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讓女人走開,二戰中,美國女性為何走上了戰場

2020-12-12 逆風解語

都說戰爭讓女人走開,而二戰當中,美國的女性卻勇敢的走上了戰場,與男人們在血與火中經受洗禮。

戰地玫瑰的芬芳,與戰爭的殘酷,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邊是柔弱的女性,一邊是鐵血的戰爭,那麼是什麼使得這些女性放棄柔美,與男人們並肩作戰,共同打擊敵人呢?

一、特殊的歷史原因,是美國女性走入戰場的契機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木蘭從軍。

花木蘭從軍的故事,出自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集》,講述的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裡面有這樣幾句話,「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花木蘭在天子徵兵時,因家裡男丁稀少,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女人上戰場總是有特殊的原因,正如美國女性走入戰場,也是歷史的選擇。

電影花木蘭

隨著德國閃電襲擊波蘭,席捲歐洲,美國漸漸感覺中立國的立場已經保不住了,隨著比利時、法國的淪陷,美國國內的情緒開始搖擺起來,他們擔心下一個淪陷的就是自己。

在這種擔憂之下,美國開始積極準備武器以及人員配備,他們深知戰爭一旦打響,人員就將緊缺。於是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成立了一個女子為主的軍團,這個軍團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補充後方的軍事力量,並不直接參與戰鬥。

美國女性雖然擁有了參加戰爭的權利,但是並不表示可以和男人們一樣,深入一線戰場,與敵人進行直面的鬥爭。

美國女性從軍的歷史由來已久,從獨立戰爭、美國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都可以看到女性的身影,但是大規模參與到戰爭中,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槍聲打響之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止爭端後,羅斯福總統帶領美國民眾走出了經濟的大蕭條時代,與此同時,德國的軍國主義思想日益膨脹。美國本來想等待歐洲各國的爭端紛起,從而坐享漁人之利,可是世界都在變化,怎麼能容許有其他人獨善其身呢?

由於世界格局的變化,美國政府不得不把女性正式編入正規的戰鬥序列。 而日本偷襲珍珠港,更是把美國強行拉入二戰的深淵。

美國女性能走上戰場,並不是一個偶然,是時代賦予了她們更多的東西,當男人們紛紛馳騁疆場之時,女性也用自己特有的柔情與耐心,服務於後方。

二戰硝煙

殘酷的戰爭席捲了美國,每一個人都不能逃出戰爭的陰影。

戰爭是什麼?絕對不僅僅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酷與帥,戰爭是用鮮血換來的。正如前蘇聯元帥朱可夫說:「戰爭,對於下層軍官和士兵來說,就是一部巨大的絞肉機。」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國內的復仇情緒被點燃。羅斯福總統的宣戰協議得到了美國國會的多數贊成,凡是精壯男子都紛紛應徵入伍,美國工廠一度陷入癱瘓。在勞動力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女性接替男人的工作,走進了工廠,作為國家的後備力量。

而更多的是女性積極的參與戰爭,在這個全民皆戰的時代,誰又能獨善其身?

二、一波三折的「陸軍婦女輔助隊」,是美國女性獨立思想的開端

和多數國家一樣,美國女性在二戰之前,也是以家庭為主,沒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挪威戲劇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有一段關於女主娜拉勇敢出走的情節,這好像是女性獨立的一個宣言,但是魯迅先生在《娜拉走後怎樣》中這樣評價娜拉的結局,「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女性獨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二戰之前,甚至是在美國的南北獨立戰爭時,美國的傳統價值觀念還深深影響著女性們的獨立,不要說與男性並肩作戰了,走出家庭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因為戰爭的爆發,美國國內的人力資源緊缺,女性也從家庭融入了社會,走上了戰場。

馬歇爾將軍最早提出了一份建立婦女軍團的提議,但是在軍隊中女性是不會得到與男性一樣的軍事地位,而是從事一些後勤保障的工作,但是這個提議沒有得到重視,被暫時擱置起來。

