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兵講那喀秋莎火箭炮的故事 盤點喀秋莎火箭炮(圖集)

2021-01-07 觀察者網

今日《中國國防報》刊發一篇專訪,接受採訪的是二戰期間曾指揮「喀秋莎」火箭炮的一位蘇軍老軍官,他回憶了使用這種傳奇武器參加戰爭的經歷。以下轉載這篇文章,並配發一組「喀秋莎」火箭炮精彩圖片,追憶這段傳奇的歷史。

從技術角度講,伊朗提供給伊拉克的這種輕型火箭炮更接近「喀秋莎」火箭炮的原始設計

今年3月,大量伊拉克軍隊及民兵武裝在戰機掩護下,從三面進攻被「伊斯蘭國」組織佔領長達9個月的戰略重鎮提克裡特。伊拉克電視臺稱,伊軍在戰鬥中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火箭炮,一舉收復大片失地。有人驚呼,昔日「喀秋莎」的風採重現戰爭舞臺。

伊軍在提克裡特反攻中使用的TOS-1火箭炮

烏克蘭內戰中雙方都普遍使用BM-27「颶風」火箭炮

「颶風」火箭炮所發射的9M27K集束火箭彈殘骸,「颶風」是「喀秋莎」火箭炮的直系後裔

不過,伊軍使用火箭炮的場面與二戰時蘇聯紅軍相比確屬小巫見大巫。馬克·帕夫洛維奇·伊萬尼辛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都與傳奇的「喀秋莎」火箭炮並肩作戰。他先是指揮炮兵連,後來帶領一個師衝鋒陷陣,曾經歷密集的轟炸、見證希特勒地堡的攻陷。這位胸前佩戴著6枚勳章和無數獎章的老兵向人們講述了自己的戰鬥夥伴和那場親歷的戰爭。

在軍校與「喀秋莎」結緣

戰爭爆發前,19歲的伊萬尼辛進入捷爾任斯基炮兵學校。當時,學校門前擺放著一套被遮蓋著的神秘火炮系統,伊萬尼辛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它是在某個深夜悄悄運來的,教官們稱它為火箭炮,僅此而已。

在接下來的課堂上,伊萬尼辛終於被告知,那是紅軍即將裝備的自行火箭炮———在一輛「吉斯」卡車上安裝了16管可180°旋轉的132毫米火箭彈發射架。教官們說,一門這樣的火箭炮能在短短幾秒鐘內讓數個足球場大的區域變成死亡之地。不過,據說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起初是為空軍的伊-16戰鬥機設計的。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中,5架伊-16首次使用這種武器向日軍飛機發射火箭彈,並擊落了其中兩架。但受制於精度,火箭彈在空軍手裡起的作用並不像之前預測的那樣大。

俄羅斯閱兵式上出現的BM-13-12火箭炮,採用ZIS-6卡車底盤,這種火箭炮口徑、威力巨大,製造簡單,是蘇聯戰爭初期彌補身管火炮數量不足的重要手段。但由於蘇聯當時卡車生產能力有限,因此戰爭初期火箭炮數量增長速度遠不能滿足蘇軍迫切的需要

蘇聯I-16戰鬥機攜帶RS-82火箭彈,這種火箭和地面發射的BM-8火箭炮使用的彈藥是一樣的,口徑為82毫米

1938年,蘇軍高層開始嘗試將火箭彈從飛機上搬下來,為陸軍研製車載火箭炮。沒人能想到,這個決定拯救了蘇聯的命運。1939年4月,沃羅涅日的「共產國際」工廠生產的約11門實驗型火箭炮交付部隊,但這之後又足足拖了兩年才得以定型。因為當時的蘇聯最高國防委員會認為,這畢竟是一種新式武器,還要經過嚴格的測試才能大量裝備。1941年6月17日,被命名為「БМ-13-6」(即後來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的車載自行火箭炮向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元帥、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以及軍械人民委員烏斯季諾夫進行了成功地發射表演。伊萬尼辛的一位教官當時是負責發射的炮手之一。他告訴學員們,那幾位老軍人被火箭炮的巨大威力所震驚,一致要求開足馬力生產並裝備部隊。伊萬尼辛所在的學校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爭取來一套,伊萬尼辛於是幸運地成為第一批科班培養的火箭炮指揮學員。

