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是一位戰場傳奇,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創造了許多戰爭奇蹟。尤其是進攻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和蘇聯史達林格勒戰場上敗退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一個創造了快速滅亡近代大國的神話,另一個則通過以少勝多的奇蹟為潰敗中的納粹德國續命近3年。
曼施坦因是二戰歐洲戰場上首屈一指的軍事戰略家。曼施坦因的軍事才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形成了,鑑於他在德軍中的代表性以及身後留下的文字資料相對較多,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他的成長過程是二戰的重要背景和組成部分。
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出生於1887年,本名馮·萊文斯基。因為他的姨夫老馮·曼施坦因沒有兒子,於是馮·曼施坦因按照普魯士貴族的古老傳統,就被過繼給了自己的姨夫。
他們名字中的「馮」字的來頭非常大,兩次世界大戰中多數的德軍元帥名字裡都帶這個字,這個字是普魯士貴族一支的象徵,目前最可靠的說法是指舊普魯士時的一塊封地的名字叫「馮」,當地貴族因此名字裡都帶「馮」。
土著普魯士人早已湮滅在歷史小河裡,他們被中世紀隨十字軍東徵歸來的條頓騎士團鳩佔鵲巢。條頓騎士團的歷史就是戰爭歷史,他們整個民族罕行生產,以打仗生存,所以戰鬥力非常可觀,到了19世紀初,拿破崙擔任「萊茵聯邦保護者」時,解散了條頓騎士團。
普魯士人在拿破崙的逼迫下放棄了唯一的職業---戰爭,也自然會因為拿破崙的失敗而強烈反彈。19世紀末普魯士終於統一了德意志聯邦,甚至佔領了巴黎。
曼施坦因以及他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元帥,就是在這個普魯士民族主義熱潮泛濫時出生的,他們中大多數人對自身血統有著偏執的驕傲。
曼施坦因的親生父親、養父都是普魯士將軍,他的另一位姨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後來的德國總統馮·興登堡元帥。曼施坦因不折不扣出生在一個軍事家庭,在那個時代---甚至在今天這個時代,如果沒有例外,曼施坦因的人生幾乎就已經確定,那就是成為一名德國軍人。
13歲那年,曼施坦因開始進入軍校學校,此時接受的還是基礎教育。當時世界教育的雛形正在成型,而且恰恰是以德國為藍本發展的。當時德國自身對於基礎教育的內容尚未定論,一些貴族的孩子們仍然在接受家族傳承。
1906年是耶拿戰役100周年,曼施坦因入伍。1806年拿破崙擊敗第四次反法聯盟,瓦解了以奧地利維也納為核心舊日耳曼帝國,德意志人自神聖羅馬帝國以來形成的自信心被徹底摧毀的同時,新的民族意識也開始覺醒。
這是這一年的戰爭失敗,德國人認識到了紙上談兵的可怕,所以讓曼施坦因這樣的年輕人先入伍服役之後,才有資格進入高等院校軍校成為軍官。
1913年,曼施坦因才得以接受軍事高等教育。但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
曼施坦因只接受了1年時間的大學教育就走向了戰場,因此他的大多數作戰知識都是來自於戰場而不是課堂。不過曼施坦因就像很多未能完成大學學業的成功人士一樣,對這段經歷還是有所遺憾的,因此他在自己的回憶錄裡強調自己是「有學位的軍官」。
27歲的曼施坦因最初在德國的西線戰場對陣英法軍隊,信心滿滿的德國年輕人原本以為他們會很快佔據巴黎,就像俾斯麥時期的普魯士軍隊那樣,可惜兩線作戰的德國不僅西線陷入困境,連東線落後的沙俄看起來似乎也難以抵擋了。
德皇威廉二世緊急找到了興登堡元帥帶領軍隊去東線對抗沙俄,曼施坦因也隨即從西線戰場到了東線,曼施坦因隨後的與俄國人的戰爭中負傷,嚴重的傷勢增加了他對俄國人的憎恨。
1915年他重返戰場,被提拔為上尉。1916年2月,威廉二世希望通過一場與法國的決戰來扭轉局勢,調集主力軍隊發動了凡爾登戰役,這場被成為「凡爾登絞肉機」的戰役,曼施坦因上尉也參加了,法國人用大量的新兵犧牲抵擋住了德軍;隨後曼施坦因又參加了一戰中第二慘烈的索姆河戰役。
德國軍隊以更高的軍事能力壓著英法聯軍打,可惜在戰爭尾聲時,英軍的戰壕裡衝出幾十個鋼鐵怪物改變了戰場,這就是坦克。130多萬人傷亡,為這場戰役贏得了「索姆河地獄」的稱號。
兩戰雙方傷亡近400萬,在當時的人類歷史上上是空前的,在最前線指揮軍隊的上尉在這樣的環境下得到了最好的歷練。
這一階段曼施坦因的姨夫興登堡則進行了一系列令人嘆為觀止的操作:
首先,興登堡的手下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列寧經過德國回到了俄國,1917年2月革命在聖彼得堡爆發,德國東線的戰爭隨機戛然而止;
第二,彼時是1917年7月,德國在戰場上的損耗比英法小多了,興登堡攜東線作戰勝利的威望,要挾德國皇帝更換首相。精明的美國人隨即對德國宣戰,這與德國內部發生混亂實際上是有關係的;
第三,興登堡更是以武力逼迫蘇俄籤訂了《布列斯特條約》,獲得了30.1萬平方公裡土地和5600萬人口,成為德國的英雄;
第四,興登堡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柏林爆發的革命逼迫威廉一世退位;
第五,興登堡把西線戰場的失敗嫁禍給柏林的革命,聲稱工人革命導致了德軍西線失敗,並以此來勸說國內籤署了讓德國蒙受巨大損失的《凡爾賽和約》。這一操作,顯然為後來希某的理論提供了靈感。
1919年魏瑪共和國建立,1925年興登堡當選魏瑪共和國總統。
只要對曼施坦因這位姨夫的這段歷史稍微整理,就不難理解為何二戰中後期德國政府和軍隊之間的猜忌和矛盾變得突出。
雖然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解散了大多數的軍隊,但僅留下的10萬陸軍卻是精銳中的精銳,而且作為大軍事家的興登堡居然讓他的軍事系統瞞天過海,偷偷的操練十幾年而不被外界所知道,此時德國地下軍校水平非常高,哀兵必勝,心懷屈辱的學生們學習效率很高。曼施坦因得到進一步成長,並且在1931年被提為中校。
這期間蘇聯幫了魏瑪共和國大忙,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在軍事天才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的思想下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6個機械化軍,而曼施坦因以及閃電戰思想創始人古德裡安在這段時間就前往烏克蘭和高加索觀看演習,曼施坦因還和圖哈切夫斯基有過接觸。
雖然二戰後包括古德裡安稱閃電戰是從英國人的理論那裡發展來的,但英國人只是寫了書,德國軍事家們真正看到大機械化部隊演習還是在蘇聯那裡。
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逐漸有了一支強大而不被人所知道的軍隊,希特勒上臺之後才知道這些,這些意外的能力給了他製造可怕意外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