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高加索戰役,為何第4裝甲集團南下北上都是錯誤的?貪大求全

2020-12-14 島主說事

二戰蘇德戰爭,發生於1942年夏天的高加索戰役,可以說是蘇德戰場的命運之戰。因為這場戰役關乎兩軍對高加索戰略資源的爭奪,誰擁有了這些資源,誰就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但是,本來完全有可能打贏這場戰役的德軍A集團軍群,卻因第4裝甲集團軍的加入和撤離,最終錯失了良機。而德軍統帥部也因第4裝甲集團軍的南下和北上,導致史達林格勒戰役和高加索戰役兩場皆輸,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佔領高加索是德軍巴巴羅薩計劃重點之一,目標明確但決策失誤

要說德軍閃擊蘇聯的目的是什麼?佔領高加索戰略資源是其中重要目的之一。可隨著巴巴羅薩計劃在戰場上的實施,德軍統帥部卻屢屢調整作戰預案,致使德軍前線顧此失彼,過程走樣。

第一,莫斯科戰役失利,德軍將高加索作為第二目標。巴巴羅薩計劃的初衷是三大目的:一是佔領莫斯科,使紅色蘇聯變色;二是佔領高加索戰略資源,給德軍戰爭機器提供保障;三是稱霸歐亞。莫斯科戰役的失利,無疑對德軍打擊很大,佔領高加索就成為完成巴巴羅薩計劃的下一個重點目標。

第二,將南方集群一分為二,致使德軍失去重點顧此失彼。本來,如果按巴巴羅薩計劃的行程走,德軍在1941年的秋天可能就會佔領莫斯科,但德軍統帥部卻因為基輔突出部的蘇軍吸引而改變了初衷。而將南方集團軍群一分為二,正好適應了蘇軍不怕戰線擴大和兵力補充的優勢,德軍A、B集群的組建,也就成為高加索戰役失利的誘因。

第三,以史達林格勒戰役為重點,是德軍因小失大。既然德軍組建B集團軍群的目的,是在史達林格勒牽制蘇軍南下,但為何後期卻成為南線戰場的重點了呢?這就是德軍在南線戰場上的最大失算。佔領莫斯科的目標沒達到,佔領高加索就成為首選,偏偏德軍統帥部要改變初衷,把營救保盧斯第6集團軍作為重點,反而將佔領高加索的重要目的放在了一邊,這才導致了後期德軍在南線的全線崩潰。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統帥部的決策還是有一定的問題,史達林格勒戰役作為圍點打援,最終卻打成了主戰場,這是造成高加索戰役失利的重要原因。

其次,佔領高加索德軍錯過三次重要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如果分析一下德軍在整個蘇德戰爭中的表現,在南線戰鬥打得最多也最激烈,原因就是為了打通北高加索的通道。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分析一下當時德軍有沒可能佔領高加索?實際上,還是有三次機會丟掉了。

第一次,基輔戰役後向南進軍。基輔戰役是德軍統帥部臨時決定展開的,由於這次戰役是用暫緩莫斯科戰役換來的,所以德軍統帥部並沒有利用基輔戰役勝利後,趁勝向南進軍的大好機會,如果德軍此時進攻高加索,可能要改寫蘇德戰爭的歷史。

第二次,羅斯託夫戰役後繼續進攻。1941年11月份的羅斯託夫戰役,雖然不到一個月就結束了,名義上蘇軍取得了衛國戰爭第一次進攻戰役的勝利,實際上德軍損失並不大,僅僅傷亡2萬多人,損失275輛坦克,蘇軍根本沒有能力阻止德軍的裝甲進攻。如果此時德軍能夠再次發起進攻,蘇軍南線就會遭遇重大壓力。

第三次,利用1942年春天的間隙期。高加索戰役是從1942年7月底開始的,但在此之前,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在克裡米亞打得風生水起,如果此時德軍及時發起高加索戰役,蘇軍南線兵力根本沒有力量抵擋兩股德軍集團的同時進攻。況且這段時間,是蘇聯的泥濘季節,對德軍裝甲行軍有影響,同樣對蘇軍的機動更有影響。

從這個層面講,還是德軍統帥部沒有認識到高加索戰略資源的重要性,直到1943年初史達林格勒戰役失利後,德軍才發現失去高加索對德軍意味著什麼?因為在此之前,A集團軍群的裝甲甚至還想著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能給他們帶去燃油,這就是對主次目標不分帶來的後果。

