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為何能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反敗為勝,挽救德軍全線崩潰?

2020-12-25 騰訊網

曼施坦因被認為是德國最好的陸軍將領之一,但是公平的說,他並沒有反敗為勝,而是利用蘇軍的冒進成功扭轉了南方的局勢。希特勒的瘋狂和固執能取得進攻的出其不意和大膽合圍,但是在戰略防禦上肯定是一敗塗地,曼施坦因只是改變了德軍戰略防禦的僵化和死板,在兵力弱勢下採用大規模機動作戰,各個擊破。但是對於整個戰爭還是作用不大,無法真正的反敗為勝。

也可以這樣說,哈爾科夫戰役是南部德軍在當時條件下所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一定程度上扶大廈於將傾,拯救了東線德軍,阻止了全線的崩潰。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的結果由多方面造成:

1、參戰雙方是否對自身實力和處境擁有實事求是的認識: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軍全殲德第六集團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蘇軍指揮層的樂觀情緒,在接下來的「跳躍」和「星」計劃中,雖然遭遇德軍的頑強抵抗,但仍有很多指戰員相信德軍大勢已去,最高統帥部的很多指示不切實際,存在很多的冒進現象,而經過幾個月的連續戰鬥,蘇軍其實已是強弩之末,裝甲力量嚴重不足,並不能對德軍形成絕對優勢;而另一方面,德軍一路敗退,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蘇軍,但更重要的事,黨衛軍將領豪塞爾從事實出發,拒絕了希特勒「與哈爾科夫共存亡」的命令,保留了珍貴的機動兵力,為後來的反擊打下基礎。

2、德軍指揮得當:在機動兵力有限的情況下,積極防禦,以曼施坦因、霍特為首的德軍指揮層,精準地預判了蘇軍進攻的方向,以機動兵力實施突擊包圍(小範圍內「閃擊戰」的翻版),成功覆滅蘇坦克第三集團軍。而在局部戰役中,以「裝甲」邁爾為首的各級指揮官作戰靈活,隨機應變,充分表現機動作戰的想像力。

3、德軍(黨衛軍)的實力體現:「警衛旗隊」師、「帝國」師、「骷髏」師充分體現德軍精銳的實力和意志力,在防禦至反擊的整個過程,超常發揮,將戰鬥力一定程度上發揮到了極致。

4、德軍擁有制空權:德空軍在奪取制空權的情況下,積極投入對地進攻,極大消耗了蘇軍的裝甲力量。

5、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影響:保盧斯的軍隊掙扎到最後一刻,也算為曼施坦因的反擊爭取了時間;反之,蘇軍對既得戰果過分追求,在史達林格勒投入過多兵力,沒有及時對德第四裝甲集團軍給予致命打擊。

總之,一次哈爾科夫戰役不足以完全扭轉東線局勢,而最終,也沒達到曼施坦因想要的效果(夾斷庫爾斯克突出部),但德軍,在曼施坦因指揮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或許,這短暫的喜悅,只是為庫爾斯克的失敗埋下伏筆,又或許,對曼施坦因來說,不是失敗,只是一場「失去的勝利」。

