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德國神將絕妙計劃本可逆轉乾坤,但是卻被希特勒否決

2020-12-22 騰訊網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陸軍號稱天下無敵,然而,在兩線作戰和蘇聯惡劣天氣之下,德國陸軍在1943年已經是強弩之末,經歷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慘敗,德國已經基本喪失了對蘇聯主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

可以說,面對盟軍和蘇聯的雙線夾擊,納粹德國的失敗至此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然而,就是在這種內外交困,進退失據的情況下,一位德軍的神將提出了一個可以扭轉東部戰局的方案,只是可惜,這個堪稱天才的方案最終被希特勒否決,納粹德國失去了翻盤的機會。

那麼這位神將是誰?他又提出了什麼方案呢?

馮@曼施坦因,德國陸軍元帥,號稱二戰期間德國「三大名將」之一,就是他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後,指揮了著名的「哈爾科夫反擊戰」,面對數倍於己的蘇聯部隊,曼施坦因審時度勢,巧妙計劃,竟然一舉挫敗強敵,堪稱戰爭奇蹟。

哈爾科夫反擊戰後,希特勒任命曼施坦因為東線主將,負責抵禦蘇聯的主攻部隊。

當時,面對蘇聯人的鋼鐵洪流,任何人也無法保證能擋住紅軍的攻擊。曼施坦因根據現實情況,向希特勒提出了一個絕妙的計劃:用靈活機動的波動防禦與蘇聯紅軍周旋,發揚德國陸軍的精銳特點,消耗蘇聯人的有生力量。

曼施坦因提出這個計劃是從他自己的判斷和分析得出的結論,在他的戰後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中,曼施坦因將蘇聯人稱為「九頭怪物」,意思是斬掉一個頭能長出兩個頭的怪獸,比喻蘇聯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力和資源。

二戰後期,德國人面對的兩大窘境是:第一,人力資源枯竭,德國人口只有八千萬,而蘇聯一國人口就是德國兩倍還多,這還不算另一線盟軍的人口,德國人口無法承受巨大的戰爭損失,後備兵力已經告罄;第二,德國本就是資源貧乏的國家,缺少殖民地,沒有戰略縱深,再加上盟軍夜以繼日的戰略轟炸,德國的後備資源也已經拉響了警報。

反觀蘇聯,面積廣大,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又有西方國家源源不斷的設備和物資支援。

這場仗按照正常發展,德國人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其實已經撐不了多久了。

正是基於這種形勢,曼施坦因才提出了所謂的「以機動靈活的防禦消耗蘇聯人有生力量」的戰略計劃。

蘇聯人口雖然是德國的兩倍多,但是,蘇聯紅軍的戰術水平遠低於德國陸軍,蘇聯的裝備數量雖多,但質量不如德軍,曼施坦因的計劃核心就是:發揚德國陸軍優秀的戰術素養和精良的裝備,以靈活機動的防禦戰消耗蘇聯人的有生力量。

簡言之,曼施坦因的反敗為勝的計劃是希望:以機動對數量,積小勝為大勝。

客觀的說,曼施坦因的計劃是當時德國唯一可行的道路,曼施坦因在給希特勒的的報告中說道:按照這個計劃,我們至少可以在東線與蘇聯尋求一個平局,然後將主要兵力投入西線戰場。

