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閃擊理論為何遭遇進攻瓶頸?缺乏保障的快速打擊

2020-12-12 島主說事

古德裡安被稱為二戰德國的「閃擊戰之父」,他與曼施坦因隆美爾一起並稱為德軍的三駕馬車,失去這三個人的指揮,德軍就像失去了靈魂一樣。但讓人意外的是,其它兩人都在戰爭中晉升了元帥,可古德裡安即使後來當上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仍然還是上將,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這和古德裡安以及他研究的閃擊戰理論有很大關係,跑得快不等於打得好,衝在前不等於打得贏。

01從「閃擊英雄」到「裝甲之父」,古德裡安造就「閃擊戰理論」的神話

一戰有沒有裝甲坦克參戰,答案是肯定的,但那時候裝甲坦克並沒引起人們重視,僅僅是作為戰場運輸和掩護步兵進攻而已。但1919年6月28日英法戰勝國仍然在《凡爾塞和約》上加了一條,不允許戰敗國德國擁有坦克、重炮等攻擊性武器,同時還要撤銷總參謀部指揮機構,只準保留10萬陸軍。與高額戰爭賠款一起,德國從此陷於給英法打工的時期。

不過,讓英法非常意外的是,僅僅過去20年,到1938年,德國突然崛起的裝甲部隊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佔維亞納攻波蘭,突破馬其諾防線佔領巴黎,到1940年英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才醒悟過來,德軍的裝甲部隊已經成為歐洲一支勁旅,成了歐洲的陸戰之王,再也沒人能抵擋住德軍的鋼鐵洪流了。

古德裡安作為德軍裝甲部隊崛起的重要推手,他在1914年參加了一戰,並親身經歷了馬思河大潰敗到凡爾登戰役,只不過當時他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無名上尉,所幸的是在戰後留在了德軍參謀本部任職,並從擔任騎兵部隊指揮官開始思索如何利用裝甲部隊進行快速機動的問題。

古德裡安潛力研究裝甲坦克的想法是從1921年擔任國防部運輸兵總監參謀開始的,由於當時對坦克研究卓有成效的是英國的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古德裡安就成了他沒有著面的學生。到1927年,古德裡安終於從書本中抬起頭來,他在卡車上架起了木頭做的炮塔和主炮,開始模擬戰場進行演練。1930年,由於古德裡安的爭取和表現,他成為了德軍第三機械化營的營長,並爭取到了用模擬坦克作武器的試驗任務,從而組建了第一支德軍「裝甲兵部隊」。

當然,任何新鮮事物的成長都要有機遇和條件的支持,古德裡安同樣遇到了這兩個因素。1931年,升任中校的古德裡安晉升為機械化兵總監部參謀長,為他組建裝甲兵部隊和推廣裝甲武器創建了優質平臺。僅兩年時間,他不僅組建了真正的裝甲部隊,還參與了裝甲坦克的設計和定型工作。

到1933年,另外一個有利因素向他襲來,第三帝國的崛起,古德裡安的裝甲打擊理論得到超前利用,他本人不僅被任命為第二裝甲師的師長,還在一年半的時間從少將提到中將,職務也上升到第16軍軍長。到進攻法國時,古德裡安為了顯示裝甲部隊獨立作戰的效果,頻繁拒絕執行停止前進的命令,直到切斷英法聯軍的通信聯繫,深入敵後穿插並最終將英法聯軍攆到了敦刻爾克的海灘上。

從這個層面講,古德裡安造就的閃擊戰神話,也是有客觀條件限制的,如果沒有德軍軍事力量的升級換代和歐洲戰場的軍事變革需要,他也沒有成功的條件。而真正讓裝甲快速打擊走上前臺的,還是第三帝國的崛起和侵略擴張野心使然。

02從「過關斬將」到「兵臨城下」,古德裡安和德軍裝甲部隊的輝煌衰落

如果把德軍佔領法國作為閃擊戰試驗場的話,那麼,蘇德戰爭爆發就為古德裡安的閃擊戰理論插上了翅膀。1941年6月22日,已經成為德國陸軍上將的古德裡安被任命為第二裝甲集群的指揮官,和第3裝甲集群一起擔負中央集團軍群從中路進攻莫斯科的任務。