相關焦點

  • 二戰頓巴斯戰役,蘇軍為何48小時就把曼施坦因打求援了?三面受敵
    曼施坦因被譽為蘇德戰場德軍的智多星,多次挽救德軍於危難之中。但在1943年8月份的第二次頓巴斯戰役中,他率領的南方集團軍群,卻難敵蘇軍西南和南方兩個方面軍的進攻,最終丟掉了德軍極力防禦的頓巴斯重要工業區和能源基地。那麼,同樣是兵力懸殊、德軍處於背水一戰的處境下,曼施坦因使用相同的手段,取得了第三次哈爾科夫的勝利,為什麼在頓巴斯戰役中失靈了呢?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在二戰中可謂是德軍中響噹噹的靈魂人物,但他在戰後撰寫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卻飽受爭議,坊間不僅給他戴了頂「甩鍋帝」的帽子,還對他的指揮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感到惋惜。那麼,如果在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讓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他能扭轉戰場危局、挽救德軍走向失敗的命運嗎?
  • 當柏林苦戰之時,德軍在捷克尚有90萬兵力,曼施坦因在做什麼?
    在柏林戰役發起時,曼施坦因也參與了平民疏散工作,將自己的家人安排到西線盟軍佔領區,由於德國兵源枯竭、資源耗盡,曼施坦因走不願意違背元帥的責任,他能做的並不多。 比如終止希特勒的指揮,集結奧地利、捷克和巴伐利亞的德軍殘餘,全力支援柏林的戰鬥,雖然不能改變德國戰敗的命運,但至少能讓柏林少流血。
  • 蘇軍同時發起哈爾科夫和頓巴斯兩場戰役,曼施坦因為何不2選1?
    從一定程度上講,史達林格勒戰役失利後,德軍在蘇德戰場南線的作戰,基本都靠曼施坦因在運籌算計,但他沒想到把自己算了進去。1942年夏季戰役,雖然曼施坦因在克裡米亞半島獲得大勝並榮升元帥,但他內心卻想到史達林格勒中心戰場建立功勳。但這個機會,希特勒給他來得太晚。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左右為難
    由於曼施坦因1941年冬季到1942年夏季都在克裡米亞戰場指揮作戰,所以對史達林格勒戰場的戰鬥研究較少,當1942年11月20日曼施坦因被任命為頓河集團軍群司令,奉命救援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時,他還在列寧格勒戰場參與圍困戰鬥。當他接到命令南下時,並不知道他手上能有多少兵,會打一場什麼樣的戰鬥。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允許保盧斯突圍,冬季風暴行動能成功嗎?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多數人認為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是因為保盧斯不配合沒有向外突圍所致。那麼,如果德軍統帥部允許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斯坦因會不會把第六集團軍給解救出來呢?第6集團軍的損失又會有多大呢?首先,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是因為德軍統帥部指揮失誤。
  • 曼施坦因指揮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對蘇軍的打擊有多嚴重?
    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聯以慘痛代價獲得勝利,這要蘇聯有了短暫修整機會,可蘇聯統帥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想乘勝追擊,趁機收復哈爾科夫等失地。哈爾科夫是當時蘇聯第四大城市,被稱為烏克蘭的「第二首都」。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就會發現,它是烏克蘭平原的交通樞紐,向北直通莫斯科、向南是克裡米亞、向西是第聶伯河、向東是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對於蘇德來說,這個地方都是保障南翼交通線的關鍵地點。
  • 二戰頓涅茨行動,為何曼施坦因玩的是心跳,瓦圖京玩的是大意?
    在二戰名將曼施坦因指揮的戰役中,多數都以面對面硬碰硬著稱,唯有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他用半個月時間想出了奇招,居然在蘇軍兵力5:1的不利局勢下,反攻得手,重新從蘇軍手裡奪回了哈爾科夫,為德軍東線戰場爭取到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那麼,曼施坦因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指環行動展開後,保盧斯為何還能堅持20天?
    提到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戰爭迷們都知道這是蘇德戰場上的分水嶺,由於蘇軍全殲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一個整第6集團軍,創造了戰爭開始以來的歷史,從而使蘇軍士氣大振。但也有人提出質疑,為什麼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群救援保盧斯時,他以種種理由不向西突圍靠攏,而在隨後蘇軍發起的「指環行動」中,第6集團軍卻能堅持20多天才投降,這是什麼原因呢?
  • 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元帥的傑作,阻止了蘇軍的大反攻
    德軍在哈爾科夫的勝利,讓曼施坦因元帥穩定了南方集團軍群的陣地,暫時避免了東部戰線大崩潰,曼帥個人贏得了偉大統帥的名聲。從整個蘇德戰爭的進程來看,哈爾科夫戰役,是德國在戰略上的轉機,使得德國南方戰線穩定下來,避免了全線崩潰的局面,至少讓希特勒政權多苟延殘喘了兩年以上。
  • 德軍最成功的反擊戰,曼施坦因高光一戰,名聲極大意義有限
