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的防禦工事,長城到底防住了啥?為什麼長城坑苦了歐洲人

2020-12-14 酒熟梅子青

作為我國標誌性建築之一,民間流傳「不到長城非好漢」這麼一句話,也入選最新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在2007年之前,世界七大奇蹟中是沒有中國的萬裡長城的。世界新七大奇蹟於2007年7月7日才在葡萄牙公布最新排名,在這次排名中,中國萬裡長城穩居榜首,正式進入世界奇蹟的行列。

與中國萬裡長城並列的其他六項奇蹟分別是:

約旦佩特拉古城、巴西裡約熱內盧基督像、秘魯馬丘比丘遺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庫庫爾坎金字塔、義大利羅馬鬥獸場、印度泰姬陵。

日本曾經評論長城「大而無當」,意思就是雖然宏偉,但是卻沒什麼實際性用途。而西方學者對長城的態度和日本截然相反,他們更多對長城表現出認可的態度,不論是從建築工藝還是軍事價值上,長城都被西方人認為是世界級的瑰寶級作品。而且西方學者曾經稱:「長城的建立,不僅僅是幫中國抵禦了外敵,而且還曾經讓歐洲陷入了水深火熱」。

這是怎麼回事?我國古代修建長城,初衷是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怎麼會給歐洲帶來了困擾?這就得好好講一講長城的作用和意義了。

長城的修建

從戰國時期,燕趙秦開始修建長城,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低於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其實換句話講,就是在山上修一個城牆是一回事。對於抵抗匈奴這件事,長城貢獻絕對是卓越的。春秋戰亂時期,中原戰爭不斷,但是北方的任何一個少數民族,都沒有越過長城來入侵中原過。長城的存在,讓他們連趁亂入侵的機會都沒有,從這一方面來說,長城絕對是一項效果非常顯著的防禦工事,所以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防禦軍事」。

長城總長度2.1萬千米,其中明長城總長度8800多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長度1萬多千米。這還不算完,根據文獻記載,自從長城開始建立後,有20多個諸侯國家曾經參與過修建,如果把各個時代修建的長城疊加起來,長度估計要超過10萬千米。

可是常人對長城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長城是一個「純粹的圍牆」,只負責把入侵者攔在圍牆外面就可以了。那你就把長城想的太簡單了,長城攔住入侵者,靠的可不僅是高度。

長城高度無非7米,靠什麼攔住入侵者

長城修建前,入侵中原的主要是北方的騎兵,就是我們口中的匈奴鮮卑之類的遊牧民族。長城平均高度7米左右,這對於城牆來說一點也不高。其實遊牧民族,只要拋棄了戰馬,強行攻上這樣一座城牆是輕輕鬆鬆的。

就是這麼一座才7米高的城牆,是怎麼在上千年裡抵禦匈奴進攻的呢?其實長城的防禦能力,絕對不是城牆高度這麼簡單。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最大能力,是因為它構建了一個【長城防禦體系】。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在修建長城後,每隔數米設立關隘,駐紮軍隊。長城不是一座空架子,背後是古代的軍事營地,負責偵查。現在我們在明長城的遺址上,能看到很多「小房子」,其實那就是古代軍隊的軍營駐地之一,裡面雖然沒有太大的軍隊規模,但是偵查個敵情,對抗一些小規模入侵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北方入侵中原的遊牧民族,最強的戰鬥力就是騎兵隊,如果丟棄戰馬翻越長城,那麼入侵力量就會大大降低,一個小小的軍營,也就把它們處理了。

另外,匈奴入侵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小規模,一種是大規模入侵。如果是小規模入侵,像剛才那樣拋棄戰馬,繞過巡防的士兵是簡單的,但是沒有了戰馬,遊牧民族在長城內註定很難長久作戰,也只能是進攻失敗。