可以說,蘇德戰爭爆發,古德裡安是主戰派之一,這不僅在於他對自己研究的裝甲閃擊戰理論有信心,也在於當時德軍統帥部對裝甲快速打擊的重視和信任。蘇德戰爭打響,作為三支大軍中裝甲打擊力量最多的一支,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發揮了衝鋒陷陣的作用,他和第3裝甲集群一個在南線一個在北線,採取鉗形攻勢,僅一周就佔領了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蘇軍損失30萬,西部特別軍區幾乎全軍覆沒;一個月,斯摩稜斯克失守,39萬蘇軍被殲;再一個月,古德裡安率領第2裝甲集群南下增援基輔包圍戰,又有60萬蘇軍被圍殲。到莫斯科戰役打響,古德裡安重新回到中線參與維亞濟馬包圍戰,蘇軍又損失50萬人。

應該說,蘇軍這一連串的損失背後,有古德裡安裝甲閃擊戰的功勞,因為史達林和蘇軍統帥部根本沒有找到應對閃擊戰的有效辦法。直到莫斯科戰役打響,德軍滾滾向前的裝甲洪流被蘇軍打得一退再退,閃擊戰第一次遭遇到瓶頸。

可此時,古德裡安仍然想用在閃擊法國時的打法,還想用裝甲孤軍突擊的方式從正面向蘇軍突擊,企圖從蘇軍縱深再來一次鉗形攻勢,殊不知這次防禦莫斯科的守將是朱可夫,他採取了在莫斯科中線構築三道堅固防禦工事,將大量預備隊部署在兩側作牽製作戰,這樣的部署就迫使德軍的裝甲部隊前方受到反坦克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的強烈反擊,而德軍的步兵又跟不上來,致使古德裡安的裝甲部隊損失慘重。

莫斯科戰役,古德裡安除了忽視側翼安全保障以外,還有一個客觀因素,那就是他與中央集團軍群的指揮官馮克魯格元帥不和,他想孤軍突擊,馮克魯格沒有給他有力增援。

從這個層面講,第二裝甲集群升級為裝甲集團軍後,也算是到了閃擊戰的頂峰,而古德裡安擔任裝甲集團軍司令以後,並沒考慮到攻城作戰給裝甲快速打擊帶來的一系列短板和不足,諸如補給問題、快速機動適不適應攻城作戰的問題,裝甲坦克與步兵行進中的配合和側翼安全的自身防禦等問題,更重要的是裝甲部隊在蘇軍的持久戰和消耗戰中能不能堅持得住,這一系列的矛盾最終導致德軍兵敗莫斯科,從馮克魯格到古德裡安一應指揮將領都被解除職務,第2裝甲集團軍也留在奧廖爾一線防禦直到庫爾斯克戰役打響。

03古德裡安的「裝甲閃擊戰」為什麼會遭遇失敗?

既然是戰爭,作為戰場指揮員肯定希望越早結束越好。從蘇德戰爭進程來看,閃擊戰理論僅僅存續了半年左右時間,到莫斯科戰役結束,閃擊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就被蘇軍打破了,什麼原因?

一方面,裝甲閃擊戰不是整體閃擊戰,裝甲也有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德軍發動蘇德戰爭本身準備就比較倉促,僅僅從佔領西歐各國的勝利中看到了有打贏蘇聯的希望還遠遠不夠,蘇聯的國情和戰場環境並不利於裝甲閃擊戰,事後也證明了這一點。德軍裝甲補充困難、兵力補給困難以及能源補給困難的難題一直得不到很好解決。

另一方面,裝甲閃擊戰在攻城作戰中發揮不了應有作用。從整個蘇德戰爭各戰役分析來看,無論是列寧格勒保衛戰還是莫斯科保衛戰,不管是史達林格勒戰役還是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德軍贏在平原和寬闊地卻輸在了攻城和持久戰上。對於古德裡安來說,對裝甲打擊力量研究的比較多,但對裝甲如何與其它部隊協同作戰的問題卻過問的很少,最終也導致了德軍在戰場上經常會出現裝甲跑得快,步兵跟不上的狀況,一些裝甲部隊不得不停下來在原地當步兵使用進行防禦。

