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指揮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對蘇軍的打擊有多嚴重?

2020-12-18 莫地方

蘇聯憑藉頑強意志獲得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原本,不少人認為蘇聯有了喘息的機會。

可要人想不到的是,哈爾科夫反擊戰要蘇聯陷入了被動局勢中。

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聯以慘痛代價獲得勝利,這要蘇聯有了短暫修整機會,可蘇聯統帥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想乘勝追擊,趁機收復哈爾科夫等失地。

哈爾科夫是當時蘇聯第四大城市,被稱為烏克蘭的「第二首都」。

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就會發現,它是烏克蘭平原的交通樞紐,向北直通莫斯科、向南是克裡米亞、向西是第聶伯河、向東是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對於蘇德來說,這個地方都是保障南翼交通線的關鍵地點。

蘇軍對哈爾科夫勢在必得,德軍又希望能穩定局勢,避免全線崩潰局面出現,

希特勒為了能取勝放手一搏,才能有生機,他派出了戰略天才曼斯坦因成為這次戰役統帥,同時又把阿道夫.希特勒師,骷髏師、帝國師派出去,然後又將最先進虎式坦克等先進武器都派了出去。

哈爾科夫反擊戰開始後,曼施坦因首先率軍向南,打擊了蘇聯的西南方面軍,隨後於回北上,借蘇軍支援,而後方空乏之機,立即攻下哈爾科夫,大膽的,大穿插,大迂迴戰略方式,將蘇軍徹底打蒙了。

這場戰役要50萬蘇聯紅軍,給10萬德軍擊敗,,而這場戰役也成為了教科書般的典型,更是讓曼施坦因成為了全世界公認的戰略天才。

此役,令蘇軍損失了52個師,大約45200陣亡或失蹤,另有41200人受傷。至3月27日,估計武裝黨衛軍裝甲軍損失了44%的兵力,包括大約160名軍官及4300名在役人員。

哈爾科夫戰役為南線德軍緩了一口氣,避免了東線全線崩潰的局面,曼施坦因功不可沒!

可惜的是,曼施坦因雖然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卻無法實現更高層面的轉折,哈爾科夫沒能與史達林格勒、中途島等齊名於史冊,此戰最終成了一場驚豔的煙火表演。

