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這樣說:
塞得物慾之路,才堪闢道義之門;弛得塵俗之肩,方可挑聖賢之擔。
「道義」就是對「公是公非」的堅持與承擔,要開闢「道義之門」,就要放下私利私害,「利害」是個人的利害,「是非」是大家的是非,承擔「道義」要關注眾人的「公是公非」而不是自己的「私人利害」,一旦關注「私利」,「是非」就扭曲了,因此「私利」要先放下,這就是「塞得物慾之路」。
「物慾」是人之常情,中庸說「發而中節」,行為合於節度,不以私害公,這樣才有立場處理公眾的事務,並且秉公處理,「才堪闢道義之門」。
所以,做公家事,專心去做,忘記自己的個人利益,把公事做好。一件公事做好,累積能力,受到肯定,繼續承擔更重要的公事,人就在能力提升、責任加重的過程中成長,從而變化氣質。
也就是所關心的事情不一樣了,私人的「利害」關係更加地不重要了,因為他有了「責任」與「榮譽」,「責任」使他冷靜,「榮譽」使他快樂,既然在大事上滿足了,小事就沒事了。
人都要謀生,也都要逸樂,謀生與逸樂就是「塵俗之肩」,這個肩膀可以力扛千鈞,也可以毫無力氣,然而做人,就要做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更要做個眾人倚賴的人,那就是承擔聖賢的重擔。
「聖賢」為什麼要挑起眾人的責任與負擔呢?因為他關心。關心身邊的人,關心社會的好壞,關心天下的事務,為了關心,就要去照顧,為了照顧,就要學習與服務,學習有用的本事來做服務的事情,這時候的做事就不只是為了謀生了,而是一定要把事情做好,累了休息一下再出發,而不是放縱在逸樂之中,所以說「弛得塵俗之肩,方可挑聖賢之擔」。
人是否都要挑「聖賢之擔」呢?這還是決定於自己,聰明才智大者服千萬人之務,其次十百人,其次服一己之務也行,就是不要給別人負擔。
自己該做的事情沒有做,自己就不進步,服務社會該做的事情沒有做,還是會有別人拿去做,自己又懈怠又退步了,處於懈怠退步的狀態中的人是沒有氣力、心力、能力的,這樣如何自我感覺良好呢?
就算不承擔聖賢的事業,也得把自己的人生照顧好,工作謀生、休息逸樂是沒錯的,但這世界是好的嗎?如果不好,自己的工作謀生、休息逸樂也不可得,所以還是要時時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關心天下的事情,如果天下事都沒人做,天下會好嗎?
所以就算只是工作謀生,也要想到把任務做到最好,而不是推諉塞責、遷怒他人,當你認真做事的時候,同樣的一件事情都做得不同味道了,你的「塵俗之肩」已經變成「聖賢之擔」了。
你越認真做,能力越強、責任越重,這世界在你周邊的事情一變好了起來,你已經不知不覺在承擔「聖賢之擔」了。重點是,這世界才會變好。
《菜根譚》是完成於明朝的一部中國傳統人生智慧的寶典,明朝末年的一位讀書人,也是官員,洪應明,他搜羅了自古以來流傳於民間的人際關係應對技巧的警語,加上自己的創作,編纂出了《菜根譚》這部著作,意思是心平氣和地看透人生,看透之後,找到處世的技巧。
由於書中的文字,深黯人性,揭露了世間人的種種善惡面貌,對於在職場上打滾的知識分子而言,正好是檢視自己,以及了解他人最好的指導原理。此書問世之後,不斷在各個社會階層間廣泛流傳,對於有理想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最佳的處世智慧。《菜根譚》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儒道兩家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