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裡安被稱為二戰德國的「閃擊戰之父」,他與曼施坦因隆美爾一起並稱為德軍的三駕馬車,失去這三個人的指揮,德軍就像失去了靈魂一樣。但讓人意外的是,其它兩人都在戰爭中晉升了元帥,可古德裡安即使後來當上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仍然還是上將,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這和古德裡安以及他研究的閃擊戰理論有很大關係,跑得快不等於打得好,衝在前不等於打得贏。
01從「閃擊英雄」到「裝甲之父」,古德裡安造就「閃擊戰理論」的神話
一戰有沒有裝甲坦克參戰,答案是肯定的,但那時候裝甲坦克並沒引起人們重視,僅僅是作為戰場運輸和掩護步兵進攻而已。但1919年6月28日英法戰勝國仍然在《凡爾塞和約》上加了一條,不允許戰敗國德國擁有坦克、重炮等攻擊性武器,同時還要撤銷總參謀部指揮機構,只準保留10萬陸軍。與高額戰爭賠款一起,德國從此陷於給英法打工的時期。
不過,讓英法非常意外的是,僅僅過去20年,到1938年,德國突然崛起的裝甲部隊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佔維亞納攻波蘭,突破馬其諾防線佔領巴黎,到1940年英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才醒悟過來,德軍的裝甲部隊已經成為歐洲一支勁旅,成了歐洲的陸戰之王,再也沒人能抵擋住德軍的鋼鐵洪流了。
古德裡安作為德軍裝甲部隊崛起的重要推手,他在1914年參加了一戰,並親身經歷了馬思河大潰敗到凡爾登戰役,只不過當時他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無名上尉,所幸的是在戰後留在了德軍參謀本部任職,並從擔任騎兵部隊指揮官開始思索如何利用裝甲部隊進行快速機動的問題。
古德裡安潛力研究裝甲坦克的想法是從1921年擔任國防部運輸兵總監參謀開始的,由於當時對坦克研究卓有成效的是英國的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古德裡安就成了他沒有著面的學生。到1927年,古德裡安終於從書本中抬起頭來,他在卡車上架起了木頭做的炮塔和主炮,開始模擬戰場進行演練。1930年,由於古德裡安的爭取和表現,他成為了德軍第三機械化營的營長,並爭取到了用模擬坦克作武器的試驗任務,從而組建了第一支德軍「裝甲兵部隊」。
當然,任何新鮮事物的成長都要有機遇和條件的支持,古德裡安同樣遇到了這兩個因素。1931年,升任中校的古德裡安晉升為機械化兵總監部參謀長,為他組建裝甲兵部隊和推廣裝甲武器創建了優質平臺。僅兩年時間,他不僅組建了真正的裝甲部隊,還參與了裝甲坦克的設計和定型工作。
到1933年,另外一個有利因素向他襲來,第三帝國的崛起,古德裡安的裝甲打擊理論得到超前利用,他本人不僅被任命為第二裝甲師的師長,還在一年半的時間從少將提到中將,職務也上升到第16軍軍長。到進攻法國時,古德裡安為了顯示裝甲部隊獨立作戰的效果,頻繁拒絕執行停止前進的命令,直到切斷英法聯軍的通信聯繫,深入敵後穿插並最終將英法聯軍攆到了敦刻爾克的海灘上。
從這個層面講,古德裡安造就的閃擊戰神話,也是有客觀條件限制的,如果沒有德軍軍事力量的升級換代和歐洲戰場的軍事變革需要,他也沒有成功的條件。而真正讓裝甲快速打擊走上前臺的,還是第三帝國的崛起和侵略擴張野心使然。
02從「過關斬將」到「兵臨城下」,古德裡安和德軍裝甲部隊的輝煌衰落
如果把德軍佔領法國作為閃擊戰試驗場的話,那麼,蘇德戰爭爆發就為古德裡安的閃擊戰理論插上了翅膀。1941年6月22日,已經成為德國陸軍上將的古德裡安被任命為第二裝甲集群的指揮官,和第3裝甲集群一起擔負中央集團軍群從中路進攻莫斯科的任務。
可以說,蘇德戰爭爆發,古德裡安是主戰派之一,這不僅在於他對自己研究的裝甲閃擊戰理論有信心,也在於當時德軍統帥部對裝甲快速打擊的重視和信任。蘇德戰爭打響,作為三支大軍中裝甲打擊力量最多的一支,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發揮了衝鋒陷陣的作用,他和第3裝甲集群一個在南線一個在北線,採取鉗形攻勢,僅一周就佔領了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蘇軍損失30萬,西部特別軍區幾乎全軍覆沒;一個月,斯摩稜斯克失守,39萬蘇軍被殲;再一個月,古德裡安率領第2裝甲集群南下增援基輔包圍戰,又有60萬蘇軍被圍殲。到莫斯科戰役打響,古德裡安重新回到中線參與維亞濟馬包圍戰,蘇軍又損失50萬人。