再一方面,單純依靠裝甲部隊進攻手段單一,作戰樣式受到戰場環境制約。1943年2月,因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遭到大敗,此時德軍在東線能作戰的坦克也只剩下495輛,古德裡安重新獲得任用,擔任裝甲兵總監。但此時戰場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蘇軍不僅在戰場上也組建了大量的坦克集團軍,還在武器裝備升級換代上都有新的發展,加上英美盟軍新式裝備的支援,就算是古德裡安加班加點生產坦克都彌補不上戰場上的劣勢。

由於德國發動二戰,始終把希望寄托在裝甲打擊理論上,客觀上造成了德軍的作戰樣式比較單一,離開裝甲坦克就打不了仗的狀況。1943年,盟軍準備在西線展開登陸作戰,德軍面臨兩線作戰困境,雖然古德裡安不斷地往前線投入虎式坦克,但還是杯水車薪,庫爾斯克戰役一戰定輸嬴,打到一半,北線莫德爾集團被迫停止進攻,其裝甲部隊要抽調去增援西線,德軍依靠裝甲打仗的短板暴露無遺。戰役失利以後,古德裡安雖然被推到了總參謀長位置,但因與上司意見不合,再一次被解職,最終成為了盟軍的俘虜。

從這個層面講,古德裡安兩上兩下,裝甲部隊又面臨當步兵使用的困境,這只能說明一個道理,裝甲快速打擊也好,閃擊戰理論也罷,都有一個戰場環境制約的問題,離開戰場環境談打贏,不將保障因素考慮全,再好的作戰理論也是紙上談兵。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閃擊英雄》

