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期,中央各媒體密集關注和報導保山新聞,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紛紛走進保山,採訪報導保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和精彩故事。中央電視臺到騰衝開展抗戰勝利紀念日直播活動,人民日報海外版以保山小記者微視角報導和宣傳了保山脫貧攻堅成效,經濟日報以「龍江大橋建設」為切入點報導了保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故事……今天向大家推薦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頭版文章《夜訪「滇西小哥」》。
美食博主「滇西小哥」從2016年開始投身短視頻製作,以個人身份起家,2017年加入papitube後,在內容創作的道路上特色日漸鮮明,成為當下熱門大IP。
你知道嗎?
其實「滇西小哥」是個
地地道道的雲南妹子
她來自雲南保山
今年1月8日
保山市文化和旅遊局
正式聘任「滇西小哥」董梅華
為保山市文化和旅遊宣傳大使
滇西小哥」本名董梅華,保山施甸人,中共黨員,2010年7月畢業於四川警察學院。「滇西小哥」是微博2019年度視頻紅人、十大影響力美食大V,現擁有國內外粉絲1100萬。
在2010年映秀支援期間,突遇「8.14」泥石流,董梅華參與抗洪救災工作,表現突出,被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公安局授予「個人三等功」一次;
2011年,乘坐公交期間,公交突然起火,參與救援,被四川省公安廳授予「個人二等功」一次;
2012年,被瀘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瀘州市見義勇為勇士」「瀘州市江陽區見義勇為公民」,被共青團四川省委授予「四川省優秀共青團員」;
2019年,被雲南省青年創業協會授予「公益大使」稱號。
9月3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
聚焦雲南美食博主「滇西小哥」
講述了「滇西小哥」一家人守在一起
吃家常菜餚,享田園之樂
這份樸素安穩的幸福
施甸縣地處雲南省西部邊陲、怒江東岸,保山市南部,總人口34.79萬人。施甸縣共有海外華僑華人5800多人、歸僑僑眷3400多人。海外鄉親主要生活在緬甸、泰國、日本、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
初春上山摘野果、拾野菜,端午與家人採粽葉、包粽子,盛夏去田裡挖蓮藕、做藕粉……防疫期間,美食博主「滇西小哥」拍攝製作的生活美食視頻,每每更新,便收穫網友數萬點讚。人們驚嘆於一雙巧手將山村生活拾掇得如詩如畫,更感動於一大家子細水長流的相依相伴。
一家人守在一起,吃家常菜餚,享田園之樂。這份樸素安穩的幸福,成為許多因疫情宅家的都市人所嚮往的「詩與遠方」。人們或許好奇,「滇西小哥」的真實生活究竟如何?是否真如視頻呈現的那般怡然自得?今年春節前夕,我們曾前往雲南西南邊陲的僑鄉保山,走進施甸縣西山頭的大山深處,夜訪「滇西小哥」,親身感受這份幸福的原汁原味。
美食博主竟生活在偏僻山野中
那是農曆臘月十六的夜,天邊的銀盤格外清亮。
夜色漸濃,車子打開大燈,在兩座山峰的夾縫間逶迤前行。從鎮上出發,數不清拐了多少道彎,半個多小時後,路邊的山腳下現出一片屋舍。借著皎潔的月光望去,屋舍順山坡而建,影影綽綽,錯落有致。同行的當地朋友說:「到了,小哥家就在這個村。」
「小哥」,說的便是「滇西小哥」。這位全網粉絲量超過1600萬的美食博主,製作發布的雲南美食視頻,單期平均播放量達2000萬次左右。這樣一位美食博主,竟然生活在如此偏僻的山野之中?
帶著疑惑,順著石階往上走。已是晚上8點,山村靜悄悄的,點點燈光從窗戶裡漏出來。忽然,石階最高處響起叮叮噹噹的聲音。一隻1米多高的阿拉斯加犬,晃著脖子上的一串鈴鐺,興奮地來回踱步,像是專程前來迎接客人。
「那不是『大王』嘛!」同行的朋友一眼認出「滇西小哥」家的狗。在「滇西小哥」的許多視頻中,「大王」就是這樣,搖著尾巴,跟著「小哥」上山、下地、進廚房,守著一家人享用美食。
伴隨清亮的鈴鐺聲,我們走進一座寬敞的小院。院門口的豬圈裡,一窩出生不久的小豬崽簇擁著豬媽媽睡得正甜。一頭黃牛從旁邊的牛棚裡探出頭,「哞哞」輕叫幾聲。
掛滿玉米的屋簷下,火盆裡的炭火燒得正旺。一位穿著紅白格子布衣、扎著長長馬尾的女孩出來招呼客人:「快來烤火!」
「她就是『滇西小哥』。」同行的朋友小聲說。
明明是個妹子,為啥叫「小哥」?面對疑問,眼前這個身材嬌小、面容清秀的姑娘大方地笑道:「因為我從小性格就像個男孩子,家又在滇西,就給自己起了這麼個網名。說起來,也用了4年啦。」
環顧四周,一排老式木屋前是一片擺滿盆栽的平地,拐角有一間收拾整潔、配料齊全的廚房,一位老奶奶倚在藤椅上,笑容慈祥。這些可不就是每期視頻裡都會出現的熟悉畫面!