    哈爾科夫反擊戰發生於1943年2月19日到3月15日,德軍稱為頓涅茨克行動,蘇軍稱為頓涅茨克及哈爾科夫行動。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折戟沉沙後,戰場形勢開始變化,蘇軍從開戰之初的喪城失地緩過氣來,開始逐步反擊。此消彼長,德軍被消耗了大量精銳,尤其是2月2日保盧斯率第6集團軍投降,嚴重打擊了德軍士氣。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反攻為何先圍殲羅馬尼亞軍隊?先弱後強
    01「天王星行動」計劃出臺背景1942年夏季作戰,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劃分A、B兩個進攻集團展開高加索戰役和史達林格勒戰役以後,蘇軍也迅速組建了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來應對B集團軍群的進攻。1942年8月27日,史達林命令朱可夫以最高副統帥的名義親臨史達林格勒前線指揮,同時給他3個集團軍務必於9月2日對德軍展開進攻,但朱可夫到第1近衛集團軍後發現部隊集結困難,別說2號,5號能湊齊人馬就不錯了,但史達林不管三七二十一,嚴令朱可夫有多少人也要迅速出擊。
  • 德軍一天元帥:保盧斯,不聽命令不知變通,慘敗史達林格勒戰役
    1942年7月,德軍發起了史達林格勒戰役。9月攻入了市區,蘇德雙方在市區展開了激烈殘酷的巷戰。每一條街道、建築物、每一個房間都在爭奪範圍內,雙方傷亡都比較大。到了11月初,德軍佔領了史達林格勒80%的區域。可是冬季卻悄悄來臨了,德軍保盧斯上將預感到戰局不妙。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曼施坦因如果先進攻羅斯託夫會贏嗎?輸得更快
    首先,德軍既要保住哈爾科夫又要進攻羅斯託夫,曼施坦因鞭長莫及1943年初,還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收尾階段,蘇軍就陸續發動了幾場大的進攻戰鬥。第二,德軍內部的意見分歧太多。本來,希特勒對堡壘計劃是持模稜兩可的態度,曼施坦因提出迂迴進攻計劃被否後,他又極力推薦堡壘計劃,但古德裡安和莫德爾卻不認可,這也成了堡壘行動展開後,莫德爾提前退出戰場的因素之一。
  •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以劣勝優,收縮與擴大戰線的較量
    1943年1月,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進入收尾階段,蘇軍統帥部和一些前線將領認為,此時正是蘇軍對南線德軍展開全線反攻的大好時機,一旦成功,就會較快的壓縮蘇德戰爭時間,為將德軍攆出蘇聯國境創造條件。從史達林格勒戰役打響以來,蘇軍一直長期處於作戰和長途奔襲狀態,部隊兵員缺額大裝備損耗太多,在戰鬥中並不具備進攻優勢。而此時曼施坦因用於防禦蘇軍的兵力擁有1倍於蘇軍的優勢,坦克有6倍於蘇軍的優勢,航空兵也有2倍於蘇軍的優勢。另外一個是曼施坦因採取了誘敵深入戰術,命令頓巴斯的德軍和沃羅涅日方向的德軍都向外撤退,造成德軍要撤向第聶伯河和波爾塔瓦的假象。
  • 二戰德軍三大名將中,哪個綜合軍事能力超過朱可夫?只有曼施坦因
    ,是從史達林格勒戰役後期他調任頓河集團軍群開始,就與朱可夫成為了主要對手。這個時間點是1942年11月21日,然後一直到1944年3月30日被解職,曼施坦因在兵力完全劣勢的情況下,給朱可夫造成很多次和很大的麻煩,至少將德軍崩潰的時間拖延了兩年。如果不是小鬍子的瞎幹預和德國戰爭潛力的不足,天知道蘇軍幾時能反攻到柏林。
  • 二戰頓巴斯戰役,第6集團軍再遭圍殲,曼施坦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發生於1943年8月份的蘇德戰爭頓巴斯戰役,是對曼施坦因軍事指揮生涯的一次重大考驗。由於德軍重新組建的第6集團軍再次遭到蘇軍圍殲,致使曼施坦因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甚至冒著違抗軍令的危險下令撤退。那麼,頓巴斯戰役,曼施坦因為什麼沒有再創奇蹟,打出超常水平呢?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A集團軍群回防能扭轉戰局嗎?捆住了手腳
    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統帥部為何不集中A、B兩個集團軍決一死戰?對這個問題,不是德軍統帥部不派A、B兩個集團軍群與蘇軍決一死戰,而是德軍A集團軍群深陷高加索回不來。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把南方集團軍群一分為二,這是第一次分散了兵力,後又將第4裝甲集團軍調來調去,讓裝甲主力浪費在來回機動上,第4裝甲集團軍就是這樣在兩個戰場之間,不斷地在運動中被蘇軍殲滅和阻擊,到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群救援時
  •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潰敗,曼斯坦因用一場什麼勝仗,止住頹勢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全線潰敗。但德國元首曼斯坦恩阻止了一場大戰,戰勝了蘇軍,止住了德軍潰敗的態勢。這場對整個二戰具有重要意義的大戰叫什麼名字呢?曼斯坦因在潰敗的情況下,是如何轉敗為勝的呢?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3個集團軍為何10天前進4公裡?倉促應戰
    史達林格勒戰役發生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這場戰役的勝利蘇軍可謂一波三折,史達林幾次增兵都沒有打退德軍的進攻。今天我們說說,8月27日,史達林交給朱可夫3個野戰集團軍,讓他務必於9月2號發動對突入伏爾加河的德軍實施反衝擊,以與史達林格勒城中的第62集團軍匯合。但是,這次行動,朱可夫為什麼沒有完成任務?與「天王星行動」有沒有關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