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指環行動,羅科索夫斯基為何要三勸保盧斯投降?心戰作用重要

2020-12-22 島主說事

作為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環行動」是蘇軍向保盧斯第6集團軍發起的收尾之戰。但讓人意外的是,一向以進攻凌厲著稱的羅科索夫斯基,並沒有延續一擊功成的戰術,而是採取邊打邊降的方式來削弱保盧斯的防禦鬥志。通過三次勸降從而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01「指環行動」前,戰場形勢為蘇軍勸降創造了條件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於1942年6月28日展開的,到羅科索夫斯基準備發起「指環行動」時,已經到了1943年1月8日。此時,蘇軍已經接連打退了保盧斯3輪的進攻和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三個方面軍也已經牢牢地掌握著戰場主動權,把保盧斯第6集團軍緊緊地包圍在史達林格勒城郊到伏爾加河一帶。

一方面,曼施坦因「冬季風暴」救援失利以後,蘇軍把進攻重點放在了南線冬季戰役上。由於9月份朱可夫從中線來到南線戰場,他和華西列夫斯基按照史達林的要求,秘密擬定了「兩星計劃」(天王星和火星行動),從而在戰略上提前為南線實施冬季作戰打下了基礎。應該說,要不是曼施坦因及時從史達林格勒戰場退出來,蘇軍根本也用不著發起「指環行動」,因為「天王星行動」本身就是針對保盧斯來的,只是「冬季風暴」行動幹擾了這個計劃。

另一方面,新組建的頓河方面軍,是蘇軍為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量身定製的。1942年底,蘇軍統帥部在研究南線戰局時,準備把圍殲保盧斯的任務交給一個方面軍來完成,但在誰擔任新組建的頓河方面軍指揮員問題上發生了分歧,最後還是朱可夫提議由羅科索夫斯基來擔任比較適合,朱可夫因此也與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員葉廖緬科產生了誤會。

從這個層面講,蘇軍專門組建頓河方面軍就已經定下了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決心。將史達林格勒方面軍改稱南方面軍,在羅斯託夫方向行動,也是為了防止曼施坦因與A集團軍群的匯合,任務更重大一些。而且從蘇軍的布局看,保盧斯被困兵團已經沒有了獲救的希望,「指環行動」只是考慮如何打才能贏得更快一些罷了。

02羅科索夫斯基三勸保盧斯投降,是早就擬定好的戰術安排

雖然朱可夫做了大量工作,才使葉緬廖科同意將62、64和57三個集團軍劃歸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方面軍,但羅科索夫斯基並沒感到這場仗能輕鬆獲勝。

一方面,「指環行動」打響前,蘇軍對保盧斯集團的情況並不完全掌握。頓河方面軍組建時的兵力只有212000人,坦克250輛,作戰飛機300架,火炮和迫擊炮6900門。而且蘇軍並不知道在包圍圈中的保盧斯集團到底還有多少兵力,何況德軍空中的補給線也未切斷。在羅科索夫斯基看來,保盧斯雖然向外突圍缺乏動力,但原地防禦的能力仍然不能小看。

另一方面,頓河方面軍組建前,西南方面軍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已經打下了德軍可能投降的基礎。羅科索夫斯基接手史達林格勒戰場時,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作戰半徑不斷壓縮,除了幾個空降點,皮託姆尼克機場還在德軍手中,德軍只能收縮戰線向史達林格勒城內集結,別無他途。

在這個情況下,羅科索夫斯基在1月10日戰鬥打響前,於8日第一次派出了3名軍官前去勸降。蘇軍的目的很明確,此時投降,對雙方都有利,德軍不僅能減少傷亡,還能使蘇軍有更多的兵力支援羅斯託夫方向作戰。但羅科索夫斯基的努力失望了,保盧斯雖然將勸降信轉發給了柏林,但他內心卻希望德軍的空中補給和援軍能早點到來。

第二次勸降是蘇軍展開「指環行動」後,把德軍壓縮到了城內。1月24日,在德軍傷亡重大,補給嚴重缺乏的情況下,蘇軍再一次派人勸保盧斯投降。但得到的答覆和上次一樣,不準投降,戰至最後一人。而此時,保盧斯的部隊已經一分為二,軍心也散了,德軍的唯一補給機場也被蘇軍佔領,保盧斯失去了最後的補給希望和退路。

