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火箭炮投入戰場早,為何沒有喀秋莎名氣大?

2020-12-17 島主說事

提起蘇德戰爭中的武器裝備,蘇軍火箭炮是最受蘇軍士兵喜歡的遠程打擊裝備之一,正因為它的威力巨大,蘇軍將士就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喀秋莎」。實際上,在蘇德戰爭中,德軍同樣擁有一款相同的火箭炮武器,不僅比蘇軍投入戰場早,還在款式和打擊精度上都比喀秋莎火箭炮優越。那麼,被德軍士兵稱為「管鳳琴」的火箭炮,為什麼沒有「喀秋莎」名氣大呢?

首先,德軍火箭炮通常作為近戰武器,不象喀秋莎那樣用於炮火覆蓋

德軍對火箭炮的研究始於上世紀30年代。此時,一戰後形成的裝甲快速機動成為各國研究的首選,飛機搶奪制空權,航母爭奪制海權,陸地上裝甲打擊成為新寵。對於傳統意義上的陸地作戰,炮兵打擊仍然佔據著陸軍的重要地位。

蘇德戰爭前,德軍研製的火箭炮用途主要放在輕便和便於機動上,因此,口徑及炮彈的參數都控制在比較近的距離。為了便於行軍,德軍常常馬拉車拽,火箭炮成為戰場上獨特的一道風景。

1936年,德軍火箭炮正式列編國防軍部隊,他們被統一了標誌,酒紅色的肩章和領章。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火箭炮部隊,雖然只有100名軍官、332名軍士和1612名士兵組成,裝備有484輛車。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擴編了這支隊伍,將其變成7個營,配備有224門41式6管150毫米火箭炮,全部配屬給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用於進攻莫斯科方向。

雖然德軍的火箭炮主要用於近戰,但在蘇德戰爭中仍然發揮了重要作用,初戰時,德軍火箭炮使用在摧毀史達林防線的堅固堡壘上,為德軍佔領白俄羅斯立下頭功;第二年,曼施坦因率領第11集團軍進攻克裡米亞,德軍火箭炮又為他再下一城,蘇軍5個師的援軍受到重創。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初始並沒開發出火箭炮的用途,到了蘇德戰爭中期,德軍的閃擊戰受到制約,火箭炮的遠程打擊作用才逐漸被德軍重視。

其次,德軍閃擊戰以裝甲快速機動為主,火箭炮僅作為支援力量

雖然德軍的火箭炮研製比蘇軍早,但在蘇德戰爭中卻被邊緣化了。主要原因就是巴巴羅薩計劃是將裝甲打擊作為首選,快速機動成為閃擊戰的核心。而這一時期,德國的軍事力量又各自為戰,戈林對空軍說了算,海軍的作用在蘇德戰場用不上,在德軍統帥部衷情於裝甲打擊效果時,陸軍將領們卻對傳統炮兵非常感興趣,一些一戰過來的老將領對新生的火箭炮武器並不感冒。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防化部隊需要一款發煙投射裝置,德國工程師經過比對,發現火箭炮正好符合它的需求。於是,德軍火箭炮被「發煙彈投擲器」所替代,它所發射的炮彈也多用於特種部隊的專用彈,如煙幕彈和特殊炸彈。

由於德軍統帥部對火箭炮的作用沒有足夠重視,客觀上也使這款利器沒有很好的開發,戰場上一度還成為負擔。與蘇軍保障充足和車輛眾多不同,隨著德軍裝甲部隊在戰場上的日益衰減,能夠承擔牽引火箭炮的車輛也捉襟見肘,德軍火箭炮還由於炮彈缺乏而被丟棄不要。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的火箭炮在蘇德戰爭前半段,基本上是作為一種支援力量存在,雖然體積小射程短,還佔用部分兵力和車輛牽引,客觀上,它的戰鬥力體現不出來,還平白增添許多負擔。

