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易絲·格麗克:她在安詳地描述死亡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唐山 鳳凰網文化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美國的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她語言的「樸素之美」卻似乎很難引發大眾的共情。書評人唐山在本文中深度解析了她的成長經歷,並稱格麗克的詩歌擁有「促人思考」的別樣魅力。

"

確實,春天已經回到我身邊,這一次

不是作為暗刃,而是作為哈德斯的信使,但

它仍然是春天,仍然要溫柔地說起。

提起露易絲·格麗克,人們常想到這首《新生》(節選)。對現代人來說,春天必須是好事,無論怎麼寫,都算「口水詩」——大方向(讚美春光)已定,只能比拼一下造句技巧——把自己心中似是而非的那點小感受,說得像回事,就算滿分。

可露易絲·格麗克卻提起了「哈德斯的信使」——哈德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冥王,他派信使來,無非是通知你:離死亡又近了一年。

詠嘆「新生」,竟是在慶祝「將死」,則前面鋪墊的船票、蘋果花、童年、母親、各色旗幟……等意象,以及「笑聲,沒有緣由,只是因為這世界美麗」這樣的金句,瞬間崩裂。曾幾何時,我們把生活的意義寄托在那些名詞與金句上,用它們代表幸福,可露易絲·格麗克卻揭了底牌——它們只是「哈德斯的信使」?由此,才發現「它仍然是春天,仍然要溫柔地說起」中,藏著巨大的溫存。

在英美詩界,露易絲·格麗克是一個常被提起的名字,但她的作品較少譯成中文,於是,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便成了「冷門」。

在諾獎歷史上,平均每3年便會垂青一次詩人,毫無疑問,露易絲·格麗克是當代最優秀的詩人之一。只是在漢語世界中,她顯得太另類,也太陰冷。

01

「幸福童年」的包裝下,藏著一個深淵

1943年4月,露易絲·格麗克出生於紐約,童年在長島度過。

露易絲·格麗克的祖父母是來自匈牙利的猶太人,父親曾想成為作家,因不能長期不帶目的工作,且忍受不了外行羞辱,最終選擇了經商,是X-ACTO刀具(已成國際知名的木工刀具品牌)的發明者。

露易絲·格麗克的母親擁有大學畢業文憑,在當時很罕見。

表面看,露易絲·格麗克生活在一個「有文化」、「充滿幸福感」的中產家庭中,她「四歲,或五六歲的時候」便開始讀詩。多年後,露易絲·格麗克在《詩人之教育》中寫道:「我母親是那種家務總管式的道德領袖、政策制定者。」「對我母親來說,說話是社交中可以接受的那種嘮叨形式,其功能是用持續不斷、令人安慰的聲音填滿房間。對我父親來說,是表演和掩飾。我的反應則是沉默,陰鬱的沉默,因為我一直渴望得到滿懷敬意的關注。」

露易絲·格麗克有一個姐姐,她出生後,發現世界的每個細節都被規定好了,處處充滿規則,且每個規則均自帶合理解釋——除了遵守,別無選擇。露易絲·格麗克希望自己成為家庭的中心,但不論怎樣努力,換來的只有挫折。

露易絲·格麗克的父親一遍遍給她講聖女貞德的故事,每次都繞過結局,直到成年後,她才知道,貞德的下場不可描述,可「我姐姐和我被撫養長大,如果不是為了拯救法國,就是為了重新組織、實現和渴望取得令人榮耀的成就」。

父親試圖將露易絲·格麗克塑造成現代版貞德——擁有偉大理想,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有能力,以及「健康」的性格。

父親就是這麼成功的,但對露易絲·格麗克來說,這卻意味著無邊無盡的挫折感。母親永遠在誇獎露易絲·格麗克,好騙她去做她不願做的事。

02

為對抗母親,她選擇了厭食症

在母親的壓力下,露易絲·格麗克找到了抵抗策略——厭食症。通過拒絕吃飯,那些「必須如此」終於失去了效力,她獲得了反抗的快感。

16歲時,露易絲·格麗克突然發現,自己其實根本控制不了厭食症的後果,「我內心清楚地知道,我並不想死」。

17歲時,在露易絲·格麗克的建議下,母親為她找了一位心理醫生。在此後長達7年的治療中,她寫道:「我會對我的醫生說些老套的責備的話:他把我治得太好了,太完整了,我將再也不能寫作。最後,他使我沉默下來,他告訴我,這個世界(足夠壞),足以將讓我感到難過。」

通過治療,露易絲·格麗克學會了精神分析法,並因此獲得了思考問題的全新視角。她意識到:在父母與自己間,存在著「代際剝削」——父母以為在傳達愛,但這些愛卻是偽幣,無非是他們自以為成功後,將外部法則內化到心中,將它視為「正確之道」,是給孩子的「精神財富」。

為什麼成人堅信自己是對的?為什麼他們會淪為外部壓力的傳導器?「精神財富」背後的邏輯,真的正確嗎?

18歲時,露易絲·格麗克沒選擇上大學,而是報名參加了哥倫畢業大學女詩人亞當斯的詩歌培訓班,2年後,又轉去跟隨著名美國詩人庫尼茲學詩,堅持了許多年。

露易絲·格麗克試圖用詩,揭開被隱藏的真相。

03

從貞德走向西爾維婭·普拉斯

1968年,露易絲·格麗克的第一本詩集《頭生子》出版,被認為是「羅伯特·洛威爾和西爾維婭·普拉斯的一個充滿焦慮的模仿者」。

羅伯特·洛威爾和西爾維婭·普拉斯是美國自白派的兩巨擘,西爾維婭·普拉斯被視為英語詩歌史上最有才華的女詩人,她留下了「在我的拇指上鐫刻自己」「屍體帶著圓滿的微笑」「我的歲月委身於陰影」等驚世駭俗的名句後,不到31歲便自殺了。

露易絲·格麗克對第一本詩集似乎也不滿意,但從她後來的創作中,不難找到西爾維婭·普拉斯的痕跡,比如她也寫了很多關於死亡的詩:

我要告訴你些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

每天,在殯儀館,都產生新的寡婦,

新的孤兒。他們坐著,雙手交疊,

試圖對新的生活拿定主意

和西爾維婭·普拉斯很相似,露易絲·格麗克在談到死時,並不是為了提醒人們珍惜當下,僅僅是描述事實——死亡是客觀存在的,不論說還是不說,它一直在場,它一直在改變著我們。當宇宙因星星碰撞而發出光時,太多人卻坐在孤島中,想當然地說:這些光是為了照亮我們。與西爾維婭·普拉斯一樣,露易絲·格麗克也在試圖喚醒人們。

曾經我能想像我的靈魂

我可以想像我的死亡。

當我想像我的死亡

我的靈魂死了。這個

我記得很清楚。

人類戲劇已荒誕到,所有貪官都在背誦康德的「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愛拼才會贏》之類的曲調只在歌廳中才響起,所以露易絲·格麗克似乎有點殘酷,她寫道:每個恐懼愛的人都恐懼死亡。

現代世界之所以將死亡隱藏起來,恰恰意味著自我的退場,以及愛的消逝。

04

傳說之愛不過是「媽媽的配方」

正是沿著對死的無情展示,給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帶來濃烈的陰冷、玄妙的意境,在詩句中,她像談家常那樣經常提到死亡,正因死亡,讓所謂的愛變得虛偽。

似乎沒有必要再接觸你,見到你。

我只想要這些:

房間,椅子,雨飄落的聲音,

許多個小時,在春夜的溫暖中。

我不再需要別的,我是全然地滿足。

我的心已變小,它只要一丁點兒填充自己。

我看著雨水瓢潑而下,在變得黑暗的城市之上—

表面看,它似乎是愛情詩,但只要和露易絲·格麗克的其他詩對讀,就會發現,她根本不相信傳說之愛。

當你墜入愛河時,我姐姐說,

就像被閃電擊中一樣

可事實卻是:

小時候討論過,因為我們都覺得

我們在成年人身上看到的

不是閃電造成的

而是電椅。

愛情作為「媽媽的配方」,除了自毀和殺人,只提供了一個幻像,全部熱情、浪漫,不過是為了掩蓋一個謊言。

房間很安靜。

也就是說,房間很安靜,

但這對戀人還在呼吸。

同樣的,夜晚也是漆黑一片。

天很黑,但是

星星閃閃發光。

躺在床上的那個人是我傾心的幾個人之一。

如果「躺在床上的那個人是我傾心的幾個人之一」,那麼,究竟愛是獨一無二的,還是我是獨一無二的?

05

所謂的靈魂,真的存在嗎

露易絲·格麗克不相信傳說之愛,甚至不相信曾經,不相信童年。

我的童年:對我關閉。或者是在

覆蓋著肥沃。

但是非常黑暗。很隱秘。

在詩中,她反覆寫到狗,反襯傳說中的母愛、家庭之愛的虛偽。

當我小時候,我患有失眠。

夏天的夜晚,我父母允許我

坐在湖邊;

我帶狗去作伴。

我說的是「受苦」嗎?那是我的

父母的解釋方式

他們覺得用品味

難以解釋:寧願「受苦」

而不是「寧願和狗住在一起」。

父母急於把「和狗住在一起」黑化成「受苦」,因為他們無法接受,對孩子來說,狗竟然更親切。讓人驚訝的是,露易絲·格麗克甚至對靈魂、拯救也有懷疑。

我把書放在一邊。什麼是靈魂?

飄揚的旗幟

太高了,如果你明白我的意思的話。

屍體蜷縮在夢幻般的灌木叢中。

正如《紐約時報》對露易絲·格麗克的評價:「格麗克的詩歌是夢幻的、陰冷的、謎一般的;是靜默的、極簡的。詩歌中常常使用『陰暗』『池塘』『靈魂』『身體』『大地』等詞語。語氣精緻的變換猶如海鳥拍動翅膀飛翔數百英裡那樣產生的效果。她的詩歌更多依賴的是氛圍和暗示:她不是場景描寫大師,但卻是場景設置大師;這些場景往往是陰暗的。」(轉引自《露易絲·格麗克:生命的短暫與永恆》,作者:