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月,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進入收尾階段,蘇軍統帥部和一些前線將領認為,此時正是蘇軍對南線德軍展開全線反攻的大好時機,一旦成功,就會較快的壓縮蘇德戰爭時間,為將德軍攆出蘇聯國境創造條件。但是,讓蘇軍沒想到的是,在隨後發起的哈爾科夫反擊作戰中,蘇軍讓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打了個措手不及,不僅將好不容易收復的頓巴斯盆地讓給了德軍,還讓曼施坦因重獲戰場主動權,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01蘇軍急於擴大戰果,德軍忙於收縮戰線,客觀上德軍把劣勢變成了優勢
1943年1月,蘇軍在「天王星行動」以後,史達林格勒戰場形勢向有利於蘇軍一方轉變,由於曼施坦因「冬季風暴」救援行動失利,使德軍第6集團軍的被圍殲變成事實。此時,蘇軍統帥部感到全面解除南線德軍進攻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決定展開戰略總攻。
按照蘇軍統帥部的部署,這次總攻分為三個方向,一個方向是西北方向,對德軍傑米揚斯克突出部進行反擊;一個方向是正西方向,對勒熱夫莫德爾第9集團軍進行重點反擊,這兩個方向都是牽製作戰,是為南線作戰打掩護的。第三個是西南戰略方向,擊潰德軍B集團軍群的同時,同時解決頓河集團軍群和高加索A集團軍群,以達到解放第聶伯河東岸和烏克蘭大部領土的目的。
因此,當蘇軍頓河方面軍對保盧斯第6集團軍展開圍攻的同時,布良斯克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原史達林格勒方面軍改編而來)、外高加索方面軍隨即也展開了反攻。到1月初,外高加索方面軍率先取得勝利,迫使德軍A集團軍群開始向北撤退轉移,以避免蘇軍切斷A、B兩個集群之間的聯繫。
蘇軍的擴大進攻戰略看似對打擊德軍有利,各個戰場開花,蘇軍也摧毀了南線德軍2000多公裡的防線,還在沃羅涅日至高加索西北方向打開了一個350公裡的缺口,為蘇軍進攻哈爾科夫創造了條件。但是,由於蘇軍對德軍的打擊能力估計不足,以及圍殲德軍南線集團的兵力不夠,使年初制定的全面解除南線戰鬥的戰略目標無法達到。
從這個層面講,當蘇軍在哈爾科夫戰役打響前忙於擴大戰果的同時,德軍統帥部卻及時調整了進攻策略,不僅打消了佔領外高加索的企圖,還收縮了戰線,將B集團軍群和頓河集團軍群合併為南方集團軍群,重新在哈爾科夫和頓巴斯一帶獲得了集結的機會,客觀上給德軍展開哈爾科夫反擊創造了時間和條件。
02蘇軍打得越快消耗越大,德軍收縮越快戰線消耗越少,曼施坦因有了打贏的基礎
早在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救援保盧斯第6兵團時,德軍統帥部已經發現救援力量不夠,加上曼施坦因不斷請求增援,德軍不得不先保障莫德爾防禦集團不被吃掉,然後再從西線抽調6個師和2個步兵旅馳援頓河集群。但是,還在這些部隊沒有到達之前,曼施坦因預感救援行動不會成功,並沒想投入這些部隊。因此,當2月份蘇軍準備發動哈爾科夫反擊戰時,曼施坦因才決定要使用這部分預備力量。
2月2日,隨著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的頑強進攻,德軍統帥部不得不又緊急從勒熱夫抽調7個師南下,也是從這時候起,德軍不再固執地用中線防禦戰鬥來牽制南線作戰,改為從3月份主動撤出勒熱夫,而將南線作為了主要戰場,這是德軍對戰場形勢的又一次正確評估,從而給了曼施坦因充足的兵力和時間來贏得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勝利。
到2月中旬,蘇軍的進攻已經佔領了哈爾科夫,此時,蘇軍內部也出現了分歧,是繼續擴大戰果還是採取防禦和局部戰鬥。朱可夫認為戰線拖得太長,繼續全線進攻的把握不大,但瓦圖京等前線將領認為趁勝展開全面進攻機不可失,為了平衡關係,史達林採取了折中措施,命令在哈爾科夫方向展開全面進攻,以達到圍殲曼施坦因南方集團軍群的目的。