那麼如果面對大規模入侵怎麼辦呢?還記不記得我們剛才講到的明長城的「小房子」,在這些小軍營裡除了武器裝備,最重要的其實是【烽火】。長城的烽火臺想必大家都見過。

如果鎮守長城的士兵,發現敵方有大規模入侵,自己駐紮的軍隊力量無法抗衡怎麼辦?那麼他們要做的,就是點燃烽火,向後方大部隊傳達信息,集結增援部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入侵的匈奴攻破了長城防線,打贏了長城上鎮守的士兵,那麼當他們筋疲力盡,彈盡糧絕的時候,突然就會發現:在長城後面已經有大批軍隊集結完成了,這時候退也不是進也不是,最終也只能面臨投降的結果。

就是這樣一座偉大的軍事防禦工事,除了抵禦了入侵,竟然還給歐洲帶來了大麻煩。

為什麼抵禦入侵的長城,會影響到歐洲

這個鍋,還真的和長城有一點關係。我們知道,北方的遊牧民族,資源比較稀少,正常年間還算能勉強自給自足。一旦發生天災,牲畜和農業都受影響的時候,他們就沒什麼資源了,這時候如果想活下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進攻中原,來搶點資源。

可是中原修建了長城,抵抗了匈奴南下,這條路被堵死後匈奴能怎麼辦呢?它們能做的只有去別的地方搶奪資源了。於是這時候匈奴眼看長城攻不破,乾脆去個遠的地方:這時候就開始西徵了。

不僅是西亞,連歐洲也沒能躲過匈奴的搶掠。這可就苦了當時的歐洲:人在家中坐,匈奴天上來!本來這麼遠的距離,歐洲和匈奴是八竿子打不著邊的,結果因為長城攔住了匈奴南下,匈奴就只好去折騰歐洲了。

所以西方學者才說:長城是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攔住了敵人,敵人竟然不惜千裡遠徵要來歐洲打仗了。

長城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要,秦漢時期死守長城,匈奴無法逾越一步。到了西晉,因為八王之亂使得長城失守,這才導致了悲劇發生。五代十國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長城徹底變成遼國所屬,這也導致了兩宋時期深受外族侵犯。1644年滿清入關,也是因為吳三桂打開山海關,長城防守盡失。

長城對於世界的地位,絕對不是日本說的「除了大一無是處」,從軍事上來講,目前也沒有什麼能超越長城的防禦體系,想必對這件事深有體會的除了匈奴,就是歐洲人了吧。這樣一座千年建築,到現在依然屹立不朽,我不真的不能不感嘆古人的智慧。

