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環行動」是蘇軍向保盧斯第6集團軍發起的收尾之戰。但讓人意外的是,一向以進攻凌厲著稱的羅科索夫斯基,並沒有延續一擊功成的戰術,而是採取邊打邊降的方式來削弱保盧斯的防禦鬥志。通過三次勸降從而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01「指環行動」前,戰場形勢為蘇軍勸降創造了條件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於1942年6月28日展開的,到羅科索夫斯基準備發起「指環行動」時,已經到了1943年1月8日。此時,蘇軍已經接連打退了保盧斯3輪的進攻和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三個方面軍也已經牢牢地掌握著戰場主動權,把保盧斯第6集團軍緊緊地包圍在史達林格勒城郊到伏爾加河一帶。
一方面,曼施坦因「冬季風暴」救援失利以後,蘇軍把進攻重點放在了南線冬季戰役上。由於9月份朱可夫從中線來到南線戰場,他和華西列夫斯基按照史達林的要求,秘密擬定了「兩星計劃」(天王星和火星行動),從而在戰略上提前為南線實施冬季作戰打下了基礎。應該說,要不是曼施坦因及時從史達林格勒戰場退出來,蘇軍根本也用不著發起「指環行動」,因為「天王星行動」本身就是針對保盧斯來的,只是「冬季風暴」行動幹擾了這個計劃。
另一方面,新組建的頓河方面軍,是蘇軍為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量身定製的。1942年底,蘇軍統帥部在研究南線戰局時,準備把圍殲保盧斯的任務交給一個方面軍來完成,但在誰擔任新組建的頓河方面軍指揮員問題上發生了分歧,最後還是朱可夫提議由羅科索夫斯基來擔任比較適合,朱可夫因此也與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員葉廖緬科產生了誤會。
從這個層面講,蘇軍專門組建頓河方面軍就已經定下了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決心。將史達林格勒方面軍改稱南方面軍,在羅斯託夫方向行動,也是為了防止曼施坦因與A集團軍群的匯合,任務更重大一些。而且從蘇軍的布局看,保盧斯被困兵團已經沒有了獲救的希望,「指環行動」只是考慮如何打才能贏得更快一些罷了。
02羅科索夫斯基三勸保盧斯投降,是早就擬定好的戰術安排
雖然朱可夫做了大量工作,才使葉緬廖科同意將62、64和57三個集團軍劃歸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方面軍,但羅科索夫斯基並沒感到這場仗能輕鬆獲勝。
一方面,「指環行動」打響前,蘇軍對保盧斯集團的情況並不完全掌握。頓河方面軍組建時的兵力只有212000人,坦克250輛,作戰飛機300架,火炮和迫擊炮6900門。而且蘇軍並不知道在包圍圈中的保盧斯集團到底還有多少兵力,何況德軍空中的補給線也未切斷。在羅科索夫斯基看來,保盧斯雖然向外突圍缺乏動力,但原地防禦的能力仍然不能小看。
另一方面,頓河方面軍組建前,西南方面軍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已經打下了德軍可能投降的基礎。羅科索夫斯基接手史達林格勒戰場時,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作戰半徑不斷壓縮,除了幾個空降點,皮託姆尼克機場還在德軍手中,德軍只能收縮戰線向史達林格勒城內集結,別無他途。
在這個情況下,羅科索夫斯基在1月10日戰鬥打響前,於8日第一次派出了3名軍官前去勸降。蘇軍的目的很明確,此時投降,對雙方都有利,德軍不僅能減少傷亡,還能使蘇軍有更多的兵力支援羅斯託夫方向作戰。但羅科索夫斯基的努力失望了,保盧斯雖然將勸降信轉發給了柏林,但他內心卻希望德軍的空中補給和援軍能早點到來。
第二次勸降是蘇軍展開「指環行動」後,把德軍壓縮到了城內。1月24日,在德軍傷亡重大,補給嚴重缺乏的情況下,蘇軍再一次派人勸保盧斯投降。但得到的答覆和上次一樣,不準投降,戰至最後一人。而此時,保盧斯的部隊已經一分為二,軍心也散了,德軍的唯一補給機場也被蘇軍佔領,保盧斯失去了最後的補給希望和退路。
蘇軍的第三次勸降。1月28日,德軍被分割成3小塊包圍圈,保盧斯在南邊一小塊角落裡,30日,他電告柏林離最後崩潰不到24小時,德軍統帥部隨即授予他元帥節杖,117名軍官也官升一級。可第二天,保盧斯又發出了最後一封電報,然後被蘇軍堵在了地下室門口,迎來了蘇軍的第三次勸降。而此時,保盧斯並沒有在蘇軍士兵的勸說下投降,而是他的參謀長施密特接受了投降的建議,並詢問保盧斯有什麼話要說。可他又有什麼可說的呢?剛才他還在向前線的士兵下達了不準投降的命令,甚至還威脅部屬一旦投降他們的家人都會受到牽連,此刻他只能隨著參謀長走出地下室。
從這個角度講,羅科索夫斯基是一步步勸保盧斯投降的。一方面,蘇軍並不掌握被圍德軍的戰鬥力情況,邊打邊熟悉對手,儘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而實際上,被圍德軍也確實還有戰鬥力,保盧斯投降後,北部德軍仍然頑強戰鬥了兩天,直到2月2日才最終放棄抵抗。另一方面,通過逐漸壓縮戰場包圍圈,從而迫使保盧斯束手就擒。
03羅科索夫斯基三勸保盧斯投降,具有重要的心戰作用
有人認為,羅科索夫斯基這麼做,是在耽誤時間,按當時戰場環境,蘇軍全線發起一次衝鋒就能解決戰鬥,但事實並非那麼簡單。
一方面,保盧斯直到投降仍然對德軍的增援抱有希望。客觀上講,德軍的空中補給雖然沒有達到第6集團軍的日常需要,但直到1月24日前,仍然也在不斷地向前線空運物資,同時德軍從西線調派的增援部隊也確實在2月份來到了東線,對保盧斯來講,能夠被救比投降還是要體面的多。
另一方面,德軍希望保盧斯殺身成仁,蘇軍更希望保盧斯為我所用。本身殲滅一個第6集團軍就讓蘇軍大獲意外,再加上保盧斯投降歸化蘇軍,對蘇軍來說,其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勝利。而保盧斯投降以後也確實在戰場上在幫蘇軍做事,只是他手下91000名投降部屬,包括24名將軍的歸宿卻不怎麼樣,好多都沒活到回國。
總結:史達林格勒戰役打了半年,最終點子落在保盧斯率部投降上。所以,盟軍聽到蘇軍大勝也很感意外,羅斯福和邱吉爾都打電報祝賀,莫斯科廣播也向世界播放了勝利的消息。而對柏林來說,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投降,完全使德軍信心和士氣受到重大打擊,不得不用一個簡短表揚的公告來表明第6集團軍是作戰勇敢的,保盧斯的指揮才能也是優秀的。實際上,明眼人都知道,這場心理戰,羅科索夫斯基打得恰到好處,保盧斯的投降不僅被逼無奈,還顯得非常不甘心。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羅科索夫斯基:戰爭回憶錄》
精彩推薦:二戰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把握戰場特點,最終反敗為勝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以劣勝優,收縮與擴大戰線的較量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為何不堅持到底?計劃沒有變化快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史達林為何派兩任總長坐陣前線?雙保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