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

2020-12-22 島主說事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說了兩件事,一件是莫斯科戰役,德軍為什麼不燒木頭取暖?一件是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同樣遇到嚴寒,為什麼還是凍死那麼多?

首先,德軍在兩場戰役都遭遇寒冬,其戰場環境完全不一樣。

莫斯科戰役中,德軍遭遇嚴寒,完全是德軍統帥部指揮失誤和準備不足造成的,出現嚴重凍傷亡和非戰鬥減員,也完全是進攻時間太晚造成的。而史達林格勒戰役卻不一樣,因為進攻時間是在7月份的夏季,到冬季蘇軍發起「天王星行動」時,德軍又遭遇到冬季嚴寒,但這次的寒冬卻由不得德軍,完全是被蘇軍圍困在包圍圈裡動彈不得。

所以,德軍在兩場戰役中凍死凍傷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遭遇的戰場環境也大不相同。

其次,德軍為什麼不在戰場上就地取材,燃燒樹木取暖?

一直以來,這是個大家關心的問題。那麼德軍在戰場上到底有沒有使用樹木取暖和就地取材呢?答案是肯定的,有方便條件,德軍再傻也不可能把自己凍死是吧,但是,為什麼又會出現那麼多的非戰鬥減員呢?這裡面就有個戰場環境影響的問題。

一是蘇德戰爭爆發後,史達林就下達了堅壁清野命令只要是蘇軍撤退的地方全部實行燒光、拆光和砍光的政策。燒光不用解釋,就是沿途房屋等生活設施一間不留,不給德軍有可用空間;拆光,指蘇軍撤離的地區,能帶走的全部帶走,工廠機器等帶不走的全部拆光銷毀掉。砍光,是指沿途設置路障,砍光所有樹木設置障礙,滯緩德軍裝甲行軍速度,破壞橋梁和公路等,使德軍所到之處得不到一粒糧食,喝不到一滴水,找不到一片木柴。

二是戰場上就地取暖容易暴露目標。德軍閃擊蘇聯與其它戰爭不同,這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爭,其戰線長達幾千公裡,作戰又不分空中地面和海上,德軍在防禦陣地就地燒火取暖,無異給蘇軍飛機報信,這是戰場上絕對不允許的。

三是作戰要求,德軍不可能有就地取材的時間。因為德軍進攻蘇聯時,是以裝甲坦克開路步兵伴隨進攻,德軍主要的進攻路線多數以公路和鄉村道路為主,這樣的主要路段蘇軍已經實行堅壁清野,雖然在偏避的地方肯定還是有樹木和燃燒材料,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德軍不可能放棄眼前陣地去尋找取暖材料,給蘇軍以可乘之機。

第三,德軍把希望寄托在後勤保障和能打贏戰爭上面。

如果說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凍傷是被圍困所致,那麼在莫斯科戰役中,德軍遭遇寒冬完全是在用信念支撐。因為自閃擊西歐以來,德軍從沒遇到過失敗,對眼前遇到的嚴寒估計不足,同時又把希望寄托在德軍即將到來的後勤保障和德軍肯定能打贏上面。對希特勒來說,進攻莫斯科不存在時間早晚的問題,嚴寒也阻擋不了德軍的裝甲進攻。只是德軍將領們沒想到,1941年莫斯科的嚴冬來得那麼早那麼快,這場戰役又打得那麼久,他們不知道這是史達林在用持久戰和消耗戰來抵抗閃擊戰的進攻。

從以上分析看出,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傷嚴重,有主觀上的原因也有客觀上的理由,更多的是戰場環境不允許德軍有更多的時間去考慮取暖問題,稍有不慎,取暖的火堆就會成為蘇軍的靶子,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莫斯科戰役》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為何10天不露面?這段時間他在做什麼?

二戰前後,日俄之間發生了哪些戰爭?日本為何北上的企圖落空?

