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標|文
故宮這本「奇書」,裡面9種「奇物」越看越可怕?至今還是個謎!
這部奇書名叫《海錯圖》,「錯」在這裡不是指「錯誤」的意思,而是指種類繁多和錯雜。而「海錯」一詞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公式,海物惟錯」,是我國古代對於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也就是說這部奇書是一部關於海洋生物的圖譜。
這部奇書的書名叫《海錯圖》,「錯」在這裡不是指「錯誤」的意思,而是指種類繁多和錯雜。而「海錯」一詞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公式,海物惟錯」,是我國古代對於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也就是說這部奇書是一部關於海洋生物的圖譜。
這部圖譜之所以稱為「奇書」,有其四大奇特之處:
第一大奇特,這部圖譜並非出自宮廷畫師之手,而是來自民間。是今為杭州時為錢塘的一位畫家聶璜所畫。他是一位擅長工筆重彩的畫家,雖名不見經傳,但對海洋生物有著狂熱的愛好,從康熙年間開始,到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沿海各地遊歷,尋找各種海洋生物。經過幾十年的跋涉和探尋,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完成了《海錯圖》,以圖文的形式整理出300多種海洋生物,包括不少海濱植物。
第二大奇特,關於畫家的生平記載寥寥,不僅沒有確切的生卒年月,並且畫完這部圖譜之後,突然失蹤了,一個大活人就像人間蒸發一下。而這部圖譜卻莫名其妙地在民間流傳了下來。後來,又輾轉落到了副總管太監蘇培盛手裡,被帶入了宮中。
第三大奇特,乾隆對這部圖譜的喜愛出乎常人的想像。這部圖譜不僅滿足了戎馬一生的他「對於大海的想像」,讓人把它重新修補後,成為自己的枕邊書,而且也很看重它的價值,把它收錄在自己組織編纂的《石渠寶笈續編》中。《石渠寶笈續編》是一部收錄清代皇室書畫珍品大全的書籍,竟然把一本並非繪畫作品的海洋生物圖譜也收錄其中,可見對它的喜愛程度。而在他之後的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等歷代皇帝,也都喜歡這部圖譜。這更是奇特之處。
第四大奇特,這部三百二十二年前的圖譜,裡面有9種「奇物」我們至今都沒有看到過,都是兇猛無比,越看越可怕。它們究竟是何種海洋生物,它們真的存在過嗎?至今還是一個謎。
這9種「奇物」見圖一至圖九,依次是頭如壽星,兩目炯炯,近乎人形的「壽星章魚」;有人的眉毛鼻眼,後背有鰭,指間有連蹼的「海人魚」;有身軀和頭肩,滿身生肉刺的半人半魚的「鬼頭章魚」;「觀者驚怖」的「海和尚」;長得像龍一樣的「螭(chī)虎魚」;頭上長了一對牛角的「潛牛魚」;身上圈紋如鑽石且金黃色的「錢串魚」;頭上會噴水的「井魚」;全身通紅,身體像蛇,腦袋像仙鶴的「海鱔」。
如果輕易說它們不存在,似乎又不妥,因為包括這9種「奇物」在內的300多種海洋生物,聶璜都是通過一定的查證才收入圖譜的。可謂都有其出處和來源。
聶璜為這部圖譜,不僅翻閱了大量的古書,並通過到實地查看和徵詢各地漁民進行驗證,還了解每種海洋生物的習性特點,以朗朗上口的古詩來加以注釋點評,有的還介紹烹飪和食用方法。
但是這9種「奇物」又有誰見過呢?
不管它們是源自東南沿海一帶的坊間傳說,還是像《山海經》中的異獸一樣,這9種「奇物」都讓人感到很很可怕,感嘆世間竟然有長相這樣兇猛的怪異之物。
對此,也有人認為可怕倒沒什麼可怕,畫出這樣的「奇物」唯一的解釋是畫家的想像力太過豐富。這或許是一種無解之解。
本文系【陳洪標寫字說畫】原創,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傳記作家、書畫評論家陳洪標撰寫,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