弗利尤洛夫大尉

法西斯侵略者沒有給紅軍足夠的時間。БМ-13-6火箭炮定型後僅僅兩個月,還沒來得及大規模生產,蘇德戰爭就爆發了,伊萬尼辛在學校的值班室裡經歷了德國人的第一次轟炸。他記得很清楚,那天是7月22日,防空警報悽厲地嘶吼,彈片和碎片敲打著屋頂。「天很黑,探照燈在夜空裡掃視,爆炸聲從我們頭頂的天空中傳來,但看不到飛機在哪裡,」伊萬尼辛回憶,「從那天起,德國人每天晚上都會來轟炸,從夜裡10點一直持續到凌晨5點。」

在缺乏足夠數量卡車底盤的情況下,蘇軍將各種可用的底盤用來製造喀秋莎火箭炮,以應付戰爭需要。82毫米的M-8火箭雖然威力略弱,卻也因更加簡單廉價而得到大量生產,圖為一輛被擊毀的BM-8-24火箭炮,採用的是T-60輕型坦克底盤

由於受損,將履帶短接的T-60底盤的BM-8-24火箭炮

然而,侵略者的瘋狂沒能阻止學員們的學習。伊萬尼辛每天在學校學習12小時,火炮、戰術和數學是他的必修課目。這期間,弗利尤洛夫大尉成了他的偶像。

戰爭突然爆發後,「共產國際」工廠的火箭炮生產線晝夜開工,並於1941年6月28日向莫斯科軍區交付了首批7輛「喀秋莎」(那時候這個名字還沒傳開)發射車和3000發火箭彈。莫斯科軍區將這7輛車編為一支獨立的實驗火箭炮連,由內務人民委員會的弗利尤洛夫大尉指揮,成員都是從伊萬尼辛所在的捷爾任斯基炮兵學校黨團員中挑選的。

儘管82毫米火箭威力差強人意,但如果能大量聯裝,密集的火力仍能殺傷人員和軟目標,因此BM-8火箭炮作為「喀秋莎」家族中的「廉價」型火箭炮,努力方向就是提高並聯火箭的數量,圖為BM-8-36型36聯裝火箭炮,採用ZIS-6卡車底盤

1942年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大量卡車,「喀秋莎」火箭炮的產量隨即大幅躍升,圖為裝在美國「司徒貝克」卡車底盤上的BM-8-48火箭炮,可發射48枚82毫米火箭

為了繼續提高火力密度,蘇聯又開發了BM-8-72火箭炮,最初這種火箭炮只能裝在裝甲列車上,不過後來也出現在了美援重型卡車的底盤上

裝在福特卡車底盤上的BM-13-16火箭炮,由於132毫米BM-13火箭彈的威力比82毫米火箭強得多,因此在產量、發射數量、對納粹打擊力度三方面都是「喀秋莎」家族中當之無愧的「老大」

這支小部隊很快趕到白俄羅斯的奧沙爾火車站。在弗利尤洛夫指揮下,5輛火箭炮悄悄展開,在短短幾秒鐘內便完成齊射,80枚火箭彈如冰雹般砸下。一時間,整個車站到處都是血跡和殘肢,大量物資被火蛇吞沒。德軍軍官按經驗推測,他們遭到了蘇軍一個炮兵師的襲擊,遂命令炮兵部隊開炮還擊,同時出動飛機在附近搜索。但奇怪的是,他們根本沒找到任何蘇軍大規模炮兵部隊的痕跡,飛機偵察也只看到幾輛蘇聯的吉斯卡車在向後方高速撤退。由於目標太小,德國空軍沒有進行攻擊。當時德國指揮官大惑不解,這一個師的蘇軍炮兵難道憑空消失了嗎?