二戰女兵

隨著戰爭的不斷推進,來自麻薩諸塞州的國會議員羅傑斯提出,女性應該走上戰場,而且應該享有與男性一樣的軍事地位,於是她再一次向國會提出創建婦女軍團的計劃。

這一計劃在美國國內掀起了一場女性獨立的波浪,首先這受到了來自陸軍部的反對,他們否定了羅傑斯的提議,認為女性不該享有與男性同等的軍事地位,而女性在戰爭中只會添亂。

其次天主教教會的反對聲音最為激烈,他們認為女性參軍是對家庭與教會的威脅,是一個違反傳統的行為,特別是那些單純的女性,走入男人們的世界,會受到威脅與誘惑。

女性參與戰爭就不能保障家庭瑣事的正常,這也遭到了美國男性團體的反對,特別是有家庭的男性們,更是提出,如果女性走進戰場,家庭中洗衣、做飯的事情將交給誰來處理。

這些爭論不休,一直沒有停止過,到最後甚至不了了之。

直到1941年爆發了珍珠港事件,馬歇爾將軍再一次向國會提出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這一次建立婦女軍團的事情就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又經過了一番爭論之後,終於在1942年3月,此事才一錘定音,5月12日,此法案經過總統羅斯福授意,正式有效。

雖然法案通過了,但是婦女輔助軍團並不具有與男性一樣的軍事地位,只是獲得了參與戰爭的資格,這也是女性獨立的第一個轉折點。

工作中的女兵

事物總是會發展變化的,哲學界普遍認為沒有什麼事物會一成不變,當然包括美國婦女輔助隊的事情,一開始並沒有與男性一樣的軍事地位,可是隨著戰爭的深入,一切都被改變了。

女性沒有軍事地位也導致了管理上的缺陷,因為沒有有效的制度來約束她們,一旦犯了錯誤也只能以遣送,或者開除來懲罰。

針對這種情況,1943年1月,又迎來了一次改革,經過長達6個月的激烈辯論,1947年3月,婦女輔助隊正式去除輔助二字,變成了陸軍婦女隊,這也正式宣示了女性在軍事上的正式地位,與男性享有一樣的權利,包括薪資、待遇以及戰後安置,當然也有軍隊紀律。

三、戰爭讓女人走開,不過是一個偏見,在戰爭中,女性的作用不可小覷

在戰爭中,由於女性的柔弱,往往會被視為累贅,所以麥克斯科裡上校說,「我們面臨的是戰爭,戰爭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只會添亂」。

這是一種極大的偏見,事實上,美國女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當男人們馳騁沙場時,女人們在後方的支持也是戰爭勝利的關鍵。

比如戰地醫生、打字員、發報員甚至是記者,都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這些女性在接受過專業化的訓練後,迅速的走向戰場,為前方提供後勤支持與保障。在西南的太平洋戰場、在北非和地中海的戰區、在歐洲戰場、在東南亞的戰場,都可以看到她們的身影。

女性特有的細膩在細節上更加專注,也使得她們的優勢在戰場上被無限擴大,就連艾森豪將軍都忍不住誇讚,「在我指揮陸軍婦女隊期間,她們完成了我下達的每一項任務和考驗,我親眼見證了他們在各大戰場上的工作表現,她們的效率、技能、精神和意志力都是不可估量的。」

戰地玫瑰

也許女性在力量上不如男性,但是女性的專注與細膩是經得起考驗的。在非戰鬥性的工作崗位上,女性的優勢本身就大於男性。

打字、話務、護理這些基礎工作由女性負責,會更加穩妥。而戰爭上一些精密儀器的發射,裝置工作,女性也有很多優勢,在耐心方面表現得比男性更加突出。

隨著戰爭的深入,女性在戰場上發揮了越來越多的作用,也為盟軍在戰爭中取得勝利,貢獻了不可小覷的力量。

四、戰爭對美國女性的影響

二戰之前,美國女性的社會地位也僅僅是在家庭之中遊走,沒有更加的機會工作,更沒有走出來和男性一決高下的力量。

當二戰的硝煙燃起後,一切事物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包括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