相關焦點

  • 長城僅7米8,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學者苦不堪言:反正把我們坑苦了
    ——《史記·匈奴列傳》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已經成為了我國的標誌性建築。而對於長城的評價,卻褒貶不一。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我國古代人們的心血和智慧,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但是卻有很多人對他產生了質疑,日本人就評價其「大而無當」。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僅僅數米之高的長城到底防住了什麼?
  • 《了不起的長城》探秘明長城 防禦體系引驚嘆
    【來源:中國網】全球首檔長城文化體驗類節目《了不起的長城》將於本周六3月21日20:30播出第九期節目,長城磚員阮經天、黃明昊、楊迪、周深、沈南,與搬磚輔導員——中國青年跨界歌唱家伊麗媛,以及特邀嘉賓李莎旻子一起,將繼續探秘寧夏水洞溝地區的明長城和紅山堡。
  • 英國的長城又短又矮,能防住什麼?
    萬裡長城所展現出來的雄偉使長城成為中國的專有名詞,可事實上,長城作為一種軍事防禦設施,在中外的歷史上都曾出現過,而英國哈德良長城就是國外長城的代表。羅馬人不僅在長城北面開挖了壕溝,在長城南面也挖了一條壕溝,作為最後的防線,同時也是將內地居民和長城隔離的軍事管制區。這條壕溝深3米,寬6米,幾乎與哈德良長城一樣長,並且將工程中的土方夯築在壕溝兩側,形成兩道高3米,寬6米的土堤,最後在土堤和兩側配套相應的軍事設施,構成了一道寬36米防線。第四,輔助設施。
  • 「中國長城」真有用嗎?美國教授一針見血:長城害慘了歐洲
    當然,這段長城是當時各國為了防禦而建立的,所以在歷史上,並不像我們現在認識的長城一樣,是為了防禦北方遊牧入侵。真正聞名世界的長城,是秦始皇在建國之後,將這些長城連在了一起建成的。但是在現代,卻有不少人開始質疑起來,長城究竟在歷史上,有沒有發揮它的作用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人,也有很多人認為,長城在歷史上只是秦始皇好大喜功的產物。但是這個說法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其中包括一個美國名叫巴菲爾德的教授。這個美國教授在他的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長城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害慘了歐洲。
  • 長城盡頭在哪裡?蒙古鐵騎為什麼不從兩端繞過?真實原因讓人吃驚
    萬裡長城,世界八大建築奇蹟之一,是中國古人用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戰略屏障。長城延綿萬裡,但終有盡頭,萬裡長城的盡頭在哪裡呢?古代遊牧民族為什麼不從兩端繞過長城進攻中原呢?這樣長城不就失去作用了嗎?
  • 《文明6》長城歷史背景故事一覽
    長城是《文明6》中的一種奇觀,效果是+2金幣,每個相鄰長城+2金幣,每個相鄰長城+2文化(需要城堡科技)。長城上的單位防禦時+4攻擊力並且擁有兩回合駐守效果,下邊就給大家帶來文明6長城的歷史背景故事,大家可以來看一看。
  • 中國修建的長城真的有用嗎?西方學者一針見血:害慘了歐洲國家
    修築長城的作用一開始人們也紛紛好奇,為何歷代的皇帝都會出資修築長城?後來經過歷史文獻的調查才得知是各國為了防禦而建立的。雖然長城是世界上的知名建築之一,但仍然有不少人質疑長城究竟在歷史上是否真正發揮了它的作用,有很多人覺得修建長城只是因為秦始皇好大喜功,也有的人對這樣的說法很是反對,人們也各執己見,各有各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曾經有一位西方國家的專家教授直接一針見血地指出:長城害慘了歐洲 。
  • 康熙認為修築萬裡長城沒意義,美國教授反駁:長城把歐洲人害慘了
    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原王朝頻繁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為此歷朝歷代不斷修築長城,企圖以此來抵禦遊牧民族的襲擾。如今萬裡長城早已是世界奇蹟之一,是古代中國人智慧和國力的象徵。可凡是去過長城參觀的人,都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困惑:修築萬裡長城勞民傷財,真的有意義嗎?
  • 漫話北京之八達嶺長城
    說起長城,我們都會想到這樣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作為北京的旅遊名片,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也最具代表性的地段,更是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那關於八達嶺長城你了解多少呢?先指正一個誤區,我們常說的「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實際說的並不是八達嶺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出自《清平樂·六盤山》,寫於1935年10月份,作者率領紅一方面軍翻越六盤山後詩興大發,寫出了這首詩詞,表達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壯志豪情。這時候的八達嶺長城還不是景區,所以指的並不是這裡。