之後,弗利尤洛夫大尉指揮實驗火箭炮連又對德軍實施了數次炮擊,巨大的威力甚至連蘇軍士兵都被震撼了。教官向伊萬尼辛們宣讀了西方面軍司令寫給大本營的信件:4輛「喀秋莎」齊射,戰果極大。我軍的一些官兵在未接到通知而目睹了那巨大的爆炸場面後,甚至嚇得退了回來。

捷爾任斯基炮兵學校裡傳說,德軍高層為了消減士兵的恐懼感,已經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找到弗利尤洛夫大尉的火箭炮連。

由於前線對火箭炮的需求非常迫切,而有相對複雜的高低機、方向機的制式火箭炮在1941年極度困難的戰局中仍顯複雜了一些,因此出現了這種簡化到極點的非制式火箭炮,從它的導軌長度來看,應該是發射BM-8火箭彈的,有24聯裝的發射軌

1941年10月7日,弗利尤洛夫大尉和他的火箭炮連不幸在斯摩稜斯克附近與德軍裝甲部隊遭遇。為保守火箭炮的機密,大尉沒有選擇棄炮逃跑,而是命令將火箭彈全部發射出去,然後將7輛火箭炮全部炸毀。經過短暫激烈的戰鬥,包括弗利尤洛夫大尉在內的炮兵連全部官兵陣亡,但他們沒留給德軍任何有價值的戰利品。後來,弗利尤洛夫大尉被授予一級衛國戰爭勳章,成為蘇聯炮兵的著名英雄人物,以及伊萬尼辛的偶像。

安裝在STZ-5拖拉機底盤上的BM-13-16火箭炮,由於早期ZIS-6卡車載重量較低,因此只能裝12枚火箭彈,要增加火箭數量就要採用重型底盤

「心裡懷著對戰爭的恐懼」

當弗利尤洛夫大尉在前線浴血奮戰時,伊萬尼辛和同學們不得不撤離到烏拉爾地區,在零下40°的嚴寒中完成學業。「我們穿著很薄的大衣,根本不暖和。從宿舍到教室要在刺骨的寒風中走2.5千米。教官說,『你們必須接受這樣的訓練,這在前線很有好處。』」伊萬尼辛回憶,「他說的沒錯,在戰爭的頭3年裡,我只在像樣的床上睡過兩個晚上,而且是在醫院,因為我的大腿被彈片擊傷了。」但兩天後,他拖著剛包紮完還未痊癒的傷腿毅然返回了前線。

「喀秋莎」很容易使用,一般訓練一個發射小組只要半個月到一個月時間就夠了。幾乎在弗利尤洛夫大尉犧牲的同時,伊萬尼辛畢業了。接下來的整個戰爭期間,他都是與致命的「喀秋莎」一起度過的。

採用美國卡車底盤的BM-13-16火箭炮

雖然BM-13火箭炮已經超過了ZIS-5卡車的承重上限,但在戰況緊急的條件下,也顧不了那麼多了,圖中這輛車就「喪心病狂」地在2軸的ZIS-5卡車底盤上安裝了16聯BM-13火箭,估計是跑不了多遠,也沒什麼越野能力了,感覺車都要被壓垮了,展示的時候不得不在底盤下面安裝架子頂住

他第一次指揮「喀秋莎」作戰是在1941年10月的莫斯科戰役期間。當時敵人距離首都只有11千米遠。「喀秋莎」連挖好觀察哨位隱蔽起來,然後向著敵人打了兩輪齊射。「我就站在那裡,根本沒有經驗,手足無措。突然一發子彈就從這裡飛了過去,」伊萬尼辛指著自己的太陽穴說,「我們很快意識到,當德國飛機出現時必須隱蔽起來。」

