝品、日常用品等,正大踏步走進人們的生活,且備受青睞,竹製品的前景只會越來越可觀。

此後,只要與時俱進,更新技術理念,由粗燥走向精細,由簡單變成縝密,產品追求多樣化的同時,打造精品。同時要主動爭取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獲取產業扶持,繼而拓寬市場,把竹編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民心工程,逐步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和大眾化,古老的竹編手工藝一定會迎來發揚光大的豔陽天。老人家聽了笑逐顏開,翹起拇指連連稱好,他說不一定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但他完全相信國家,他還說竹編行業,只要重視,一定錯不了,這個手藝就永遠不會失傳。說完,他樂呵地站起身來,口中哼著本土山歌小調「新春裡咦喲,老倌我嚒偌偌,新新的竹編車上裝,街上賣麼嚯嚯……」一邊從推車上拿下一沓竹篾帽子、竹篩子什麼的,齊刷刷擺在地攤上……

可敬可愛的竹編老人,願他的夢想更加甜美!

【柴嘉張】

相關焦點

  • 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雙手靈巧地挑弄著,不時循著事先留好的孔洞,目不轉睛地將一根根竹絲穿引而過……10月9日上午,渭南市華州區高塘鎮南堡村一個農家小院裡的場景引人駐足。正在編制竹製品的,是70歲的省級非遺項目華州竹編技藝傳承人邢都看。歲月在指尖流轉,一件件竹製品無聲地「訴說」著這裡的人們與竹子的故事。
  • 銅梁:從手藝人到「守藝人」 一位竹編老人的堅守
    景區文創街上的一家竹編工坊裡,73歲的劉玉國老人坐在門口,用刀把竹子劃成薄薄的篾條聚攏,篾條在手中上下不停地穿插飛舞。一坐就是一天,長期埋頭含胸,老人的腰身已不再挺拔,但臉上的笑容卻滿是自豪與滿足。劉玉國是銅梁區少雲鎮雙堰村人。老人告訴筆者,他從小就開始學著用竹子編制背簍、籮筐、籬笆等農具和生活用品。「那個時候物資缺乏,很多用的東西基本上都是自己編的。」
  • 中國竹編——文化的承載,技藝的流傳
    中國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竹編可分為細絲和粗絲竹編工藝品,它的製作可以分為起底、編織和鎖口三道工序。
  • 保山非遺文化創新創意產品亮相
    雲南網訊(記者 趙麗槐)連日來,創意雲南2020雲上文化產業博覽會保山分會場的線下展覽展銷活動持續進行中,保山的23家文化企業、35類文化產品積極參展。在位於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司莫拉佤族村的保山分會場,入口處擺放著各類竹(藤)編工藝品,一旁緊挨著的是來自騰衝市劉家寨皮影商貿有限公司的皮影工藝品,精緻的「皮靠子」被鑲嵌在玻璃板中做成擺件陳列在展臺上。劉家寨皮影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曾一度陷入發展困境。
  • 竹編果籃,饋贈親友的精美包裝好禮
    來源標題:竹編果籃,饋贈親友的精美包裝好禮 浙江安吉,境內山清水秀群巒疊嶂,景色宜人,翠竹連綿,毛竹面積和商品竹名列全國第一,是著名的"中國竹鄉"。這裡有"竹類大觀園"之稱。也是全中國有名的「竹海」。
  • 竹編老李的經緯新天地
    一位身著軍綠色上衣、手持篾刀的花甲老人,把一根十幾米長的竹子從上到下一劈為二,碗口粗的竹子瞬間被剖撕成數不清的篾片。老人選中度篾齒上最小的凹槽,將柔韌結實的篾片一根根地刮過小槽,篾片的表面變得光滑圓潤。
  • 武宣東鄉:小小竹編 九代傳承
    竹編是用篾片或篾絲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竹編生活用品實用價值大,歷史悠久。武宣的竹編技藝因東鄉鎮的竹籮筐、竹籃子而盛名,其中龍甫村竹編自祖上張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 竹編果籃助推地方產業發展
    作為「中國第一竹鄉」這裡的傳統竹編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竹編工藝分為細絲工藝和粗絲竹編工藝。肖開琴,從小耳濡目染老工匠的手藝,通過與不同技藝師傅的交流發現竹子編織的藍子若用於各種食材的包裝更加環保,2009年創辦浙江安吉杭垓山旮旯竹製品公司,依靠得天獨厚的竹林資源,巧妙地運用從生活中日積月累得來的靈感進行竹藍編織的製作。
  • 文化保山:永子書院正式對外開放嘍
    春末夏初,位於保山清華海永子棋院五樓的永子書院正式對外開放。該書院由保山市永子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投資,收集了自明代以來中日韓各種古棋譜及圍棋圖書3萬多冊,是圍棋文化研究專家學者和廣大圍棋愛好者查閱學習圍棋歷史文化的寶庫。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新布貼」在保山展出
