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科大】《人民日報》報導我校化工與材料學院王正祥教授

2020-12-22 騰訊網

近日,《人民日報》刊發《王正祥:一生為國做科研》報導我校化工與材料學院王正祥教授。王教授在重大澱粉酶品、功能糖關鍵酶製劑、功能糖規模化製造技術創新與應用、乳酸單體綠色製造等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從教三十餘年,他帶領團隊實現13種工業酶的技術創新和工業化應用,打破了國際壟斷和技術封鎖,也讓民族企業走向壯大、走向國際。

現將報導轉載如下:

「田裡的塑料太多了,都插不進秧苗了!」時隔多年,天津科技大學化工與材料學院王正祥教授還記得在新疆調研時,殘留地裡的農用薄膜成了棉農的心病。為此,他花了近13年,研發出第四代乳酸單體製造技術,將填補國內可降解材料產業鏈條空缺,解除我國聚乳酸加工產業對國外的依賴。

從事工業微生物育種和工業酶製劑研究二十餘年,王正祥在重大澱粉酶品、功能糖關鍵酶製劑、功能糖規模化製造技術創新與應用、乳酸單體綠色製造等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我的研究只認定一個方向,必須有利於國家發展、人才培養和人民健康。王正祥說。

補全中國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產業鏈

「這些塑膠袋要多長時間才能降解?」一位撿了幾天塑膠袋的基層幹部問王正祥。「可能永遠無法消失,最多分解成微小顆粒,對人體仍然有害」,王正祥知道,廣泛使用的日用包裝材料和農用地膜是以石油基為原料,填埋難以降解,焚燒汙染大氣,想根治白色汙染,只能以可降解材料替代目前的塑料。

可降解塑料並非沒有,以聚乳酸為原料生產可降解塑料,已實現產業化多年,但其技術被美國等發達國家壟斷,導致聚乳酸材料的製造成本居高不下,難以推廣。

2007年,王正祥開始立項。以聚合級乳酸單體高產新菌種和發酵生產新工藝為突破點,生產出代替不可降解塑料的新型材料。這是條沒人走的路,甚至業內人都不支持他。一位私企老闆給他潑冷水:「從國外進口省時省力,誰會用你的東西呢?趁早別白費力氣」。但王正祥認為,白色汙染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中國要建立生物可降解全產業鏈,自己解決乳酸單體原料的規模化高效製造難題,才不會被境外企業「卡脖子」。

立項前,他閱讀了幾乎國內外所有相關文獻,同行思路是通過改變環境增加乳酸菌體生長几率,最後生產出可降解材料的轉化率並不高。經過深入思考,他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路:通過代謝途徑重構和代謝調控新策略的發明與實施,選育獲得具有完整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乳酸單體高產新菌種。通俗講,就是在乳酸菌體上增加一個分子開關,保證產物合成和細胞增殖可控。這種被他稱為「左右手分開」、「細胞增殖與產物形成自動切換」的思路也極大增加了研發難度。

在一條未知的路上摸索,王正祥幾乎投入了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沒有基礎、缺乏經費,實驗要從微生物資源選擇與積累開始,每一步都充滿艱辛。

開始時,王正祥的團隊只有13個人,其中12個是經驗不足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從實驗的設計、數據的採集甚至操作的手法都要手把手教。王正祥還是團隊的精神支柱,團隊裡的一個博士生在創建一個DNA編輯新方法時,做了一年也沒有結果,眼看就要放棄了。王正祥說,再堅持一下,到今年12月31日,如果還沒有出數據你就可以換課題。誰也沒想到,12月30日,數據終於出來了。事實證明,當初的構想是完全正確的。

2011年,他們終於找到產品品質可以滿足全系列聚乳酸材料加工要求的第四代乳酸單體製造技術。「使用我們的技術生產的薄膜使用後六個月會自動降解為有益作物的肥料。」王正祥介紹,運用屬於中國人的技術,生產效率較國際最好水平提高了30%以上,並且光學和化學純度更高,我們的技術工業化效益更強,降低生物可降解塑料產品價格的同時,確保品質和性能提升。2012年,王正祥的第一份乳酸單體的發明被授予中國發明專利,是當時中國第一份有關聚合級乳酸單體生物製造的專利技術。2015年進一步提升後的乳酸單體相關技術被授予中國發明專利和國際發明專利。

技術問世了,王正祥仍然沒有急於推向市場,他繼續坐著冷板凳,一步步解決原料供給、副產物資源化利用、生產工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等問題。

2020年7月17日,國家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2021年1月1日起在一些特定城市的場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包括一次性塑料棉籤、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等。

