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左右為難

2020-12-18 島主說事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對蘇德戰爭的影響不必多說,其意義重大是蘇德戰爭的轉折之戰。但是,圍繞曼施坦因救援保盧斯的冬季風暴行動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卻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保盧斯沒有服從曼施坦因的突圍命令,有的說是頓河集團軍群裝甲突擊力量不夠。實際上,曼施坦因在下達冬季風暴救援命令以後,還單獨給保盧斯下達了一道雷鳴行動命令,只是保盧斯左右為難沒有執行這道命令罷了。

首先,冬季風暴行動來得太倉促,準備不足還稍欠火候

在曼施坦因軍事指揮生涯中,冬季風暴行動算是他指揮失利的典型案例,但是,在曼施坦因看來,這場戰役的失利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團軍群的時間太晚。由於曼施坦因1941年冬季到1942年夏季都在克裡米亞戰場指揮作戰,所以對史達林格勒戰場的戰鬥研究較少,當1942年11月20日曼施坦因被任命為頓河集團軍群司令,奉命救援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時,他還在列寧格勒戰場參與圍困戰鬥。當他接到命令南下時,並不知道他手上能有多少兵,會打一場什麼樣的戰鬥。

另一方面,冬季風暴行動只有半個月的準備時間按照曼施坦因的自傳記載,他到達頓河集團軍司令部時,已經是11月26日了,這期間他接到了第11集團軍司令部升級為頓河集團軍群司令部的命令,並於24日去了B集團軍群的司令部了解情況。所以,當他26日從羅馬尼亞軍隊指揮官安東奈斯庫手中接過頓河集團軍群指揮棒時,他才發現組建這個戰鬥群的兵力並不充分。

從曼施坦因接到命令到展開冬季風暴行動謀劃,他僅用了不到十天時間,到1942年12月1日,他就向部隊下達了冬季風暴預先命令,要求所有部隊務必於12月8日前集結完畢並做好戰鬥準備。

實際上,曼施坦因心裡清楚,想讓一支七拼八湊的部隊在一周時間集結完畢是不可能的,到12月8日時,第57裝甲軍並沒按時到達指定集結地域,他不得不將行動時間推遲到12月11日前集結完畢。所以說,在這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曼施坦因既要謀劃冬季風暴行動計劃,還在調動集結部隊,難度是相當大的。

其次,雷鳴行動是冬季風暴行動的補充,曼施坦因早有預見

很多人一直把曼施坦因稱為甩鍋帝,原因就是他在回憶錄中總是把責任推向統帥部的越級指揮,而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對於保盧斯的突圍行動,曼施坦因確實提前發出了雷鳴突圍命令,而且這個命令是他以個人承擔責任的名義來發布的,只是保盧斯沒有執行罷了。

冬季風暴行動的正式打響時間是1942年的12月12日,但這場救援行動僅僅持續了12天,到24日就結束了,在最關鍵的最後一周時間裡,12月19日晚上,曼施坦因在第57裝甲軍即將到達救援最前沿時,曾專門給保盧斯下達了一道雷鳴行動命令,要求他率領第6集團軍向外突圍,並與第57裝甲軍匯合。但這個命令保盧斯沒有執行。

可以說,從冬季風暴戰鬥打響,曼施坦因似乎對救援行動信心就不足,這不僅在於德軍的兵力不夠,尤其是裝甲打擊力量,雖然他還是採取德軍閃擊戰的傳統打法,以48裝甲軍打掩護從正面硬衝,以57裝甲軍在側翼迂迴,但兩個裝甲軍僅僅都只有一個裝甲師為主力,與蘇軍的幾個裝甲集團軍相比,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

儘管曼施坦因對前景並不樂觀,但仍在19日向保盧斯發布了預先指令,要求他儘快向外突圍30公裡,趁蘇軍指環行動還沒展開之前與救援德軍匯合。沒想到機會稍縱即逝,在保盧斯猶豫觀望的一周時間內,到24日,第57裝甲軍就被蘇軍打回到出發地線,與保盧斯的距離越來越遠了,25日曼施坦因不得不放棄冬季風暴行動。

從這個層面講,曼施坦因有點巧婦難做無米之炊的感覺,如果德軍能增派一個裝甲師給他,情況就會立馬發生改變,可惜德軍的裝甲預備隊都放到了莫德爾的勒熱夫戰場,終使曼施坦因的救援行動虎頭蛇尾。

