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封面新聞記者 羅惟巍
12月7日上午,冬日的大地顯得比較清冷。然而,在重慶市銅梁區巴川街道八一路社區,幾處丘陵地帶的坡坡坎坎上,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農田宜機化改造景象。「現在是冬季農閒了,但是我們不能閒啊。」正在給剛栽種的梨樹苗填土澆水的11社村民戴可碧幹得滿頭大汗,「這些都是剛開墾的荒坡,我們得抓緊把苗子都栽了,明年春天才不得耽誤農活兒。」
按照銅梁區的工作部署,今冬,巴川街道八一路社區、接龍村,侶俸鎮文曲村、保鄉村將實施佔地約3318畝的西郊示範片田園綜合體宜機化改造項目。
項目建設任務包括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田園果園菜園宜機化打造、舊房整治等,通過開展互聯互通、水平條田、水平梯田、旱地緩坡、旱地梯臺等多種類型的土地整治,用於發展精品糧油、精品蔬菜和精品水果。
在八一路社區,300畝曾經荒廢多年的土地被重新利用起來,通過採取「公司+農戶+集體經濟」的模式,發展以黃金梨、碧根果為主的種植業,套種薑黃和李子樹,讓昔日的荒坡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過去完全不是這樣,這10多年很多村民外出務工,導致大部分土地都撂荒了,雜草叢生,沒人打理。現在通過土地宜機化整治,終於把這些土地利用起來發展產業了,我們也有了工作機會,增加了收入。」對於宜機化改造帶來的新變化,在此務工的八一路社區居民張國群深有感觸地說。她告訴記者,她家裡有10畝土地入股專業合作社,種的果樹就有五六百株,將來自己能從果樹的收益中分得五成利潤。
更讓張國群高興的是,宜機化整治後,幾公裡長的產業路四通八達,以前下不得腳的地方,現在三輪車直接拉著果樹苗就上去了。「明年結果了,也方便運輸,遊客還可以來這裡採摘,很方便。」張國群眼裡滿是豐收的期待。
「土地上種的經果苗木有效益之後,就按照群眾收益百分之五十,企業百分之四十,村集體百分之十的比例進行分紅。群眾看到荒山荒坡都整治了,將來的收益也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參與栽果樹的積極性高漲,都走出家門,不畏寒冬,栽植果樹,希望把經濟搞活。」八一路社區黨委副書記陳正會說。
同樣,這幾天,在侶俸鎮文曲村,挖掘機也正在加緊對土地進行平整,方便村民種菜種樹。在村委會主任李福興看來,宜機化改造的意義不僅進一步增加了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還在於破解了下一步農村「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難題。
三年來,文曲村發展了上千畝精品蔬菜,這也更加堅定了村民改造農田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想法,大家都熱切盼望著能夠藉助宜機化項目,讓傳統的蔬菜產業提檔升級,走上更加高質高效之路。「宜機化改造是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也是農村生活條件改善的一部分,是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基礎。」銅梁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戴安勇說,銅梁堅持「農區即景區」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開展道路建設、土地整治、舊房整治,利用水田種植糧食、緩坡種植蔬菜、坡地種植果樹、房前屋後種植開花果樹,力爭明年春暖花開時見到效果、形成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