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詩經《騶虞》此詩為讚美騶虞而作,但對讚美的對象即「騶虞」所指尚存分歧。大致有三種說法。
(一)《毛詩序》說:「人倫既正,朝廷即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則庶類蕃殖,蒐田以時,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此一說認為此詩是借騶虞這種仁獸,讚美、歌頌文王教化的詩作。
(二)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此為詩人美騶虞之官克稱其職也。若為美文王仁心之至,一發五豝,可以見其仁心之至耶!」此一說則認為此詩是讚美為天子管理鳥獸的小官吏的詩歌。
(三)今人鮑昌《釋〈騶虞〉》一文,解「騶」為飼養牲畜的人,解「虞」為披著虎皮大聲呼叫的人,將騶虞合訓為獵人。通過「壹發五豝」、「壹發五豵」來讚嘆獵人高超的狩獵技巧。此一說則是認為此詩是讚美獵人的詩歌。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騶虞》
[先秦 無名氏]
彼茁(zhuó)者葭(jiā),壹發五豝(bā),於(xū)嗟乎騶(zōu)虞!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zōng),於嗟乎騶虞!
生僻字解析:
騶(zōu)虞:一說獵人,一說仁獸,一說古代管理鳥獸的官。
茁(zhuó):草木茂盛貌。
葭(jiā):初生的蘆葦。
壹:發語詞,一說同「一」,射滿十二箭為一發。
發:發矢。一說「驅趕」。
五:虛數,表示數目多。
豝(bā):母豬(此處因文意應為雌野豬)。
於(xū)嗟乎:感嘆詞,表示驚異,讚美。於,通「籲」,嘆詞,表示讚嘆或悲嘆。
蓬:草名。即蓬草,又稱蓬蒿。
豵(zōng):小豬。一歲曰豵(此處因文意應為一歲的小野豬)。
譯文:
從繁茂的蘆葦叢,趕出一群母野豬。哎呀真是天子的好獸官!
從繁茂的蘆葦叢,趕出一窩小野豬。哎呀真是天子的好獸官!
《國風·召南·騶虞》是召南中的第十四首詩,也是召南中的最後一首詩。此詩只有四四五形式的兩章,一讀之下卻完全不知所云。理解它的一大難點在於「騶虞」這個詞。關於它不止有一種解釋,其一說這是白虎黑紋的仁獸,不是自然死亡的動物都不會去吃。以騶虞之仁而聯想到周南的最後一首《麟之趾》也是在說一種天性仁慈的神獸,似乎這樣解釋是說得通的。但是放到全詩中,卻怎麼都搭不上。這仁獸和「壹發五豝」以及「壹發五豵」能有什麼關係呢?
「壹發」發為射箭之意,十二隻箭為一發,十二隻箭射中五頭母豬,十二隻箭射中五頭小豬,「豝」為母豬,「豵」是指一歲的小豬,然後就讚嘆「真了不起啊這仁獸」,讀起來完全莫名其妙。
所以亦有將「騶虞」解釋為為周朝天子掌管鳥獸的官員。春天之際,草木茂盛,禽獸繁多,以致狩獵收穫頗豐,可見文王之化不僅恩及百姓亦及於庶類,明顯是一首歌功頌德之作。
最大眾的理解是把「騶虞」解釋為獵人,這是一首讚美獵人狩獵技藝的詩。在春天茁壯生長的葭類和蓬類灌木中,獵人奔跑騰躍,百發百中,因此感嘆「於嗟乎騶虞」。估計這也是對我們來說最講的通的一種。
以上就是小蟲子對詩經《騶虞》的學習,有不當之處望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