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春季,蘇軍開始大反攻,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後撤100公裡。同時,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攻佔了哈爾科夫,向前推進了100公裡。於是在兩軍防線上,蘇軍形成了一個正面約400公裡,最窄處只有110公裡的突出部。
這就是有名的「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最高統帥部從戰術角度,認為這是給蘇軍以重創的最好機會,只需南方和中央兩大集團軍群在最窄處相對攻擊,對前出的蘇軍進行合圍並「聚而殲之」。由此,德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實施「堡壘計劃」。
這個計劃,並不是曼施坦因的初衷。
自1942年的冬天開始,蘇軍在戰場的優勢愈發凸顯,不僅其戰爭潛力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兵員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而且根據租借法案,美國援助的武器和工業設備,也提高了蘇軍的實力。這讓反攻中的蘇軍,佔據了更多的戰場主動權。
儘管蘇軍損失遠遠大於德軍,但其「殷實」的戰爭潛力,還是將對手逼得不斷地撤退,德軍官兵們對取得勝利開始懷疑。就在這時,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取得的勝利,無疑像打了一針「強心劑」,德軍上下又充滿了信心,尤其是德國高層。
蘇軍在地圖上明顯的突出部,任何人都會想到在底部相對進攻的策略。正因為如此,該地區的防範一定是蘇軍優先考慮到的。但德軍最高統帥部卻一再要求實施「堡壘計劃」,曼施坦因對此有過猶豫,繼而勉強同意。
首先,動作快,有勝利的可能。經過哈爾科夫戰役後,集中於「庫爾斯克突出部」裡的蘇軍也損失較大,燃料、彈藥緊缺,進攻實力銳減。趁其立足未穩,還沒有構築完備的防禦體系,實施「鉗形攻擊」,勝算還是很大的。
其次,一鼓作氣,「氣可鼓,不可洩」。在哈爾科夫戰役即將結束的同時,實施「堡壘計劃」,有「乘勝追擊」的氣勢。尤其是德軍新裝備的「虎式」坦克,可以說是蘇軍T-34坦克的「天敵」,應該連續進攻,不給對手反應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庫爾斯克突出部」裡集結了蘇軍40%的集團軍,以及全部的坦克部隊,可以說是蘇軍在蘇德戰場上最大的重兵集團。如果抓住機會殲滅,不僅可以徹底減緩東線的壓力,而且在政治上十分有利。「賭一把」的心態佔了上風。
然而,莫德爾和古德裡安的極力反對,演變成新、老兩代指揮官的爭鬥。
莫德爾在蘇德戰場的表現可圈可點,深得統帥部的信任,不僅指揮著中央集團軍群中最大的集團軍,而且躋身於高級將領的行列,說話的分量不容小噓。他對曼施坦因的計劃提出了「務實」的意見,並建議放棄該計劃。
一是,一路撤退下來的第9集團軍,又隨即投入到增援哈爾科夫的戰鬥,部隊的消耗是很大的,尤其是坦克還不到滿編時的四分之一。而對手無論是部隊數量,還是坦克數量都是第9集團軍的2倍,不能冒險進攻。
二是,從整個東線來看,德軍不佔任何優勢。18個裝甲師只剩下不到500輛坦克,而對手有一千多輛坦克,性能和質量都比Ⅲ號、Ⅳ號坦克強,雖然「虎式」坦克優異,但產量低、數量少,不能改變戰局,尤其是空中優勢也逐漸喪失。
關鍵還有,新補充的兵員和裝備還沒有進行磨合訓練。很多士兵都是國內臨時徵集的,戰鬥素養差、實戰經驗少,不經過訓練,無疑是自尋死路。更何況,僕從國軍隊的戰鬥力更「不敢恭維」,放在哪裡都讓人不放心。
他的意見得到古德裡安的支持,剛剛恢復「工作」的古德裡安認為,這種簡單的「鉗形攻勢」並不是很高明的戰術。換句話說,蘇軍對這樣的「威脅」一定會格外重視,甚至是「有意識」地讓對手碰的「頭破血流」,目的就是要拼消耗。
莫德爾為堅持自己的意見,甚至繞過集團軍群司令克魯格元帥,直接到德軍統帥部表明自己的態度。這讓原本反對「堡壘計劃」克魯格站到了曼施坦因一邊,況且,他與古德裡安向來是「宿敵」。於是,雙方據理力爭、互不相讓,演變成私人恩怨。
正因為高級將領們的分歧不統一,爭論不斷,德軍統帥部遲遲下不了決心實施「堡壘計劃」,時間就這樣被耗去了4個月。現在看來,如果新、老兩代指揮官能夠精誠團結,克服困難,一鼓作氣,「堡壘計劃」還是有勝利的可能。
到了7月,德軍完全喪失了可能獲取勝利的「最佳時機」。
正如莫德爾等人所預見的那樣,蘇軍對深入德軍防線的「拳頭」格外重視。對該地區的增援和防禦不斷加強,儘管此時東線的德軍也在為進攻準備著,但與蘇軍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首先,自從形成了這個「突出部」後,蘇軍的防禦措施就沒有中斷過。開戰前,蘇軍集中了3個方面軍,兵力達130萬人,火炮19000門、坦克3400多輛,戰機2000多架,更是構築了8道防線,防禦縱深達300公裡。
其次,朱可夫為「報仇」,將莫德爾判為主攻方向。因此在北部是蘇軍的重點防範區域,共設置了4個梯隊和大量的預備隊,專等第9集團軍來進攻。看來,莫德爾在蘇軍將領中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尤其是朱可夫,受到的「侮辱」太多了,他要復仇。
讓莫德爾沒有想到的是,蘇軍會「先敵開火」。原來,朱可夫從前線抓到的俘虜口中,得知了莫德爾的進攻時間,於是「先發制人」,進行了一小時的火力急襲,迫使對方推遲進攻2個半小時,好在蘇軍是「亂打一氣」,德軍未受損失。
進攻開始了,莫德爾的7個師在300架飛機的掩護下,由500多輛坦克引導,在90公裡的正面實施突擊。卻遇到了高密度的雷場,並在對手炮火、飛機的轟炸下,第一天只推進了12公裡,雖然蘇軍損失很大,但架不住蘇軍人多、坦克多。
經過4天的突擊,曼施坦因在南面進展相對順利,但莫德爾很快意識到,這麼打下去將會演變成一場消耗戰,於是命令部隊就地防禦,吸引蘇軍主力,配合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在堅守25後,蘇軍的進攻勢頭沒有絲毫減弱,而德軍的消耗卻越來越大。
德軍統帥部同意中央集團軍群後撤,莫德爾節節抵抗,後撤了150公裡,儘管德軍損失了10萬人,但也給蘇軍造成了47萬人的損失。同時,在撤退的過程中,還帶走了一萬多蘇軍戰俘,對一路被追擊的部隊來說,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事已至此,曼施坦因的「堡壘計劃」破產了,更要命的是,這場戰役幾乎拼耗掉德軍最後一點精銳。從此,再也不能發動大規模進攻,只得不停地撤退。
如果按照莫德爾的意見,放棄「堡壘計劃」,德軍還有「生機」嗎?
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救火隊員》#軍事歷史#
作者推薦:
莫德爾如何指揮40萬部隊,25天撤退100公裡?9個後衛戰鬥群是關鍵
防禦大師莫德爾水平有多高?朱可夫一年發動5次戰役,傷亡170萬人
勒熱夫戰役為什麼鮮為人知?蘇聯損失100萬人是德國的4倍,不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