第三,雷鳴行動為何半途而廢?保盧斯左右為難

許多人把保盧斯拒絕執行曼施坦因的突圍命令,作為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實際上,保盧斯也有他的難處。

一方面,莫斯科戰役以後,保盧斯接受的是雙重領導。保盧斯擔任第6集團軍的指揮官,是從1941年12月份,當時莫斯科戰役即將進入尾聲,第6集團軍作為南方集團軍群的主力被寄予厚望,保盧斯上任以後並沒掉鏈子,在哈爾科夫戰役中一戰成名,還迅速改變了整個南線戰局,促成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發生。

不過,莫斯科戰役失利後,德軍統帥部調整了戰場指揮體制,德軍統帥親自擔任陸軍總司令,他將大量的預備隊收歸自己管轄,第6集團軍既是南方集團軍群的主力,也是陸軍總部的王牌力量。所以,當保盧斯被圍困以後,陸軍總部迅速派出了一名聯絡員,從這時起,保盧斯既要接受B集團軍群的指揮,還要接受陸軍總部的指令。

另一方面,保盧斯確實面臨補給不足和突不出去的困境。雷鳴行動命令下達後,保盧斯給曼施坦因派出的參謀回了信,雖然他手上還有100多輛裝甲坦克,但卻沒有油料,沒有這些裝甲他又突不出重圍,這是第一。第二呢,陸軍總部既不準他投降又不準他撤退,這就與雷鳴行動發生了衝突,在保盧斯猶豫不決時,包圍圈越收越緊了。

那麼,有人一定會問,曼施坦因救援失利,為何還受到重用當上了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呢?這是因為德軍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時就做了兩手打算,既有救援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任務,更有阻止蘇軍切斷A、B兩個集團軍群通道的任務。對於曼施坦因來說,後一項任務比救援保盧斯要重要得多。

總結:從上面分析看出,史達林格勒戰役對於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被圍,從一開始德軍就失算了除了南方集團軍群兵分A、B兩個集團外,又將第4裝甲集團軍從史達林格勒戰場撤出,這是犯了兵力分散的錯誤。而曼施坦因冬季風暴救援行動的失利,也是因為兵力不足和準備倉促引起的,雖然曼施坦因有先見之明,下達雷鳴行動要求保盧斯向外突圍,但影響因素太多使保盧斯左右為難,可以說,當時保盧斯無論執行哪項命令都是徒勞的,因為突圍和等待救援結果都是一樣的。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為何10天不露面?這段時間他在做什麼?

