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2021-01-07 科羅廖夫

1938年,蘇聯年輕火箭專家科羅廖夫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罪名是日本特務,1939年被判刑8年,流放西伯利亞,年僅31歲才華橫溢的科學家轉眼變成了挖金礦的苦役犯,衛國戰爭爆發後,科羅廖夫被轉到第4特種監獄工廠進行軍用火箭研究,在那裡他設計出一種齊射火箭武器,一種烈火史詩般傳奇故事的火箭炮,這就是二戰時聲名遠揚的BM-13式喀秋莎火箭炮。這種獨特的多聯裝火箭炮,改變了炮兵作戰的形態,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在敵人的陣地上,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

喀秋莎,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BM-13式火箭炮的愛稱,並不是武器的正式名稱。因為該炮由蘇聯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出廠時取共產國際俄文第一個字母K命名並印在炮車上。由於火箭炮在蘇聯是嚴格保密的,多數紅軍戰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於是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BM-13型火箭炮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軍隊裡傳播開來。

蘇聯紅軍在炮兵部隊裝備了四大系列的火箭炮,他們分別是82毫米的BM-8系列小型火箭炮,132毫米的喀秋莎BM-13系列火箭炮,300毫米BM-30和310毫米BM-31系列重型火箭炮。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總共裝備了2400門BM-8火箭炮,6800門BM-13喀秋莎火箭炮,還有1800門BM-30/31重型火箭炮。

BM-13喀秋莎火箭炮沒有發射管,依靠導軌發射,火箭尾部安裝有穩定尾翼,飛行時,空氣動力的作用點(壓力中心)位於全彈質心的後面,可以形成足夠大的穩定力矩,來保證火箭彈飛行的穩定。一輛喀秋莎裝載16枚火箭彈,10秒之內便可發射完畢,彈著點雖然比較分散,但瞬間對敵軍陣地大面積的覆蓋式狂轟濫炸,足以摧毀一切,讓敵人魂飛魄散。

由於火力猛烈,BM-13喀秋莎火箭炮曾給德軍以巨大殺傷。例如在柏林戰役中,德軍在鋼筋混凝土的街壘裡寸土必爭,蘇軍則將重型火炮當成刺刀抵近射擊。當時每個喀秋莎火箭炮有兩個鐵路枕木,把枕木墊在後輪下,就能降低發射角度,進行平射,當喀秋莎開完火後,任何堅固的建築物都會變成一片廢墟。「我們就是這樣殺進柏林的。一次全連齊射打出64枚炮彈,每個重60公斤。熾熱的炮彈碎片會把它觸及到一切都燃燒掉,我心中有著對上帝的恐懼」——喀秋莎炮兵連長伊萬尼辛曾這樣回憶。

BM-30/31火箭炮是蘇聯發展的一種大口徑重型近程炮,口徑有300毫米,與現在解放軍裝備的03式遠程火箭炮的口徑相同。該炮在研製成功,採用超大戰鬥部、小型火箭發動機的設計,發動機內徑只有152毫米,射程只有2800米,戰鬥部裝藥高達29公斤,相當於7枚152毫米殺傷爆破榴彈,4枚203毫米榴彈的裝藥威力,比任何蘇軍火炮威力還大。蘇軍研製這種近程大威力的火箭,主要是為了進行針對堅固防禦工事的攻擊,這在二戰末期進行的幾次城市攻堅戰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設計要求就是對德國城市攻堅戰,實際戰鬥效果也是這樣按照蘇聯紅軍戰士的話:「300毫米火箭炮炸的德國鬼子人仰馬翻「。

喀秋莎火箭炮最後一次大顯神威是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在上甘嶺戰役中,我軍的喀秋莎火箭炮打擊距離基本都在5公裡以內,每次戰鬥打兩次全團齊射768發,打完就跑。裝備24門喀秋莎的炮兵二〇九團,43天參加10次戰鬥,給敵人沉重打擊,有力支援步兵,受到前線熱情歡迎,獲錦旗一面:「百發齊放,震破敵膽,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當時解放軍全軍只有21和22兩個火箭炮師,屬於重型炮兵師,全師一萬多人,轄五個團,裝備120門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1師入朝作戰歷時兩年半,先後配合12個軍,在兄弟炮兵部隊的支援下,協同步兵進行大、小戰鬥30餘次,殲敵10萬餘人,擊毀敵坦克56輛、汽車230餘臺、火炮30餘門、擊落擊傷敵機24架,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例如鐵原反擊戰,炮兵202團配屬39軍117師作戰,兩次團齊放,殲滅美軍千餘人,志願軍步兵攻上山頭以後歡呼:『炮兵萬歲』!」