精彩推薦: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傷亡更大,為何影響到東線甚至整個二戰

二戰歐洲戰場,蘇聯拖住了70%敵人,蘇德戰爭仍然是其中重要一環

二戰莫斯科戰役,蘇軍為何不乘勝向西反攻?作戰力量已達極限

蘇德戰爭,古德裡安提出先打莫斯科建議為何沒通過?打基輔更有利

相關焦點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在二戰中可謂是德軍中響噹噹的靈魂人物,但他在戰後撰寫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卻飽受爭議,坊間不僅給他戴了頂「甩鍋帝」的帽子,還對他的指揮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感到惋惜。那麼,如果在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讓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他能扭轉戰場危局、挽救德軍走向失敗的命運嗎?
  • 二戰蘇德戰爭,古德裡安跟著閃擊戰大起大落,屋漏偏逢連陰雨
    古德裡安作為二戰德軍閃擊戰的靈魂人物,更準確地說,他應該是在裝甲進攻領域研究得更多一些,可隨著閃擊戰在蘇德戰爭中的有勝有敗,他的軍旅生涯也出現大起大落,從1939年9月二戰爆發到1945年5月二戰結束,他經歷了從裝甲兵總監到陸軍總參謀長的輝煌,同時也難逃兩次被貶預備役和最終投降美軍的命運。是什麼原因讓古德裡安兩起兩落?
  • 二戰蘇德戰爭,第4裝甲集團軍為何參加戰役最多?戰鬥力強
    提到二戰蘇德戰爭,必然離不開德軍閃擊蘇聯的4支裝甲集團軍,由於它們是戰場進攻的主力,所以有些人好奇,這4支裝甲部隊到底哪支最厲害?為什麼第4裝甲集團軍參加戰役最多呢?實際上,這與德軍調整戰場打法有關。01裝甲快速打擊是德軍閃擊戰的靈魂,4支裝甲部隊各有所長翻開二戰德軍閃擊戰的歷史,裝甲部隊的組建時間並不長,但其作用卻是非常巨大的。
  •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說了兩件事,一件是莫斯科戰役,德軍為什麼不燒木頭取暖?一件是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同樣遇到嚴寒,為什麼還是凍死那麼多?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兩戰列寧格勒,為何都是無功而返?
    蘇德戰爭列寧格勒保衛戰,從1941年9月9日開始,到1944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72天,成為二戰當中圍城時間最長的戰役。有人疑問,作為德軍在蘇德戰爭當中的靈魂人物,曼施坦因分別於戰役打響和戰役中期,兩度參與圍攻列寧格勒,為何沒能改變戰場態勢,而且都是帶著遺憾離開呢?
  • 二戰閃擊戰所向披靡,為何說不是德國一己之力?放鬆警惕幫了大忙
    另一方面,德國的以一敵眾,說明其它各國對閃擊戰的危害性缺乏足夠認識。認真分析二戰歐洲戰場就會發現,德國發動二戰完全依靠的是裝甲快速機動的閃擊戰,如果再認真地從中找出特點規律,並不難發現,閃擊戰戰術很單一,打法也簡單就是鉗形攻勢迂迴作戰,其缺點和不足很容易發現。
  •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火箭炮投入戰場早,為何沒有喀秋莎名氣大?
    此時,一戰後形成的裝甲快速機動成為各國研究的首選,飛機搶奪制空權,航母爭奪制海權,陸地上裝甲打擊成為新寵。對於傳統意義上的陸地作戰,炮兵打擊仍然佔據著陸軍的重要地位。蘇德戰爭前,德軍研製的火箭炮用途主要放在輕便和便於機動上,因此,口徑及炮彈的參數都控制在比較近的距離。為了便於行軍,德軍常常馬拉車拽,火箭炮成為戰場上獨特的一道風景。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朱可夫被稱為二戰第一名將,還被稱為蘇軍的「救火隊長」。但為何每次戰役中蘇軍傷亡的人數比敵人還多?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就蘇德戰爭來講,蘇軍與德軍的裝甲快速打擊對抗,既沒裝甲優勢又無防禦優勢,如果兵力優勢再沒有,朱可夫如何打贏德軍呢?從這個層面講,打贏才是硬道理。一方面,朱可夫指揮的戰役常常是臨危受命,他是依靠打贏信心和決心贏得戰爭。
  • 二戰蘇德戰爭,庫爾蘭集團為何久攻不下?蘇軍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在二戰蘇德戰爭中,庫爾蘭集團是德軍1945年5月8日發布無條件投降書後,唯一未被蘇軍殲滅而在蘇聯境內向蘇軍投降的部隊。那麼,早在1944年9月,蘇軍就對北方集團軍群發起了庫爾蘭戰役,後又對該集團德軍陸續展開了6次進攻,但都沒能將其完全殲滅,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第16集團軍為何3次換防?戰況太激烈
    提到蘇聯英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人們對他在二戰蘇德戰爭中的表現無不交口稱讚。他不僅人長得漂亮深受人們喜愛,還特別會打仗。在戰場上,羅科索夫斯基總是會在一些關鍵環節和最危險的場合脫穎而出。由於戰前史達林力排眾議,認為德軍的主攻方向不在白俄羅斯而在烏克蘭的資源,所以在基輔軍區(戰爭打響後改為西南方面軍)配備了近百萬蘇軍主力。雖然戰爭開始後,南線的損失也不小,但相比中線要好得多。