相關焦點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允許保盧斯突圍,冬季風暴行動能成功嗎?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多數人認為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是因為保盧斯不配合沒有向外突圍所致。那麼,如果德軍統帥部允許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斯坦因會不會把第六集團軍給解救出來呢?第6集團軍的損失又會有多大呢?首先,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是因為德軍統帥部指揮失誤。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指環行動展開後,保盧斯為何還能堅持20天?
    提到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戰爭迷們都知道這是蘇德戰場上的分水嶺,由於蘇軍全殲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一個整第6集團軍,創造了戰爭開始以來的歷史,從而使蘇軍士氣大振。但也有人提出質疑,為什麼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群救援保盧斯時,他以種種理由不向西突圍靠攏,而在隨後蘇軍發起的「指環行動」中,第6集團軍卻能堅持20多天才投降,這是什麼原因呢?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A集團軍群回防能扭轉戰局嗎?捆住了手腳
    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統帥部為何不集中A、B兩個集團軍決一死戰?對這個問題,不是德軍統帥部不派A、B兩個集團軍群與蘇軍決一死戰,而是德軍A集團軍群深陷高加索回不來。  到7月底,蘇軍不斷地往史達林格勒增派重兵,7月28日,史達林還專門下發了著名的不準後退一步的第227號作戰命令,蘇軍的頑強抵抗把史達林格勒戰場從次要地位一下子上升到主要位置,德軍統帥部又匆忙命令第4裝甲集團軍重新回到史達林格勒戰場,但蘇軍已經發現德軍的企圖,一方面對保盧斯進行誘敵深入積極防禦,一方面不斷調派重兵圍堵A集團軍群回援。
  • 德軍一天元帥:保盧斯,不聽命令不知變通,慘敗史達林格勒戰役
    1942年7月,德軍發起了史達林格勒戰役。9月攻入了市區,蘇德雙方在市區展開了激烈殘酷的巷戰。每一條街道、建築物、每一個房間都在爭奪範圍內,雙方傷亡都比較大。到了11月初,德軍佔領了史達林格勒80%的區域。可是冬季卻悄悄來臨了,德軍保盧斯上將預感到戰局不妙。
  • 二戰指環行動,羅科索夫斯基為何要三勸保盧斯投降?心戰作用重要
    作為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環行動」是蘇軍向保盧斯第6集團軍發起的收尾之戰。但讓人意外的是,一向以進攻凌厲著稱的羅科索夫斯基,並沒有延續一擊功成的戰術,而是採取邊打邊降的方式來削弱保盧斯的防禦鬥志。通過三次勸降從而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反攻為何先圍殲羅馬尼亞軍隊?先弱後強
    二戰蘇德戰爭,對於如何打贏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統帥部想了許多辦法。其中在制定「天王星」反攻計劃時,史達林、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史達林助手安東諾夫4人共同商量了個對策,那就是先打德軍的僕從軍羅馬尼亞兩個集團軍,然後再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那麼,蘇軍為什麼不直接圍殲德軍部隊呢?先圍殲羅馬尼亞軍隊有什麼好處呢?
  • 如果保盧斯不遵守希特勒的命令,曼斯坦因元帥能救出第六集團軍嗎?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是二戰的轉折點之一,在這一次空前的戰役中,蘇德雙方投入重兵,因為雙方都想獲得這次戰役的勝利,雖然,我們知道最後的勝利者是蘇聯,但是也是慘勝,因為付出的傷亡太大。
  • 二戰頓涅茨行動,為何曼施坦因玩的是心跳,瓦圖京玩的是大意?
    他的一生成也蘇德戰爭敗也蘇德戰爭,在閃擊波蘭和法國戰役中因「曼施坦因計劃」一戰成名,又因德軍在東線戰場的節節敗退而不甘隱退。1942年11月份,當德軍統帥部命令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時,蘇軍朱可夫的「天王星行動」已經展開。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首先,藍色行動方案是巴巴羅薩計劃的繼續,史達林格勒必有一戰要問史達林格勒戰役怎麼打起來的?還得從德軍的藍色行動方案說起。在整個蘇德戰爭過程中,藍色行動方案是僅次於巴巴羅薩行動計劃的第二個最大軍事行動。本來,蘇軍在戰鬥打響後進展非常順利,兩支突擊部隊都突破了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防線幾十公裡,德軍處境非常危急,只要蘇軍迅速投入預備隊把缺口堵上,德軍就會被截成兩半,但鐵木辛哥聽說茲米約夫地區有德軍重要裝甲兵團在那設伏,所以不敢投入預備隊,等他發現這是騙局已經晚了,17日再命令蘇軍預備隊和坦克軍投入戰場時,德軍已經封閉了缺口,並對蘇軍形成了反包圍,加上華西列夫斯基建議蘇軍抓緊撤退被拒,到5月
  • 二戰高加索戰役,為何第4裝甲集團南下北上都是錯誤的?貪大求全
    而將南方集團軍群一分為二,正好適應了蘇軍不怕戰線擴大和兵力補充的優勢,德軍A、B集群的組建,也就成為高加索戰役失利的誘因。第三,以史達林格勒戰役為重點,是德軍因小失大。既然德軍組建B集團軍群的目的,是在史達林格勒牽制蘇軍南下,但為何後期卻成為南線戰場的重點了呢?這就是德軍在南線戰場上的最大失算。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3個集團軍為何10天前進4公裡?倉促應戰