這意味著,我國每年需以聚乳酸為基礎的生物可降解新材料達到數百萬噸級規模,預計形成新興市場規模超400億元,帶動千億級到萬億級規模的衍生產業。

然而從2019年3月開始,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已經全面封鎖我國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聚合級乳酸單體、丙交酯、甚至聚乳酸成品均被國際公司限制對我國出口。

2019年12月,國內化工行業龍頭企業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充分調研後,選擇了王正祥的技術。項目在有序實施中,屆時將實現乳酸單體製造技術的國產化,打通聚乳酸產業完整鏈條。

我的方法就是選定方向然後腳踏實地

1981年,17歲的王正祥以高考生物接近滿分、數理化高分闖過高考,成為那一年同班唯一一個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大學畢業又以年級第二名代表全體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發言。即使這樣,王正祥仍然覺得自己不是學霸,考得好全靠下笨功夫背書抄書。

「先把書背下來,慢慢地不懂的會懂,會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架構。」1986年王正祥考取了研究生,從此與工業發酵結緣,以微生物為研究對象,一生未變。「我的方法就是選定方向然後腳踏實地」,王正祥說。

他堅持慢工出細活。別人看文獻,了解一種思路,王正祥看文獻,會站在作者角度重新推演一遍;1987年起,他和導師合作,足足用了6年多的時間,編寫出《工業微生物實驗技術手冊》,此書後來成為經典實驗用書,幾次再版。

1996年,王正祥考取了發酵工業博士,讀博士期間,成為學校首次在本領域核心學術期刊Biotechnology Advances(《生物工程進展》)上發表論文的博士生。2000年在南非Stellenbosch(斯泰倫博斯)大學做博士後期間,導師發現這位中國學者做實驗本領極高,常常能將別人已經失敗的實驗做成功。他不知道這也是王正祥的「笨」功夫,為了增加做實驗的手的穩定性和靈巧性,練習手指夾磚塊、平舉拎水、打毛衣等。

2002年10月回國後,他放棄了即將出成果的研究和德國教授提供的再3年的工作機會,將目光進一步鎖定在一個中國輕工業技術騰飛的關鍵的領域:生物催化劑(工業菌種與工業酶製劑)。

工業酶製劑被喻為生物製造工業發動機,決定了我國相關工業發展水平。比如功能性低聚糖是健康食品、乳品、飲料和藥品等生產的重要原輔料,而我國功能性低聚糖生物製造酶製劑及其高效製備技術缺乏,酶促製造技術落後,制約了功能性低聚糖產業健康發展。

從1997年起,王正祥開始系列科研。經過12年的努力,通過基因篩選與定向進化,獲得了應用性能優越的關鍵酶分子。通過表達系統優化、克隆與重組等技術,創建了關鍵酶製劑高產新菌種,集成創新了酶高效製備技術。在解析酶促催化機理的基礎上,創建了功能性低聚糖高效製造新技術。2009年年底將我國沿用了45年的澱粉酶生產技術全面翻新和全國推廣,後續若干核心酶製劑實現國產化,功能性低聚糖製造技術得到深度革新,生產成本降低20%以上,實現了「中國智造」。

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找回來

天津科大青年教師田康明碩博都師從王正祥。初登講臺,王正祥告訴他的講好本科生課程是入門的第一個臺階,步子邁好方可登高。而王正祥除了帶博士和碩士以外,還承擔了《微生物遺傳育種學》等三門課程的本科生教學和三門課程的研究生教學,比其他博導都要多。

「在信息大爆炸的當今時代,太多的因素分散學生的精力,我要把他們的注意力找回來」。

王正祥備課幾乎是其他老師常規備課時間的5倍。從「四大發明」到分子進化,從基因克隆技術到我國工業革命,他在深奧與通俗中來回穿越,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嚮往和熱情。

他給本科生設計了合理的方案,讓他們能在實驗課課堂上體驗微生物育種實驗的奧妙。他還專門組織了業內專家集中整理了最新的科研案例並更新了《微生物遺傳育種》專業課教材,作為全書統稿的王正祥不是修修補補,而是逐字考量刪減,甚至親自重寫了其中兩章。

學生們都有點怕王正祥,因為平時愛說愛笑的老師一到學術問題上就非常「較真兒」。有一次研究生論文審核會議上,王正祥毫不留情地指出一個論文在工作量、學術水平,特別是創新性的不足。即使其他學術委員會成員已經認可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該生論文應繼續補充和修改、推遲答辯的意見。

