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對手強大,將領們缺乏計策,曼施坦因一頓飯定乾坤

2020-12-18 掃地僧的趣味史

曼施坦因計劃

1940年5月10日,德國空軍對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的機場、鐵路等交通樞紐實施空襲,德國陸軍B集團軍群從荷蘭方向開始進攻。英法等國認為,德軍將會重複歷史上的作戰計劃,先拿下荷蘭,再拿下比利時,然後進攻法國,於是英法將大批軍隊調集到歐洲大陸北側。

然而B集團軍群只是佯攻,德軍主力A集團軍群放在法德交界山區,趁法國後方空虛,快速穿越了地形複雜的阿登森林,反身對法軍主力突然襲擊,像一把大鐮刀反勾在英法聯軍的屁股上,與A集團軍群形成合圍之勢。

歐洲陸軍最強的法國在兵力、坦克、飛機數量領先德國的情況下,迅速投降。

德軍的這一作戰計劃因為穿越複雜地形以及暴露軍隊兩翼而充滿風險,但最終的成功卻讓德國幾乎在沒有任何實質消耗的情況下取得了一場本來極有可能會失敗的戰爭。這一堪稱戰爭史奇蹟的戰爭計劃,是德國軍事家曼施坦因所提出,所以又稱為「曼施坦因計劃」。這個計劃改變了二戰的進程,德國吞併法國之後,開始有了挑戰全世界的能力。

曼施坦因計劃形成的戰術背景

1939年的二戰開幕式(波蘭之戰),曼施坦因作為南方集團軍群的參謀長踐行了閃電戰,暈頭轉向的波蘭軍隊1個月就投降了。

波蘭是一戰中才誕生的國家,軍隊的誕生有兩個理由:20年代進攻蘇俄;30年代為了防止德國擴張。鑑於目的一致,英法兩國不斷的支援波蘭軍隊。波蘭的陸軍,幾乎與法國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加上波蘭人口素質高,沒有像法國人一樣經歷過慘烈凡爾賽和索姆河,沒有法國人對戰爭的恐懼感,故而波蘭戰爭意願更強。

常年備戰的波蘭陸軍,與法國陸軍戰鬥方法和戰鬥力幾乎是相同的。

曼施坦因通過波蘭戰爭清晰的看到,法國軍隊的戰術思想仍然停留在一戰時,著重於陣地戰,如果德軍進攻法國,法國現在還是在想著怎麼把把德國拖進凡爾登、索姆河那樣的膠著戰場上。

此外德國軍事間諜局為曼施坦因帶來了大批關於法軍的資料,軍事間諜局局長卡納裡斯上將寫到:法國人為了避免失誤,儘可能的約束下屬,法國人想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確保行動安全……他們有潔癖……。

曼施坦因自己在回憶錄中寫到:法國戰術的主要特點是他們想要系統化地預見和考慮到任何一個細微的可能性,這對我們德國人來說很陌生……上級領導不斷查收下級軍官和士兵的事……跟我們的理念相衝突,認為我們認為下級在執行命令的時候是自由的……

這個對比就像《亮劍》中的常乃超和李雲龍,法國人認為德國人「頗多遊擊習氣」,但是德國軍官只管下達命令,戰場上沒具體套路,幹掉對方就是勝利。

這樣的情況下就形成了法國軍隊在面對戰場形勢突變時,難以有效反映,而德軍則可以通過不斷的變化讓法國軍隊無法應對。這成為了曼施坦因計劃的大背景。

曼施坦因計的挫折

當德國元首表達了進攻法國的想法之後,德國陸軍內部以布勞希奇元帥為首的軍官認為對法國之戰必敗,國家將會被帶入災難,他們強烈反對無果,反而被認為時鼠目寸光。此後他們計劃刺殺元首,有些人甚至在1940年初帶槍行動,卻因為種種原因失敗。

曼施坦因恃才傲物正處於被排擠時期,地位較低的他沒有去思考國家的命運,而是開始思考如何對法國作戰,他將這種「大鐮刀式進攻」的方案交給了陸軍司令部後,卻因為過於冒險而直接被扔進了垃圾桶。為了防止曼施坦因繼續提出這一計劃,陸軍司令部把曼施坦因調到地方軍隊當軍長。

曼施坦因提出要指揮裝甲師也被拒絕了,飽受排擠的他提出指揮一支裝甲師,仍然被拒絕了。

當時已經著有多部機械化作戰著作,創立了「閃電戰」理論的德軍將領古德裡安支持曼施坦因計劃,並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議。