二戰莫斯科戰役,史達林為何不撤到後方指揮?已經做好應急方案

相關焦點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在二戰中可謂是德軍中響噹噹的靈魂人物,但他在戰後撰寫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卻飽受爭議,坊間不僅給他戴了頂「甩鍋帝」的帽子,還對他的指揮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感到惋惜。那麼,如果在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讓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他能扭轉戰場危局、挽救德軍走向失敗的命運嗎?
  •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火箭炮投入戰場早,為何沒有喀秋莎名氣大?
    雖然德軍的火箭炮主要用於近戰,但在蘇德戰爭中仍然發揮了重要作用,初戰時,德軍火箭炮使用在摧毀史達林防線的堅固堡壘上,為德軍佔領白俄羅斯立下頭功;第二年,曼施坦因率領第11集團軍進攻克裡米亞,德軍火箭炮又為他再下一城,蘇軍5個師的援軍受到重創。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左右為難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為何10天不露面?這段時間他在做什麼?
  • 二戰閃擊戰所向披靡,為何說不是德國一己之力?放鬆警惕幫了大忙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允許保盧斯突圍,冬季風暴行動能成功嗎?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多數人認為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是因為保盧斯不配合沒有向外突圍所致。那麼,如果德軍統帥部允許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斯坦因會不會把第六集團軍給解救出來呢?第6集團軍的損失又會有多大呢?首先,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是因為德軍統帥部指揮失誤。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兩戰列寧格勒,為何都是無功而返?
    蘇德戰爭列寧格勒保衛戰,從1941年9月9日開始,到1944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72天,成為二戰當中圍城時間最長的戰役。有人疑問,作為德軍在蘇德戰爭當中的靈魂人物,曼施坦因分別於戰役打響和戰役中期,兩度參與圍攻列寧格勒,為何沒能改變戰場態勢,而且都是帶著遺憾離開呢?
  • 二戰蘇德戰爭,庫爾蘭集團為何久攻不下?蘇軍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在二戰蘇德戰爭中,庫爾蘭集團是德軍1945年5月8日發布無條件投降書後,唯一未被蘇軍殲滅而在蘇聯境內向蘇軍投降的部隊。那麼,早在1944年9月,蘇軍就對北方集團軍群發起了庫爾蘭戰役,後又對該集團德軍陸續展開了6次進攻,但都沒能將其完全殲滅,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朱可夫被稱為二戰第一名將,還被稱為蘇軍的「救火隊長」。但為何每次戰役中蘇軍傷亡的人數比敵人還多?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就蘇德戰爭來講,蘇軍與德軍的裝甲快速打擊對抗,既沒裝甲優勢又無防禦優勢,如果兵力優勢再沒有,朱可夫如何打贏德軍呢?從這個層面講,打贏才是硬道理。一方面,朱可夫指揮的戰役常常是臨危受命,他是依靠打贏信心和決心贏得戰爭。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二戰蘇德戰爭,對蘇軍來說,史達林格勒會戰是個意外的收穫,為什麼這麼說呢?還得從德軍的藍色行動方案說起。在整個蘇德戰爭過程中,藍色行動方案是僅次於巴巴羅薩行動計劃的第二個最大軍事行動。由於巴巴羅薩計劃的目標和時間僅以5個月為限,也就是說到1941年底巴巴羅薩計劃的任務就應該完成。但莫斯科戰役失利以後,德軍統帥部不得不重新尋找一個新的行動方案替代它,根據戰場形勢,德軍總參謀部重新擬制了藍色行動方案,也就是1942年的夏季行動計劃。
  • 二戰蘇德戰爭,第4裝甲集團軍為何參加戰役最多?戰鬥力強
    提到二戰蘇德戰爭,必然離不開德軍閃擊蘇聯的4支裝甲集團軍,由於它們是戰場進攻的主力,所以有些人好奇,這4支裝甲部隊到底哪支最厲害?為什麼第4裝甲集團軍參加戰役最多呢?實際上,這與德軍調整戰場打法有關。01裝甲快速打擊是德軍閃擊戰的靈魂,4支裝甲部隊各有所長翻開二戰德軍閃擊戰的歷史,裝甲部隊的組建時間並不長,但其作用卻是非常巨大的。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第16集團軍為何3次換防?戰況太激烈