她們在與男性的並肩作戰中,找到了信心,也重新找到了自我價值的肯定,在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女性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於是在這些思想的碰撞之下,女性獨立思想的萌芽正在破土而出。

每一個社會變革,都會帶來陣痛,女性的獨立也一樣,從一開始來自各個階層的反對,到最後的勝利來臨,都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奮鬥。

戰爭不再讓女人走開,隨著戰爭的打響,女性們也與男人們一樣駕駛運輸飛機,發射精密儀器,這些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讓美國的女性重新認識了自己的社會價值。

依附於家庭已經不是她們的首要選擇,走出去爭取平等的工作機會,女性們的思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改變。

戰爭帶來了破壞,也提供了更多女性工作的機會,女性的思想也在漸漸的改變,雖然二戰之後,美國社會一再要求女性們回歸家庭,但是經歷過思潮改革的美國女性並不認同這樣的傳統思維了。

女性們開始積極爭取工作的機會,也積極的爭取自己的權利。

可以這樣說,二戰是美國女性工作的一個分水嶺,因為戰爭的破壞,重建家園的勞動力緊缺,女性們爭取平等工作權利的思想,也使得勞動崗位需求擴大,特別是一些工廠百廢待興。

雖然女性積極要求自己的權利,但是社會還是不會認同的,戰爭讓女人參與,不過是權宜之計,並不代表傳統思想被一次戰爭所改變,女性的平等權利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二戰讓女性的思維不再囿於家庭,有了更多的思想轉變,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也為美國女性的獨立提供了生存的沃土。

二戰為美國女性參與戰爭提供了契機,也使得美國女性從家庭走向了戰場,雖然反對的聲音一直存在,甚至她們沒有與男性享有同等的軍事權利,也受到了大眾的阻撓,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她們在戰爭中的作用,在血與火的考驗之中,女性的加入,就像焦土中開放的玫瑰,絢麗奪目。

