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

2021-01-07 中華網娛樂頻道

電影《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說起喀秋莎,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蘇聯經典歌曲,尤其是在2015年俄羅斯紀念其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式上,我儀仗隊歌唱經典歌曲《喀秋莎》炫目登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也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外,火箭炮喀秋莎也是一件與我們有特殊感情的武器,尤其在當時我軍軍備匱乏時期的抗美援朝戰場上,我方炮兵巧妙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兇猛的火力,霸氣地壓制了敵方的強大炮火,摧毀了敵軍的信心,因此我方戰士將「喀秋莎火箭炮」贊稱為當時的「炮兵之王」。

在以抗美援朝歷史為背景的電影《金剛川》裡,影片通過從我方渡河步兵班長劉浩、高炮排排長張飛、修橋工兵連連長閆瑞、美軍飛行員等不同視角,從側面展現了我軍喀秋莎火箭炮群的威力:瞬間打擊、威力巨大、氣勢如虹。在美軍殺傷力巨大的榴彈炮群剛剛炸完我方修建好的大橋後,我後方的喀秋莎火箭炮炮群便迅速鎖定目標,隨即萬炮齊發,瞬間炸毀了美軍的榴彈炮陣地,摧毀了美軍的遠程炮火打擊力量,實在是太振奮人心了,太讓觀眾感動了,這個片段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我們通過八年的艱苦抗戰打跑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通過四年解放戰爭趕跑了國民黨反動派,與此同時也壯大了人民武裝力量。但這個壯大是相對的,與以前落後的舊中國相比,這是石破天驚的,因為我們有了自己的武裝,有了足以保家衛國的武裝。而與當時的蘇美等超級大國相比,確實差得還很遠,尤其是在武器方面方。在《金剛川》中,我方在武器方面相較於美軍處於劣勢,因無制空權和大規模榴彈炮群,使得我方軍隊傷亡遠遠高於美帝國主義。

1950年6月,蠻橫無理的美帝國主義為維護其在亞洲地區的利益,公然出兵幹涉朝鮮內戰,並多次故意侵犯我國領空,轟炸我國丹東等中朝邊境城市,將戰火開始燒向了我國。縱觀世界近現代史,我們會發現,中國人民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中國人民,是不好辦的!1950年10月8日,在朝鮮政府的請求下,我方軍民同仇敵愾,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大規模進入朝鮮作戰。但是此時我們雖然剛剛取得抗日戰爭和內戰的勝利,並且擁有幾百萬作戰經驗豐富的軍隊,但在武器裝備各方面相比較蘇美等超級大國,還是非常落後的,甚至沒有武器制式裝備的概念。

1950年10月,我方軍隊剛進入朝鮮作戰時,作戰武器還是主要以輕型武器步槍為主,尤其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其他武器良莠不齊,整體來說可以說得比較混亂,因此也導致本來就非常吃力的後勤工作更加拙荊見肘:武器類型不統一,彈藥的補給成大問題。比如在電影《金剛川》中,我方的兩處防空炮炮彈加起來僅五十多發,要不是我方防空炮手張排長和關班長的經驗豐富,真就讓蠻橫的美國飛機來去自如了。

後來,我方通過購買而裝備了一部分蘇聯軍械,使得後勤彈藥的供給逐漸開始統一,而且武器的火力也相對得到了顯著增強,其中自然包括我們熟知的喀秋莎火箭炮。在電影《金剛川》裡,就出現多個鏡頭,展示了我方軍隊的喀秋莎火箭炮瞬間炸毀美軍榴彈炮陣地的場景,這個場景實在太震撼,就連電影裡的我方官兵看到我方喀秋莎火箭炮射向對方炮兵陣地時,都是一陣歡呼,實在太讓人太感動了。從八年抗日戰爭到四年解放戰爭,我們一路走得太不容易了,喀秋莎火箭炮是我方除了高炮榴彈炮之外,第一次霸氣地向敵人陣地進行壓倒性和毀滅性的火力精準打擊。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名稱叫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蘇聯生產的一種採用滑軌定向器的多軌道自行火箭炮,一次可以發射直徑為132㎜的火箭彈16發,最遠射程可達8.5公裡,一次齊射最多10秒鐘即可完成,並且這種武器生產工藝簡單,製造價格低廉、這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優勢之一。喀秋莎火箭炮還有一個顯著優勢,那就是可以將它裝載在卡車上,使得機動性也稱為其一大優勢。但是裝填彈藥卻比較費時,一次齊射的彈藥裝入最長需要5分鐘至10分鐘左右,這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劣勢之一。因此綜合評價喀秋莎火箭炮,就是:生產工藝簡單,製造價格低廉、射擊火力兇猛,機動性非常強、填彈費時並且發射時火焰煙霧較大易暴露目標。