  • 二戰莫斯科戰役,古德裡安兵敗圖拉,閃擊戰遭遇惡劣天氣
    但事物要一分為二地看,雖然古德裡安對德軍閃擊戰理論有功,卻也使德軍較早落入閃擊戰失敗的結局。因為閃擊戰的兩個弱點讓德軍在東線戰場都佔盡了,一個是戰線太長補給困難,一個是裝甲快速進攻與步兵進攻脫節。因此,當古德裡安從閃擊波蘭到佔領法國,其閃擊戰因西歐國家的地理因素並沒顯露出來弱點,到了蘇德戰場以後,德軍佔有快速進攻和偷襲優勢,從而創造了西部邊境作戰和基輔包圍戰的奇蹟,但同時也逐漸暴露出許多沒有預見的困難和漏洞,客觀上講,古德裡安的焦急心態與德軍統帥部的全局觀念是相牴觸的。
  • 二戰高加索戰役,為何第4裝甲集團南下北上都是錯誤的?貪大求全
    1941年11月份的羅斯託夫戰役,雖然不到一個月就結束了,名義上蘇軍取得了衛國戰爭第一次進攻戰役的勝利,實際上德軍損失並不大,僅僅傷亡2萬多人,損失275輛坦克,蘇軍根本沒有能力阻止德軍的裝甲進攻。如果此時德軍能夠再次發起進攻,蘇軍南線就會遭遇重大壓力。
  • 二戰古德裡安創建閃擊戰理論,為何當不上元帥?戰場上當了逃兵
    為何古德裡安未被授予元帥?這個問題需要把古德裡安的個人才能,與一個元帥需要的綜合能力結合起來分析。有些人認為,作為德軍在二戰期間的三駕馬車,曼施坦因是以能參善謀著稱,隆美爾擅長戰術攻防,唯有古德裡安是以創建閃擊戰理論影響了德軍。說到底,古德裡安是個研究武器裝備的行家,在推廣使用裝甲坦克方面是專家,但在指揮作戰方面並不具備元帥潛質。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3個集團軍被圍格羅德諾,古德裡安抄了後路
    二戰蘇德戰爭爆發,由於蘇軍西方方面軍全線潰散,致使德軍一周之內就佔領了明斯克,半個月就進攻到斯摩稜斯克,前鋒直指莫斯科。圍繞西方面軍的失利,人們一直認為指揮官巴甫洛夫擅離職守,錯誤地將3個集團軍送於德軍布置的口袋,這才是蘇軍失敗的重要原因。那麼,巴甫洛夫當時這麼部署到底有沒有錯,失利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
  • 二戰頓涅茨行動,為何曼施坦因玩的是心跳,瓦圖京玩的是大意?
    雖然曼施坦因在二戰中名聲顯赫,但他卻沒有享到什麼福。他的一生成也蘇德戰爭敗也蘇德戰爭,在閃擊波蘭和法國戰役中因「曼施坦因計劃」一戰成名,又因德軍在東線戰場的節節敗退而不甘隱退。1942年11月份,當德軍統帥部命令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時,蘇軍朱可夫的「天王星行動」已經展開。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允許保盧斯突圍,冬季風暴行動能成功嗎?
    為了達到閃擊戰快速打擊的目的,曼施坦因決定採取德軍傳統打法使用鉗形攻勢,他的冬季風暴行動計劃,也是採取由第48裝甲軍在北線作正面突擊,以吸引蘇軍的注意力,而採取第57裝甲軍從南線實施快速突擊,雖然南線距離史達林格勒距離遠,但蘇軍的防禦薄弱一些。冬季風暴行動之所以失敗,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個是裝甲突擊力量不夠,一個是保盧斯沒有從內向外突圍與第57裝甲軍匯合。
  • 二戰德米揚斯克戰役,骷髏師揚名,是265架飛機387名飛行員換來的
    在二戰蘇德戰爭中,北方戰線有這麼一場戰役很少被人提及,它就是發生於1942年1月8日至5月20的德米揚斯克包圍戰役。由於這場戰役是在莫斯科戰役剛結束,蘇德雙方都在醞釀發動夏季攻勢的狀態下進行的,它的重要作用又被勒熱夫-瑟喬夫卡和史達林格勒兩大戰役所掩蓋,所以,這場戰役對夏季攻勢的重要影響並不為人提及。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二戰蘇德戰爭,對蘇軍來說,史達林格勒會戰是個意外的收穫,為什麼這麼說呢?而對蘇軍來說,在這場戰役中付出的重大損失也是值得的,不僅奪回了戰場主動權,還全殲德軍第6集團軍,寫下了蘇德戰爭史上最精彩的一章。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 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交戰雙方為何轉換戰場?先打兩頭後打中央
    二戰蘇德戰爭,1941年7月到9月發生的第一次斯摩稜斯克戰役,雖然德軍最終佔領了斯摩稜斯克,宣稱完成了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目標和任務,但蘇軍也對外宣稱挫敗了德軍繼續對莫斯科展開進攻的企圖。從當時戰場環境看,德軍有繼續進攻莫斯科的條件,蘇軍也有繼續反攻斯摩稜斯克的可能,為什麼交戰雙方都沒有繼續進攻呢?
  • 二戰羅斯託夫戰役,第1裝甲集團軍被阻,蘇軍打贏首場圍殲戰鬥
    發生於1941年11月到12月間的羅斯託夫戰役,是蘇軍自德軍閃擊蘇聯以來,打贏的首場圍殲戰鬥。那麼,在當時德軍氣勢正盛,三路大軍大踏步向蘇聯縱深挺進的關鍵時刻,南方集團軍群為何在羅斯託夫受阻,第1裝甲集團軍差點被圍殲,龍德施泰特元帥要辭職不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