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古不帥的第2裝甲集群只轄有三個軍十個師10餘萬人,這是他在前線帶兵的最大兵力值,隸屬於中央集團軍群指揮,並且在作戰中其實還需受到克魯格第4集團軍的節制。隆不在的非洲軍擴編為「非洲裝甲集團軍」時,其實只下轄四個德國師,其他都是義大利軍隊。然而在1943年的第聶伯河戰役中,曼不群的南方集團軍群連同配屬兵力已達124萬餘人,統兵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曼施坦因像
古德裡安裝甲集群就是在莫斯科城下轉攻為守的,他也因此丟掉了兵權,從此再沒有領兵作戰,說他是朱可夫的手下敗將一點不冤枉。而隆美爾乾脆不夠級別前往東線戰場,他連跟朱可夫交手的資格都沒有,蘇軍的頑強和玩命,不是二戰英軍可以比擬的,所以真正夠重量也確實跟朱可夫掰過手腕互有勝敗的只有一個:曼施坦因。
蘇德戰爭爆發時,古德裡安是陸軍大將、裝甲集群司令,隆美爾是裝甲兵上將、裝甲集團軍司令,而曼施坦因不過是步兵上將、裝甲軍長。後者能夠在一年多時間脫穎而出,絕非等閒之輩,並且其戰功要比隆美爾對付英軍踏實得多,1942年封帥,當年晉升集團軍群總司令,比隆美爾還早了兩年多。
隆美爾像
古德裡安下課離開戰場時的職務大約等同於集團軍司令,這僅僅是一支戰役級的部隊規模。他的長處是裝甲兵突擊,大縱深突破與合圍,這都停留在戰役和戰術層面,他永遠邁不進戰略家的行列。1943年起復後,古德裡安擔任裝甲兵總監期間還算有所作為,出任「代理總參謀長」時毫無建樹,實在是小鬍子無人可用罷了。
隆美爾雖然最後的職務是西線「B集團軍群總司令」(1944),陸軍元帥,但天下人都知道他屬於戈培爾政治宣傳和刻意包裝的「明星」 ,作為一個戰術高手,他在戰略上並不出眾,他甚至沒有正兒八經在陸軍總參謀部工作過,短暫的「實習」是為了能當上裝甲師長而已。這一點,不僅陸軍軍官團清楚,其實小鬍子心裡也清楚。
古德裡安像
否則隆美爾稱病回國的1943年,正是蘇德戰爭最激烈的時分,果真有經天緯地之才,幹嘛不派往東線作戰?修大西洋壁壘和守株待兔坐等盟軍進攻這個事,德軍十個陸軍元帥中有十一個都可以幹。隆美爾至少存在著三個不足:在國防軍中的資歷和威望不足、與蘇軍的作戰經驗不足(乾脆沒有)以及大兵團作戰的指揮經驗不足。
而朱可夫被稱為二戰蘇軍「名將中的名將」,不能小瞧他的指揮能力和軍事綜合素質,網文中對於朱可夫只會以多勝少的宣傳是種誤解,那是因為蘇軍的單兵素質和單位戰鬥力在1944年之前仍不及德軍,質量的劣勢只能用數量來彌補。但這不代表朱可夫的能力不夠,他能夠像「救火隊員」一樣被先後派往列寧格勒、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顯然是史達林對其指揮能力的認可。
朱可夫
朱可夫有一個職務是古德裡安和隆美爾難以望其項背的,那就是1941年1月出任過蘇軍總參謀長,具備了戰略全局觀和組織協調能力,在基輔戰役進行中,他曾經強烈建議蘇軍西南方面軍撤過第聶伯河暫避德軍鋒芒,以圖再舉。然而史達林武斷地拒絕了這個正確意見,並且把據理力爭的朱可夫貶為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而西南方面軍最後幾遭全軍覆滅65萬人被俘的慘敗,其實證明了朱可夫戰略眼光的清醒。
而在二戰德軍三大名將中,真正在戰爭爆發前後擔任過高級參謀軍官的,只有曼施坦因,他在擔任集團軍群參謀長之前,曾任陸軍總參謀部第一軍需長(副總參謀長),經過普魯士傳統的參謀業務培訓,其戰略戰役策劃能力毫無疑問是出類拔萃的。我們聽說過進攻西歐的《曼施坦因計劃》,可有聽過什麼古德裡安計劃和隆美爾計劃?至於古德裡安1944年的代總參謀長,簡直就是小鬍子的傳令兵,他根本不能勝任。
古德裡安
之所以有曼施坦因能力高於朱可夫的結論,是從史達林格勒戰役後期他調任頓河集團軍群開始,就與朱可夫成為了主要對手。這個時間點是1942年11月21日,然後一直到1944年3月30日被解職,曼施坦因在兵力完全劣勢的情況下,給朱可夫造成很多次和很大的麻煩,至少將德軍崩潰的時間拖延了兩年。如果不是小鬍子的瞎幹預和德國戰爭潛力的不足,天知道蘇軍幾時能反攻到柏林。
以下幾個戰例就足以說明問題:第一次是救援保盧斯集團軍的「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居然指揮10幾個師的德軍,向朱可夫的83個師旅級作戰單位發起反突擊,一度接近史達林格勒包圍圈僅有48公裡的地方,儘管功敗垂成,也把蘇軍從上到下弄得非常緊張。然後是史達林格勒戰役獲勝後,朱可夫揮軍追殺,試圖一戰摧毀德軍南部防線。
隆美爾非洲軍像
這就是第二次,最具說服力的「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從1943年2月2日—3月3日,朱可夫以最高副統帥的身份指揮四個方面軍超過50萬大軍,攻擊曼施坦因殘缺的南方集團軍群20多萬人馬,在至少2比1的優勢兵力和戰場局面下,被德軍打得大敗。德軍以有限兵力轉入反攻後,大約粉碎了蘇軍52個師,俘虜75000餘人,並重新佔領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這恐怕是朱可夫軍事生涯中都不忍回顧的戰役。
第三次的庫爾斯克戰役,嚴陣以待的朱可夫還是在南線被德軍實現了突破,霍特的裝甲集團軍已經取得良好戰果,那正是曼施坦因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方向,所以也正是曼施坦因強烈反對中止戰役,因為他的進展最為良好。第四次的「切爾卡瑟包圍圈戰役」中,朱可夫判斷被合圍的胡貝第4裝甲集團軍一定向南方撤退,而曼施坦因卻巧妙地命令胡貝從西南方向逃出生天,高下立判吶。
曼施坦因像
也正是「切爾卡瑟包圍圈」戰役之後,曼施坦因由於屢次頂撞小鬍子而被解職,但是要注意,他是唯一一個並非因為抗命、或者作戰失敗給被解職的高級指揮官,甚至在被解職之前還得到了一枚勳章。這既是小鬍子對其能力的不得不肯定,也使朱可夫再沒有報仇雪恥的機會,之後德軍的東線戰場形勢就趨於崩潰了。
所以,儘管曼不群在回憶錄中有些甩鍋的言語,但戰場實踐仍然證明,他的指揮能力和用兵的機動靈活性,還是要比朱可夫高明一些。
曼施坦因在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