最可怕的是庫爾斯克戰役,對「喀秋莎」恨之入骨的德國人每天都會追著伊萬尼辛轟炸5~6次。「僅一次襲擊他們就會出動50~80架容克-87轟炸機。那些飛機反覆地在上空盤旋,直到炸彈聲徹底沉寂下來。而我們只能躲在戰壕裡,或者鑽到火箭炮車底下,」伊萬尼辛此時的表情很無奈。但隨後他又驕傲地說:「我們摧毀了許多坦克,應該有幾十輛吧。」他比劃著解釋,火箭炮一次齊射就要打出幾十枚炮彈,每個的重量都在60千克左右。「當擊中坦克時,炮彈會當場爆炸。熾熱的炮彈碎片會把它觸及到的一切都燃燒掉。」

採用美國GMC卡車底盤的BM-13火箭炮


二戰後期,德國也仿製了M-8型「喀秋莎」火箭彈和發射器,將它安裝在繳獲的法國半履帶車上使用,這種「秘密武器」裝備了黨衛軍部隊。不過,此時戰爭已經臨近末期,德國總共只來得及生產了6門這種火箭炮,並給了它「8cm RSprgr」(8釐米火箭推進榴彈)的代號


BM-13-12火箭炮,口徑高達300毫米,是二戰期間「喀秋莎」家族威力最為巨大的型號

作為「喀秋莎」的指揮官,伊萬尼辛經常會距離他的目標只有500~800米,肉眼就能看到被火箭彈炸得血肉橫飛的敵人。「在火箭彈巨大的威力面前,我心中懷著對戰爭的恐懼。」他回憶。

「喀秋莎」開路攻入元首地堡

戰爭的最後一年,伊萬尼辛的火箭炮部隊隨蘇聯紅軍打進柏林城。「德軍在柏林寸土必爭,我們的火箭炮成了巷戰的利器。」他說。在柏林街頭,每輛「喀秋莎」都帶著兩個枕木。「我們會把枕木放在火箭炮後輪下,這樣就能降低發射角度進行平射……『喀秋莎』射擊完畢後,炮聲會不停迴蕩(通常有20~30秒時間差),建築物變成一片廢墟。我們就是這樣殺進柏林的。」

1945年柏林戰役,蘇軍BM-31-12型300毫米火箭炮投入了攻城作戰,注意圖中的木頭,據文章介紹,這些木頭被用來墊高炮車後部以降低射角,以便近距離平射


直到戰後很多年,「喀秋莎」火箭炮這種「簡單粗暴」到極限,採用導軌發射裸彈的設計仍沒完全過時,圖為戰後研製的BM-24火箭炮


東德人民軍正在演練裝填BM-24火箭炮

1945年4月30日,伊萬尼辛隨部隊到達帝國總理府的元首地堡前。「我走到門口,想要下去,但根本就不可能。到處都是屍體,很多槍殺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那種惡臭太可怕了,我沒有下去。」

伊萬尼辛的戰爭到此就結束了。在德國國會大廈的一根柱子前,他刻下了「我給你們帶來戰爭,是為了停止你們對我們的戰爭」。他選擇與士兵和「喀秋莎」一起慶祝勝利,「我和那些小夥子們帶著『喀秋莎』從史達林格勒打到柏林,我還會想去和別人慶祝嗎?」


二戰後,隨著技術的進步,「喀秋莎」的原始設計逐步讓位於性能更好的定向管發射裝置,圖為BM-24T火箭炮,它採用了定向管發射火箭彈

雖然仍採用籠型發射導軌,但火箭彈結構已經進化到接近現代火箭炮的BM-25火箭炮,注意其導軌具有扭轉角度,使火箭彈低速自旋

BM-14火箭炮,作為一種過渡性產品,它取代BM-13火箭炮在蘇軍中服役


直到今天,部分132毫米BM-13「喀秋莎」火箭炮在換上較為現代化的底盤後仍在世界部分國家服役

BM-21「冰雹」122毫米火箭炮是「喀秋莎」家族今日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型號,在最近的烏克蘭內戰中,這種火箭炮繼續大放異彩

BM-27「冰雹」型220毫米火箭炮

BM-30「龍捲風」300毫米火箭炮是當代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箭炮武器系統之一

