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方案」是二戰時期德國名將曼施坦因為德軍佔領西歐提出的一個進攻方案,此方案從被提出到最終被德軍實施,中間經歷了眾多的坎坷。
從1938年起,德軍使用「閃電戰」先後吞併了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並瓜分了波蘭。此後,希特勒把進攻西歐看作是德國當下唯一的出路,由此,德國將矛頭對準了西歐。
對於進攻西歐方案,德軍最高統帥部決定走1914年法德戰爭的老路子,並把日期定在了1939年11月12日,但由於有多名軍官反對,再加上天氣原因,進攻日期一度被推遲到1940年1月10日。
在預定日期的前一星期,德軍的一名空軍少校聯絡官乘機誤入比利時並被迫降落,由於該少校身上攜帶著德國進攻西歐計劃大綱,德國的計劃很可能已被比利時人知曉,因此,希特勒在冷靜思考後想提前實施進攻計劃。
在決定發動進攻前,希特勒突然想起之前看到過的「曼施坦因計劃」,於是,該計劃的提出者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得到了希特勒接見。
曼施坦因最終使希特勒相信,只有他提出的方案才是德國可以取得陸戰全面勝利的唯一方案,其他方案都是權宜之計。
德軍最高統帥部制定的進攻方案是:將德軍兵分南北兩路,北路軍擔任主攻,由比利時南部攻入法國,從北方包圍盟軍,南路軍從阿登山突入法國境內,配合北路軍進行助攻。
當時,無論是德軍還是盟軍的最高統帥部,似乎都認為這是德軍進攻西歐的唯一方案,原因是法德交界的阿登山一帶地勢崎嶇,易守難攻,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步兵尚難通過,當下德國的大規模機械化部隊想通過這一地區更是難上加難。
但曼施坦因對這一方案並不看好,他認為在敵方已知己方的進軍方案的情況下,想取得勝利必定會阻力重重,戰爭最終很可能轉變為勝負難分的持久戰。
在請教了坦克專家古德裡安後,曼施坦因確定大規模的坦克集群能順利通過阿登山口,由此,他向希特勒提出了自己大膽的設想:將主攻方向轉移到阿登山脈,利用強大的坦克集群穿過比利時南部與盧森堡,直抵法國色當,突破當地的馬奇諾防線,繼而直插大西洋海岸,將法國一分為二。
這就是著名的「曼施坦因方案」。
在此方案最初被提出時,德軍統帥部認為此方案風險過大,因此並未採納,曼施坦因因此與德國陸軍統帥部發生了激烈爭吵,被調任為一個步兵軍軍長。
1939年12月中旬,最高統帥部指揮參謀部國防部長瓦利蒙特將軍與曼施坦因談話後,認為此方案非常可取,於是向最高統帥部約德爾將軍提及此計劃,曼施坦因的方案這才上達希特勒,但希特勒當時並未採納,只是將該方案作為預案放在一旁。
在經過數次理論論證與演習後,曼施坦因方案的可行性得到確定,1940年5月9日,德軍將其付諸行動,大批機械化德軍穿越了英法兩國眼中「不可逾越」的阿登山脈,而英法同盟國卻全然不知,以為德國會固守一戰時期的進攻套路,因此只用了少量兵力防守阿登山口。
在戰役的第一階段,德軍就消滅了法軍近30個師,之後很快就佔領了西歐。「曼施坦因方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孫武曾說過:「兵者,詭道也」,曼施坦因方案能成功實施,其實無非就是個「奇」字,我國古代上也曾有相似的案例,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遺憾的是沒有被付諸行動。用兵的精髓,或許就在於出奇制勝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