在我方抗美援朝戰爭中,喀秋莎火箭炮大規模出現在志願軍炮兵陣地,成為我軍引以為傲的重型武器之一。我方炮兵靈活地結合喀秋莎火箭炮的優劣勢,對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採用了「快去、猛打、快回」的遊擊炮戰術。因為當時美帝國主義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容易暴露目標,所以我方一般都提前選定好目標,晚上利用夜色掩護進入陣地,一到兩個齊射後迅速撤出陣地。據抗美援朝相關資料記載,喀秋莎火箭炮先後配屬過我方12個軍,非常有力地支援了兄弟部隊作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贏得了我方入朝作戰官兵的一致好評。

根據抗美援朝相關資料記載,志願軍兵第21師曾先後統一指揮八個喀秋莎火箭炮團進行作戰,並且志願軍兵第21還總結出喀秋莎火箭炮作戰的基本流程:對敵人陣地先以喀秋莎火箭炮齊射,然後步兵發起衝鋒,而被喀秋莎火箭炮齊射過的敵人陣地,一般都會戰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我方衝鋒士兵的傷亡程度,因此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喀秋莎這個美麗的名字總能給我們振奮的鼓舞。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

在電影《金剛川》裡面,有這麼一個橋段,美軍戰機在空中遙控指揮榴彈炮部隊對橋梁進行了兩波火炮覆蓋,第一波意外打到了志願軍的主力,第二波便順利將橋梁給打斷了,但是,到了晚上時,美軍想故技重施,打算再次對橋梁進行二次炮火襲擊,可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到了晚上,找到了榴彈炮陣地所在位置。

很快便展開了反擊,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向他們所在的榴彈炮陣地進行了地毯式火炮覆蓋,很快,便將美軍這樣一個炮兵陣地打得細碎,根據飛行員的說法,他們這樣一個150人的炮兵陣地瞬間被摧毀了,可以說,喀秋莎火箭炮在電影裡面的威力算得上特別猛,可你知道嗎?其實電影裡面對於喀秋莎的火箭炮威力還是弱化了不少的。

真實的喀秋莎火箭炮可一點不遜色於大口徑榴彈炮,今天,我們聊聊這種在朝鮮戰場上,讓美軍吃盡了苦頭的火箭炮吧,這種火箭炮專業學名叫做「BM-13多管火箭炮」,是前蘇聯在二戰時期的產物,不同於榴彈炮需要用汽車拉,這種火炮完全就是裝在車上的,這就使得他們擁有極強的機動性。

不僅如此,喀秋莎火箭炮的射速還非常快,一共擁有8條發射架,一共可以裝填16發火箭炮,火箭炮的口徑都在132毫米左右,16發132毫米口徑的火箭炮,在10秒內就能完全發射了,要知道,在短短不到10秒的時間內,一個陣地被16發火箭炮覆蓋,那滋味足以看出來有多猛了,電影裡面150人的炮兵陣地被毀都算好的。

當然,也不能完全說喀秋莎火箭炮就沒有什麼缺點,首先,喀秋莎的火箭炮裝彈時間非常慢,不同於榴彈炮,打一發就可以裝填一發,喀秋莎火箭炮的裝彈時間非常慢,16發火箭炮要想完全裝填好,起碼需要花費10分鐘左右,這對於喀秋莎火箭炮而言,射速實在是太慢了,如果是在火炮對射的情況下,喀秋莎還沒裝填的話,那麻煩可就大了。