再次,德國火箭軍是在戰場上逐步壯大的,喀秋莎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也許有人要問,蘇軍首次使用喀秋莎火箭炮是在哪場戰役呢?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朱可夫在1939年與日本關東軍對陣諾門罕時,使用炮火準備時就用到了喀秋莎。而在蘇芬戰爭時,蘇軍不僅試驗了喀秋莎,還調取了兩輛T34坦克做試驗。只不過,這兩次戰役,喀秋莎僅作為試驗武器,到了蘇德戰爭的奧爾沙戰場,蘇軍才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投入火箭炮部隊作戰。

1941年7月14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前鋒到達蘇聯重鎮奧爾沙,由於奧爾沙火車站有為數不多的寬軌列車,馬上成為德軍重點守護的對象,德軍不僅將後方物資緊急運往這裡,希望通過寬軌列車送達前線。可德軍沒想到,下午2點半,一陣突如其來的咆哮聲如雷霆震耳般響起,瞬間密集的炮火就將奧爾沙火車站覆蓋,德軍的裝載物資和車站上的寬軌列車全部葬身火海。

這次炮火覆蓋,使德軍統帥部驚奇地發現,原來火箭炮還有這麼大的用途。隨著戰場的擴大,蘇軍火箭炮使用也頻繁,德軍也繳獲了一些喀秋莎進行研究,後來陸續也發明了德軍自己的火箭炮系列,210、280、300、320毫米重型火箭炮陸續列裝。為了提高機動性,德軍也組建了若干火箭炮團,火箭發射器也從馬拉車拽變成了車載隨發隨走,這些都是向蘇軍學習而來的。

改裝後的德軍火箭炮裝備被稱為「希姆萊管鳳琴」,簡稱管鳳琴。在1945年的阿登戰役中,管鳳琴火箭炮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是美國大兵在登陸歐洲後第一次感受火箭炮的威力。雖然德軍經過改進的火箭炮精度高射程遠,但在蘇軍強大的反攻面前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相反,蘇軍將其繳獲後,不斷修改喀秋莎火箭炮的參數,優勢互補,終使喀秋莎成為二戰以來蘇軍陸戰的一款利器。

總結:德軍火箭炮之所以沒有蘇軍喀秋莎名氣大,主要在於兩軍用途和發揮效能不同。一方面,德軍的火箭炮起步早,但把閃擊戰和快速機動放在首位,忽視了火箭炮的遠程打擊效果;另一方面,蘇德戰場是兩國綜合國力的消耗戰,火箭炮又是消耗裝備,蘇軍消耗得起,德軍未必敢與之抗衡。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二戰裝備錄》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為何撤走第4裝甲集團關乎兩場戰役勝敗?釜底抽薪