有次答辯會前,一個碩士生說自己沒有領帶,王正祥從家裡給他拿了一條。後來他發現這名學生的皮帶也破了,又趕緊回家取了一條自己沒用過的皮帶給他。

在天津科大,王正祥帶了十幾名博士和碩士生,為他們每一個人量身定做了培養方案。不管多忙,王正祥跟每位新招的學生都有兩小時單獨談話。2020級碩博連讀研究生王彩喆被這次談話改變了一生。「當時只想著碩士畢業,找一份不錯的工作,其實也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但不知為什麼,老師說的志存高遠瞬間打動了她的心,也讓她記住了要把解決國家重大需求作為首要任務,真正實現技術創新,解決技術難題。進入實驗室後,王彩喆反覆實驗都沒有結果,有點灰心。王正祥為她逐步設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逐步引導課題走上正確方向。

王正祥的學生都不敢偷懶,因為老師總是最後離開實驗室,比自己還要用功。他建立日報群,每天研讀學生提交的課題進展報告,微信工作組中記錄了這樣的回覆時間22:33、0:18、2:25和早上5:40。

從教三十餘年,他帶領團隊實現13種工業酶的技術創新和工業化應用,打破了國際壟斷和技術封鎖,也讓民族企業走向壯大、走向國際。

近日,王正祥被評為「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報導連結: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073533/5985260