再次,第4裝甲集團是德軍精銳力量,貪大求全等於釜底抽薪

巴巴羅薩計劃的核心就是依靠裝甲打擊力量完成快速機動,而德軍四支裝甲集團中,唯有第4裝甲集團尤其能打,它不僅從列寧格勒打到高加索,參與了幾乎蘇德戰場上的所有大的戰役行動,可以說是德軍裝甲中的精銳之精銳。但在高加索戰役中,第4裝甲集團卻並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第一,史達林格勒戰役打到一半,第4裝甲集團南下錯誤在先。1942年7月中旬,為了配合A集團軍群佔領高加索,B集團軍群率先打響史達林格勒戰役,讓德軍統帥部沒想到的是,德軍保盧斯集團進展順利,大有馬上佔領史達林格勒之勢。可他們哪裡知道,朱可夫早就布置好了口袋陣,採取誘敵深入戰略等著保盧斯呢。而德軍統帥部卻意外地將第4裝甲集團移防南線,無疑是先失一棋,有錯在先。

第二,保盧斯集團被困,第4裝甲集團抽身救援這是好馬難吃回頭草還沒等第4裝甲集團在高加索立足未穩,德軍統帥部又命令他們抽身北上,整個裝甲集團把時間全部浪費在跑路上面了,結果是快速機動做到了,但打擊救援效果卻出不來,還差點被蘇軍包了餃子。

第三,第4裝甲集團是兩場戰役的主力,貪大求全無異於釜底抽薪。首先肯定的是,佔領高加索的目標是沒有錯的,因為蘇德戰爭,德軍最缺乏的就是燃油補給。但為了解救保盧斯被困危局,致使本已可以到手的高加索戰役半途而廢,結果是兩場戰役都失敗了,而第4裝甲集團的強大打擊優勢卻並沒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總結:史達林格勒戰役是為高加索戰役打援的,既然將第4裝甲集團調到了高加索,就應該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而德軍統帥部偏偏讓它兩頭兼顧,這種貪大求全的做法無疑是釜底抽薪。從一定程度上講,沒有拿下高加索,德軍巴巴羅薩計劃就是一句空話,即使救下第6集團軍又有什麼用呢?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蘇德戰爭史》

精彩推薦:二戰德國對美宣戰,為何為美英蘇同盟鋪平了道路?自找苦吃

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10次打擊,為何選擇先南北後中央?打蛇打七寸

二戰蘇德戰爭堡壘計劃,為何裝甲決戰不是真實意圖?3個主要目的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有限防禦戰略為何不被重視?制約因素太多