二戰德國對美宣戰,為何為美英蘇同盟鋪平了道路?自找苦吃

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10次打擊,為何選擇先南北後中央?打蛇打七寸

二戰蘇德戰爭堡壘計劃,為何裝甲決戰不是真實意圖?3個主要目的

相關焦點

  • 喀秋莎火箭炮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原因並不難理解
    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呢?我們先看看喀秋莎火箭炮的誕生背景。 蘇聯對火箭炮的研究早在1920年代就開啟了。隨著蘇聯對固體火箭燃料以及發動機日漸成熟和火箭彈的研製成功,為火箭炮的誕生打下有利基礎,在1938年,蘇聯開始嘗試研製使用車輛搭載的火箭炮。
  • 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讓德軍多次吃癟,希特勒一招化解雙方差距
    說起二戰戰場上的武器裝備,在實施大面積攻擊方面有著卓越優勢的,就是蘇聯研製的「喀秋莎」火箭炮,雖然二戰期間,德國的裝備力量非常雄厚,很多國家無法匹敵,但是蘇聯卻一直都致力於研製火炮,因而在火炮研究方面遠超德國。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在二戰東線戰場上,有一種被德軍士兵稱為為「史達林手風琴」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就是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對蘇軍戰士來說,它是一位優雅大方的姑娘,是一曲悠揚的管風琴曲,是戰場上最為絢麗的煙火;而對德軍來說,夜幕中漫天的火箭雨只會帶來死亡與恐懼。
  • 史達林的管風琴,德軍士兵眼中的喀秋莎火箭炮
    二戰時期的火炮基本上都是處於「單發」的狀態,即打一炮退殼、裝填、射擊的模式,但是喀秋莎火箭炮一次齊射幾十枚火箭彈的射擊效果,在當時的戰場對於步兵來說簡直就是噩夢。準備發射的火箭炮德軍的先頭部隊忙於在火車站裝卸物資,外圍工事和警戒部隊基本上都沒有部署。蘇軍指揮員毫不猶豫的抓住喀秋莎火箭炮首秀的機會。
  •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說了兩件事,一件是莫斯科戰役,德軍為什麼不燒木頭取暖?一件是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同樣遇到嚴寒,為什麼還是凍死那麼多?
  • 令德軍膽戰心驚的蘇聯「姑娘」,產量高達1萬輛的喀秋莎火箭炮
    早在1921年的時候,圖哈切夫斯基就支持蘇聯氣動研究室研發航空火箭彈,後來在30年代中前期成功的進行了初步測試。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遇害之後,喀秋莎火箭炮的項目由蘇聯大炮兵主義奠基人,察裡津炮王——庫裡克接手主導,因此也得以延續。
  • 捕獵「喀秋莎」火箭炮:回顧二戰德軍炮兵的反火力準備戰術
    二戰中的東線戰場,蘇軍非常重視炮兵力量的集中使用,經常在進攻地域密集的部署炮兵力量,意圖形成絕對的火力壓制。面對蘇軍的「大炮兵主義」,數量有限的德軍炮兵力量只能是儘可能的提高其射擊的精準度,對蘇軍炮兵實施反壓制,這就需要專業的炮兵觀測車輛來提供目標指引,精準打擊蘇軍炮兵陣地,尤其是打了就跑的蘇軍「喀秋莎」火箭炮部隊。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可任誰也沒想到,這種武器剛剛列裝一天,蘇德戰爭就爆發了,連油漆都是全新的BM-13火箭炮,也就是喀秋莎火箭炮這就要經受實戰的檢驗了。 而到戰爭進行到1942年末,第六集團軍被蘇軍團團包圍在史達林格勒時,喀秋莎火箭炮已經形成了相當龐大的規模,火箭炮猛烈的火力覆蓋使得德軍的膽戰心驚。尤其是鋁熱劑燃燒火箭彈幾乎成了德軍的噩夢。而在1943年的新羅西斯克保衛戰中,蘇軍足足編制了兩個喀秋莎火箭炮師參加保衛戰,蘇軍炮兵與德軍炮兵的炮戰打得異常猛烈,整個新羅西斯克外圍防線在無數次易手後幾乎被炸成了焦土。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美軍下午剛用榴彈炮襲擊大橋,志願軍晚上就開出了喀秋莎,一輪齊射,火箭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如流星一般刺破夜空,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然而毫不誇張地說,電影中已經拍得很保守了,歷史上的喀秋莎,每次登場都是天降正義,炮彈洗地,二戰中德軍對此感受就尤為深刻。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 二戰蘇德戰爭,閃擊理論為何遭遇進攻瓶頸?缺乏保障的快速打擊
    與高額戰爭賠款一起,德國從此陷於給英法打工的時期。不過,讓英法非常意外的是,僅僅過去20年,到1938年,德國突然崛起的裝甲部隊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佔維亞納攻波蘭,突破馬其諾防線佔領巴黎,到1940年英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才醒悟過來,德軍的裝甲部隊已經成為歐洲一支勁旅,成了歐洲的陸戰之王,再也沒人能抵擋住德軍的鋼鐵洪流了。
