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蘇聯年輕火箭專家科羅廖夫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罪名是日本特務,1939年被判刑8年,流放西伯利亞,年僅31歲才華橫溢的科學家轉眼變成了挖金礦的苦役犯,衛國戰爭爆發後,科羅廖夫被轉到第4特種監獄工廠進行軍用火箭研究,在那裡他設計出一種齊射火箭武器,一種烈火史詩般傳奇故事的火箭炮,這就是二戰時聲名遠揚的BM-13式喀秋莎火箭炮。這種獨特的多聯裝火箭炮,改變了炮兵作戰的形態,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在敵人的陣地上,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
喀秋莎,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BM-13式火箭炮的愛稱,並不是武器的正式名稱。因為該炮由蘇聯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出廠時取共產國際俄文第一個字母K命名並印在炮車上。由於火箭炮在蘇聯是嚴格保密的,多數紅軍戰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於是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BM-13型火箭炮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軍隊裡傳播開來。
蘇聯紅軍在炮兵部隊裝備了四大系列的火箭炮,他們分別是82毫米的BM-8系列小型火箭炮,132毫米的喀秋莎BM-13系列火箭炮,300毫米BM-30和310毫米BM-31系列重型火箭炮。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總共裝備了2400門BM-8火箭炮,6800門BM-13喀秋莎火箭炮,還有1800門BM-30/31重型火箭炮。
BM-13喀秋莎火箭炮沒有發射管,依靠導軌發射,火箭尾部安裝有穩定尾翼,飛行時,空氣動力的作用點(壓力中心)位於全彈質心的後面,可以形成足夠大的穩定力矩,來保證火箭彈飛行的穩定。一輛喀秋莎裝載16枚火箭彈,10秒之內便可發射完畢,彈著點雖然比較分散,但瞬間對敵軍陣地大面積的覆蓋式狂轟濫炸,足以摧毀一切,讓敵人魂飛魄散。
由於火力猛烈,BM-13喀秋莎火箭炮曾給德軍以巨大殺傷。例如在柏林戰役中,德軍在鋼筋混凝土的街壘裡寸土必爭,蘇軍則將重型火炮當成刺刀抵近射擊。當時每個喀秋莎火箭炮有兩個鐵路枕木,把枕木墊在後輪下,就能降低發射角度,進行平射,當喀秋莎開完火後,任何堅固的建築物都會變成一片廢墟。「我們就是這樣殺進柏林的。一次全連齊射打出64枚炮彈,每個重60公斤。熾熱的炮彈碎片會把它觸及到一切都燃燒掉,我心中有著對上帝的恐懼」——喀秋莎炮兵連長伊萬尼辛曾這樣回憶。
BM-30/31火箭炮是蘇聯發展的一種大口徑重型近程炮,口徑有300毫米,與現在解放軍裝備的03式遠程火箭炮的口徑相同。該炮在研製成功,採用超大戰鬥部、小型火箭發動機的設計,發動機內徑只有152毫米,射程只有2800米,戰鬥部裝藥高達29公斤,相當於7枚152毫米殺傷爆破榴彈,4枚203毫米榴彈的裝藥威力,比任何蘇軍火炮威力還大。蘇軍研製這種近程大威力的火箭,主要是為了進行針對堅固防禦工事的攻擊,這在二戰末期進行的幾次城市攻堅戰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設計要求就是對德國城市攻堅戰,實際戰鬥效果也是這樣按照蘇聯紅軍戰士的話:「300毫米火箭炮炸的德國鬼子人仰馬翻「。
喀秋莎火箭炮最後一次大顯神威是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在上甘嶺戰役中,我軍的喀秋莎火箭炮打擊距離基本都在5公裡以內,每次戰鬥打兩次全團齊射768發,打完就跑。裝備24門喀秋莎的炮兵二〇九團,43天參加10次戰鬥,給敵人沉重打擊,有力支援步兵,受到前線熱情歡迎,獲錦旗一面:「百發齊放,震破敵膽,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當時解放軍全軍只有21和22兩個火箭炮師,屬於重型炮兵師,全師一萬多人,轄五個團,裝備120門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1師入朝作戰歷時兩年半,先後配合12個軍,在兄弟炮兵部隊的支援下,協同步兵進行大、小戰鬥30餘次,殲敵10萬餘人,擊毀敵坦克56輛、汽車230餘臺、火炮30餘門、擊落擊傷敵機24架,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例如鐵原反擊戰,炮兵202團配屬39軍117師作戰,兩次團齊放,殲滅美軍千餘人,志願軍步兵攻上山頭以後歡呼:『炮兵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