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裡安作為二戰德軍閃擊戰的靈魂人物,更準確地說,他應該是在裝甲進攻領域研究得更多一些,可隨著閃擊戰在蘇德戰爭中的有勝有敗,他的軍旅生涯也出現大起大落,從1939年9月二戰爆發到1945年5月二戰結束,他經歷了從裝甲兵總監到陸軍總參謀長的輝煌,同時也難逃兩次被貶預備役和最終投降美軍的命運。是什麼原因讓古德裡安兩起兩落?又是什麼原因讓這個人跟閃擊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呢?
01閃擊戰,裝甲進攻最有效的進攻方式
在二戰德軍戰鬥系列裡,論資歷和指揮才能,絕對輪不到古德裡安說話,可論對裝甲進攻理論的認識,整個德軍陣營中,又沒人能與古德裡安一比高低。正是他對裝甲進攻理論的研究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使古德裡安成為了一個專家型的人才,這一點也是他沒有當上元帥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閃擊戰就是快速打擊,古德裡安將它上升到了戰略進攻層面。由於古德裡安經歷過一戰,親眼目睹了坦克在一戰戰場中無可替代的作用。在英國進行的一次軍事演習中,他對坦克在戰場上的作用又有了質的認識。他提倡,當其它兵種只有與坦克保持相同速度和進攻能力時,坦克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威力。而在諸兵種作戰中,坦克應該起主導作用,其它兵種要根據坦克的需要行動。基於這一認識,德軍將坦克從配屬位置上升到主導位置,組建多兵種合成的裝甲師時,坦克被推到了前臺。
另一方面,古德裡安的閃擊理論符合了第三帝國的擴張需要。古德裡安提出閃擊戰,主要包括三大要素,即突然性、機動性和集中使用火力打擊。而當時德國的綜合國力並不具備對外擴張的條件,但閃擊戰卻可以借其突然性和機動性降低戰爭成本,所以,古德裡安迅速從眾多軍事將領中脫穎而出,閃擊理論也成為了德軍發動二戰的首選。
從這個層面講,古德裡安對裝甲進攻理論的研究,正是利用了一戰後世界軍事變革的變動時期,英美為首的老牌軍事強國把目光放在建設一流的空中和海上打擊力量,而蘇聯又把主要進攻裝備放在提升炮兵和空中打擊方面,德軍以裝甲進攻為重點,就起到了異軍突起的效果。
02第2裝甲集群的進攻,為閃擊戰交了答卷
翻開二戰歐洲戰場的歷史,不難發現,雖然古德裡安創建了裝甲進攻理論,但他親自在戰場指揮的作戰卻並沒給他帶來莫大的榮光,倒是隆美爾、曼施坦因、莫德爾等一線將領,反而借閃擊戰贏得無數喝彩。究其原因,閃擊戰在戰場上仍有缺陷。
首先,閃擊波蘭佔領法國,古德裡安初嘗閃擊戰勝利果實。1939年9月1日,時任德軍第19裝甲軍軍長的古德裡安,下轄有第3裝甲師、第2和第20摩託化師,這在當時是屬於頂尖配置的快速機動打擊力量。雖然裝甲進攻確實出現了一戰以來前所未有的打擊效果,但也出現了戰場環境對閃擊戰影響較大的不利因素。如沼澤森林和極端天氣的影響等,這在古德裡安回憶錄中有詳細的記述。雖然兩戰下來,英軍被從敦刻爾克攆走,但古德裡安仍然對裝甲進攻有些許擔心。
其次,閃擊蘇聯,第2裝甲集群打得並不輕鬆。古德裡安對裝甲進攻的認識,也是隨著對裝甲集團的運用不斷在完善和鞏固。波蘭戰役以後,在進攻色當戰役時,他的第3裝甲師首當其衝,其時他就使用了集中裝甲優勢火力猛攻的方式,這為他的裝甲部隊獲得了「鐵甲尖刃」的稱號,同時也為其進攻蘇聯奠定了基礎。
但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展開後,身為第2裝甲集群的古德裡安並不輕鬆,因為隨著戰場向東延伸,其裝甲進攻的優勢也逐步分散,當曼施坦因第56裝甲軍在北線遭遇森林沼澤阻撓影響進度時,他的裝甲部隊也在斯摩稜斯克一線遭到蘇軍頑強抵抗,閃擊戰初步顯露出補給不足和受環境影響較多的問題。