相關焦點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1941年10月的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軍統帥部下發了第002490號指令,要求加大B-13火箭炮的生產,並將這種火箭炮下發到各個部隊中去,作為司令部直屬炮兵使用。 到1941年末,BM-13喀秋莎火箭炮的生產數量已經增加了許多,基本滿足了每個主要戰役方向上為5到10個步兵師提供火力支援的需求,從而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 聽老兵講那喀秋莎火箭炮的故事 盤點喀秋莎火箭炮(圖集)
    今日《中國國防報》刊發一篇專訪,接受採訪的是二戰期間曾指揮「喀秋莎」火箭炮的一位蘇軍老軍官,他回憶了使用這種傳奇武器參加戰爭的經歷。以下轉載這篇文章,並配發一組「喀秋莎」火箭炮精彩圖片,追憶這段傳奇的歷史。
  •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火箭炮投入戰場早,為何沒有喀秋莎名氣大?
    提起蘇德戰爭中的武器裝備,蘇軍火箭炮是最受蘇軍士兵喜歡的遠程打擊裝備之一,正因為它的威力巨大,蘇軍將士就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喀秋莎」。實際上,在蘇德戰爭中,德軍同樣擁有一款相同的火箭炮武器,不僅比蘇軍投入戰場早,還在款式和打擊精度上都比喀秋莎火箭炮優越。那麼,被德軍士兵稱為「管鳳琴」的火箭炮,為什麼沒有「喀秋莎」名氣大呢?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代表性武器,名揚天下,其特點就是威力大,而且是大面積殺傷,16枚132mm火箭彈能在10秒鐘內打光,最遠可以打8.5公裡,一輛喀秋莎火箭炮車的一次性火力堪比一個炮兵連的一次齊射,數十輛火箭炮車集中起來發射,那真的是鋪天蓋地般的轟炸,而且天空中還伴隨著流星般的火光和雷鳴般的聲響
  • 虎頭要塞的最後決戰,蘇軍動用了「喀秋莎」火箭炮
    虎頭要塞本來可以不戰而降的,因為就在蘇聯兵臨虎頭要塞之時,日本天皇已經在東京宣布投降,虎頭耍塞守軍其實可以走出要塞,向蘇軍投降。但是偏執的日軍不相信日本會戰敗投降的事實,因此,虎頭要塞就此被推入火坑。因為虎頭要塞多半處於地下,蘇軍的裝甲部隊在此時基本上無法發揮威力,面對敵人的射擊也沒有辦法進行有力的還擊。如果依靠步兵衝鋒完成攻破要寨的任務,必然會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於是,蘇軍選擇了使用強大火力的大炮來進行轟炸。8月19日,憤怒的蘇軍調集了赫赫有名的「喀秋莎」火箭炮。
  • 《金剛川》 「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彈藥車中彈後燃起熊熊大火,連鎖反應般地炸毀了四周的車輛和裝備,蘇軍的獨立炮兵連對德軍發動的這次猛烈的火力突擊,用剛剛裝備的7門火箭炮,一次齊射可發射出80發火箭彈,「喀秋莎」初次出徵便一鳴驚人。
  • 史達林的管風琴,德軍士兵眼中的喀秋莎火箭炮
    準備發射的火箭炮德軍的先頭部隊忙於在火車站裝卸物資,外圍工事和警戒部隊基本上都沒有部署。蘇軍指揮員毫不猶豫的抓住喀秋莎火箭炮首秀的機會。油畫火箭炮發射在接下來的作戰中,德軍的情報機構開始收集蘇軍的這款神秘武器,德軍前線的部隊也多次試圖繳獲蘇軍的大殺器,但是由於蘇軍做了較好的保密工作,以及喀秋莎火箭炮打完就跑的靈活機動性,德軍始終無法捕獲到喀秋莎火箭炮的確切信息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實際上「喀秋莎」只是蘇聯紅軍戰士給這種火箭炮起的暱稱:由於這種新型武器在剛推出的時候保密十分嚴格,沒有人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士兵們根據其發射架上標記的字母「K」賦予了它一個「喀秋莎」這樣的愛稱,這個名稱在短時間內傳遍了整個蘇軍,它的正式名稱也就無人提及了。直到今天,「喀秋莎」這個名稱仍然被俄羅斯軍隊廣泛用於新式的車載多管火箭炮上。
  • 喀秋莎火箭炮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原因並不難理解
    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呢?我們先看看喀秋莎火箭炮的誕生背景。 蘇聯對火箭炮的研究早在1920年代就開啟了。隨著蘇聯對固體火箭燃料以及發動機日漸成熟和火箭彈的研製成功,為火箭炮的誕生打下有利基礎,在1938年,蘇聯開始嘗試研製使用車輛搭載的火箭炮。
  • 令德軍膽戰心驚的蘇聯「姑娘」,產量高達1萬輛的喀秋莎火箭炮
    1941年10月的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軍統帥部下發了第002490號指令,要求加大B-13火箭炮的生產,並將這種火箭炮下發到各個部隊中去,作為司令部直屬炮兵使用。 到1941年末,BM-13喀秋莎火箭炮的生產數量已經增加了許多,基本滿足了每個主要戰役方向上為5到10個步兵師提供火力支援的需求,從而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但唯一的缺陷就是在41