    12月22日,保山市從湖北省黃石市博物館和陽新縣博物館引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新布貼展,讓廣大市民領略到了「楚風遺韻、雉域奇葩」 的獨特之美。    保山市民 尹曉諾:「它的顏色非常豔麗,給人以視覺上的衝擊,製作也非常精緻,圖案花紋非常多樣,讓我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中華民族文化的淵源流長。」
  • 賀彥豪:行走泉州西街古巷
    沿街古巷縱橫交錯,從街頭走到街尾大約3公裡左右,就有一二十條古巷,把西街與古城緊緊地串聯起來。  行走泉州西街先從古巷說起,我記得這條街有三朝巷、舊館驛、臺魁巷、井亭巷、帽巷、裴巷、古榕巷、通政巷、曾井巷、甘棠巷,甲第巷、五塔巷等不一而足也……因為有這些別樣巷名而有故事的古巷,才有了人間煙火的味道。
  • 讓海棠文化成為鄉愁
    讓海棠文化成為鄉愁區領導調研文化興區相關工作本報訊(記者王雨詩)4月1日,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廖文麗率隊前往海棠園,實地調研文化興區相關工作開展情況。當天,廖文麗走進海棠園,仔細察看海棠文化建設情況。
  • 「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中國煤礦文工團走進保山慰問演出...
    原標題:「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中國煤礦文工團走進保山慰問演出 紀念楊善洲歌曲《春天的人》發布9月22日至9月24日,中國煤礦文工團赴保山舉行兩場公益慰問演出,旨在貫徹落實中宣部等5部門主辦的「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的安排部署。
  • 竹編之美,特別的美!|竹編|竹子|手工藝品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他的「錢塘三部曲」留住泗鄉文化的鄉愁成為現象級文化事件
    「這片山水在他的體內氤氳出一派潤澤,他把它裝入到了自己的身體裡,然後用筆把這些山水再一次傾斜出來。」「對他來說,錢塘泗鄉等於他的生命一樣。他用真感情、真文字記錄下埋藏在腦海深處的故鄉記憶。」「他不僅僅是錢塘往事的講述者,是西湖鄉愁的寫作者,更是一名與時俱進的弄潮兒。」
  • 雲南保山「滇西小哥」登上《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
    編者按:近期,中央各媒體密集關注和報導保山新聞,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紛紛走進保山,採訪報導保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和精彩故事。
  • 創意雲南2020雲上文化產業博覽會保山分會場將於12月12日在騰衝舉辦
    12月12日,「新時代·新文創·新賦能——幸福司莫拉·文化興我家」創意雲南2020雲上文化產業博覽會保山分會場將在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司莫拉廣場隆重開幕,該活動將持續至16日。
  • 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再度走紅:編出的二維碼能掃出來
    老人選中度篾齒上最小的凹槽,將柔韌結實的篾片一根根地刮過小槽,篾片的表面變得光滑圓潤。再經過開水煮、浸泡、染色,竹篾在老人手中仿佛成為一根根絲線,經緯交錯中,演員胡歌的輪廓逐漸顯現……    這是篾匠李年根在抖音直播間的畫面。李年根喜歡哈哈大笑,可只要戴上老花鏡編竹篾,瞬間一臉嚴肅,緊盯著手指下翻飛的篾片。他接觸網際網路1年,全網粉絲已經過千萬。
  • 正式啟動中國農業文化申遺工作 崇州枇杷茶、道明竹編聯手亮相茶博會
    4000多個品牌,10萬餘種茶產品、近1000餘家企業參展……今天開幕的這場茶博會,帶你領略川茶的獨特魅力。 7月2日,第九屆四川國際茶葉博覽會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據了解,第九屆四川國際茶葉博覽會是「2020成都美好生活系列會展活動」之一,也是今年成都的「重頭戲」展會,有近1000家企業、4000多個品牌與會。
  • 竹木牙角,竹在先——竹編
    早在新石器時代,那時的人類就用竹來編織器具存放物品;為解決儲水的問題,以竹藤編制的籃筐為骨架,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這便成了最早的陶器;到了秦漢時期,竹編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此後在整個封建社會不斷發展壯大,編織越來越精巧並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製了工藝精湛的竹編器皿,盛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