蘇軍的第三次勸降。1月28日,德軍被分割成3小塊包圍圈,保盧斯在南邊一小塊角落裡,30日,他電告柏林離最後崩潰不到24小時,德軍統帥部隨即授予他元帥節杖,117名軍官也官升一級。可第二天,保盧斯又發出了最後一封電報,然後被蘇軍堵在了地下室門口,迎來了蘇軍的第三次勸降。而此時,保盧斯並沒有在蘇軍士兵的勸說下投降,而是他的參謀長施密特接受了投降的建議,並詢問保盧斯有什麼話要說。可他又有什麼可說的呢?剛才他還在向前線的士兵下達了不準投降的命令,甚至還威脅部屬一旦投降他們的家人都會受到牽連,此刻他只能隨著參謀長走出地下室。

從這個角度講,羅科索夫斯基是一步步勸保盧斯投降的。一方面,蘇軍並不掌握被圍德軍的戰鬥力情況,邊打邊熟悉對手,儘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而實際上,被圍德軍也確實還有戰鬥力,保盧斯投降後,北部德軍仍然頑強戰鬥了兩天,直到2月2日才最終放棄抵抗。另一方面,通過逐漸壓縮戰場包圍圈,從而迫使保盧斯束手就擒。

03羅科索夫斯基三勸保盧斯投降,具有重要的心戰作用

有人認為,羅科索夫斯基這麼做,是在耽誤時間,按當時戰場環境,蘇軍全線發起一次衝鋒就能解決戰鬥,但事實並非那麼簡單。

一方面,保盧斯直到投降仍然對德軍的增援抱有希望。客觀上講,德軍的空中補給雖然沒有達到第6集團軍的日常需要,但直到1月24日前,仍然也在不斷地向前線空運物資,同時德軍從西線調派的增援部隊也確實在2月份來到了東線,對保盧斯來講,能夠被救比投降還是要體面的多。

另一方面,德軍希望保盧斯殺身成仁,蘇軍更希望保盧斯為所用。本身殲滅一個第6集團軍就讓蘇軍大獲意外,再加上保盧斯投降歸化蘇軍,對蘇軍來說,其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勝利。而保盧斯投降以後也確實在戰場上在幫蘇軍做事,只是他手下91000名投降部屬,包括24名將軍的歸宿卻不怎麼樣,好多都沒活到回國。

總結:史達林格勒戰役打了半年,最終點子落在保盧斯率部投降上。所以,盟軍聽到蘇軍大勝也很感意外,羅斯福和邱吉爾都打電報祝賀,莫斯科廣播也向世界播放了勝利的消息。而對柏林來說,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投降,完全使德軍信心和士氣受到重大打擊,不得不用一個簡短表揚的公告來表明第6集團軍是作戰勇敢的,保盧斯的指揮才能也是優秀的。實際上,明眼人都知道,這場心理戰,羅科索夫斯基打得恰到好處,保盧斯的投降不僅被逼無奈,還顯得非常不甘心。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羅科索夫斯基:戰爭回憶錄》

精彩推薦:二戰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把握戰場特點,最終反敗為勝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以劣勝優,收縮與擴大戰線的較量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為何不堅持到底?計劃沒有變化快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史達林為何派兩任總長坐陣前線?雙保險作用