  • 志願軍入朝參戰,有沒有喀秋莎火箭炮?看看志願軍老兵怎麼說
    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研發並使用的一款武器,最早出現是在1941年,當時德軍剛剛攻佔了蘇聯的奧爾莎,並利用攻佔的火車站運輸物資,但就在這一緊張忙碌的時候,只聽到幾聲急促的嗖嗖的響聲,很快德軍的物資就連同火車站一起被炸上了天,當時德軍士兵無不驚駭。
  • 聽老兵講那喀秋莎火箭炮的故事 盤點喀秋莎火箭炮(圖集)
    今日《中國國防報》刊發一篇專訪,接受採訪的是二戰期間曾指揮「喀秋莎」火箭炮的一位蘇軍老軍官,他回憶了使用這種傳奇武器參加戰爭的經歷。以下轉載這篇文章,並配發一組「喀秋莎」火箭炮精彩圖片,追憶這段傳奇的歷史。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兩戰列寧格勒,為何都是無功而返?
    蘇德戰爭列寧格勒保衛戰,從1941年9月9日開始,到1944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72天,成為二戰當中圍城時間最長的戰役。有人疑問,作為德軍在蘇德戰爭當中的靈魂人物,曼施坦因分別於戰役打響和戰役中期,兩度參與圍攻列寧格勒,為何沒能改變戰場態勢,而且都是帶著遺憾離開呢?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二戰中各國實際上都搞了火箭彈,但是只有蘇聯用得比較廣泛並且打出名氣,德國也有自己的各種火箭炮,只不過配備給了支援部隊作為特殊武器使用,很多時候數量既不夠多,也沒集中使用,而且還經常只是拿去發射煙幕彈和燃燒彈,就連英國人都有床墊火箭炮,火箭彈生產成本還低於喀秋莎不少,因為RP系列火箭就是一個通用的3英寸火箭發動機接上海軍的4.5英寸高爆彈彈頭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鋒芒畢露,足以讓對手震顫
    中午時分,當德軍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天空突然閃耀起一陣流光溢彩,緊接著,還未等地面的部隊做出任何反應,轟炸聲,慘叫聲混成一片。密集的火炮將德軍們全部淹沒。不到十秒的時間,德軍所在陣地已經成了一片火海。這就是蘇聯的神秘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在之後的蘇聯戰場上,喀秋莎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但凡遇到德軍的主力部隊,蘇聯就將隱藏好的喀秋莎齊齊地對準納粹軍團。
  • 火箭炮:從「喀秋莎」到「颶風」
    問世—火力強大 射程非凡「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這首膾炙人口的《喀秋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激勵無數蘇聯軍民浴血奮戰、保家衛國。其實,在當時硝煙瀰漫的戰場上,還有一個「喀秋莎」同樣聲名遠揚。在它的「引吭高歌」中,德軍吃了不少苦頭。它就是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
  • 《金剛川》 「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1941年6月28日,蘇聯決定組建一個特別獨立火箭炮連,這個火箭炮僅有7門剛生產出來的火箭炮,連長是36歲的伊萬·安德烈耶維奇·費列洛夫大尉。7月上旬,獨立炮兵連被編入西方方面軍,來到了危如累卵的斯摩稜斯克前線,在蘇德戰場的奧廖爾會戰時,蘇聯設計的火箭炮在戰場中首次亮相。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第16集團軍為何3次換防?戰況太激烈
    提到蘇聯英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人們對他在二戰蘇德戰爭中的表現無不交口稱讚。他不僅人長得漂亮深受人們喜愛,還特別會打仗。在戰場上,羅科索夫斯基總是會在一些關鍵環節和最危險的場合脫穎而出。從這個角度講,德軍閃擊蘇聯以後,史達林和蘇軍統帥部並沒有發現南線基輔合圍圈的危機,而中線預備隊又準備不足,他只好命令第24、28兩個預備隊集團軍加入西方方面軍,加上羅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團軍,這樣才能勉強在第聶伯河和西德維納河一線建立起一道防線。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在二戰中可謂是德軍中響噹噹的靈魂人物,但他在戰後撰寫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卻飽受爭議,坊間不僅給他戴了頂「甩鍋帝」的帽子,還對他的指揮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感到惋惜。那麼,如果在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讓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他能扭轉戰場危局、挽救德軍走向失敗的命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