相關焦點

  •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以劣勝優,收縮與擴大戰線的較量
    蘇軍的擴大進攻戰略看似對打擊德軍有利,各個戰場開花,蘇軍也摧毀了南線德軍2000多公裡的防線,還在沃羅涅日至高加索西北方向打開了一個350公裡的缺口,為蘇軍進攻哈爾科夫創造了條件。但是,由於蘇軍對德軍的打擊能力估計不足,以及圍殲德軍南線集團的兵力不夠,使年初制定的全面解除南線戰鬥的戰略目標無法達到。
  • 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元帥的傑作,阻止了蘇軍的大反攻
    儘管剛晉升為陸軍元帥的保羅斯其麾下第6集團軍折戟史達林格勒,意味著德軍喪失了在東線的一半主力,但德軍遠未到不堪一擊的態勢,曼施坦因元帥指揮的哈爾科夫反擊戰,絕對堪稱東線德軍在潰敗中,非常給力的反擊戰。丟失了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讓蘇聯紅軍上下發腦的腦子,頓時清醒過來了,挾史達林格勒慘勝的餘威,趁機在短時間內一舉橫掃德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是不現實的理想主義,戰爭還將在東線持續拉鋸下去。此役,顯示了曼施坦因元帥天才般的戰場掌控和指揮能力,此前進行中的南線德軍大撤退,就是為了引誘瓦杜丁大將領銜的西南方面軍孤軍深入,且遠離後勤基地保障。
  • 德軍最成功的反擊戰,曼施坦因高光一戰,名聲極大意義有限
    哈爾科夫反擊戰發生於1943年2月19日到3月15日,德軍稱為頓涅茨克行動,蘇軍稱為頓涅茨克及哈爾科夫行動。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折戟沉沙後,戰場形勢開始變化,蘇軍從開戰之初的喪城失地緩過氣來,開始逐步反擊。此消彼長,德軍被消耗了大量精銳,尤其是2月2日保盧斯率第6集團軍投降,嚴重打擊了德軍士氣。
  • 蘇軍同時發起哈爾科夫和頓巴斯兩場戰役,曼施坦因為何不2選1?
    始於1943年8月13日的頓巴斯戰役,是蘇德戰爭蘇軍發動第聶伯河戰役的前半部分,戰役目的是搶佔第聶伯河左岸登陸場,為下步解放基輔和收復左烏克蘭地區作戰略準備。這場戰役德軍打得很辛苦,開戰兩天蘇軍就把曼施坦因打得焦頭爛額,第6集團軍被攔腰掐斷,在曼施坦因一個多月不斷請求增援情況下,於9月22日退出了頓巴斯。
  • 二戰頓巴斯戰役,第6集團軍再遭圍殲,曼施坦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1942年11月20日,曼施坦因授命組建頓河集團軍群,主要任務是解救被困在史達林格勒戰場的保盧斯第6兵團,但德軍的企圖並沒達到,曼施坦因被迫轉入防禦作戰。在1943年3月份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中,曼施坦因重拾風採,也拿到了南方集團軍群的指揮棒,從而也為庫爾斯克坦克大戰打下了基礎。
  • 二戰頓巴斯戰役,蘇軍為何48小時就把曼施坦因打求援了?三面受敵
    曼施坦因為何能有這麼輝煌的成就呢?一方面,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是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繼續戰鬥,蘇軍犯了驕兵必敗的錯誤。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對德軍來說,失去的並不是主要裝甲打擊力量,雖然第6集團軍被殲,但有曼施坦因和頓河集團彌補,南線德軍仍然有強大的攻防能力。客觀上,德軍失去了史達林格勒,必須要收回哈爾科夫的重要戰略地位,因此,此戰中,德軍統帥部也給予了曼施坦因強大的裝甲預備隊增援。
  • 二戰頓涅茨行動,為何曼施坦因玩的是心跳,瓦圖京玩的是大意?
    在二戰名將曼施坦因指揮的戰役中,多數都以面對面硬碰硬著稱,唯有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他用半個月時間想出了奇招,居然在蘇軍兵力5:1的不利局勢下,反攻得手,重新從蘇軍手裡奪回了哈爾科夫,為德軍東線戰場爭取到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那麼,曼施坦因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 曼施坦因的最高成就是什麼?你為什麼這樣評價這場戰鬥?
    我們都知道,史達林格勒戰役以蘇聯紅軍的最後勝利而告終,但很多人不知道,史達林格勒戰役還有一個漫長的續集,而這個續集就是德軍在哈爾科夫地區的反攻。因此可以說,如果不是哈爾科夫反擊戰的續集,第三帝國的覆滅至少會提前1~2年,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戰後戰爭的續集——哈爾科夫反擊戰。
  • 庫爾斯克戰役中,曼施坦因不同意停止攻勢,按照他的設想能成功嗎
    後來,曼施坦因甩鍋說,他提出庫爾斯克戰役的時間是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之後,這個時候,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區沒有什麼防禦設施,完全可以攻下庫爾斯克。不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剛形成的時候,德軍如果發動進攻的話,肯定是能夠佔領庫爾斯克的。但是,曼施坦因怎麼不進攻呢?這是因為他根本就無法再繼續進攻了。
  • 當柏林苦戰之時,德軍在捷克尚有90萬兵力,曼施坦因在做什麼?
    在柏林戰役發起時,曼施坦因也參與了平民疏散工作,將自己的家人安排到西線盟軍佔領區,由於德國兵源枯竭、資源耗盡,曼施坦因走不願意違背元帥的責任,他能做的並不多。 據我查證,當柏林苦戰之時,德國中央集團軍龜縮在捷克境內,尚有90多萬兵力、1000多輛坦克和1000多架飛機,從柏林南下經過德勒斯登的鐵路可直達捷克,統帥是陸軍元帥舍爾納,曼施坦因有沒有考慮過接管這支部隊無從查證
