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陸軍號稱天下無敵,然而,在兩線作戰和蘇聯惡劣天氣之下,德國陸軍在1943年已經是強弩之末,經歷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慘敗,德國已經基本喪失了對蘇聯主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
可以說,面對盟軍和蘇聯的雙線夾擊,納粹德國的失敗至此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然而,就是在這種內外交困,進退失據的情況下,一位德軍的神將提出了一個可以扭轉東部戰局的方案,只是可惜,這個堪稱天才的方案最終被希特勒否決,納粹德國失去了翻盤的機會。
那麼這位神將是誰?他又提出了什麼方案呢?
馮@曼施坦因,德國陸軍元帥,號稱二戰期間德國「三大名將」之一,就是他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後,指揮了著名的「哈爾科夫反擊戰」,面對數倍於己的蘇聯部隊,曼施坦因審時度勢,巧妙計劃,竟然一舉挫敗強敵,堪稱戰爭奇蹟。
哈爾科夫反擊戰後,希特勒任命曼施坦因為東線主將,負責抵禦蘇聯的主攻部隊。
當時,面對蘇聯人的鋼鐵洪流,任何人也無法保證能擋住紅軍的攻擊。曼施坦因根據現實情況,向希特勒提出了一個絕妙的計劃:用靈活機動的波動防禦與蘇聯紅軍周旋,發揚德國陸軍的精銳特點,消耗蘇聯人的有生力量。
曼施坦因提出這個計劃是從他自己的判斷和分析得出的結論,在他的戰後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中,曼施坦因將蘇聯人稱為「九頭怪物」,意思是斬掉一個頭能長出兩個頭的怪獸,比喻蘇聯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力和資源。
二戰後期,德國人面對的兩大窘境是:第一,人力資源枯竭,德國人口只有八千萬,而蘇聯一國人口就是德國兩倍還多,這還不算另一線盟軍的人口,德國人口無法承受巨大的戰爭損失,後備兵力已經告罄;第二,德國本就是資源貧乏的國家,缺少殖民地,沒有戰略縱深,再加上盟軍夜以繼日的戰略轟炸,德國的後備資源也已經拉響了警報。
反觀蘇聯,面積廣大,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又有西方國家源源不斷的設備和物資支援。
這場仗按照正常發展,德國人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其實已經撐不了多久了。
正是基於這種形勢,曼施坦因才提出了所謂的「以機動靈活的防禦消耗蘇聯人有生力量」的戰略計劃。
蘇聯人口雖然是德國的兩倍多,但是,蘇聯紅軍的戰術水平遠低於德國陸軍,蘇聯的裝備數量雖多,但質量不如德軍,曼施坦因的計劃核心就是:發揚德國陸軍優秀的戰術素養和精良的裝備,以靈活機動的防禦戰消耗蘇聯人的有生力量。
簡言之,曼施坦因的反敗為勝的計劃是希望:以機動對數量,積小勝為大勝。
客觀的說,曼施坦因的計劃是當時德國唯一可行的道路,曼施坦因在給希特勒的的報告中說道:按照這個計劃,我們至少可以在東線與蘇聯尋求一個平局,然後將主要兵力投入西線戰場。
而這種局面也是當時的德國最好的結局了。
只是,希特勒不允許德軍後退一步,他不顧前線實際情況,盲目的要求軍隊死守,甚至要求實施戰略反攻。
由於德軍最高統帥的瞎指揮,德軍基層官兵精華在一次次無謂的防禦和反擊中被消耗殆盡。
最終,納粹德國被蘇聯人的鋼鐵洪流湮沒,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