如果曼施坦因計劃就此被放棄,那麼德國即使繞開馬奇諾防線,也不得不與英法聯軍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直到法國的漫長緩衝帶上進行攻堅戰,德軍機械化軍隊的機動性優勢將會被逐漸消耗。而波蘭滅亡後,蘇德邊境已經接壤,蘇聯方面已經派出朱可夫開始對德國原油產地羅馬尼亞下手。

德國一旦與法國陷入膠著,亡國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1940年2月德國元首召集新上任的軍長吃飯,曼施坦因說通了一位元首侍衛,戰爭機器成功「偶遇」了戰爭狂人,把自己的計劃全部說出來。這一冒險的計劃,得到了狂人的認可。

法國和世界的命運,就在這次飯局上被改變了。

軍事災難和人間慘劇

與大多數人的印象不同,英法軍隊最初是進行了頑強抵抗的。

被吸引到歐洲北方的英法軍隊拼了全力,步兵和坦克協同作戰,沒有人畏懼死亡。但是法軍很快發現,除了正面之敵德國A集團軍群,後方還出現了更多的裝甲集群。法國軍事系統瞬間崩潰,他們得到的訊息是德國坦克無處不在。

法軍各支軍隊都以為自己被包圍了,紛紛開始焚燒文件,銷毀通訊工具,紛紛擔心自己的參謀部被佔領後,因為機密洩露而給國家整體戰局造成破壞。

想法是好的,卻毫無意義。

法國坦克頂著德軍的反坦克炮衝鋒,協同作戰的步兵也冒著槍林彈雨前進---沒有任何人願意拋棄自己的國家!

最初,德國的反坦克炮手甚至感到絕望。

但是很快,德軍的兩線夾擊和無規則的戰術導致法國軍隊疲於奔命,法國坦克沒有時間和空間補充給養,坦克很快就沒油了。機器停止了,戰爭結束了。

一場軍事災難就在十幾日的戰爭裡完成了,公路上的難民和逃兵一片又一片,十足的人間慘劇,德國全國當時只有不到3000輛坦克,最終俘虜了完備無缺的法國坦克3000多輛,德國擁有坦克的絕對數量大大超過了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