  • 曼施坦因為何能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反敗為勝,挽救德軍全線崩潰?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的結果由多方面造成: 1、參戰雙方是否對自身實力和處境擁有實事求是的認識: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軍全殲德第六集團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蘇軍指揮層的樂觀情緒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曼施坦因如果先進攻羅斯託夫會贏嗎?輸得更快
    莫斯科西邊的大盧基戰役,莫德爾用水牛行動計劃成功逃脫;沃羅涅日-哈爾科夫戰役蘇軍重新收復哈爾科夫;南線北高加索和克拉斯諾達爾兩場進攻戰鬥,蘇軍收復高加索門戶重鎮羅斯託夫。應該說,僅幾個月工夫,蘇軍依託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的氣勢,收復了不少失地,打出了威風,對德軍整體士氣打擊很大。此時,德軍唯有收攏戰線集中優勢兵力作防禦進攻才是正道。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因為蘇軍在1942年5月份進攻哈爾科夫時,已經具備了打贏的條件,但此時,蘇軍並沒意識到德軍有進攻史達林格勒的戰略意圖,直到7月12日蘇軍從哈爾科夫戰場退守史達林格勒時,才發現雙方在這一地區集結了大量兵力,蘇軍統帥部這才發現戰場形勢完全跟預想的不一樣,倉促組建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從而打響了蘇德戰爭關鍵一戰——史達林格勒戰役。那麼,如果蘇軍打贏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還會有史達林格勒大會戰嗎?
  • 二戰中德軍三大作惡悍將——隆美爾,古德裡安,曼施坦因!
    在蘇德戰爭初期,他指揮坦克部隊在基輔等地多次合圍蘇軍,連續創造了坦克突擊戰的經典戰例。正是他的裝甲理論和實踐,才使得希特勒的罪惡侵略戰爭十分震撼! 3.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德國陸軍元帥。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首先,曼施坦因是在二戰中成長起來的將領,重用他需要一個過程曼施坦因、古德裡安和隆美爾,被稱為二戰德軍的三駕馬車,有他們三個在的戰役都會有精彩故事發生。而他們中尤其以曼施坦因的才能格外突出,不僅他指揮的戰鬥堪稱經典,而且他也是二戰中成長最快的將領之一。
  • 莫德爾為什麼反對曼施坦因「堡壘計劃」?新、老兩代指揮官的爭鬥
    1943年春季,蘇軍開始大反攻,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後撤100公裡。同時,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攻佔了哈爾科夫,向前推進了100公裡。於是在兩軍防線上,蘇軍形成了一個正面約400公裡,最窄處只有110公裡的突出部。這就是有名的「庫爾斯克突出部」。
  • 二戰時德軍著名將領曼施坦因,戰功赫赫為什麼還會被撤職?
    曼施坦因要得到足夠的兵力,要充分的後勤保障,還要高層不幹擾他的指揮,當然也不能說他的要求不合理,不過當時東線的德軍,如果有充足的兵力和充分的後勤保障,換誰指揮打不贏?德國難道沒有到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上的時候嗎?很多時候,看似合理的要求,確實是沒辦法保障的。
  • 二戰曼施坦因的最後一戰,依然讓蘇軍吃了大虧
    在德軍侵略歐洲的作戰中,曼施坦因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所指揮下的西線作戰方案,直接令強大的法國舉起白旗投降。在蘇德戰爭中,曼施坦因負責指揮的北方第11集團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了列寧格勒,當南方集團軍的攻擊受到阻礙時,曼施坦因又被調到南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攻下了塞瓦斯託波爾,俘虜了46萬蘇軍。
  • 虎式坦克在東線取得的最後一場勝利德國名將曼施坦因的最後一搏
    88毫米坦克炮擁有當時戰場上最堅固102毫米正面裝甲,而當時德國這批少得可憐虎式坦克剛到戰場,形勢就不容樂觀,德國名將曼施坦因一邊有條不紊組織軍隊邊打邊撤,一邊內心也早有想法想打一場漂亮的反擊戰。而德國名將曼施坦因這一退竟然連退500公裡還把哈爾科夫這一座烏克蘭重要工業城市給丟了,當時的希特勒大發雷霆命令曼施坦因迅速奪回該城,而當時新上升為元帥的曼施坦因卻不以為然的把目光轉向別處,當時蘇聯反攻的主力主要由兩個方面軍組成一個是蘇聯瓦杜丁將軍指揮的西南方面軍和戈利科夫將軍的沃羅涅日方面軍,蘇聯這個兩個方面軍分為兩個方向,此時蘇聯的西南方面軍衝在最前頭,而由戈利科夫將軍指揮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在佔領哈爾科夫後就原地不動開始修整防禦
  • 只有曼施坦因
    修大西洋壁壘和守株待兔坐等盟軍進攻這個事,德軍十個陸軍元帥中有十一個都可以幹。隆美爾至少存在著三個不足:在國防軍中的資歷和威望不足、與蘇軍的作戰經驗不足(乾脆沒有)以及大兵團作戰的指揮經驗不足。而朱可夫被稱為二戰蘇軍「名將中的名將」,不能小瞧他的指揮能力和軍事綜合素質,網文中對於朱可夫只會以多勝少的宣傳是種誤解,那是因為蘇軍的單兵素質和單位戰鬥力在1944年之前仍不及德軍,質量的劣勢只能用數量來彌補。但這不代表朱可夫的能力不夠,他能夠像「救火隊員」一樣被先後派往列寧格勒、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顯然是史達林對其指揮能力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