  • 「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有多大?志願軍一次齊射,就打垮美軍兩個營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向上甘嶺的志願軍陣地發動猛烈的炮擊,自此拉開了上甘嶺戰役的序幕,負責防守上甘嶺的是秦基偉率領的志願軍第15軍。在美軍的不斷轟炸下,秦基偉打電話給志願軍副司令洪學智匯報戰況。洪學智深知15軍在上甘嶺的處境,馬上問秦基偉要什麼支援,秦基偉想都沒想直接說:喀秋莎火箭炮。
  • 電影《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名稱叫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蘇聯生產的一種採用滑軌定向器的多軌道自行火箭炮,一次可以發射直徑為132㎜的火箭彈16發,最遠射程可達8.5公裡,一次齊射最多10秒鐘即可完成,並且這種武器生產工藝簡單,製造價格低廉、這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優勢之一。喀秋莎火箭炮還有一個顯著優勢,那就是可以將它裝載在卡車上,使得機動性也稱為其一大優勢。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志願軍老兵:一輪齊射,美軍陣地基本沒活物
    這種武器威力極大,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構成猛烈而突然的火力,殺傷力極大。可以說,蘇聯能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喀秋莎」火箭炮。 1941年6月22日,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正式打響,當蘇聯和德國正處於膠著狀態時,一種神秘的武器被拉到蘇軍將士手中。 當時,這種武器並沒有任何標記,只是在炮架上刻著一個「K」字母。
  • 舉步維艱的「喀秋莎」,是如何成名的?網友:佔盡天時地利
    二戰中,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一路順風,橫掃了整個歐洲,然後好景不長的是,德國很快就遇上了真正的對手——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德國剛剛佔領蘇聯一個小鎮後,還沒有好好放鬆下,就被蘇聯一炮打回了原型,讓德軍摸不著頭腦,短短十秒鐘,就讓熱鬧的小鎮陷於死寂,這也是讓德國唯一懼怕的火箭炮,這款火箭炮是蘇聯研製出來的第一火炮
  • 蘇聯歌曲喀秋莎中俄文歌詞試聽 中國與喀秋莎的情緣
    1941年7月14日,德軍剛剛攻佔了蘇聯戰略重鎮奧爾沙,正在利用奧爾沙火車站進行物資運輸,下午2點30分,一陣突如其來的巨大呼嘯聲,緊接著是從未見過的密集炮火,只用了短短10秒鐘就把火車站附近的一切都炸成碎片,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在戰爭中的第一次亮相。
  • 喀秋莎是蘇聯民謠,也是蘇軍武器典型代表,更是士兵心中的信仰!
    這首歌講述的是一個叫做喀秋莎的女孩熱切盼望在蘇軍服役的愛人早日歸來的故事,當時這首歌幾乎成為了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喀秋莎」也成為了眾多男性傾慕的對象。同樣在1938年,蘇聯成功研發了一種射程遠、威力大的喀秋莎火箭炮,這種火箭炮在衛國戰爭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喀秋莎」不但成為蘇軍武器的典型代表,更被奉為是火箭炮家族中最為著名的一款。關於喀秋莎火炮的故事,至今仍像那首經典的歌曲一樣,源遠流長。
  • 火箭炮:從「喀秋莎」到「颶風」
    問世—火力強大 射程非凡「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這首膾炙人口的《喀秋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激勵無數蘇聯軍民浴血奮戰、保家衛國。其實,在當時硝煙瀰漫的戰場上,還有一個「喀秋莎」同樣聲名遠揚。在它的「引吭高歌」中,德軍吃了不少苦頭。它就是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
  • 志願軍入朝參戰,有沒有喀秋莎火箭炮?看看志願軍老兵怎麼說
    不過蘇軍士兵更喜歡稱之為喀秋莎火箭炮,這款武器也成為德軍的噩夢,不過之所以被國人知曉,更多的是因為在抗美援朝中,我軍也曾使用這樣的武器,實際上很多人懷疑,蘇聯是不是在抗美援朝時候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它裝備有8條發射滑軌,一輪齊射只需要7-10秒,即可傾斜出16枚132毫米火箭炮,最大射程達到8.5千米。火力兇猛,射速極快,敵軍往往連躲進戰壕的時間都沒有。 1941年7月14日,是喀秋莎首次登上二戰舞臺。蘇軍7輛喀秋莎隔著奧爾沙河,對著對岸德軍佔領的火車站,一輪齊射傾瀉了112枚火箭彈。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最後一戰69次齊射,首長都沒見過如此場面
    說到「喀秋莎」火箭炮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儘管是幾年後的今天依舊常常被人們提及,在蘇德戰場上,蘇軍使用「喀秋莎」火箭炮配合地面部隊作戰,屢屢給德軍予以重創。為此,蘇軍戰士用他們心中美麗的姑娘「喀秋莎」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