有了這樣的實力之後,更大的軍事災難和人間慘劇,不久後將繼續上演。

相關焦點

  • 二戰時德軍著名將領曼施坦因,戰功赫赫為什麼還會被撤職?
    因為曼施坦因和希特勒本來就互不買帳,曼施坦因對對最高統帥部的許多高級將領也不買帳,他曾經不止一次對家人和密友說過,他對希特勒和圍繞在身邊的那些決策者,十分失望,他們既不懂現代軍事,也缺乏戰略眼光,對戰術更是一竅不通。
  • 二戰中德軍三大作惡悍將——隆美爾,古德裡安,曼施坦因!
    同時,戰爭期間出現的一些非常知名的世界級將領。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二戰中的德軍三大悍將。 來到北非後,面對強大的英軍,他以坦克部隊迅速機動,突破對方防線,要麼欺騙,要麼猛攻,數次打得英軍措手不及,幾乎無喘息之機。他的軍隊一度進抵阿拉曼,迫近開羅,震驚了整個英國。即使是在缺乏補給,被蒙哥馬利的英軍打敗後,他仍能組織千裡大撤退。因此,他得了一個著名的綽號——「沙漠之狐」。
  • 隆美爾元帥:二戰時期德軍名將,與古德裡安和曼施坦因齊名
    其軍銜也火箭般上升,從少將到中將,從中將到上將,從上將到擢升為陸軍元帥;戰後隆美爾被西方軍史學者認為是與古德裡安、曼施坦因齊名的納粹二戰三大名將。 從法國到非洲,從非洲到義大利,再從義大利到法國,一圈逛回來時,隆美爾已經是陸軍元帥,駐義大利和駐法國的B集團軍司令了。
  • 曼施坦因為何能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反敗為勝,挽救德軍全線崩潰?
    曼施坦因被認為是德國最好的陸軍將領之一,但是公平的說,他並沒有反敗為勝,而是利用蘇軍的冒進成功扭轉了南方的局勢。希特勒的瘋狂和固執能取得進攻的出其不意和大膽合圍,但是在戰略防禦上肯定是一敗塗地,曼施坦因只是改變了德軍戰略防禦的僵化和死板,在兵力弱勢下採用大規模機動作戰,各個擊破。但是對於整個戰爭還是作用不大,無法真正的反敗為勝。 也可以這樣說,哈爾科夫戰役是南部德軍在當時條件下所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一定程度上扶大廈於將傾,拯救了東線德軍,阻止了全線的崩潰。
  • 二戰曼施坦因的最後一戰,依然讓蘇軍吃了大虧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軍,雖然製造了無數災難,但單論其軍事素養,依然值得稱道,在二戰期間,德軍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將領,其中以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裡安最為有名。如果說隆美爾是戰術大師,古德裡安是防禦戰的王者,那曼施坦因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戰略家。
  • 莫德爾為什麼反對曼施坦因「堡壘計劃」?新、老兩代指揮官的爭鬥
    儘管蘇軍損失遠遠大於德軍,但其「殷實」的戰爭潛力,還是將對手逼得不斷地撤退,德軍官兵們對取得勝利開始懷疑。就在這時,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取得的勝利,無疑像打了一針「強心劑」,德軍上下又充滿了信心,尤其是德國高層。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首先,曼施坦因是在二戰中成長起來的將領,重用他需要一個過程曼施坦因、古德裡安和隆美爾,被稱為二戰德軍的三駕馬車,有他們三個在的戰役都會有精彩故事發生。而他們中尤其以曼施坦因的才能格外突出,不僅他指揮的戰鬥堪稱經典,而且他也是二戰中成長最快的將領之一。
  • 敗局已定的1944,為何德軍死戰不退,拒絕投降,背後有三大原因
    從作戰的角度看,德軍是堅持到了最後一刻才投降的。從當年的情況看,其實到了1944年,甚至1943年下旬,任何人都看得出來戰爭形勢發生了逆轉,決定性地不利於德國,單純按照參戰國的綜合工業能力和人口規模來算,德國就像一隻蒼蠅一樣會被拍死。戰場上的情況同樣如此,儘管德軍在很多基層的戰鬥中展示了較強大的戰鬥力,都卻輸掉了幾乎全部會戰。在東西兩線都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
  •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以劣勝優,收縮與擴大戰線的較量
    1943年1月,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進入收尾階段,蘇軍統帥部和一些前線將領認為,此時正是蘇軍對南線德軍展開全線反攻的大好時機,一旦成功,就會較快的壓縮蘇德戰爭時間,為將德軍攆出蘇聯國境創造條件。朱可夫認為戰線拖得太長,繼續全線進攻的把握不大,但瓦圖京等前線將領認為趁勝展開全面進攻機不可失,為了平衡關係,史達林採取了折中措施,命令在哈爾科夫方向展開全面進攻,以達到圍殲曼施坦因南方集團軍群的目的。而此時,蘇軍面臨兩個困難,一個是兵力和補給的困難。
  • 為什麼說是希特勒自己斷送了曼施坦因的陸軍總參謀長晉升之路?
    曼施坦因被認為是二戰德軍最有戰略天賦的將領,但是這樣一位能力超凡的將軍卻沒能在德軍全局戰略上貢獻自己的才華,直到1942年底曼施坦因才出任集團軍群司令,開始在戰略上施加自己的影響,但是這一影響範圍非常有限,曼施坦因指揮的軍隊只有東線德軍總兵力的四分之一。