相關焦點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指環行動展開後,保盧斯為何還能堅持20天?
    此戰,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迫使保盧斯率殘部投降。那麼,指環行動的戰役背景是什麼樣的呢?首先,「天王星行動」為「指環行動」打下基礎。本來,1942年11月19日,朱可夫就發起了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天王星行動」,收攏包圍圈,準備在年底前結束史達林格勒戰役。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左右為難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對蘇德戰爭的影響不必多說,其意義重大是蘇德戰爭的轉折之戰。但是,圍繞曼施坦因救援保盧斯的冬季風暴行動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卻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保盧斯沒有服從曼施坦因的突圍命令,有的說是頓河集團軍群裝甲突擊力量不夠。實際上,曼施坦因在下達冬季風暴救援命令以後,還單獨給保盧斯下達了一道雷鳴行動命令,只是保盧斯左右為難沒有執行這道命令罷了。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允許保盧斯突圍,冬季風暴行動能成功嗎?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多數人認為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是因為保盧斯不配合沒有向外突圍所致。那麼,如果德軍統帥部允許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斯坦因會不會把第六集團軍給解救出來呢?第6集團軍的損失又會有多大呢?首先,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是因為德軍統帥部指揮失誤。
  • 二戰頓涅茨行動,為何曼施坦因玩的是心跳,瓦圖京玩的是大意?
    而此時,剛拼湊起來的頓河集群任務又格外艱巨,曼施坦因不僅要解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合圍之困,還要確保高加索南線德軍的側翼安全。幾乎同一時刻,德軍統帥部又將主要裝甲預備隊都支援給了莫德爾集團,曼施坦因不僅面臨裝甲打擊力量嚴重不足,還要面臨保盧斯不聽勸阻不願接受向外突圍命令的尷尬局面。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反攻為何先圍殲羅馬尼亞軍隊?先弱後強
    這時,史達林把救火隊長朱可夫從中線調到了南線,讓他和華西列夫斯基一起協調三個方面軍的指揮作戰。一方面,史達林給朱可夫3個集團軍,要他在9月初改變戰場態勢。02「天王星行動」先打弱後打強,羅馬尼亞軍隊成為首選在制定反攻計劃前,蘇軍統帥部為了便於戰役指揮,將史達林格勒戰場劃分為三個方面軍來防禦,即西南方面軍由瓦杜丁中將指揮,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由葉廖緬科上將指揮,頓河方面軍由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指揮。
  • 二戰蘇德戰爭,庫爾蘭集團為何久攻不下?蘇軍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到了5月7日,蘇軍7個地面集團軍外加一個空軍集團軍,集中了43萬人的兵力準備對庫爾蘭集團展開最後一次集中打擊,還下達了最後通牒,勸其投降。但第二天德軍就收到了無條件投降命令,18.9萬人投降。由於蘇軍在1944年的一系列反攻行動,迫使德軍在年底前就全部撤退到了蘇聯邊境,北方集團軍群的80萬兵力退守庫爾蘭半島,構不成對蘇軍的重大威脅,蘇軍不需要在這方面浪費太多的時間。其次,進攻柏林遠比消滅庫爾蘭集團重要得多。
  • 如果所有二戰名將都在同一個群裡:戰略縱深誰最大
    不過群裡今天又有新動靜,一直被嘲的法國終於要反擊了?1941年,經魏剛將軍與德國人斡旋,朱安被釋放,繼續回到二戰戰場。1942年11月-1943年5月,朱安率領法國特遣部隊參加突尼西亞戰役,法國和盟軍贏得此次戰爭的勝利。1942年12月25日,朱安晉升為上將。1947-1951年,朱安任法屬摩洛哥總督。3、巴巴羅薩計劃:原名為「奧託計劃」,是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第16集團軍為何3次換防?戰況太激烈
    ,仍然以第16集團軍的名義指揮部隊,雖然他總共只有6個師,卻在防禦維亞濟馬亞沃採夫地段發揮了重要作用,極大地牽制了德軍向葉利尼亞突擊的預備隊。03莫斯科戰役,第16集團軍又進行了兩次重組人們習慣把朱可夫、科涅夫和羅科索夫斯基並稱為蘇軍中的三駕馬車,從南線戰場到中線戰場以後,羅科索夫斯基就始終沒有離開過史達林的視線,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 二戰高加索戰役,為何第4裝甲集團南下北上都是錯誤的?貪大求全
    首先,佔領高加索是德軍巴巴羅薩計劃重點之一,目標明確但決策失誤要說德軍閃擊蘇聯的目的是什麼?佔領高加索戰略資源是其中重要目的之一。可隨著巴巴羅薩計劃在戰場上的實施,德軍統帥部卻屢屢調整作戰預案,致使德軍前線顧此失彼,過程走樣。