相關焦點

  • 二戰羅斯託夫戰役,第1裝甲集團軍被阻,蘇軍打贏首場圍殲戰鬥
    發生於1941年11月到12月間的羅斯託夫戰役,是蘇軍自德軍閃擊蘇聯以來,打贏的首場圍殲戰鬥。那麼,在當時德軍氣勢正盛,三路大軍大踏步向蘇聯縱深挺進的關鍵時刻,南方集團軍群為何在羅斯託夫受阻,第1裝甲集團軍差點被圍殲,龍德施泰特元帥要辭職不幹呢?
  • 二戰蘇德戰爭,第4裝甲集團軍為何參加戰役最多?戰鬥力強
    提到二戰蘇德戰爭,必然離不開德軍閃擊蘇聯的4支裝甲集團軍,由於它們是戰場進攻的主力,所以有些人好奇,這4支裝甲部隊到底哪支最厲害?為什麼第4裝甲集團軍參加戰役最多呢?實際上,這與德軍調整戰場打法有關。01裝甲快速打擊是德軍閃擊戰的靈魂,4支裝甲部隊各有所長翻開二戰德軍閃擊戰的歷史,裝甲部隊的組建時間並不長,但其作用卻是非常巨大的。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A集團軍群回防能扭轉戰局嗎?捆住了手腳
    ,第4裝甲集團軍僅有第48裝甲軍一支主力了。  一方面,A集團軍群進攻高加索的時間是7月25日,當時第4裝甲集團軍剛從B集團軍群南下增援,德軍想一鼓作氣拿下高加索,但高加索的地形加蘇軍的頑強阻擊,使德軍的行動舉步維艱。但德軍統帥部還認為把第4裝甲集團軍回防史達林格勒,保盧斯佔領史達林格勒就指日可待,這是他犯了主觀判斷錯誤,直到11月初蘇軍要對保盧斯展開合圍時,他才發現來不及了。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兩戰列寧格勒,為何都是無功而返?
    蘇德戰爭列寧格勒保衛戰,從1941年9月9日開始,到1944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72天,成為二戰當中圍城時間最長的戰役。有人疑問,作為德軍在蘇德戰爭當中的靈魂人物,曼施坦因分別於戰役打響和戰役中期,兩度參與圍攻列寧格勒,為何沒能改變戰場態勢,而且都是帶著遺憾離開呢?
  • 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交戰雙方為何轉換戰場?先打兩頭後打中央
    01連續的進攻,德軍的閃擊戰銳氣正在消退1941年6月22日,德軍三路大軍閃擊蘇聯以後,中路中央集團軍群擁有第4第9兩個集團軍,外加第2第3兩支裝甲集群,還配備了凱瑟林元帥指揮的最大的一支第2航空隊,擁有近千架飛機。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允許保盧斯突圍,冬季風暴行動能成功嗎?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多數人認為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是因為保盧斯不配合沒有向外突圍所致。那麼,如果德軍統帥部允許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斯坦因會不會把第六集團軍給解救出來呢?第6集團軍的損失又會有多大呢?首先,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是因為德軍統帥部指揮失誤。
  • 遼瀋戰役,傅作義為何不北上增援,淮海戰役;為什麼又不肯南下
    解放戰爭時期的著名三大戰役,爆發時間先是遼瀋戰役,後是淮海戰役,最後是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發生的地點分別是東北三省,徐州地區,華北地區。然而作為華北的傅作義,在遼瀋戰役爆發時,當時他完全有能力北上增援錦州戰役。為何還是按兵不動?
  • 二戰頓涅茨行動,為何曼施坦因玩的是心跳,瓦圖京玩的是大意?
    此時德軍在東線的日子並不好過,北線列寧格勒圍城之戰,德軍一點便宜也佔不到,相反,蘇軍還憑藉拉多加湖生命通道使列寧格勒的防禦越來越加強;中線的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被蘇軍拖得無法動彈。而此時,剛拼湊起來的頓河集群任務又格外艱巨,曼施坦因不僅要解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合圍之困,還要確保高加索南線德軍的側翼安全。
  • 二戰莫斯科戰役,古德裡安兵敗圖拉,閃擊戰遭遇惡劣天氣
    古德裡安,被稱為二戰德國「閃擊戰之父」,在他的頭上擁戴著許多光環。可在莫斯科戰役中,他的第2裝甲集群居然連名不見經傳的圖拉都拿不下來,這還不算,在隨後向高爾基的進軍過程中,他不僅與德軍統帥部頂著幹,還違抗命令被解除職務。那麼,古德裡安到底在莫斯科戰役中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呢?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3個集團軍為何10天前進4公裡?倉促應戰
    史達林格勒戰役發生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這場戰役的勝利蘇軍可謂一波三折,史達林幾次增兵都沒有打退德軍的進攻。今天我們說說,8月27日,史達林交給朱可夫3個野戰集團軍,讓他務必於9月2號發動對突入伏爾加河的德軍實施反衝擊,以與史達林格勒城中的第62集團軍匯合。但是,這次行動,朱可夫為什麼沒有完成任務?與「天王星行動」有沒有關聯呢?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第16集團軍為何3次換防?戰況太激烈