但這並不妨礙火箭炮的實力,大家可能不知道啊,我在查資料時,發現了在朝鮮戰場的上甘嶺戰役時,24門喀秋莎火箭炮展開了對美軍的猛烈進攻,愣是在兩輪齊射的情況下,打垮了美軍兩個營的部隊,這就足以看出來喀秋莎的火炮威力了,電影裡面只是滅了一個炮兵陣地,如果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大面積攻擊,美軍絕對有苦說不出來。

相關焦點

  • 透過電影《金剛川》,揭秘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除了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外,火箭炮喀秋莎也是一件與我們有特殊感情的武器,尤其在當時我軍軍備匱乏時期的抗美援朝戰場上,我方炮兵巧妙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兇猛的火力,霸氣地壓制了敵方的強大炮火,摧毀了敵軍的信心,因此我方戰士將「喀秋莎火箭炮」贊稱為當時的「炮兵之王」。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電影拍得太保守了,真實的威力更加可怕
    在電影《金剛川》裡面,有這麼一個橋段,美軍戰機在空中遙控指揮榴彈炮部隊對橋梁進行了兩波火炮覆蓋,第一波意外打到了志願軍的主力,第二波便順利將橋梁給打斷了,但是,到了晚上時,美軍向故技重施,打算再次對橋梁進行二次炮火襲擊,可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到了晚上,找到了榴彈炮陣地所在位置。
  • 《金剛川》中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猛?一口氣384發碾壓美軍炮兵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射擊《金剛川》給你最深印象的是哪個片段,恐怕很多人都會說:喀秋莎!說起БМ-13火箭炮,喜歡軍事的朋友可能都不陌生,它就是1939年蘇聯製造出的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БM-13型火箭炮。БM-13火箭炮的主體是車載多軌道定向器,採用電子打火的方式點燃火箭彈尾端的推進裝置來發射彈藥。
  • 《金剛川》 「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前些天影院新上了一部影片《金剛川》,片中的火箭炮「喀秋莎」的威力實在令人大開眼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喀秋莎」到底是何方神聖。 說火箭炮「喀秋莎」之前得先了解一下《喀秋莎》這首歌。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為了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管虎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加班加點趕製出了抗美援朝系列的首部電影——《金剛川》,影片一經上映,便在國內引起了極大反響。雖然導演的敘事手法飽受詬病,但這部影片展現出的部分情節,以及背後的真實事跡,依舊讓無數國人看得熱淚盈眶。
  •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猛?美軍800人的部隊,被這種炮全部消滅了
    如果你看過電影《金剛川》的話,你就知道,美軍用榴彈炮向志願軍所在的橋梁展開了猛烈的炮擊,愣是將其炸短了,本來,他們到了晚上,還想著用這招,可沒想到他們遭到了志願軍的喀秋莎火箭炮襲擊,愣是整個炮營都被摧毀了,因而,不少人認為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是不是被誇大了。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如果要說電影中最震撼人心的畫面,莫過於志願軍復仇的那一段。 美軍下午剛用榴彈炮襲擊大橋,志願軍晚上就開出了喀秋莎,一輪齊射,火箭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如流星一般刺破夜空,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
  • 聽老兵講那喀秋莎火箭炮的故事 盤點喀秋莎火箭炮(圖集)
    裝在福特卡車底盤上的BM-13-16火箭炮,由於132毫米BM-13火箭彈的威力比82毫米火箭強得多,因此在產量、發射數量、對納粹打擊力度三方面都是「喀秋莎」家族中當之無愧的「老大」 這支小部隊很快趕到白俄羅斯的奧沙爾火車站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是什麼火炮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彈藥?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志願軍老兵:一輪齊射,美軍陣地基本沒活物
    歌曲主要描繪的是前蘇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以及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祖國邊疆的情人的思念。 而我們本文要講的,並不是這首歌曲中的女主公「喀秋莎」,而是出現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喀秋莎」。當然,它並不是一個人,而是「蘇聯火箭炮」的別稱!
  • 史達林的管風琴,德軍士兵眼中的喀秋莎火箭炮