  • 二戰德軍的精彩表演:11萬人全殲23萬人,其中俘虜抓了17萬
    利刃/縱橫論 曼施坦因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國防軍中最優秀的將領,其戰略思想堪稱深邃,戰術方面同樣才華橫溢,西方歷史學家多數認為,曼施坦因和朱可夫之類同樣精於戰略但戰術較為粗糙的將領比起來還要更勝一籌。
  • 德軍最成功的反擊戰,曼施坦因高光一戰,名聲極大意義有限
    這時如何應對,德軍高層大致有兩種意見。一是大踏步撤退,保存剩餘兵力,進行修整後再伺機決戰。二是原地固守,擋住蘇軍攻勢,哪怕戰至最後一人。這些士兵聽老大哥們酒後一吹,更加衝動,還無法真正理解戰場的殘酷。同時蘇軍推進速度太快,損失的重型裝備還來不及補充,後勤補給也還沒跟上,這些都成了潛在的危險。即使如此,反擊也還是很冒險,萬一不利,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將面臨滅頂之災。
  • 二戰法國戰役,鐮刀計劃多人反對,曼施坦因如何排除阻撓受到重視
    一方面,二戰開始,德軍高層並不看好曼施坦因。在德軍高級將領中,古德裡安、隆美爾和曼施坦因三人是戰後被人們評價為德軍的三駕馬車,但在戰前他們三人並不在軍中佔有很高地位,除了古德裡安創建的閃擊戰理論得到部分人推崇以外,曼施坦因和隆美爾都是在法國戰役中才開始走向戰爭舞臺,從而被世人熟知。
  • 曼施坦因追憶二戰:佔領波蘭一年後,才明白勝利的關鍵
    波蘭的存在,讓德國在二戰前的軍事行動安全無比,波蘭不僅認為自己能分一杯羹,還認為德國的日益強大可以保護自己的國家。結合結局來看,這一邏輯當真是神奇。德國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德軍的實力得到了空前的擴充,整體規模從撕毀《凡爾賽條約》初期的60萬人擴充到了200萬,並且還在不斷的擴張。
  • 德軍實力強大,為何決戰前希特勒選擇撤退?
    德軍兩大集團軍群,從南北兩路發起鉗形攻勢,猛烈攻擊庫爾斯克突出部,企圖合圍蘇軍的重兵集團。為何擁有強大實力的德軍會失敗呢? 7月5日,德軍北路進攻部隊是中央集團軍群,先以三個步兵師的兵力從左翼實施佯攻,吸引蘇軍主力。然後用4個裝甲師加上三個步兵師,猛烈攻擊蘇軍的陣地。當天主攻方向就突破了蘇軍的第1道防線,向前推進了5公裡,可是蘇軍兩翼的反擊頗為成功,守住了陣地。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兩戰列寧格勒,為何都是無功而返?
    負責進攻列寧格勒方向的是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馮勒布元帥是蘇德戰爭中最老的一位高級將領,本來他對德軍在戰爭中的一些行為表示反對,如種族歧視政策,對蘇軍政工人員一律就地處決等,因此在行動中也是按部就班慢條斯理,以至他指揮的戰爭總是要慢半拍。第二,曼施坦因快速突擊遭遇暫停,阻力來自德軍內部。
  • 曼施坦因一生之憾:進攻蘇聯計劃,成為旁觀者
    甚至到後來,曼施坦因計劃究竟與曼施坦因有沒有關係,在德國內部也開始討論了。戰爭勝利之後,德國元首認為自己早就有這樣冒險的想法,曼施坦因只是補充了,他身後一群馬屁精也紛紛支持這一觀點,以阿諛奉承出名的曼施坦因宿敵卡特爾將軍稱元首是「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軍事家」。
  • 二戰德軍三大名將中,哪個綜合軍事能力超過朱可夫?只有曼施坦因
    而在二戰德軍三大名將中,真正在戰爭爆發前後擔任過高級參謀軍官的,只有曼施坦因,他在擔任集團軍群參謀長之前,曾任陸軍總參謀部第一軍需長(副總參謀長),經過普魯士傳統的參謀業務培訓,其戰略戰役策劃能力毫無疑問是出類拔萃的。我們聽說過進攻西歐的《曼施坦因計劃》,可有聽過什麼古德裡安計劃和隆美爾計劃?至於古德裡安1944年的代總參謀長,簡直就是小鬍子的傳令兵,他根本不能勝任。
  • 「曼施坦因方案」實施成功之啟示:兵者,詭道也!
    對於進攻西歐方案,德軍最高統帥部決定走1914年法德戰爭的老路子,並把日期定在了1939年11月12日,但由於有多名軍官反對,再加上天氣原因,進攻日期一度被推遲到1940年1月10日。在預定日期的前一星期,德軍的一名空軍少校聯絡官乘機誤入比利時並被迫降落,由於該少校身上攜帶著德國進攻西歐計劃大綱,德國的計劃很可能已被比利時人知曉,因此,希特勒在冷靜思考後想提前實施進攻計劃。在決定發動進攻前,希特勒突然想起之前看到過的「曼施坦因計劃」,於是,該計劃的提出者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得到了希特勒接見。
  • 虎式坦克在東線取得的最後一場勝利德國名將曼施坦因的最後一搏
    而德國名將曼施坦因這一退竟然連退500公裡還把哈爾科夫這一座烏克蘭重要工業城市給丟了,當時的希特勒大發雷霆命令曼施坦因迅速奪回該城,而當時新上升為元帥的曼施坦因卻不以為然的把目光轉向別處,當時蘇聯反攻的主力主要由兩個方面軍組成一個是蘇聯瓦杜丁將軍指揮的西南方面軍和戈利科夫將軍的沃羅涅日方面軍,蘇聯這個兩個方面軍分為兩個方向,此時蘇聯的西南方面軍衝在最前頭,而由戈利科夫將軍指揮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在佔領哈爾科夫後就原地不動開始修整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