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說起喀秋莎,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蘇聯經典歌曲,尤其是在2015年俄羅斯紀念其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式上,我儀仗隊歌唱經典歌曲《喀秋莎》炫目登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也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外,火箭炮喀秋莎也是一件與我們有特殊感情的武器,尤其在當時我軍軍備匱乏時期的抗美援朝戰場上,我方炮兵巧妙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兇猛的火力,霸氣地壓制了敵方的強大炮火,摧毀了敵軍的信心,因此我方戰士將「喀秋莎火箭炮」贊稱為當時的「炮兵之王」。
在以抗美援朝歷史為背景的電影《金剛川》裡,影片通過從我方渡河步兵班長劉浩、高炮排排長張飛、修橋工兵連連長閆瑞、美軍飛行員等不同視角,從側面展現了我軍喀秋莎火箭炮群的威力:瞬間打擊、威力巨大、氣勢如虹。在美軍殺傷力巨大的榴彈炮群剛剛炸完我方修建好的大橋後,我後方的喀秋莎火箭炮炮群便迅速鎖定目標,隨即萬炮齊發,瞬間炸毀了美軍的榴彈炮陣地,摧毀了美軍的遠程炮火打擊力量,實在是太振奮人心了,太讓觀眾感動了,這個片段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我們通過八年的艱苦抗戰打跑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通過四年解放戰爭趕跑了國民黨反動派,與此同時也壯大了人民武裝力量。但這個壯大是相對的,與以前落後的舊中國相比,這是石破天驚的,因為我們有了自己的武裝,有了足以保家衛國的武裝。而與當時的蘇美等超級大國相比,確實差得還很遠,尤其是在武器方面方。在《金剛川》中,我方在武器方面相較於美軍處於劣勢,因無制空權和大規模榴彈炮群,使得我方軍隊傷亡遠遠高於美帝國主義。
1950年6月,蠻橫無理的美帝國主義為維護其在亞洲地區的利益,公然出兵幹涉朝鮮內戰,並多次故意侵犯我國領空,轟炸我國丹東等中朝邊境城市,將戰火開始燒向了我國。縱觀世界近現代史,我們會發現,中國人民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中國人民,是不好辦的!1950年10月8日,在朝鮮政府的請求下,我方軍民同仇敵愾,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大規模進入朝鮮作戰。但是此時我們雖然剛剛取得抗日戰爭和內戰的勝利,並且擁有幾百萬作戰經驗豐富的軍隊,但在武器裝備各方面相比較蘇美等超級大國,還是非常落後的,甚至沒有武器制式裝備的概念。
1950年10月,我方軍隊剛進入朝鮮作戰時,作戰武器還是主要以輕型武器步槍為主,尤其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其他武器良莠不齊,整體來說可以說得比較混亂,因此也導致本來就非常吃力的後勤工作更加拙荊見肘:武器類型不統一,彈藥的補給成大問題。比如在電影《金剛川》中,我方的兩處防空炮炮彈加起來僅五十多發,要不是我方防空炮手張排長和關班長的經驗豐富,真就讓蠻橫的美國飛機來去自如了。
後來,我方通過購買而裝備了一部分蘇聯軍械,使得後勤彈藥的供給逐漸開始統一,而且武器的火力也相對得到了顯著增強,其中自然包括我們熟知的喀秋莎火箭炮。在電影《金剛川》裡,就出現多個鏡頭,展示了我方軍隊的喀秋莎火箭炮瞬間炸毀美軍榴彈炮陣地的場景,這個場景實在太震撼,就連電影裡的我方官兵看到我方喀秋莎火箭炮射向對方炮兵陣地時,都是一陣歡呼,實在太讓人太感動了。從八年抗日戰爭到四年解放戰爭,我們一路走得太不容易了,喀秋莎火箭炮是我方除了高炮榴彈炮之外,第一次霸氣地向敵人陣地進行壓倒性和毀滅性的火力精準打擊。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名稱叫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蘇聯生產的一種採用滑軌定向器的多軌道自行火箭炮,一次可以發射直徑為132㎜的火箭彈16發,最遠射程可達8.5公裡,一次齊射最多10秒鐘即可完成,並且這種武器生產工藝簡單,製造價格低廉、這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優勢之一。喀秋莎火箭炮還有一個顯著優勢,那就是可以將它裝載在卡車上,使得機動性也稱為其一大優勢。但是裝填彈藥卻比較費時,一次齊射的彈藥裝入最長需要5分鐘至10分鐘左右,這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劣勢之一。因此綜合評價喀秋莎火箭炮,就是:生產工藝簡單,製造價格低廉、射擊火力兇猛,機動性非常強、填彈費時並且發射時火焰煙霧較大易暴露目標。