相關焦點

  • 戰爭讓女人走開,可在蘇聯的衛國戰爭中,女性是如何走上戰場的
    都說戰爭讓女人走開,那麼二戰的戰場上為何有蘇聯女性的身影呢?她們像豔麗的玫瑰,在戰爭的焦土之上盡情綻放,用鐵血澆築成了鋼鐵般的長城,使得後世為她們讚嘆不已。逆風解語蘇德戰爭期間,女性參加戰鬥的人數多達數十萬之眾,其中飛行員6097人,機槍手4522人,步槍手7796,射擊手15290人, 通訊員45509人,狙擊手2484人。她們中的大部分是18-25歲之間的未婚女青年,其中有多達50萬的女性在戰場上犧牲。面對危險她們卻毫不退縮,直到戰爭勝利,把侵略者趕回老家。
  • 戰爭真的讓女人走開了嗎?
    庚子年的疫戰浩劫席捲全球,並不亞於或者確切地說遠遠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戰爭,可戰爭真的讓女人走開了嗎?慘痛的現實前,就在昨天中國山東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護師張靜靜,一位5歲孩子的母親心臟驟停離開了人世間,把唯美的人性永遠鐫刻在疫戰史冊中,令人揪心淚目、令人景仰銘記。
  • 戰爭沒有讓女人走開!看《三國演義》中陷入戰爭漩渦的女人們
    戰爭充滿野蠻和殘忍,是肌肉和力量的展示,是血與火的衝撞,是男人荷爾蒙肆意釋放的舞臺;而女人所代表的綿柔脆弱,善良感性,與殘酷的屠殺場面總是格格不入,所以戰爭讓女人走開。《三國演義》是以戰爭為題材的巨著,描繪了魏、蜀、吳之間波瀾壯闊的廝殺和戰鬥,其中關於女性的描寫寥寥無幾,但是就在這幾個為數不多的女性中,就有三位有意或無意地捲入到這場戰爭的漩渦當中,成為那種獨特的紅。
  • 誰說戰爭讓女人走開?
    文系動態大參考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須署名並註明來自:動態大參考(dongtaidacankao)有一句名言,叫「戰爭讓女人走開因為戰爭是血與火的碰撞,是血肉生命的撕殺。天生柔弱的女性怎能經受住殘酷的戰爭?都說女人是用來嬌慣和保護的,這是男人的天性。然而,在中國正在展開的抗擊疫情戰爭中,正是女人衝在了抗擊疫情第一線。戰爭沒能上女人走開,卻讓女人衝在了最前沿。雖然這不是一場真正的戰爭,但無情的病毒卻無異於殘暴的入侵者。這是一場人類與病毒的戰爭,是需要付出健康與生命的代價。
  • 戰爭讓女人走開?亞美尼亞第一夫人率女子小隊親赴前線
    老話說「戰爭讓女人走開」,亞美尼亞第一夫人安娜近日卻宣布,她將率領一支女子小隊,親赴前線。 她隔日還透露,收到許多女性同胞自願入伍的來信,歡迎任何有相同理念的國民共同作戰。
  • 二戰時期的蘇聯女兵有多牛?八十萬人走上戰場,像男人一樣在戰鬥
    戰爭是非常殘酷的,雖然在我們的常規認知中,戰爭本就應該是男人們的角鬥場,而女人則應該遠離。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可以從戰爭中倖免。即使女人們沒有上戰場,但他們卻依然經受著戰爭的磨礪,她們會失去丈夫、兒子、父親,失去支撐她們活下去的理由。
  • 湘水餘波|戰爭讓女人奔來
    陳惠芳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上海電影製片廠拍過一部電影《戰爭讓女人走開》。該片講述的是,春節前夕,一批軍人家屬來到軍營,與親人共度佳節。而部隊準備開赴前線,所有家屬必須馬上撤離軍營。軍人和家屬由此而展開一系列戲劇性的情節。
  • 「中國女人,從未在戰爭中走開」|共青團...
    這篇文章從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介入和「顏色革命」之父吉恩·夏普的理論起源講起,深入淺出地剖析了香港「修例風波」中部分亂像的「顏色革命」特徵和幕後黑手的幹預路徑,直指「修例風波」亂像的本質,為大家拓寬了視野,也打好了預防「顏色革命」興風作浪的預防針。
  •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火箭炮投入戰場早,為何沒有喀秋莎名氣大?
    提起蘇德戰爭中的武器裝備,蘇軍火箭炮是最受蘇軍士兵喜歡的遠程打擊裝備之一,正因為它的威力巨大,蘇軍將士就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喀秋莎」。實際上,在蘇德戰爭中,德軍同樣擁有一款相同的火箭炮武器,不僅比蘇軍投入戰場早,還在款式和打擊精度上都比喀秋莎火箭炮優越。那麼,被德軍士兵稱為「管鳳琴」的火箭炮,為什麼沒有「喀秋莎」名氣大呢?
  • 戰爭讓女人走開——中國編劇:憑啥 我偏不
    《戰爭讓女人走開》貌似是前蘇聯的一部文學作品或者是電影,確切內容已經很模糊了,但是這句話卻記住了。很可惜,我們的廣大編劇並沒有記住這句話,他們偏偏不信邪,幾乎在所有描述戰爭的文學作品中都植入了大篇幅的女性角色。