應該說,蘇軍這一連串的損失背後,有古德裡安裝甲閃擊戰的功勞,因為史達林和蘇軍統帥部根本沒有找到應對閃擊戰的有效辦法。直到莫斯科戰役打響,德軍滾滾向前的裝甲洪流被蘇軍打得一退再退,閃擊戰第一次遭遇到瓶頸。
可此時,古德裡安仍然想用在閃擊法國時的打法,還想用裝甲孤軍突擊的方式從正面向蘇軍突擊,企圖從蘇軍縱深再來一次鉗形攻勢,殊不知這次防禦莫斯科的守將是朱可夫,他採取了在莫斯科中線構築三道堅固防禦工事,將大量預備隊部署在兩側作牽製作戰,這樣的部署就迫使德軍的裝甲部隊前方受到反坦克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的強烈反擊,而德軍的步兵又跟不上來,致使古德裡安的裝甲部隊損失慘重。
莫斯科戰役,古德裡安除了忽視側翼安全保障以外,還有一個客觀因素,那就是他與中央集團軍群的指揮官馮克魯格元帥不和,他想孤軍突擊,馮克魯格沒有給他有力增援。
從這個層面講,第二裝甲集群升級為裝甲集團軍後,也算是到了閃擊戰的頂峰,而古德裡安擔任裝甲集團軍司令以後,並沒考慮到攻城作戰給裝甲快速打擊帶來的一系列短板和不足,諸如補給問題、快速機動適不適應攻城作戰的問題,裝甲坦克與步兵行進中的配合和側翼安全的自身防禦等問題,更重要的是裝甲部隊在蘇軍的持久戰和消耗戰中能不能堅持得住,這一系列的矛盾最終導致德軍兵敗莫斯科,從馮克魯格到古德裡安一應指揮將領都被解除職務,第2裝甲集團軍也留在奧廖爾一線防禦直到庫爾斯克戰役打響。
03古德裡安的「裝甲閃擊戰」為什麼會遭遇失敗?
既然是戰爭,作為戰場指揮員肯定希望越早結束越好。從蘇德戰爭進程來看,閃擊戰理論僅僅存續了半年左右時間,到莫斯科戰役結束,閃擊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就被蘇軍打破了,什麼原因?
一方面,裝甲閃擊戰不是整體閃擊戰,裝甲也有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德軍發動蘇德戰爭本身準備就比較倉促,僅僅從佔領西歐各國的勝利中看到了有打贏蘇聯的希望還遠遠不夠,蘇聯的國情和戰場環境並不利於裝甲閃擊戰,事後也證明了這一點。德軍裝甲補充困難、兵力補給困難以及能源補給困難的難題一直得不到很好解決。
另一方面,裝甲閃擊戰在攻城作戰中發揮不了應有作用。從整個蘇德戰爭各戰役分析來看,無論是列寧格勒保衛戰還是莫斯科保衛戰,不管是史達林格勒戰役還是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德軍贏在平原和寬闊地卻輸在了攻城和持久戰上。對於古德裡安來說,對裝甲打擊力量研究的比較多,但對裝甲如何與其它部隊協同作戰的問題卻過問的很少,最終也導致了德軍在戰場上經常會出現裝甲跑得快,步兵跟不上的狀況,一些裝甲部隊不得不停下來在原地當步兵使用進行防禦。
再一方面,單純依靠裝甲部隊進攻手段單一,作戰樣式受到戰場環境制約。1943年2月,因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遭到大敗,此時德軍在東線能作戰的坦克也只剩下495輛,古德裡安重新獲得任用,擔任裝甲兵總監。但此時戰場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蘇軍不僅在戰場上也組建了大量的坦克集團軍,還在武器裝備升級換代上都有新的發展,加上英美盟軍新式裝備的支援,就算是古德裡安加班加點生產坦克都彌補不上戰場上的劣勢。
由於德國發動二戰,始終把希望寄托在裝甲打擊理論上,客觀上造成了德軍的作戰樣式比較單一,離開裝甲坦克就打不了仗的狀況。1943年,盟軍準備在西線展開登陸作戰,德軍面臨兩線作戰困境,雖然古德裡安不斷地往前線投入虎式坦克,但還是杯水車薪,庫爾斯克戰役一戰定輸嬴,打到一半,北線莫德爾集團被迫停止進攻,其裝甲部隊要抽調去增援西線,德軍依靠裝甲打仗的短板暴露無遺。戰役失利以後,古德裡安雖然被推到了總參謀長位置,但因與上司意見不合,再一次被解職,最終成為了盟軍的俘虜。
從這個層面講,古德裡安兩上兩下,裝甲部隊又面臨當步兵使用的困境,這只能說明一個道理,裝甲快速打擊也好,閃擊戰理論也罷,都有一個戰場環境制約的問題,離開戰場環境談打贏,不將保障因素考慮全,再好的作戰理論也是紙上談兵。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閃擊英雄》
精彩推薦: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傷亡更大,為何影響到東線甚至整個二戰
二戰歐洲戰場,蘇聯拖住了70%敵人,蘇德戰爭仍然是其中重要一環
二戰莫斯科戰役,蘇軍為何不乘勝向西反攻?作戰力量已達極限
蘇德戰爭,古德裡安提出先打莫斯科建議為何沒通過?打基輔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