    史達林格勒戰役發生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這場戰役的勝利蘇軍可謂一波三折,史達林幾次增兵都沒有打退德軍的進攻。今天我們說說,8月27日,史達林交給朱可夫3個野戰集團軍,讓他務必於9月2號發動對突入伏爾加河的德軍實施反衝擊,以與史達林格勒城中的第62集團軍匯合。但是,這次行動,朱可夫為什麼沒有完成任務?與「天王星行動」有沒有關聯呢?
  •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第48裝甲軍的最大努力,進攻打成防禦
    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發起了著名的天王星行動,為了解救被困在史達林格勒城中的保盧斯第6集團軍30萬人馬,曼施坦因被緊急從列寧格勒戰場南下組建頓河集團軍群實施救援。但這個行動卻沒有成功,其中有個重要原因,就是第4裝甲集團軍的第48裝甲軍無法完成原定鉗形攻勢。那麼,第48裝甲軍為什麼沒有完成任務,把進攻打成防禦的呢?
  •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潰敗,曼斯坦因用一場什麼勝仗,止住頹勢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全線潰敗。但德國元首曼斯坦恩阻止了一場大戰,戰勝了蘇軍,止住了德軍潰敗的態勢。這場對整個二戰具有重要意義的大戰叫什麼名字呢?曼斯坦因在潰敗的情況下,是如何轉敗為勝的呢?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就朱可夫來講,他也有指揮失誤的時候,1942年圍殲勒熱夫莫德爾第9集團軍的「火星行動」算得上是一次,但人們更多的卻把蘇軍在每場戰役中損失重大的原因都算在他的頭上,實際上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觀的。在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損失重大德軍同樣傷亡巨大,除了保盧斯第6集團軍被圍殲外,德軍總共損失了150萬兵力,相當於德軍在東線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這才使蘇德戰場主動權完全轉移到蘇軍之手,從這個角度講,蘇軍付出重大傷亡也是值得的。人們對朱可夫指揮詬病最多的是勒熱夫戰役和進攻柏林的戰役,但這兩場戰役都有其特殊性。
  • 二戰閃擊戰所向披靡,為何說不是德國一己之力?放鬆警惕幫了大忙
    從這個層面分析,德國發動二戰,並不是以一敵眾,而是有人在幫他們的忙。只不過此時的歐洲各國都不齊心,雖然表面上沒有加入德國的侵略擴張,而行動上卻幫德國打開了場面。甚至英法等國一度還想德國禍水東移,這些面和心不和的背後,彰顯的是其它各國心懷鬼胎,給了德國發動閃擊戰的機會。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兩戰列寧格勒,為何都是無功而返?
    蘇德戰爭列寧格勒保衛戰,從1941年9月9日開始,到1944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72天,成為二戰當中圍城時間最長的戰役。有人疑問,作為德軍在蘇德戰爭當中的靈魂人物,曼施坦因分別於戰役打響和戰役中期,兩度參與圍攻列寧格勒,為何沒能改變戰場態勢,而且都是帶著遺憾離開呢?
  • 如果隆美爾換掉保盧斯,第六集團軍能否避免全軍覆沒?大概率脫險
    特別做這個兵棋推演,是為了深刻揭示保盧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多次指揮失誤,暴露了一個參謀軍官在關鍵時刻勇氣和決斷力的缺乏。其中最致命的錯誤,是1942年9月1日 ,保盧斯讓煮熟的鴨子飛了,撲啦啦地飛回了城區。
  • 二戰曼施坦因才能卓越,為何被統帥部重用卻不信任?是人都有不足
    其次,德軍參謀體制形同虛設,曼施坦因只能隔著鍋臺上炕為人代做嫁衣但是,曼施坦因不被哈爾德等將領看好,並不是他當不了總長的主要原因,因為二戰爆發以後,整個德軍指揮系統都處在將在外君令必須執行的地步。從克裡米亞取得大捷後,他的第11集團軍就被分散了出去,原以為他在列寧格勒戰場有所突破,但因為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在勒熱夫-瑟喬夫卡遭到圍攻,他被派到那裡作短暫停留,沒成想朱可夫在史達林格勒發動了「天王星」行動,他又被命令組建頓河集群負責解圍保盧斯第6兵團。在這一系列的調動過程中,曼施坦因一直被邊緣化。
  • 二戰頓巴斯戰役,蘇軍為何48小時就把曼施坦因打求援了?三面受敵
    曼施坦因為何能有這麼輝煌的成就呢?一方面,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是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繼續戰鬥,蘇軍犯了驕兵必敗的錯誤。本身,1943年11月,德軍統帥部派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群,就是為了應對朱可夫的「天王星」行動計劃的,但他發現保盧斯根本就不想與他合作,德軍的裝甲預備隊又主要確保莫斯科方向的勒熱夫莫德爾集團,他只好撤出史達林格勒戰場,把主要精力放在掩護南線德軍側翼安全上。
  • 一組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照片,圖9慘烈不堪,圖15令人震撼
    這是一場被稱為二戰重要轉折點的戰役,自1942年6月28日開始,至1943年2月2日為止,雙方傷亡人數在2,000,000人以上。一起看看這場戰役的殘酷瞬間。1.戰事順利,步步緊逼階段的德軍正在向史達林格勒進攻,此時還未進入到慘烈的巷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