圖文來源/黨委宣傳部

本期編輯/高鑫宇

審校編輯/王銘霄 樓婧

監製/黨委宣傳部 駱妍 鄭寧

相關焦點

  • 記全國先進工作者、天津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正祥:為推動「中國智...
    內容提要:「這個數據給我看一下……」在天津科技大學化工與材料學院實驗室內,剛剛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的天津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正祥教授,正帶領科研團隊進行乳酸單體製造用新一代菌種的選育,為推動實現乳酸單體綠色製造等方面產業「中國智造」奮力攻關。
  • 我校王世榮教授、楊秋華教授和化工學院化工技術實驗中心分獲天津...
    3月24日,天津市婦聯發布關於表彰2019年度天津市三八紅旗手、三八紅旗集體的決定,我校化工學院教授王世榮、理學院教授楊秋華被授予「天津市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化工學院化工技術實驗中心被授予「天津市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
  • 【創新前沿】Science Advances報導我校在高分子自組裝領域新突破
    其中一維膠束、多嵌段、斑片狀以及非對稱的共膠束已被廣泛報導,複雜結構(如二維、混合和介孔等)也逐步出現。然而通過CDSA來製備3D結構的獨立聚合物組裝體仍然鮮有報導。近日,我校材料學院Gerald Guerin教授報導了一種利用CDSA技術來製備2D和3D多圓環結構的方法,該文以「Formation of 2D and 3D multi-tori mesostructures
  • 化工與化學學院青年教師於耀光在二氧化鈦界面工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香江學者」計劃支持下,我校化工與化學學院青年教師於耀光與香港城市大學張瑞勤教授課題組合作在二氧化鈦界面工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活性異原子調製金紅石型二氧化鈦(110)晶面間隙態」為題發表在國際化學領域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 【植保學院】愛荷華州立大學Mark L. Gleason教授受聘我校客座教授
    學院院長胡小平介紹了學院的辦學歷史、專業設置、科學研究、國際合作交流、合作辦學等基本情況,希望雙方繼續加強合作研究,搭建學生交流的平臺和橋梁。孫廣宇教授介紹了雙方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情況,並期待雙方在未來創造更大的成績。隨後,胡小平院長為Mark L. Gleason教授頒發聘書併合影留念。  雙方就本科生互訪事宜進行了深度交流,就愛荷華州立大學20人訪學團明年5月來校訪學的行程安排、課程設置、經費預算等進行了細緻討論,並就我校學生赴愛荷華州立大學開展3個月以上訪學事宜進行了協商,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 市政協辦公廳一行來校拜訪市政協常委、我校機動學院教授
    12月21日,上海市政協辦公廳副主任、一級巡視員楊崢等一行來我校拜訪市政協常委、我校機動學院教授安琦。會前,我校黨委副書記陳麒會見了來賓,並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她指出,安琦教授自2008年擔任市政協委員以來,撰寫的提案、反映的社情民意數量多、領域廣、質量高,是一位有情懷、有擔當的「明星委員」。在交流中,她就如何提升政協委員的履職效率等問題與安琦進行了深入溝通,並表示市政協將進一步聽取委員意見、建議,以提高工作效率為導向,確保辦理高質量、服務高質量。
  •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20年優才夏令營報名通知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一直以來秉承「嚴謹、務實、博學、創新」的傳統。學院弘揚海納百川,自由包容的精神,希望廣納天下英才共創新的輝煌。一、申請資格1、報名對象:①納入雙一流建設的高校或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以及其它院校在校本科三年級優秀學生(2021年夏季畢業), 所學專業應為化學化工相關學科;②本校本科三年級優秀學生(包含化學化工學院及致遠學院化學班
  • 安徽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與大工籤訂共建聯合研究中心協議
    ,雙方在大工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F213會議室進行了「新材料開發與工業化」聯合研究中心正式籤約儀式。大工科研院副院長李偉東教授、化工學院院長彭孝軍院士、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高巖教授、工業催化系主任陸安慧教授以及首期參加聯合研究中心課題的相關教授和研究人員參加了籤約儀式。
  • 中國科大團隊獲得DeepFake檢測挑戰賽全球第二名
    6月13日,由臉書(Facebook)牽頭,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和麻省理工(MIT)等知名企業與高校聯合舉辦的DeepFake Detection Challenge(DFDC)人臉視頻深度偽造檢測挑戰賽公布了最終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的俞能海教授、張衛明教授科研團隊從2265支參賽隊伍中層層突圍
  • 我校張衛峰教授獲IFA諾曼·博勞格獎
    本網訊 11月14日,國際肥料工業協會(IFA)在中國大飯店舉行頒獎大會,授予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張衛峰教授2018年度諾曼·博勞格獎(IFA Norman Borlaug Award)。
  • 矽湖學院「大學生三創系列宣講」第七講精彩開講
    矽湖學院「大學生三創系列宣講」第七講精彩開講 2020-12-21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國科大經濟與管理學院與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署合作協議
    2020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汪壽陽教授與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蔡洪濱教授分別代表兩個學院正式籤署了金融科技實驗室項目合作備忘錄。兩院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必將有利地促進京港澳高校的合作。汪壽陽院長與蔡洪濱院長線上致辭
  • 港科大(廣州)全球招聘
    10月29日,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港科大」)在香港舉行媒體簡報會,由港科大校長史維教授、首席副校長倪明選教授、副校長葉玉如教授、KPF執行總監鄭逸雅等介紹廣州校園最新進展。港科大(廣州)於7月已完成平整,部分建設團隊已入駐辦公,校長也正進行全球公開招聘。
  • 我校美術學院大創項目在第十二屆「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創業計劃...
    新聞網訊 近日,由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山東省學生聯合會主辦,山東科技大學承辦的第十二屆「挑戰杯」·華夏天信山東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普通高校組)終審決賽在山東科技大學落下帷幕,我校美術學院侍錦教授、彭衛麗副教授、肖羽翎老師指導,2017級紡織藝術與裝飾設計專業吳茂林同學創作的
  • 【媒體報導】人民日報報導我區古兵器修復師閆民——在研磨中讓...
    【媒體報導】人民日報報導我區古兵器修復師閆民——在研磨中讓古劍煥發新生(追夢) 2020-10-10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校兩位教授論文被國際權威期刊錄用!
    我校兩位教授論文被國際權威期刊錄用!近日,我校會計學院周冬華教授(通訊作者)與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Haiyan Jiang以及 Gary Tian教授合作的論文《The Influence of the Deregulation
  • 西安畫室黑馬美術特邀於小冬教授來我校進行學術交流、指導
    為進一步提升我校教學水平,強化學生專業技能,今日,我校特邀天津美術學院於小冬教授來我校進行學術交流、指導,幫助老師、學生們更好地掌握速寫技法、提升美術造型能力。為了讓更多學生、更多方位觀看於教授的作畫過程,我校利用網絡直播的形式讓全校美術生在各個課室都可看到於教授現場作畫過程。
  • 兩岸四地雲端匯智 聚焦生物材料與組織再生發展
    11月13日至16日,以「生物材料讓生命更長久」為主題的「2020海峽兩岸暨港澳生物材料與組織再生青年科學家學術會議」在東華大學舉辦。會議由東華大學與中國生物材料學會聯合主辦,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臺灣陽明大學和新疆大學合作承辦,中國技術科技協會、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並由《中國企業報》中企視訊作為媒體支持,全程直播大會精彩內容。
  • 新材料迸發新動能 2020淄博化工新材料「四新」展覽會開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兆濱 張鈴 淄博報導  新材料迸發新動能,新材料鑄就新淄博。12月16日,2020首屆淄博化工新材料「四新」展覽會在淄博會展中心精彩開幕。
  • 先生一行訪問我校
    先生一行訪問我校 12月18日上午,蘇丹駐華大使館大使Dr. Gafar Karar Ahmed K.(加法爾·卡拉爾·艾哈邁德)先生率蘇丹駐華大使館三等秘書Monzer Ali Eltaye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