再次,莫斯科戰役,古德裡安被迫下課。古德裡安在二戰中的精彩時刻實際上就兩個方面,一是創建了閃擊戰理論,一是在蘇德戰爭打響後,他的第2裝甲集群在中路打了幾場漂亮的戰鬥。由於古德裡安遵循裝甲打擊就要不停地進攻再進攻,客觀上,他與第3裝甲集群的鉗形夾擊,在戰爭初期確實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蘇軍在戰爭初期輸掉的幾場戰役,基本上都是輸在古德裡安的裝甲進攻上,如西方面軍的幾乎覆沒,基輔戰役的失利。但莫斯科一戰,古德裡安是第一次遭遇閃擊戰難題,氣候和補給難題給他下課做了註腳。
從這個層面講,坦克、火力、機動構成了閃擊戰的基本特徵,但歸結到一塊還是速度。而速度一旦遇到戰場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減緩,持久戰和消耗戰就成了閃擊戰過不去的坎。莫斯科戰役後,古德裡安貶到預備役賦閒的那一年,滿腦子思考的也是這個問題。
03古德裡安兩起兩落,成也裝甲進攻敗也裝甲進攻
1943年2月,史達林格勒戰役剛收尾,德軍統帥部又換掉了一批將領,古德裡安重新被啟用,還被委以裝甲兵總監的重任,而此時,在東線戰場擔當頂梁柱的曼施坦因正在醞釀發動一起用裝甲打擊改變戰場被動局面的戰鬥。
一方面,古德裡安接手時,德軍的裝甲力量已經青黃不接。與1941年進攻莫斯科不同,經過1942年一年的作戰,德軍在戰場上的裝甲力量基本損失大半,加上西線德軍又不斷地從東線彌補不足,客觀上使古德裡安著手對裝甲編制進行了改革。雖然1943年德國的裝甲生產能力也只有每年1955輛,但他用了一整年的時間,整編出了10個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基本也滿足了東西兩個戰場的需要。
這一時期,由於古德裡安擴大了裝甲部隊的編制,將團擴編成旅,每個旅下轄4個營,又加大了虎式和豹式坦克的生產力度,如果沒有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兩戰拼光了家底,德軍在東線稍事休整,古德裡安的日子也能好過一點。這也是他強烈反對不能發動庫爾斯克戰役的目的,因為德軍的生產能力根本滿足不了前線的需要。
另一方面,讓古德裡安當總參謀長,是趕鴨子上架。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7月22日,古德裡安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此時他手底下可謂要兵無兵要坦克沒坦克,對於他這樣一個對裝甲傾注一生心血的人,讓他當總參謀長真是難為他了。
古德裡安還是想起了老本行,仍然想利用僅有的幾個裝甲師做最後的努力,起碼在德國本土要保住。但他的想法全部被統帥部否決,不僅如此,他想保留的幾個裝甲師也被派到西線用於發動最後一戰,結果,莫德爾拼光了家底,1945年3月,古德裡安再一次被貶到預備隊,5月投降美軍。
總結:古德裡安與其它德軍將領有很大不同,他是個專業人才卻又願意出謀劃策,但僅僅是對裝甲進攻情有獨鍾。他所提出的閃擊戰理論在蘇德戰爭初期是有重大作用的,但為什麼在莫斯科戰役以後就喪失進攻力度了呢?戰爭是個綜合系統,想單方面依靠裝甲打擊來達到戰爭目的,其制約因素一直就存在。當巴巴羅薩計劃進行圖上作業時,保盧斯就提出補給困難、蘇聯戰場環境不利和交通運輸困難三大要素會影響閃擊戰效果,只是沒人理會他這個建議,古德裡安當時應該也和德軍統帥部一樣,對閃擊蘇聯的前景一直抱有必勝心理。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古德裡安回憶錄》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人和武器以及戰場環境3方面的較量,打贏是硬道理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開闢第二戰場一拖再拖?3大因素影響進度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烏曼戰役中錯失戰機,第5集團軍有勁使不上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為何建議放棄基輔?南線兩個包圍圈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