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教育孩子的訣竅"關注我們
今天的時代,
每個人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小船,現在的海面是波濤洶湧,浪頭不斷來襲,選擇安逸的人,一定會被巨浪掀翻。
所以,我們必須要找準自己的處世法則,靜觀其變。
01
找到自己的原點
在《道德經》裡,「一」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可以說是萬物的原點,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原點。
很多人做人做事效果不好,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原點,都是見招拆招,最後事情做了不少,卻沒啥結果。
未來是個體崛起的時代,早一天樹立個人品牌就早一天實現自由。一個人能走多快,是能力決定的;一個人能走多遠,是人品決定的。做人,就是那個「一」。
02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越看不見的越重要
世界是由看不見但確實存在的力量悄悄運行並控制著的。我們能看見的、有形的控制力量,其實非常小。
我們做一個碗,做的是碗壁,但我們使用的是碗的空間。我們蓋房,砌的是牆,真正用的是牆與牆中間的空間。
所以你看,很多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其實才是有大用的。
03
靜為躁君:集中力量,做重要的事
「靜定是躁動的主宰」。這對我們現代人的能量管理尤為重要。
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自身的能量儲備都在無意識地被消耗,比如刷朋友圈、閒聊等等。
既然無法避免,我們就必須學著與它共處。最好的共處方式,就是把寶貴的精力和能量,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04
有無相乘,虛實相生:暗局比明局更重要
在老子看來,看不見的東西比看得見的東西更重要。
比如,有些人在飯桌上不愛買單,每次買單時就找藉口開溜。
雖然這樣成本最低,但他也在告訴別人:我是一個小氣的人,我只想要回報,不喜歡付出。別人也會覺得這個人不值得合作。
所以一個真正有格局的人,會看到明局之外的暗局
,不執著於眼前的存量,而是放眼未來,把握更多的機會。
05
大巧若拙:複雜運轉,簡單呈現
這個詞代表了一種高級的認知。
簡單來說,就是你有沒有能力區分:你呈現給別人的結果,和你自己內在運轉的系統。
比如,樹上長了果子,果實是它呈現的結果。但發達的根系和整個植物對果實的供養,才是果樹的內在運作。
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我們都要把複雜留給自己,給別人呈現一種簡單。
以上五種智慧,來自《道德經》。
06
不日進,就日退
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大多可佩卻不可學。但唯有一人,可佩亦可學。他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參加了6次科舉考試,6次都是失敗。同時,他30歲患耳鳴,35歲得皮膚病,36歲患眼疾,晚年幾近失明,連年受病痛、失眠折磨。
可他就是不服輸,自律到讓人害怕。直言:「不日進,就日退。」
每天逼自己早起讀書,他從不停止讀書寫字,一年下來寫滿了60萬字。當官後,曾國藩十年內居然連升7級,打破了清朝職場多少記錄:
43歲建湘軍,55歲建江南製造總局,61歲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
憑著的就是「守拙」的韌性。
07
知世故而不世故
曾國藩用自己的一輩子證明了,一個資質平平的人,不斷擴張自己的見識和本領,就足以成為非凡之人。
看人看事,他一針見血: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古今天下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古今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曾國藩為人低調,懂得收斂自己的鋒芒,從不濫用自己的職權謀取私利。
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0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中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意思是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的平安。
老子的「知止不殆」是一種進取之道,適可而止是為了更好的進取,為日後需求和發展留有餘地,如果說「知足」是一種心態,那麼「知止」則是一種智慧。
09
守底線
處事有原則,守底線,既是言行所依據的準則,又是個人的邊界。
孔子在《論語》中說道: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人靠不靠譜,看他能否堅守心中底線。
中國人常講:慎獨。
意思是說,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不做違背良知的事情。
年光似鳥翩翩過,世事如棋局局新。
世事變化無常,就像下棋一樣,局局都有新的氣象。
如棋,三思後行;
如棋,落子無悔;
如棋,局局換新;
眺未來,世事變幻仍可期。
寫在最後:
最近微信官方改變了公眾號推送規則,不是按更新時間順序排了。
所以想要第一時間收到教育孩子的訣竅的推送,你可以每次讀完後點個「在看」,或者「星標」,這樣中學家長參考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
點個「在看」,只要你想看,我們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