在我方抗美援朝戰爭中,喀秋莎火箭炮大規模出現在志願軍炮兵陣地,成為我軍引以為傲的重型武器之一。我方炮兵靈活地結合喀秋莎火箭炮的優劣勢,對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採用了「快去、猛打、快回」的遊擊炮戰術。因為當時美帝國主義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容易暴露目標,所以我方一般都提前選定好目標,晚上利用夜色掩護進入陣地,一到兩個齊射後迅速撤出陣地。據抗美援朝相關資料記載,喀秋莎火箭炮先後配屬過我方12個軍,非常有力地支援了兄弟部隊作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贏得了我方入朝作戰官兵的一致好評。
根據抗美援朝相關資料記載,志願軍兵第21師曾先後統一指揮八個喀秋莎火箭炮團進行作戰,並且志願軍兵第21還總結出喀秋莎火箭炮作戰的基本流程:對敵人陣地先以喀秋莎火箭炮齊射,然後步兵發起衝鋒,而被喀秋莎火箭炮齊射過的敵人陣地,一般都會戰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我方衝鋒士兵的傷亡程度,因此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喀秋莎這個美麗的名字總能給我們振奮的鼓舞。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
在電影《金剛川》裡面,有這麼一個橋段,美軍戰機在空中遙控指揮榴彈炮部隊對橋梁進行了兩波火炮覆蓋,第一波意外打到了志願軍的主力,第二波便順利將橋梁給打斷了,但是,到了晚上時,美軍想故技重施,打算再次對橋梁進行二次炮火襲擊,可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到了晚上,找到了榴彈炮陣地所在位置。
很快便展開了反擊,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向他們所在的榴彈炮陣地進行了地毯式火炮覆蓋,很快,便將美軍這樣一個炮兵陣地打得細碎,根據飛行員的說法,他們這樣一個150人的炮兵陣地瞬間被摧毀了,可以說,喀秋莎火箭炮在電影裡面的威力算得上特別猛,可你知道嗎?其實電影裡面對於喀秋莎的火箭炮威力還是弱化了不少的。
真實的喀秋莎火箭炮可一點不遜色於大口徑榴彈炮,今天,我們聊聊這種在朝鮮戰場上,讓美軍吃盡了苦頭的火箭炮吧,這種火箭炮專業學名叫做「BM-13多管火箭炮」,是前蘇聯在二戰時期的產物,不同於榴彈炮需要用汽車拉,這種火炮完全就是裝在車上的,這就使得他們擁有極強的機動性。
不僅如此,喀秋莎火箭炮的射速還非常快,一共擁有8條發射架,一共可以裝填16發火箭炮,火箭炮的口徑都在132毫米左右,16發132毫米口徑的火箭炮,在10秒內就能完全發射了,要知道,在短短不到10秒的時間內,一個陣地被16發火箭炮覆蓋,那滋味足以看出來有多猛了,電影裡面150人的炮兵陣地被毀都算好的。
當然,也不能完全說喀秋莎火箭炮就沒有什麼缺點,首先,喀秋莎的火箭炮裝彈時間非常慢,不同於榴彈炮,打一發就可以裝填一發,喀秋莎火箭炮的裝彈時間非常慢,16發火箭炮要想完全裝填好,起碼需要花費10分鐘左右,這對於喀秋莎火箭炮而言,射速實在是太慢了,如果是在火炮對射的情況下,喀秋莎還沒裝填的話,那麻煩可就大了。
但這並不妨礙火箭炮的實力,大家可能不知道啊,我在查資料時,發現了在朝鮮戰場的上甘嶺戰役時,24門喀秋莎火箭炮展開了對美軍的猛烈進攻,愣是在兩輪齊射的情況下,打垮了美軍兩個營的部隊,這就足以看出來喀秋莎的火炮威力了,電影裡面只是滅了一個炮兵陣地,如果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大面積攻擊,美軍絕對有苦說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