    1941年7月初斯摩稜斯克戰役打響後,羅科索夫斯基就是在南有基輔戰場、北有斯摩稜斯克戰場的雙重需要下,臨危受命,率領第16集團軍北上增援中線戰場。可是,讓羅科索夫斯基沒想到的是,他這一去直到1942年7月組建布良斯克方面軍這一年時間裡,居然有3次要換防第16集團軍,這是為什麼呢?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左右為難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對蘇德戰爭的影響不必多說,其意義重大是蘇德戰爭的轉折之戰。但是,圍繞曼施坦因救援保盧斯的冬季風暴行動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卻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保盧斯沒有服從曼施坦因的突圍命令,有的說是頓河集團軍群裝甲突擊力量不夠。實際上,曼施坦因在下達冬季風暴救援命令以後,還單獨給保盧斯下達了一道雷鳴行動命令,只是保盧斯左右為難沒有執行這道命令罷了。
  • 二戰蘇德戰爭,庫爾蘭集團為何久攻不下?蘇軍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在二戰蘇德戰爭中,庫爾蘭集團是德軍1945年5月8日發布無條件投降書後,唯一未被蘇軍殲滅而在蘇聯境內向蘇軍投降的部隊。那麼,早在1944年9月,蘇軍就對北方集團軍群發起了庫爾蘭戰役,後又對該集團德軍陸續展開了6次進攻,但都沒能將其完全殲滅,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本來,蘇軍在戰鬥打響後進展非常順利,兩支突擊部隊都突破了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防線幾十公裡,德軍處境非常危急,只要蘇軍迅速投入預備隊把缺口堵上,德軍就會被截成兩半,但鐵木辛哥聽說茲米約夫地區有德軍重要裝甲兵團在那設伏,所以不敢投入預備隊,等他發現這是騙局已經晚了,17日再命令蘇軍預備隊和坦克軍投入戰場時,德軍已經封閉了缺口,並對蘇軍形成了反包圍,加上華西列夫斯基建議蘇軍抓緊撤退被拒,到5月
  • 二戰曼施坦因反攻日託米爾得手,蘇軍為何失而復得?輸光了本錢
    曼施坦因的想法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軍幾乎所有裝甲主力都在南線,加上蘇德雙方都把爭奪南線的戰略資源作為重點,德軍只要穩定克裡米亞大後方,在南線建立穩固防線並有羅馬尼亞的能源基地作戰略支撐,轉入戰略反攻也是有可能的。
  • 二戰頓巴斯戰役,蘇軍為何48小時就把曼施坦因打求援了?三面受敵
    曼施坦因為何能有這麼輝煌的成就呢?一方面,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是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繼續戰鬥,蘇軍犯了驕兵必敗的錯誤。沒想到,曼施坦因採取以退為攻的策略反敗為勝,上演了一曲戰場大反轉。另一方面,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蘇軍是臨時發動的進攻,對戰局的考慮並不成熟。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對德軍來說,失去的並不是主要裝甲打擊力量,雖然第6集團軍被殲,但有曼施坦因和頓河集團彌補,南線德軍仍然有強大的攻防能力。
  • 二戰勒熱夫爭奪戰,為何說是一箭雙鵰戰略?雙方出發點都差不多
    單就戰役連續性來講,勒熱夫之戰實際上仍然是莫斯科戰役的延續,因為除了時間上緊接著莫斯科戰役的收尾,參加戰鬥的雙方將士也都是從莫斯科戰場轉場而來。對於德軍來說,當閃擊戰在進攻莫斯科中失靈後,在南線高加索和史達林格勒地區開闢新的戰場就成為了首選,因為那一帶不僅有豐富的能源和工業基地,更有寬廣的頓涅茨盆地等為裝甲閃擊戰提供了條件。
  •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第48裝甲軍的最大努力,進攻打成防禦
    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發起了著名的天王星行動,為了解救被困在史達林格勒城中的保盧斯第6集團軍30萬人馬,曼施坦因被緊急從列寧格勒戰場南下組建頓河集團軍群實施救援。但這個行動卻沒有成功,其中有個重要原因,就是第4裝甲集團軍的第48裝甲軍無法完成原定鉗形攻勢。那麼,第48裝甲軍為什麼沒有完成任務,把進攻打成防禦的呢?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曼施坦因如果先進攻羅斯託夫會贏嗎?輸得更快
    1943年7月5日,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正式打響庫爾斯克戰役,但這場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東線坦克大決戰,並沒達到德軍預期的效果。不僅仗打成了虎頭蛇尾,還讓曼施坦因把4個月前奪回的哈爾科夫又還給了蘇軍。一些人認為,如果希特勒按照曼施坦因當初的想法,先進攻羅斯託夫然後再包圍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就會打贏這場戰役。事實真是這樣嗎?
  •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以劣勝優,收縮與擴大戰線的較量
    02蘇軍打得越快消耗越大,德軍收縮越快戰線消耗越少,曼施坦因有了打贏的基礎早在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救援保盧斯第6兵團時,德軍統帥部已經發現救援力量不夠,加上曼施坦因不斷請求增援,德軍不得不先保障莫德爾防禦集團不被吃掉,然後再從西線抽調6個師和2個步兵旅馳援頓河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