而此時,蘇軍面臨兩個困難,一個是兵力和補給的困難。從史達林格勒戰役打響以來,蘇軍一直長期處於作戰和長途奔襲狀態,部隊兵員缺額大裝備損耗太多,在戰鬥中並不具備進攻優勢。而此時曼施坦因用於防禦蘇軍的兵力擁有1倍於蘇軍的優勢,坦克有6倍於蘇軍的優勢,航空兵也有2倍於蘇軍的優勢。另外一個是曼施坦因採取了誘敵深入戰術,命令頓巴斯的德軍和沃羅涅日方向的德軍都向外撤退,造成德軍要撤向第聶伯河和波爾塔瓦的假象。這個戰術使西南方面軍司令員瓦圖京和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員戈利科夫雙雙上當,而蘇軍統帥部聽了報告也是毫不懷疑,還擴大了進攻計劃,從而把蘇軍進攻部隊送到了曼施坦因布下的口袋陣中。
從這個層面講,蘇軍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中的失利,有些是蘇軍自找苦吃,不僅情報摸得不準,還盲目樂觀,以為德軍只能防禦沒有反擊的能力,犯了主觀臆斷上的錯誤。
03兩次哈爾科夫戰鬥,蘇軍輸在同一個問題上
在蘇德戰爭史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圍繞哈爾科夫的戰鬥一共有4次,拋開第1次德軍閃擊戰蘇軍沒有準備,第4次蘇軍佔據完全優勢取得最終勝利,中間兩次都是以蘇軍主動進攻而失敗,而這兩場失敗又客觀上為史達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創造了條件,這是巧合還是命運的安排呢?
一方面,兩次哈爾科夫戰鬥,蘇軍都想急於求成,又缺乏側翼保護。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蘇軍採取的是步兵打頭陣裝甲伴隨的進攻戰略,但是,當蘇軍第9、第28集團軍突進德軍陣前時,其側翼卻缺乏保護,最終都不同程度成為德軍裝甲側擊的靶子。而在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時,蘇軍更是直接將主要兵力用於全線進攻,完全忽略了曼施坦因在側翼部署的打擊力量,從而使蘇軍進得去、出不來。
另一方面,曼施坦因接管南線指揮權以後,德軍的行動越來越趨於保守。如果說第二次哈爾科夫之戰,是蘇軍西南方面軍對閃擊戰不熟悉造成的,那麼,第三次哈爾科夫之戰,完全就是蘇軍小看了曼施坦因的指揮才能。在曼施坦因指揮的幾場戰役中,多數都是不打無準備之仗,而且還都是著眼戰場實際。作為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所在地,曼施坦因肯定會把哈爾科夫工業區作為重點防禦,況且德軍統帥部將3個黨衛軍裝甲師派到南線,又有虎式重裝坦克作保障,蘇軍本該謹慎進攻才行,起碼,應該留有足夠的預備隊和側翼掩護兵力。
總結:哈爾科夫反擊戰,蘇軍最終被曼施坦因以劣勝優取得勝利,為德軍在東線戰場贏得了差不多一年多繼續戰鬥的時間,究其原因還是蘇軍走了德軍的老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以前,德軍都是多路進攻多點開花,但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以後,德軍再沒有繼續這個策略,改為收縮戰線重點進攻。如果蘇軍沒有想一口吃個胖子,佔領哈爾科夫以後,及時調整部署,把主要精力用在應對曼施坦因的裝甲增援部隊上,恐怕也就沒有了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失敗,也不會有庫爾斯克戰役的到來。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德爭鋒》
精彩推薦:二戰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為何不堅持到底?計劃沒有變化快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史達林為何派兩任總長坐陣前線?雙保險作用
二戰莫斯科戰役,颱風行動遭蘇軍頑強阻擊,嚴寒影響到底有多大?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瓦圖京錯判形勢差點解職,曼施坦因重獲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