而這種局面也是當時的德國最好的結局了。

只是,希特勒不允許德軍後退一步,他不顧前線實際情況,盲目的要求軍隊死守,甚至要求實施戰略反攻。

由於德軍最高統帥的瞎指揮,德軍基層官兵精華在一次次無謂的防禦和反擊中被消耗殆盡。

最終,納粹德國被蘇聯人的鋼鐵洪流湮沒,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相關焦點

  • 二戰時,希特勒幹預前線將領的指揮,是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嗎?
    李三萬摘要:二戰期間,希特勒作為納粹德國的元首,按理只是負責決定戰略上的大方向,卻偏偏喜歡幹預前線將領的軍事指揮?很多人認為這種越級幹預是德國最終戰敗的主要原因,這種看法對嗎?二戰期間,希特勒作為納粹德國的元首,按理只是負責決定戰略上的大方向,卻偏偏喜歡幹預前線將領的軍事指揮?很多人認為這種越級幹預是德國最終戰敗的主要原因,這種看法對嗎?很多人都將德國的失敗,歸咎於希特勒的越級幹預前線將領的軍事指揮。
  • 一位德國木匠為何讓希特勒膽戰心驚?希特勒:此人敢刺殺元首
    整個二戰期間,黨衛軍秘密警察對一位德國木匠嚴加看守,將他關在納粹的集中營裡,一直到二戰後期,將這位德國木匠殘忍的殺害。 那麼,黨衛軍為何對一位德國木匠嚴加看守呢,此人到底是誰?原來此人跟希特勒有關,用希特勒的話來說:「此人陰謀差點得逞,讓帝國毀於一旦!」
  • 如果德國打贏二戰,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希特勒的野心太大了!
    如果德國打贏二戰,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希特勒的野心太大了!如果打贏二戰,希特夢的夢想會成為現實:夭折的日耳曼尼亞計劃!希特勒最初的夢想是做畫家,卻被藝術學院拒之門外,結果悲劇了!而這項牽涉面極廣的改造計劃,就是著名的「日耳曼尼亞」計劃!3/被喚醒的建築夢二戰爆發後,希特勒在歐洲戰場所向披靡,被勝利衝昏頭腦的他打算在徵服世界後將當時的德國首都柏林建設成「世界之都」,並將後者命名為「日耳曼尼亞」。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是由希特勒御用建築師阿爾伯特·施佩爾設計的。
  • 二戰時,如果德國打下蘇聯,那德國的下一步計劃是什麼?
    可能有人還想知道,二戰後期,德國的戰略規劃會是什麼樣的,以希特勒的野心來說,他絕不會止步蘇聯。在著名軍事歷史學家赫韋格的大量作品中,一類很有意思的文章是對某些歷史事件作出的假想。這中間一個很有意思的假想就是,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取得了勝利會發生什麼?事實上就是在琢磨,如何在不對歷史進行大變動的情況下,讓德國不被打敗。
  • 是誰摧毀了希特勒的原子彈計劃,改變了二戰歷史?
    二戰在這個時候,希特勒身邊已經有人向他建議了,說中子轟擊原子核這裂變,能製造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以當時希特勒對於這個事情已經很重視了,有一個現象就能看出來,1939年希特勒下令,建立核反應堆的實驗室與此同時,希特勒在德國萊比錫設立了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是世界上最早的核反應堆。到了1942年的時候,這個核反應堆成立了大約半年左右時間了,出了事故,爆炸了,造成很多人傷亡,這件事雖然對德國製造原子彈是個打擊,但是讓希特勒看到了希望。
  • 如果希特勒不發動二戰,那麼他就是統一德國的民族英雄了
    那麼德國的偉大領袖是誰呢?大家可能會提到俾斯麥。的確俾斯麥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大業,推動了德國的工業化進程。但是他並非是德國的領袖。人們對德國的領袖最熟悉的還是希特勒。因為希特勒在德國建立了法西斯的統治,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因此被列為了世界的罪人。就連德國人對希特勒的看法也十分矛盾。
  • 二戰時期,首領希特勒曾制定殭屍計劃,差一步就成功了,這個計劃是...
    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挑起國,德國在戰爭中簡直是無惡不作。我們知道,希特勒上臺後就一直渴望稱霸世界成為霸主強國。然而他的這一「夢想」最終被蘇聯破壞了,希特勒最終也沒有稱霸世界。
  • 二戰:德國為什麼不造原子彈?因為希特勒不重視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扔在日本的兩顆原子彈改變了世界,雖然有人說原子彈在二戰中起的作用並不是決定性的,但如果在二戰的初期人類就掌握了原子彈———無論是德國還是美國,那麼都將改寫世界的歷史。那為什麼德國不造原子彈呢?從四個方面分析......
  • 德國老兵:如果沒希特勒出現,德國依然會發動二戰
    在二戰期間,花山的男人只有三種:打過仗的,正在打仗的,將要打仗的。在這場與眾多世界強國為敵的大戰中,德國必須要把全部身心健全的男子送往火線。換句話說,如果希特勒在實現振興德國經濟、消除災難性的失業、突破《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奪回軍事主權以及完成把奧地利、蘇臺德等地區納入德國版圖等一系列計劃之後,在發動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對波蘭的侵略行動之前能夠壽終正寢,他留給德國歷史的便只有可歌可泣的輝煌成就,而後來的戰爭災難也就不會出現。」
