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固東街)是明清時期騰北最大的,已有數百年歷史。如今,東、西、北三面充斥著現代化元素,新建築、商品、機動車輛……潮流時尚的顧客熙來攘往,集鎮上瀰漫著熱鬧和喧囂。最偏南的一個巷道,幽深,有點狹長,專賣陶器、騾馬鞍架、農具、竹器等鄉村用品。巷道盡頭,是一家榨油作坊,古老的榨油機還在作業,時不時給寧靜的小巷增加點動感。一巷貨品,尤竹編器具居多,有曬笆、簸箕、篾帽、篩子、雞籠、豬籃、背簍、搖籃籮等幾十類品種。
賣者多,買者少,整條巷道顯得有點安靜。賣竹器者多為老人,他們悠悠然吸著老草煙,或端起隨身自帶的,泛黃的老式茶瓶,裡面灌滿濃釅渾濁的茶湯,爽滋滋呷上幾口,潤潤嗓子,過足茶癮,繼續靜等生意上門。在滄桑歲月中,他們不慍不火,慢吞吞地延續著古老的手藝和買賣。老人們面色很平和,也有點茫然,他們也不知道這類帶著泥巴味的土產品市場什麼時候將不復存在,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手藝啥時候將嘎然失傳。或許,他們此刻只是在乎當街的生意能儘快成交,好早點回去,似乎太多太遠的想法均不在考慮的範疇。
在騰衝北部鄉鎮,竹編歷史悠久。山寬樹茂,竹木資源豐富,優勢得天獨厚,不少村寨就地取材,應時代生活所需,讓竹編這一特色傳統手工藝盡情發揮到極致,流長傳承。在生產力落後,生產資料極度匱乏的年代,曾一度創造輝煌。隨著現代化程度的飛速提高,竹編農具才漸漸淡出歷史的舞臺。作為農村日常的零星搭配,仍然被少數人默默傳承,幸甚沒有失傳。賣竹器的人群中,有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七十多歲,姓陳,出身竹編世家。我走到他的攤位坐下,和他攀談起來。難得有人對這手藝感興趣,看得出他很高興,只見他不緊不慢的掏出一個銻煙盒,很老式的那種,外表的烏黑幾乎覆蓋了白銻的本色。老人家嫻熟地裹上一根老草煙菸捲,點火,「吧嗒吧嗒」接連吸上幾大口,暢快的一番吞雲吐霧,仿佛過足了菸癮,接著他很大方的打開話匣子,圍繞著自己熟門熟路的的竹編篾活話題,如數家珍,侃侃談開。
陳老伯告訴我,竹編這手藝活比起趕馬、燒炭、做豆腐等傳統的農村三苦相比,不算太累,但做起來得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還要有一定的悟性和鑽勁,吃得苦,手底下才能出好活計。產品質量好,式樣新,才能討用戶喜歡。除了技術問題,原材的選擇很講究,竹子品種不同,手工成品各異。騰北地區常見的竹子有滑竹、糯竹、石竹、金竹等,其中金竹竹節長,質細柔和,耐磨抗腐,柔韌性較好,是竹編工藝品的上好原材。砍竹子,嚴格講求竹齡和節令,隨性砍來的竹子,編制的蹩腳貨質量不達標,會直接影響業內聲譽。竹子必須確保足齡,生長期要在三年以上,成熟,勁道;砍伐時間選取每年農曆七月,這時候的竹子飽滿圓潤,溜直光滑,無蟲害病患,顏色一致又沒有斑點,葉澤翠碧,竹表金燦,成色最佳。
做竹編的手續有點繁瑣,這就考驗手藝人的耐心了。先把竹子齊根砍下,去掉枝梢,成捆架到乾燥背陰通風的地方擱置起來,讓時間和空氣對原材料進行慢條斯理的打磨和鍛造,致竹子的品性達上乘,時間為1—2月,這個初始程序叫困竹。困期結束,歷盡閉關涅槃的竹子變得無比精幹練達,色澤由金黃蛻變稍稍泛白。第二步,使用前先放到清水裡浸泡三天,喚醒沉睡休眠的竹子,使之鮮活如初,柔韌勁道十足。第三道工序是破篾,把竹筒破成粗細均勻,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絲。接著持專用的篾刀剝取金竹表層最柔韌筋道的部分(稱為篾青),然後刮青去節,儘量保持竹子本身的自然色澤。剝去堪為一等材料的篾青,內裡的篾黃(竹肉)繼續分層,技藝高深的篾匠師傅可分出四五層,剝成隨心所欲的繞指柔。第四道工序是開編,具體包括起底、編織、收口三道工序。在編制過程中,如果只是常規的家庭農具籮筐、糞箕、籃子、背簍等,就以最常規的經緯編織法為主。如果編織複雜的桌椅、箱子、竹蔸、籠子、扇子、細篩等,就要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穿插各種技法,讓編出的圖案花色多樣。第五道工序是打磨,用砂紙或刷子細行打磨產品,使之光滑,細糯,手感良好。第六道工序是上漆,噴刷無色無味的清光漆,美觀大方,經久耐用。粗糙農具可不上漆。竹編具有結構緊密,結實牢扎,彈性限度好,抗壓能力強等特點。採用竹子本色編制,不著色,不上漆的產品清麗素雅,古色古香,別有韻味。