「滇西小哥」在家中勞作 受訪者供圖
「小時候,走出去的願望特別強烈」
「過來坐,我給你們煮甜米酒雞蛋吃。」「滇西小哥」在火盆邊支起一個小火爐,架上一口砂鍋,倒入前幾天自己釀的甜米酒。
山裡夜冷,大家不自覺地圍著火盆坐成一圈。烤著暖烘烘的炭火,聞著漸漸濃鬱的米酒香,「滇西小哥」聊起自己的故事。
「滇西小哥」本名董梅華,是個「90後」。算起來,回鄉已有4年。
「小時候,走出去的願望特別強烈。」「滇西小哥」撥了撥炭火,火盆裡跳出幾粒火星子,噼裡啪啦作響。高考填志願,一所云南的學校都沒選,大學畢業找工作,也把簡歷投向了外省。這個從小長在山裡的姑娘一心想的是「走出去,上城裡買房,帶家人過更好的生活」。
在「滇西小哥」的記憶裡,上小學之前,村裡還沒通自來水。每天清晨,媽媽都得起個大早,去山腳的那口泉眼挑幾大桶水回來。媽媽手巧,能做各種吃食。但小時候最饞的還是從縣城買回的罐裝八寶粥,一年都吃不上幾回。
山陡地薄,純靠務農日子太難,父母只好外出打工。大學前的每一個假期,「滇西小哥」和妹妹跟著父母,在不同城市的工地度過。一家四口團聚的記憶,大多只是工地上那一頓頓匆匆忙忙的午飯時光。
2012年從四川警察學校畢業後,「滇西小哥」一點沒動回家的念頭,在四川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找了份市場營銷的工作。誰想到,3年後,父親生病的消息傳來,她一下亂了方寸。定下心後,「滇西小哥」發現,腦海中與父母有關的記憶太少。她不想讓這份遺憾繼續下去。回家!一家人團聚比什麼都重要。
「滇西小哥」在山裡採摘水果 受訪者供圖
「一家人分享一日三餐的平凡幸福」
人是回家了,可「滇西小哥」很迷茫。當年,父母就是因為在山裡找不到好的謀生路子,被迫背井離鄉。如今,她能找到嗎?
「滇西小哥」想到在網上賣土特產。山上種的水果、雲南的原汁紅糖,品質都不錯。過去,信息不通暢,好東西推銷不出去。現在,有了網際網路,「滇西小哥」打算嘗試做電商。最初,她在微信朋友圈裡發帖子打廣告,銷量遲遲上不去。怎樣才能讓更多人關注大山深處的這方天地?2016年,短視頻剛剛興起。她想,要不試試拍視頻?!
第一條視頻拍的是油炸竹蟲。「滇西小哥」拿著手機,跑到山裡的竹林中,從怎麼砍竹子、怎麼找竹蟲拍起。「什麼看著有雲南特色,就拍什麼。」
漸漸地,她發現,奪人眼球不如抓人味蕾、解人鄉愁。
「食物不僅是用來飽腹的,更是我們記憶的一部分。觀眾更愛看的,是我們一家人分享一日三餐的平凡幸福。」「滇西小哥」從奶奶手裡接過一筐土雞蛋,一個個打進汩汩沸騰的甜米酒中。「阿太,一會兒你也吃一碗。」「好呢。」這樣的情景和對話,常出現在視頻中,勾起許多人對家人的牽掛。
轉眼間,「滇西小哥」在村裡「宅」了4年。小山村裡的一塊菜地、一盤美食,甚至一級石階、一聲雞鳴,通過她拍攝製作的200多條視頻,化作遠方無數人的一縷縷鄉愁。
平日裡,她很少去鎮上,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村子裡度過,但她不覺得悶。製作美食,拍攝、剪輯視頻,她很忙。而且,這些年村子裡越來越熱鬧了。
2019年,隔壁家的表弟回村,用在外省打工掙的錢買了300多隻雞苗,養在村後的山地裡。小夥子覺得現在農村機會多,想有一番新發展。另一名本地的「90後」也在大半年前回村,跟著「滇西小哥」一起製作視頻。而在過去,這些年輕人只有到了結婚生子的時候才肯回村。
「在這裡,我同樣擁有一片廣闊世界」
「滇西小哥」火了!不但在國內火,還火到了國外。2018年底,「滇西小哥」的視頻在國外視頻網站、社交媒體上傳播,一些中國留學生自發將視頻字幕翻譯成多種語言,吸引許多粉絲。2019年底,「滇西小哥」受邀去英國牛津大學演講,給那裡的中國留學生帶去雲南的味道。
「以前,村裡通訊不發達,交通也不方便,做什麼事都有很多局限。現在不會有這個顧慮了。進村的那條山路就快修好了,大家的日子會越過越好。和家人在一起,吃的都是自家種的,有滋味得很!」「滇西小哥」將煮熟的甜米酒雞蛋盛進碗裡分給大家。奶奶安逸地在躺椅上望著孫女。炭火映紅了每個人的面龐。
那次夜訪之後的大半年,「滇西小哥」的美食視頻幾乎每周都會更新。幾天前,記者打通電話時,她剛從家附近的山裡拍攝完素材。她說前陣子還去了趟香格裡拉,打算在視頻上做新嘗試,用鏡頭記錄雲南更多地方的美食美景。「滇西小哥」說,她的人生規劃沒有改變,「我會繼續留在村子裡。因為在這裡,我同樣可以擁有一片廣闊的世界。」
撰文:嚴瑜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09月03日第01版)
完
編輯:李美蘭
責任編輯:楊清宗
關於保山發布
該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傳部主辦,保山新聞網管理,關注本帳號您將能及時收到保山的新聞資訊。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保山發布聯繫信息
電話:0875-2135020
QQ:3049779830(微信同號)
原標題:《雲南保山「滇西小哥」登上《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