俄羅斯9A52-4「龍捲風」火箭炮採用了模塊化設計,是「喀秋莎」家族最年輕的成員

相關焦點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在正式開始今天的軍備講解之前,兵哥要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 電影《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
    電影《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說起喀秋莎,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蘇聯經典歌曲,尤其是在2015年俄羅斯紀念其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式上,我儀仗隊歌唱經典歌曲《喀秋莎》炫目登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也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志願軍入朝參戰,有沒有喀秋莎火箭炮?看看志願軍老兵怎麼說
    ,曾支援中國喀秋莎火箭炮,根據一些參加過志願軍的老兵提起,當時中國不僅擁有,而且還有24門,分別裝備了兩個團。 根據老兵的描述來看,在沒有飛彈的時候,喀秋莎火箭炮是當時世界上射速最快,覆蓋面積最大,威力最猛的武器,因為威力極大,當時蘇聯方面只願意給一個團,後來還是經過了一番商談以後,才勉強同意裝備兩個團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志願軍老兵:一輪齊射,美軍陣地基本沒活物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說起《喀秋莎》這首歌曲,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在我上學那會,音樂老師還教我們唱過。這是一首二戰時期蘇聯的經典民謠歌曲,由蘇聯著名的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
  • 《金剛川》 「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前些天影院新上了一部影片《金剛川》,片中的火箭炮「喀秋莎」的威力實在令人大開眼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喀秋莎」到底是何方神聖。 說火箭炮「喀秋莎」之前得先了解一下《喀秋莎》這首歌。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在整個二戰中,這種火箭炮以瘋狂的火力打擊聞名,雖然它的準確度不怎麼高,但勝在數量——各種型號的「喀秋莎」在戰爭中生產了近萬門之多。實際上「喀秋莎」只是蘇聯紅軍戰士給這種火箭炮起的暱稱:由於這種新型武器在剛推出的時候保密十分嚴格,沒有人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士兵們根據其發射架上標記的字母「K」賦予了它一個「喀秋莎」這樣的愛稱,這個名稱在短時間內傳遍了整個蘇軍,它的正式名稱也就無人提及了。直到今天,「喀秋莎」這個名稱仍然被俄羅斯軍隊廣泛用於新式的車載多管火箭炮上。
  • 火箭炮:從「喀秋莎」到「颶風」
    在炮兵的武器裝備中,火箭炮具有火力猛、射速高、反應快和突襲能力強的特點,多用於壓制敵有生力量和裝甲集群。自上世紀30年代誕生以來,火箭炮逐漸成為陸軍不可或缺的一種遠程打擊武器,世界各國競相研製,不斷改進。那麼,火箭炮憑藉著什麼屢立戰功?8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哪些變化?未來又將走向何方?本期,筆者帶您一起探析火箭炮的前世今生。
  • 史達林的管風琴,德軍士兵眼中的喀秋莎火箭炮
    BM-13型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一款讓德軍士兵膽寒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第一次亮相就讓進攻勢頭正猛的德軍士兵噩夢連連。不僅德軍士兵不知道喀秋莎火箭炮的真實名字,由於蘇聯的高度保密,連蘇軍士兵也不知道這款火箭炮的具體型號和正式名稱,由於炮車上印有一個俄文字母K(該火箭炮由共產國際兵工廠生產,第一字母為K),蘇軍官兵親切的稱其為喀秋莎火箭炮(蘇聯女性名字的暱稱,《喀秋莎》也是著名的蘇聯歌曲名),這個名字迅速在蘇軍的部隊內傳開。德軍士兵則稱這種火箭炮為「史達林的管風琴」。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
    導語: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而蘇聯這邊其實也有讓德軍害怕的武器,它就是「史達林風琴」喀秋莎火箭炮,這種武器是歷史第一款自行火箭炮,它採用了8條「工」字型發射軌道,可最大化提高發射的效率,其同時將166枚132mm口徑的火箭彈發射出去,短短一瞬間就能完成對指定目標的飽和性打擊
  • 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嶺戰役中的「炮兵之王」
    一說起喀秋莎,人們可能不由自主想到的是俄羅斯的歌曲《喀秋莎》,這裡要說的是同樣聞名世界的一款被稱為「喀秋莎」的火箭炮,這是前蘇聯在二戰中裝備的多管自行火箭炮。