  • 長城本為防夷狄,為何女真族卻狂修長城?金代築長城的文化心理
    長城,自春秋起,貫穿中國各時期,達兩千多年之久。長城自從出現在中國,本就是為防禦戎狄之用。齊宣王因山借勢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共計千餘裡。目的是為了防禦南方的楚國。趙武靈王築長城,自陰山向西,直到內蒙古,為的是防禦北邊的匈奴。
  • 古羅馬的哈德良長城又矮又破,能夠阻擋騎兵的入侵嗎
    這也是為什麼宋那麼有錢,也不在西夏和遼國大範圍修長城,一太費錢,二不合算,三地形不寬直接屯兵建城更好。長城其實就是"很長的城牆"的意思,儘管哈德良長城沒有中國長城規模大,但也足以被認定為長城。而同時期在日耳曼修建的長城,可以稱其為邊牆。
  • 《了不起的長城》火了,這輛官方座駕更火!
    最近,一檔以長城文化體驗為主題的戶外真人秀——《了不起的長城》徹底火了。在3月21日播出的最新一期節目中,由阮經天、周深、沈南等一眾明星擔任的「長城磚員」繼續探訪寧夏明長城。一系列的「攻防」主題小遊戲,讓觀眾全面感受到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的偉大智慧。
  • 綿延千裡齊長城
    同時,根據特殊防禦需要,在不同的時期,長城主線外側(南側)修建了三條(段)複線,與主線長城相呼應,形成強有力的軍事防禦與安全守衛。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併戰爭。
  • 長城注入嘉峪關的最後一段,一邊一馬平川一邊懸崖峭壁,太刺激了
    提到長城,很多人都會想到有著「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甚至不少遊客專門來甘肅,就是為了一睹嘉峪關的風採。不過,很多人看到的僅僅只是嘉峪關的關樓部分,殊不知嘉峪關是由內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及南北兩翼長城組成的超大型防禦工事,全長有約60公裡,是長城「三大奇觀」之一,也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關隘,而讓我印象更為深刻的不是關樓本身,反而是關北8公裡處石關峽口北側的黑山北坡的懸壁長城。
  • 沒有鋼筋水泥的古代,秦始皇是用了什麼辦法?讓長城能兩千年不倒
    ——王維《燕支行》長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一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陸遊曾在《古築城曲》中這樣描寫長城的壯觀。它是我國建造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個工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勞力,經歷了多次朝代的變更,歷史的變遷,經受幾千年歲月的洗禮,依然偉岸的存在著。
  • 鬼子要炸毀長城,溥儀給日本人寫了一封信,日本軍官看完後就慫了
    鬼子要炸毀長城,溥儀給日本人寫了一封信,日本軍官看完後就慫了 【導語】:一說起溥儀,很多人都是十分熟悉的,因為溥儀在當時是中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可悲的一個,因為當時他是被洋槍洋炮趕出皇宮的,結束了兩千多的封建專制,他的一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的,也是晚清的末代皇帝,曾經的一國之君
  • 去金山嶺長城探秘尋源,住莊普酒店享康樂美食,寒冷冬日新玩法
    秦始皇並不是第一個造長城的長城的出現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戰國時期,那時多個諸侯國開始修築長城,長城是做為重要的防禦工事而出現的。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史記·蒙恬傳》)遂稱萬裡長城,這時才出現中國第一條萬裡長城。
  • 5800個工事密密麻麻,難怪號稱無法攻破
    有人說馬奇諾防線能和中國長城相比,是長城的加強版,可以用來阻擋敵軍的大型機械化部隊及大型武器。深深的壕溝,能讓坦克和大型機械在對方有人防守的情況下上不去。使敵軍機械化部隊失去戰鬥力。二戰時法國人自信地認為德國不可能打過來,他們是安全的。
  • 行走的66歲「耍爺」 長城保護專家為啥表揚他
    很多人不理解,這個66歲的老頭不在家安享晚年,非要當「耍爺」、走「三長」,到底圖個啥?作為老黨員,他被紅軍擊退追兵、徵服嚴酷環境所感動,心生敬仰。他購置幾十本有關長徵的書籍,沉迷研究。2015年3月12日,他沿著紅一方面軍的長徵路,從江西於都出發。   長徵苦,莫過於爬雪山、過草地。吳剛勳用雙腳去感受這段歷史時,才知長徵路有多艱險。   「在夾金山走紅軍小道,要防螞蝗,我就把褲腿緊緊扎在襪子裡。」
  • 張藝謀《長城》公映票房火爆 透露將拍《長城2》
    張藝謀在現場表示,《長城》是第一次和好萊塢團隊以這樣的形式合作拍攝,是一個開始。電影的歷史背景參考了古代中國科技的巔峰時期,應該是當時世界第一,長城變「陸上航母」很多設定也都來源於當時的「黑科技」。而對於觀眾提出的「饕餮死絕」的疑問,張藝謀表示將答案留給續集,如果《長城》在全球票房大賣,那將會繼續拍《長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