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買乾脆麵為了收集水滸傳英雄卡片,買泡泡糖為了收集貼紙,長大了卻仍然候在扭蛋機前扭蛋,在盲盒店待上好久摸盒,線上盲盒抽盒機搖了幾十個盒子。
「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這句話同樣可以運用到盲盒之中,你永遠不知道手上的這個驚喜盒子拆開是什麼款式。
盲盒在近年得到了井噴式發展,在網際網路上爆紅。閒魚作為當代消費主義的照妖鏡,同樣證明了盲盒的瘋狂。據官方數據統計,2018年閒魚上就有30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且每個月發布閒置盲盒數量,相比於前一年增長了320%,那些最受追捧的盲盒價格,更狂漲39倍。
逛街的時候可以看到盲盒機的身影,點開B站可以看到各大UP主的端盒拆盒視頻,點開小紅書可以看到博主分享摸盒技巧。盲盒這一驚喜盒子從社交的方方面面露臉,顏值高且款式多的盲盒讓不少年輕人的錢包日漸消瘦。不少95後年輕人直呼:「一入盲盒深似海!」
小小的玩具,到底為何讓年輕人頻頻上癮,魔力到底從何而來?
01 IP賦能,受眾群體龐大
在中國,提到盲盒,自然繞不開泡泡瑪特,在盲盒市場中,泡泡瑪特絕對是之中的巨頭。就泡泡瑪特的合作品牌就近50個,其中為人熟知的品牌有Hello Kitty、羅小黑以及迪士尼等等。
在如今盲盒市場中,盲盒娃娃的形象主要可分為商業IP以及原創IP。
商業IP,多是動漫、電影、小說中的形象,這些形象已經經過品牌公司的多次商業化打磨,被賦予了豐富的故事背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粉絲群體。如迪士尼、Hello Kitty、密語娃娃、VIVICAT、BOBO&COCO、蛋黃哥以及非人哉等等,這些IP廣泛面向了二次元的不同群體。
據統計,2018年中國二次元用戶規模達3.7億,其中泛二次元用於2.7億人,核心二次元用戶1億人,這樣的用戶規模為盲盒的走紅提供了龐大的人口基礎。
知名IP自帶流量,有自身成熟的宣傳渠道。近日,泡泡瑪特推出冰雪奇緣2坐坐盲盒這一新品,迪士尼官方公眾號也發文做宣傳,閱讀量可達2萬以上,粉絲在下方留言:「一定要果斷買!」。
IP為盲盒的走紅賦能,顏值高且單價低,不少粉絲紛紛為自己喜歡的IP買單,多個IP同時賦能,將盲盒的受眾群體不斷擴大。
02 顏值即正義,新系列層出不窮
上面提及,盲盒娃娃的形象主要可分為商業IP以及原創IP,而原創IP為設計師原創設計,未被商業化的形象,如泡泡瑪特下的Molly、畢奇、潘神、DIMOO以及若態下的NANCI,這些IP是近些年來盲盒圈非常叫座的形象。
正是因為這些IP沒有故事背景,也沒有固定的人物色彩,這也決定消費者是否在貨架上選擇這個盲盒的理由就是設計。
近段時間,泡泡瑪特推出DIMOO神秘太空系列在天貓官網上月售10萬+,遠超於同期的冰雪奇緣2系列的月售1.5萬+,DIMOO神秘太空系列的相關推文底部留言中,有不少網友驚呼:「這套顏值爆表,買它!」,一部分網友更表示這款系列一定要端盒(一套全買)。此前,泡泡瑪特就DIMOO推出了聖誕節系列、迷途動物系列以及午夜馬戲團系列。
若態下的NANCI這一形象也是盲盒市場中的當紅炸子雞,若態推出了多款古風系列,林深不知處以及今夕何夕系列都具有中國風屬性,可愛的打瞌睡娃娃穿上各式古風衣服,滿足了女生們的愛美天性,小時候喜歡玩換裝遊戲的女孩長大了,變成了玩服飾多樣盲盒娃娃的中年少女。
可愛的形象和快速上新迭代的設計,都是消費者為一款潮流玩具瘋狂著迷的理由,每隔段時間買一款新系列,生活儀式感的新打開方式!
