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訪友,朋友說,這兒離洛邑古城很近,我帶你去看看吧。洛邑古城?以前咋沒聽說過啊!遊過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知道「洛陽牡丹甲天下」「洛陽水席美名揚」,卻第一次聽說洛邑古城,得去瞧瞧!
「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洛邑」系洛陽的舊稱,洛指洛水,邑指城市,顧名思義就是洛水之畔的城市。洛陽為十三朝(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正統王朝在洛陽建都,建都史達1500餘年)古都,被喻為「文化聖城」,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洛邑古城位於洛陽市老城區九都東路與柳林街交叉口北側,是近年來新規劃的一個旅遊景區,2017年4月,洛邑古城項目一期開園迎客。
景區不收門票,刷身份證即可。景區內最醒目的建築是文峰塔。文峰塔始建於宋代,元、明多次修葺,明末毀於戰火,清初重建。文峰塔是一座密簷式磚石塔,四方形,高約30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基座用方形青石砌成,每邊長6.8米,高3.3米,塔基和塔身之間嵌有鑄鐵,以保持整座塔的牢固性。塔身九層,通體用青磚砌成,從第一層至第九層逐層遞縮,最高層每邊長3米。一至八層向北各開一弧形拱門,可向外瞭望,門上皆有題額;第九層則四面各開一弧形拱門。為什麼叫文峰塔?原來在塔內第一層供有文昌,第二層供有魁星。文昌,又稱文昌帝君、文曲星,中國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之神,舊時多為讀書人所崇祀。魁星,即「奎星」,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後被稱為主宰文章興衰之神,有「魁星點狀元」之說。古人建造此塔有「祈福賜恩」、「益國安民」、企盼洛陽文化繁榮之意。
塔的右前方有一池潭水,叫做新潭,本以為這是為了配合景區開發專門挖的,據資料記載,這裡本來就有水,晚清時期,外國攝影師拍的文峰塔照片中,水潭和現在基本重合。再往前追溯,隋唐時期,這裡是一個繁華的渡口,商船往來,非常繁華,因此,洛邑古城被譽為「中原渡口」。塔的左邊,一條蜿蜒的小河,與新潭相連。有潭、有河、有小橋,清潭古塔,小橋流水,使古城景區有了江南水鄉的意境。
見有穿唐裝的美女拿了團扇、油紙傘在橋上拍照,忍不住也想臭美一下下,借了團扇、油紙傘,暫且圓一下古典美女的夢吧。遊園後得知,園內出租漢服,還有專業團隊幫客人拍視頻和微電影,可以過足古裝戲癮。
漫步整個園區,除了文峰塔外,一座座建築如繁星般散落四周,以新潭、護城河水係為紐帶,古典與現代有機結合,既體現洛邑古城傳統文化底蘊又不失現代氣息。煙局、郵局、鑄造局、大唐官窯、漢服店等,讓人感受到濃厚的古代文化氣息。
在洛陽紙貴店前,重溫一下洛陽紙貴的典故,想起西晉那個其貌不揚、卻赫赫有名的文學家左思。他前後花費十年時間寫就《三都賦》。文章構思奇巧,氣魄雄偉,語言優美綺麗,一經問世,一傳十,十傳百,整個洛陽都轟動了。人們樂此不疲地爭相傳抄,竟使洛陽的紙價一下子貴了起來,左思美名流芳千古!
在汝陽劉筆業店裡,看到了巨大的中華第一筆,感受到筆墨之雅趣;在緊鎖的郵局門前,不由感慨時代的變遷,已經好久未進過郵局了!
園內有一條非遺天街,內含非遺酒店、非遺本草堂、唐三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店。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成為洛陽古城區文物保護、復興和繼承洛陽傳統文化的亮點。
據介紹,景區還有為祭祀春秋時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於元代,重修於明朝時期的文廟;三國時期曹操為關羽設靈堂供仰慕之民眾祭拜之處,後清朝時期乾隆冊封關羽靈堂遺址的妥靈宮;開鑿在公元前11世紀,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是洛陽的重要標誌的四眼井等保護遺址。因遊得匆忙,並未看見,實在遺憾。
景區園內建築似乎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築,不再存有舊有民居,整個變成了餐飲、住宿、商店等商業用途的店鋪。這個文昌苑,以為和文昌帝君有關,不料進去一看,卻是一個餐飲店!從目前景區來看,和國內許多古城鎮改造項目一樣,洛邑古城商業化比較嚴重。原住居民整體遷出,老城舊有的市井風情和格局已不復存在。
成周城洛邑是第一座國家層面規劃建設的都城。武王滅商後就著手在中原建立新都,成周城由周公負責營建,到周成王五年建成並遷都於此。何尊銘文中記載周成王五年「宅茲中國」,這裡的中國就是指成周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洛陽。洛邑古城雖非古洛邑全貌,但由於保護古文峰塔而引出的金元明清古城遺址並加以保護展示,基本完成了「中國」這一概念的實物遺存考古、確證和演示。洛陽作為華夏文明的核心之地,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久的古都,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曾留下過這樣的詩句:「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作為一個中國人,一生中應該來一趟洛陽,來洛邑古城走一走,來一次朝聖之旅,遊歷一下洛陽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建城史、一千五百多年中國建都史、五都貫洛(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和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人稱「五都貫洛」)、十三朝帝都發展史。
作者:劉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