  • 透過電影《金剛川》,揭秘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說起喀秋莎,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蘇聯經典歌曲,尤其是在2015年俄羅斯紀念其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式上,我儀仗隊歌唱經典歌曲《喀秋莎》炫目登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也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喀秋莎火箭炮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原因並不難理解
    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呢?我們先看看喀秋莎火箭炮的誕生背景。 蘇聯對火箭炮的研究早在1920年代就開啟了。隨著蘇聯對固體火箭燃料以及發動機日漸成熟和火箭彈的研製成功,為火箭炮的誕生打下有利基礎,在1938年,蘇聯開始嘗試研製使用車輛搭載的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代表性武器,名揚天下,其特點就是威力大,而且是大面積殺傷,16枚132mm火箭彈能在10秒鐘內打光,最遠可以打8.5公裡,一輛喀秋莎火箭炮車的一次性火力堪比一個炮兵連的一次齊射,數十輛火箭炮車集中起來發射,那真的是鋪天蓋地般的轟炸,而且天空中還伴隨著流星般的火光和雷鳴般的聲響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1938年,蘇聯年輕火箭專家科羅廖夫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罪名是日本特務,1939年被判刑8年,流放西伯利亞,年僅31歲才華橫溢的科學家轉眼變成了挖金礦的苦役犯,衛國戰爭爆發後,科羅廖夫被轉到第4特種監獄工廠進行軍用火箭研究,在那裡他設計出一種齊射火箭武器,一種烈火史詩般傳奇故事的火箭炮,這就是二戰時聲名遠揚的
  •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大功,被譽為「火炮之王」
    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共裝備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喀秋莎火箭炮瞬間可以齊射出16枚火箭炮打呢,也就是說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個齊射可以射出384枚火箭炮彈。在上甘嶺戰役中,在志願軍步兵發起反擊作戰前,通常由209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對目標陣地進行預先轟炸,給志願軍步兵的衝鋒開道。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遇害之後,喀秋莎火箭炮的項目由蘇聯大炮兵主義奠基人,察裡津炮王——庫裡克接手主導,因此也得以延續。 ,一些輕型裝甲車輛也無法承受它的攻擊,如果是暴露在工事外的步兵那就會更慘,就算沒有被高溫燒死,也可能會被碎裂的彈片打死。
  • 令德軍膽戰心驚的蘇聯「姑娘」,產量高達1萬輛的喀秋莎火箭炮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遇害之後,喀秋莎火箭炮的項目由蘇聯大炮兵主義奠基人,察裡津炮王——庫裡克接手主導,因此也得以延續。 ,如果是暴露在工事外的步兵那就會更慘,就算沒有被高溫燒死,也可能會被碎裂的彈片打死。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己方的炮兵陣營幾乎全軍覆沒,由此可見,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鮮戰場上發揮著不小的威力。那麼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在朝鮮戰場摧毀美軍信心的呢?它到底能厲害到什麼程度? 說到喀秋莎,大多數國人都會想起那首叫做《喀秋莎》的俄羅斯民謠,其實喀秋莎也是蘇聯女性用得最普遍的一個名字,據說在這款自走火箭炮剛投入戰場時,蘇聯紅軍看到火箭炮上寫有一個字母K
  • 「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有多大?志願軍一次齊射,就打垮美軍兩個營
    洪學智深知15軍在上甘嶺的處境,馬上問秦基偉要什麼支援,秦基偉想都沒想直接說:喀秋莎火箭炮。最後志願軍總部就將裝備24門喀秋莎火箭炮的209炮團配屬給15軍。在上甘嶺接下去的戰鬥中,喀秋莎大顯神威,一輪齊射,美軍陣地基本沒有活人。上甘嶺戰役結束後,209團獲得「百發齊放,震破敵膽,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的錦旗。那麼喀秋莎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為何會深受志願軍官兵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