  • 二戰布拉格戰役,蘇軍為何阻止舍爾納向美軍投降?要秋後算帳
    布拉格戰役,是二戰歐洲戰場收官之戰,雖然德軍擁有90萬的雄厚兵力,但在蘇軍三個方面軍200萬大軍壓境下,僅5天時間就投降戰敗。那麼,一向標榜所向無敵的德軍為什麼在這場戰役中敗得毫無亮點呢?1945年5月2日,柏林德軍城防司令魏得林向蘇軍投降,戰至8日,柏林戰役結束。對於仍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90萬德軍來說,此時已經處於無心作戰的境地,德軍總指揮舍爾納要考慮的,是如何投降和向誰投降的問題,因此,對於蘇軍從三個方面軍的圍攻,僅僅是順其自然而已。第二,布拉格德軍是蘇德戰爭的主力,蘇軍必須將其殲滅。
  • 如果保盧斯不遵守希特勒的命令,曼斯坦因元帥能救出第六集團軍嗎?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是二戰的轉折點之一,在這一次空前的戰役中,蘇德雙方投入重兵,因為雙方都想獲得這次戰役的勝利,雖然,我們知道最後的勝利者是蘇聯,但是也是慘勝,因為付出的傷亡太大。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A集團軍群回防能扭轉戰局嗎?捆住了手腳
    一方面,A集團軍群進攻高加索的時間是7月25日,當時第4裝甲集團軍剛從B集團軍群南下增援,德軍想一鼓作氣拿下高加索,但高加索的地形加蘇軍的頑強阻擊,使德軍的行動舉步維艱。但德軍統帥部還認為把第4裝甲集團軍回防史達林格勒,保盧斯佔領史達林格勒就指日可待,這是他犯了主觀判斷錯誤,直到11月初蘇軍要對保盧斯展開合圍時,他才發現來不及了。
  •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第48裝甲軍的最大努力,進攻打成防禦
    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發起了著名的天王星行動,為了解救被困在史達林格勒城中的保盧斯第6集團軍30萬人馬,曼施坦因被緊急從列寧格勒戰場南下組建頓河集團軍群實施救援。但這個行動卻沒有成功,其中有個重要原因,就是第4裝甲集團軍的第48裝甲軍無法完成原定鉗形攻勢。那麼,第48裝甲軍為什麼沒有完成任務,把進攻打成防禦的呢?
  • 二戰曼施坦因才能卓越,為何被統帥部重用卻不信任?是人都有不足
    提到二戰曼施坦因的軍事才能,一些網友們幾乎一邊倒地認為,他應該是二戰德軍中無人能出其右的最優秀參謀軍官。可是,曼施坦因軍事才能那麼突出,為什麼德軍統帥部不將他用到陸軍總參謀長位置,發揮更大的作用呢?首先,曼施坦因出身名門天生傲骨,鶴立雞群難逃遭人嫉妒處境出生於1887年的曼施坦因,是德國陸軍元帥和軍事家、戰略家,他與隆美爾和古德裡安被稱為二戰德軍的三駕馬車。相比於其它兩位出身,曼施坦因家族顯赫名聲在外。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兩戰列寧格勒,為何都是無功而返?
    蘇德戰爭列寧格勒保衛戰,從1941年9月9日開始,到1944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72天,成為二戰當中圍城時間最長的戰役。有人疑問,作為德軍在蘇德戰爭當中的靈魂人物,曼施坦因分別於戰役打響和戰役中期,兩度參與圍攻列寧格勒,為何沒能改變戰場態勢,而且都是帶著遺憾離開呢?
  • 二戰霸王行動,巴頓和蒙哥馬利為何要唱雙簧?一將能抵百萬兵
    正因為這兩場登陸行動暴露的問題太多,德軍在西線的防禦又非常嚴密,盟軍才不得不慎重考慮登陸點的問題,更要考慮如何把德軍的防禦方向吸引到盟軍需要的地方,讓巴頓和蒙哥馬利作誘餌就成為其中重要計劃之一。此時,英美不僅要履行與史達林協商的開闢第二戰場承諾,更重要的是,還不能讓蘇軍單獨享受打敗德國的勝利果實。一方面,在何處登陸,如何減少盟軍傷亡成為首選。盟軍首先選擇的登陸地點有三個: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第。第一個被否定的是康坦丁,因為地形狹窄不便於盟軍展開。
  • 德軍一天元帥:保盧斯,不聽命令不知變通,慘敗史達林格勒戰役
    而德軍有80個師,三個旅,約100萬人,1216架飛機、10290門各種火炮、675輛坦克。朱可夫的戰術就是將德軍吸引到城內,從外圍打擊起虛弱的兩翼,最後把德國的第6集團軍合圍在史達林格勒,反攻計劃代號是"天王星行動"。蘇軍如此大規模的軍隊集結,德軍的空中偵察早就發現了,還將情報報告給了希特勒。可是希特勒一點都不重視,執意要先把史達林格勒給攻下。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朱可夫被稱為二戰第一名將,還被稱為蘇軍的「救火隊長」。但為何每次戰役中蘇軍傷亡的人數比敵人還多?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就蘇德戰爭來講,蘇軍與德軍的裝甲快速打擊對抗,既沒裝甲優勢又無防禦優勢,如果兵力優勢再沒有,朱可夫如何打贏德軍呢?從這個層面講,打贏才是硬道理。一方面,朱可夫指揮的戰役常常是臨危受命,他是依靠打贏信心和決心贏得戰爭。
  • 二戰頓巴斯戰役,蘇軍為何48小時就把曼施坦因打求援了?三面受敵
    本身,1943年11月,德軍統帥部派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群,就是為了應對朱可夫的「天王星」行動計劃的,但他發現保盧斯根本就不想與他合作,德軍的裝甲預備隊又主要確保莫斯科方向的勒熱夫莫德爾集團,他只好撤出史達林格勒戰場,把主要精力放在掩護南線德軍側翼安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