  • 二戰前,德國就制定了完美的巴巴羅薩計劃,為何還是敗給了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是二戰中德國入侵蘇聯所使用的計劃。這份計劃最初是由德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結合德軍在波蘭、法國戰役中的經驗,起草的一份閃電襲擊蘇聯的計劃。 根據巴巴羅薩計劃的規劃,德軍將繼續採用閃電戰術,從三個方向向蘇聯發起入侵。
  • 是解決生理問題還是心理變態—二戰歷史上的希特勒計劃
    「充氣娃娃」對於現代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在近代之前,它一直是公眾羞於談論的話題。其實,「充氣娃娃」在早期階段竟然還屬於軍用品。關於「充氣娃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15世紀的西班牙,這個當時「大航海時代」的海上霸主駕船在大洋上橫衝直撞,一飄蕩就是幾個月甚至大半年。
  • 二戰為何刺殺山本五十六取得成功,對希特勒的暗殺計劃卻全部失敗
    的計劃,其中美國人對山本五十六的刺殺計劃一戰成功,但是多國謀劃,多次發動的對希特勒的刺殺計劃卻一敗再敗,其中的原因實在是耐人尋味。 為何對山本五十六的計劃能夠取得成功,但是對希特勒的所有暗殺全部失敗了呢?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 二戰前期德陸軍與二戰後期解放軍誰強誰弱
    作為二戰焦點戰場之一的歐洲大陸,不可不提及的便是德國與希特勒,二戰前期德國陸軍實力兇悍,關於納粹德國三大名將隆美爾、古德裡安和曼施坦因。 「閃擊伯爵」曼施坦因
  • 二戰後期的德軍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德國頂級黑科技唯一實戰型號
    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該型殲擊車光聽名字就給人一種十分強大的感覺,但是該型車輛的研製的參戰記錄都是在1945年時期是德國即將覆滅前幾個月的產物,但是關於該型車輛的研發日期卻是1943年2月甚至更早,希特勒原本計劃在1944年初就大規模生產這種殲擊車投入戰場,但是由於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豹式坦克表現突出因而研製計劃推遲
  • 希特勒遺失「日耳曼尼亞計劃」,猶如科幻片,看看模型就讓人呆了
    世人都知道希特勒瘋狂,卻不知道他瘋狂到什麼地步,即使就是在建築上,他的瘋狂念頭也是令人們感到匪夷所思的。在二戰期間,·希特勒預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後,對未來德國要重新構建,因此就有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建設柏林的「日耳曼尼亞計劃」。希特勒的御用建築師阿爾伯特·斯佩爾,制定了城市重建規劃的很多部分,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規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得以實現。
  • 德國離二戰勝利只差一步?希特勒的臨終殘念信不得!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確實有多次機會可以取得好幾個關鍵性戰役的重大勝利,而如果這些戰役獲得勝利,那麼有很大可能讓德國得到重要的戰略目標,或者至少也能消滅敵方的大量有生力量,延緩整個戰爭的進程。但是歷史不能假設,希特勒這個槓精也不會輕易改變主意,所以,我們僅能通過歷史記載來分析微操慣犯希特勒率領下的德國軍隊犯了哪些問題,讓希特勒在生命的終點之前對部下說出:「勝利一度離我們很近,唾手可得。」雖然勝利根本不可能到他的手上。
  • 二戰德國失利在於忽視了這兩點,希特勒和俾斯麥相比,略顯稚嫩!
    二戰德國的失敗可以說是多方面的,蘇德開戰時,德國及佔領區人口是2億多人,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不足2億,論工業,經濟都比不上德國及佔領區,而且德國不宣而戰使蘇聯最富庶,人口最密集的歐州部分丟掉了,兩者相差比例就更大了。
  • 扭轉德國命運的神:二戰前的希特勒,創造納粹經濟奇蹟
    [德國著名軍事專家,閃擊戰的創始人,歷史學家贊其閃擊戰之父,同時也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是二戰最著名的德國將領之一] 而當時,正處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
  • 二戰中值得敬佩的德國將領,為保護士兵,多次違抗希特勒的命令
    雖然在德國法西斯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人類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但是如果拋開戰爭的立場不說,無論是在二戰中還是今天,日耳曼民族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民族。二戰後,德國被一分為二,作為戰敗國,德國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進行重建工作。
  • 曼斯坦因是德軍戰略大師,被希特勒解除兵權後,最終結局如何
    曼斯坦因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時期的「三大名將」之一。作為一名傑出的戰略大師,曼斯坦因指揮了多場關鍵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