    提到蘇聯英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人們對他在二戰蘇德戰爭中的表現無不交口稱讚。他不僅人長得漂亮深受人們喜愛,還特別會打仗。在戰場上,羅科索夫斯基總是會在一些關鍵環節和最危險的場合脫穎而出。翻開蘇德戰爭歷史,1941年的基輔戰役和斯摩稜斯克戰役幾乎是同時展開的,前者是7月7日打響,後者是7月10日打響。但兩場戰役的起點不一樣,蘇軍的防禦部署也不同。首先,基輔戰役打響前,蘇軍在南線部署了強大的防禦集團。
  • 二戰蘇德戰爭,古德裡安跟著閃擊戰大起大落,屋漏偏逢連陰雨
    古德裡安作為二戰德軍閃擊戰的靈魂人物,更準確地說,他應該是在裝甲進攻領域研究得更多一些,可隨著閃擊戰在蘇德戰爭中的有勝有敗,他的軍旅生涯也出現大起大落,從1939年9月二戰爆發到1945年5月二戰結束,他經歷了從裝甲兵總監到陸軍總參謀長的輝煌,同時也難逃兩次被貶預備役和最終投降美軍的命運。是什麼原因讓古德裡安兩起兩落?
  • 二戰時期,大量德軍在莫斯科被活活凍死,為何不去搶劫蘇聯人?
    而那時的德國經濟還是比較富裕的,區裡幾件棉衣怎麼能拿不出來呢?那麼,為什麼沒有準備?根據有關資料,希特勒當時沒有準備棉衣服,因為他壓根就沒想過這場戰役會持續到冬天。在過去的一段很短的時間內德軍就能結束戰爭,所以他對自己的部隊很有信心,壓根沒想過要換什麼。德國人之所以稱之為閃電般的速度,是因為它可以很快地結束一場戰爭。
  •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凍死十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
    禦寒裝備的確也準備了,但實際上到達前線的僅僅是一小部分,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只能眼看著士兵一個個地在寒風裡凍死凍傷。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史達林難道不知道嗎?蘇德戰爭,始於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起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 二戰蘇德戰爭,閃擊理論為何遭遇進攻瓶頸?缺乏保障的快速打擊
    古德裡安被稱為二戰德國的「閃擊戰之父」,他與曼施坦因隆美爾一起並稱為德軍的三駕馬車,失去這三個人的指揮,德軍就像失去了靈魂一樣。但讓人意外的是,其它兩人都在戰爭中晉升了元帥,可古德裡安即使後來當上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仍然還是上將,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這和古德裡安以及他研究的閃擊戰理論有很大關係,跑得快不等於打得好,衝在前不等於打得贏。
  • 二戰霸王行動,巴頓和蒙哥馬利為何要唱雙簧?一將能抵百萬兵
    在迪耶普登陸行動中暴露的空降作戰問題依然存在,英軍的機降旅被投放到了德軍的陣地上,美軍第82空降師因為飛過自己的艦隊,被美軍當成德機遭到襲擊,副師長查爾斯.斯蘭斯基墜機身亡。如果說迪耶普登陸是盟軍開闢西線戰場試探性進攻的話,那麼,西西里登陸就是諾曼第登陸的預演。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3個集團軍被圍格羅德諾,古德裡安抄了後路
    二戰蘇德戰爭爆發,由於蘇軍西方方面軍全線潰散,致使德軍一周之內就佔領了明斯克,半個月就進攻到斯摩稜斯克,前鋒直指莫斯科。圍繞西方面軍的失利,人們一直認為指揮官巴甫洛夫擅離職守,錯誤地將3個集團軍送於德軍布置的口袋,這才是蘇軍失敗的重要原因。那麼,巴甫洛夫當時這麼部署到底有沒有錯,失利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
  • 蘇德戰爭胡貝口袋戰,朱可夫200萬對20萬十拿九穩,為何功虧一簣
    1944年3月,蘇德戰爭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口袋戰役(也稱胡貝口袋戰役),是蘇軍烏克蘭兩個方面軍對德軍南方集群第1裝甲集團軍的的一場不對等戰役。這場戰役中,蘇軍佔有200萬對20萬十倍於敵的優勢,最終卻讓德軍成功逃脫。那麼,蘇軍這場看似十拿九穩的戰鬥,為何功虧一簣被德軍成功突圍呢?
  • 二戰高加索戰役,為何第4裝甲集團南下北上都是錯誤的?貪大求全
    二戰蘇德戰爭,發生於1942年夏天的高加索戰役,可以說是蘇德戰場的命運之戰。因為這場戰役關乎兩軍對高加索戰略資源的爭奪,誰擁有了這些資源,誰就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但是,本來完全有可能打贏這場戰役的德軍A集團軍群,卻因第4裝甲集團軍的加入和撤離,最終錯失了良機。而德軍統帥部也因第4裝甲集團軍的南下和北上,導致史達林格勒戰役和高加索戰役兩場皆輸,這是為什麼呢?
  • 《獵殺T34》:二戰蘇德主力坦克巔峰對決,炮彈視角震撼而獨特
    該型坦克也是二戰時期蘇軍的主力坦克,並且在戰爭期間大量使用,深受好評。德軍坦克小隊進攻時,德軍採用了二號坦克、三號坦克及半履帶裝甲車混合編組的情況,這相當符合德軍在蘇德戰場早中期的進攻戰術。本就領先的傾斜裝甲設計和弧形裝甲外殼使得T-34/76在戰爭初期十分難以被擊穿,而德軍發射的被帽穿甲彈更是容易跳彈的類型——後面開發出的被帽風帽穿甲彈,正是為了降低穿甲體的跳彈率、提高穿甲彈體的氣動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