陳老伯一邊喝著老茶,一邊介紹著,竹編在他們村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解放前,竹編技藝已有很大的發展。解放後,幾乎家家戶戶從事竹編,那時候村裡的竹編能手不計其數。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大煉鋼鐵和六、七十年代生產合作化的時候,甚至到八十年代的包產到戶,竹編農具需求量大,還暢銷外地,產品幾乎供不應求,當時他們一大家子專門靠竹編就可以換取勞動公分,到生產隊領取口糧。因為技術過硬,產品數量多,質量過關,年底還有分紅。他們祖輩靠竹編養家餬口,他也正是靠這手藝養大了四個孩子,養活了一家子。說到此處,他停頓了一下,喝了口茶水,老眼放亮光,皺巴的臉龐寫滿自豪。他農忙種田,農閒繼續經營他的拿手巧技搞副業,生活還算過得有滋有味。後來兒女長大,都成家立業了,雖然市場上對竹編農具的需求量越來越小,老人也不再需要披星戴月擺弄竹編維持生計,然而他一直都沒有放下手中的篾刀。他說到,現在,孫子都成家了,自己年紀大,老眼昏花,手指也不靈便了,兒孫們都一直反對他繼續竹編,甚至上街售賣,希望他在家安享天年。他還說,兒孫們都孝道,自己還有補助和醫保,吃穿病不愁,但他終究還是放不下這個搗鼓了一輩子的老手藝。因為加工繁瑣,利潤薄,村裡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老人在整,青年人都不願意學。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擔心這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手藝瀕臨失傳,說到此處,老人的神情變得黯然起來。
我告訴他,騰北的竹編是寶貝,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對於傳承優秀民族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建設新農村,具有重大意義;也是展現邊地文化風採的一張亮颯颯的招牌,這技藝永遠不會失傳。目前在沿海和內地的廣大地區,因為竹子具備生長周期短,繁殖快,種植便捷,物美價廉,用途廣泛等特點,已逐漸成為木材的重要替代資源之一,廣泛生產竹製品可充分利用竹材資源,既綠色環保,又經濟實惠,更是有效地保護了國家的森林資源。竹編這一極具民俗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知名度會不斷飆升,豐富多彩的竹編工藝品、日常用品等,正大踏步走進人們的生活,且備受青睞,竹製品的前景只會越來越可觀。
此後,只要與時俱進,更新技術理念,由粗燥走向精細,由簡單變成縝密,產品追求多樣化的同時,打造精品。同時要主動爭取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獲取產業扶持,繼而拓寬市場,把竹編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民心工程,逐步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和大眾化,古老的竹編手工藝一定會迎來發揚光大的豔陽天。老人家聽了笑逐顏開,翹起拇指連連稱好,他說不一定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但他完全相信國家,他還說竹編行業,只要重視,一定錯不了,這個手藝就永遠不會失傳。說完,他樂呵地站起身來,口中哼著本土山歌小調「新春裡咦喲,老倌我嚒偌偌,新新的竹編車上裝,街上賣麼嚯嚯……」一邊從推車上拿下一沓竹篾帽子、竹篩子什麼的,齊刷刷擺在地攤上……
可敬可愛的竹編老人,願他的夢想更加甜美!
【柴嘉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