  • 二戰時的日本女人有多「壞」?看完就知道,原子彈下真的無冤魂
    在二戰時期日本女性的地位非常低,幾乎可以算是日本社會的附庸品,就連參加軍隊的權力都沒有。所以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隊中沒有女兵,只有一些日本在前線負責文字或者是醫護工作而已。不過雖然在二戰當中日本女性沒有直接拿起武器走上戰場,但是卻有許多日本女人為了戰爭瘋狂到了難以想像的程度這日本女人在二戰中作的惡不比日本男兵少。
  • 二戰時日本女人都幹什麼?二戰後又去了哪裡?難以置信!
    總所周知,二戰期間日本鬼子侵佔了大半個亞洲,要知道當時整個日本才有七千多萬人,日本帝國主義到處侵略,為了達到侵略目的,在帝國主義天皇的邪惡思想的帶領下,可謂是「全民皆兵「男性基本上都扛著槍走上了戰場,但大部分人不熟悉的是日本女人在戰爭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那麼日本女人在戰爭中究竟幹了什麼
  • 二戰後美國發動了100多場戰爭,我們從中發現了美軍致命的弱點
    從世界歷史來看,最幸運的國家恐怕非美國莫屬了,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這個國家,從一塊原始地域,成為世界最發達的超級大國,從殖民地到主導世界,只用了不到200年時間,堪稱打破了人類的記錄,那是強悍到了極點了。所以尤其是二戰後的美國,那是世界最強大國家,在國際上那是為所欲為。
  • 為何戰爭總伴隨著對女性的強暴?
    人類探討何為邪惡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便從神學角度探索了惡的起源;二戰之後,漢娜·阿倫關於「惡之平庸」的論述在學界引發巨大爭議。從社會事件中頻頻發生的殘暴惡舉,到戰爭時期令人瞠目結舌的反人類暴行,再到網際網路時代的網絡暴力和匿名攻擊。邪惡與普通人的距離是如此遙遠,但又如此之近。
  • 《寒鴉行動》講書稿|戰爭不會讓女人走開
    有一個相同之處,也是比較有意思的一點:兩部小說的女主角,都在戰爭中失去了丈夫,也同樣在戰爭中重獲愛情。無論是連年的戰火,還是親人的離去,都無法阻止人類對尋求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許,在肯.福萊特看來,正義勇敢的人,更有資格獲得美滿的愛情和婚姻生活。
  • 二戰時日本女人有多「瘋狂」?送女兒去軍營,犧牲自己讓男人上戰場
    戰爭帶給百姓更多的是痛苦與磨難,被迫離開家園的不舍,失去親人的痛苦,整日整夜的提心弔膽,心中只能祈求著這場戰爭能夠早日結束,讓家鄉重回平靜,戰場上的親人能夠平安,能夠將整日提著的一顆心放下來,睡一個安穩覺。
  • 二戰電影中蘇聯女兵為何都穿著裙子,上戰場打仗不礙事嗎?
    二戰本身就是大型的「絞肉機」,而在此期間,最為慘烈的一個戰場就是蘇德戰場,它的慘烈程度,簡直超乎你的想像。這樣說吧,在蘇德戰場上,所有參戰人員的存活時間短到只能以分鐘來進行統計,能活一個小時就很牛,雖然現實中不是真有這麼慘,但是它卻真實的反映出,在蘇德戰場上士兵的傷亡究竟有多慘重,幾乎人們上戰場前都得留遺書。
  • 二戰中誰輸得最慘?該國男人被迫參戰,戰後重建街上全是女人
    二戰是目前為止人類經歷過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而在這場戰爭中,遭到破壞最嚴重的國家,就不得不說到日本,這主要是因為在二戰中,日本遭到了美國核武器的打擊,廣島和長崎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發展才慢慢恢復了過來。而在二戰中誰輸得最慘?這個國家並不是日本,而是德國,因為參戰後男人被打光,戰後國家重新建設,街上能看到的只有女性。
  • 二戰時,日本女人對日本的狂熱起到了哪些方面作用
    加上幾次侵略戰爭帶來的收益,所以日本絕大多數的國民都深受影響,連女人也不例外。在二戰時期,日本女人就通過各種辦法,狂熱支持當時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日本女人讀戰爭最常見的支持手法,是支持丈夫、兒子上戰場賣命。早在1931年,日本就出了一個大新聞。當時日本為了侵略中國東北挑起了九一八事變。
  • 二戰時,日本女人雖然沒有上戰場,但她們做的惡一點也不比男人少
    二戰時期的日本地處一個狹小地理區域,國內人口不多自然資源還比較貧乏,就是這樣的一個島國竟然還挑起了戰爭,把戰火蔓延到亞洲各個地方,不僅是日軍在二戰中的所做作為讓人們憤怒不已,尤其是他們對女人們做的那些事,就永遠不值得被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