    BM-13型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一款讓德軍士兵膽寒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第一次亮相就讓進攻勢頭正猛的德軍士兵噩夢連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能夠發射如此多的炮彈,對於德軍來說不僅沒有見過,而且也從未聽說過蘇軍有這樣的一款火炮。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最後一戰69次齊射,首長都沒見過如此場面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最後一戰69次齊射,兵團首長都沒見過如此炮火》  抗美援朝戰爭可以說是一場國力、火力和經濟實力都不對等的戰爭。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我們為打贏這場戰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一共有197653名志願軍戰士長眠於異國他鄉。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來自地獄的少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金剛川》,這部電影上映之後爭議非常多,說好的有說壞的也有,我是個歷史愛好者,不是影評人,所以我們不對電影本身進行評價。看電影的時候,我對於喀秋莎這種武器非常感興趣,因為這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居然有喀秋莎這麼美麗的名字,於是就查閱了一些資料,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 火箭炮:從「喀秋莎」到「颶風」
    在炮兵的武器裝備中,火箭炮具有火力猛、射速高、反應快和突襲能力強的特點,多用於壓制敵有生力量和裝甲集群。自上世紀30年代誕生以來,火箭炮逐漸成為陸軍不可或缺的一種遠程打擊武器,世界各國競相研製,不斷改進。那麼,火箭炮憑藉著什麼屢立戰功?8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哪些變化?未來又將走向何方?本期,筆者帶您一起探析火箭炮的前世今生。
  •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大功,被譽為「火炮之王」
    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共裝備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喀秋莎火箭炮瞬間可以齊射出16枚火箭炮打呢,也就是說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個齊射可以射出384枚火箭炮彈。在上甘嶺戰役中,在志願軍步兵發起反擊作戰前,通常由209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對目標陣地進行預先轟炸,給志願軍步兵的衝鋒開道。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鋒芒畢露,足以讓對手震顫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當時嚴格保密,蘇聯紅軍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聯紅軍裡傳播開來。
  • 女神的怒火: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在朝鮮戰場摧毀美軍信心的?
    「喀秋莎」火箭炮部隊的組建炮兵第21師是我軍入朝參戰的唯一一個喀秋莎火箭炮兵師,其前身是四野第48軍143師。這是一支英勇善戰、作風頑強、英雄輩出的部隊。建國初期電影《董存瑞》、《翠崗紅旗》、《戰火中的青春》三部戰鬥故事片的原型均出自這個師。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威力巨大,到底什麼來頭?
    相信看過《金剛川》這部電影的小夥伴,都十分佩服解放軍不屈的鬥志。這部電影,把解放軍不怕死、不怕累、為了祖國、為了榮譽不惜奉獻自己的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感嘆當今和平的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影中的「喀秋莎」精確擊中,一舉殲滅美軍的陣地。這個「喀秋莎『是怎麼精確打擊美軍?這個「喀秋莎」又是什麼來頭呢?其實,這個「喀秋莎」的全名是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這個火箭炮被蘇聯在二戰中大規模生產,並投入使用。
  • 志願軍的武器:「喀秋莎」朝鮮戰場亮相,密集火力威震敵膽
    軍博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是前蘇聯著名的炮兵武器,二戰中它曾隨蘇聯紅軍從莫斯科打到了柏林。1951年,裝備蘇制火炮的炮兵部隊陸續入朝參戰,其中包括裝備了「喀秋莎」火箭炮的炮兵第21師。該師的前身是戰鬥英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改編火箭炮師後編有5個火箭炮團,炮兵團採用兩營6連制,每個炮兵連有4門火箭炮,全師共120門火箭炮。
  • 志願軍入朝參戰,有沒有喀秋莎火箭炮?看看志願軍老兵怎麼說
    ,曾支援中國喀秋莎火箭炮,根據一些參加過志願軍的老兵提起,當時中國不僅擁有,而且還有24門,分別裝備了兩個團。 根據老兵的描述來看,在沒有飛彈的時候,喀秋莎火箭炮是當時世界上射速最快,覆蓋面積最大,威力最猛的武器,因為威力極大,當時蘇聯方面只願意給一個團,後來還是經過了一番商談以後,才勉強同意裝備兩個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