03 賭徒心理
許多人第一次了解到盲盒,是被抽到限量款,轉手翻幾十倍的軟文吸引到。
盲盒一盒多為12個,分為「隱藏」「熱」「雷」三種,「熱」和「雷」根據玩家喜愛程度而定,決定著其二手價格,隱藏是隨機的,概率是1/144。
市面上的熱款盲盒多為原創IP,由設計師原創設計,且款式限量,因而這些款的盲盒具有相當的收藏價值以及保值價值。
在二手交易平臺上,熱款的出手價高於原價,雷款的出手價會遠低於原價,而抽到隱藏款轉手出去可翻幾十倍,Molly的隱藏款原價59元,在閒魚上均價1350元,漲幅達22倍。
不少年輕人在抽盲盒的時候都抱有「反正就幾十塊,萬一抽中了隱藏款呢?哪怕抽中熱款倒手出去也可以回本。」的心態,人的賭徒心理激發了刺激感。心理學家表明,不確定的刺激會加強重複決策,因此盲盒會變成讓人上癮的存在。
04 驚喜盒子的癮感
買盲盒的用戶分三類:職業炒盒的佔21%,入坑爬不出的韭菜佔48%,剩下的都是普通用戶。
除了職業炒盒極其在意開盒款式以做倒賣,盲盒的韭菜和普通用戶都對拆盒有一種上癮感,以收集娃娃為興趣,享受拆盒一瞬間的期待與刺激。
在《成癮:如何設計讓人上癮的產品、品牌和理念》這本書就提到,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獎賞系統: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奧爾茲與彼提*米爾納做了一系列實驗,通過老鼠發現激活大腦中的神經元釋放多巴胺,當多巴胺被釋放出來與受體結合,人們的愉悅感、快感等幸福的感覺就會產生。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所以我們會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去觸碰負責獎賞和愉悅的開關,形成癮感。
盲盒的癮感在於對拆盒一瞬間的期待,盲盒愛好者哪怕拆了一個盒,會不由自主地希望再拆一個,心想著可能下個娃娃就是我最喜歡的款式。不確定性的驚喜不斷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即便是被韭菜,但仍然上癮又快樂。
對於喜歡盲盒的愛好者來說,與其說他們買的是盲盒,倒不如說他們買的是摸盒、搖盒以及拆盒的體驗。
05 新型社交貨幣
當今消費主義最大的特徵是符號化,符號性消費使人為了商品的符號象徵價值而並非使用價值進行消費。Z世代的年輕人成長於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相比於物品的使用價值,他們更加注重其背後所蘊含的象徵意義。盲盒是潮玩玩具中的一種,其關鍵詞為「潮流」,本身自帶象徵意義。
盲盒具有象徵意義、不確定性以及收藏屬性,其社交屬性也快速崛起,大家都開始了解和接觸盲盒後,盲盒就具備了基本的社交價值,漸漸導致了盲盒成為愛好者群體中的社交貨幣。
社交貨幣源自社交媒體中經濟學(Social Economy)的概念,它是用來衡量用戶分享品牌相關內容的傾向性問題,社會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多個個體,在獲取認同感與聯繫感之前對於自身知識儲備的消耗。或者說是談資。
比如英雄聯盟LOL,就是一種談資,同學、朋友之間通過英雄與遊戲,所產生的「大家是兄弟,以後一起玩」的感覺,就是對社交貨幣的消費。而社會歸屬感和與他人的聯繫感,就是社交貨幣所購買得到的產品。
愛好者會在社交平臺上就盲盒展開了許多話題,一起分享以及交流經驗,例如端盒體驗、實體店摸盒怎麼摸、各款式的重量如何以及改造盲盒娃娃之類的。在小紅書、B站、抖音這些平臺搜索「盲盒拆盒」,熱門的視頻幾乎都有超數十萬的播放量;在豆瓣上隨手搜一下「盲盒」、「換娃」等關鍵字,幾乎每個相關帖子都能有上百的回覆。
愛好者之間以盲盒為談資,是將盲盒作為社交貨幣消費。
結語
小小的盲盒裝滿了愛好者的期待以及設計師的匠心,在拆盒之前永遠不知道盒子裡面的到底是驚還是喜呢?愛好者享受拆盒那一瞬間的喜怒哀樂,就像人生,是一場未知的旅行,前方可能是荊棘,也可能是一馬平川,可能抽到自己最喜歡的款式,也可能不是。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消費者受各種碎片信息影響,新鮮感和快感都是有限的。B端在這個大背景下,如何留住消費者,出路在於抓住用戶的時間或用戶的情感。而盲盒的玩法恰恰是抓住了消費者的情感,即心智。
盲盒利用大腦的上癮機制,消費者不斷通過拆盒觸碰獎賞和愉悅的開關,不斷產生癮感。驚喜盒子也可以說是魔力盒子,讓我們接著繼續期待盲盒的新玩法吧!
參考資料
[1] 老虎講運營《盲盒都有哪些套路》
[2] 肥寒《盲盒:資本主義割韭菜還是亞文化的精神狂歡?》
[3] 阿慕《年售34億個的健達奇趣蛋,是如何讓你買上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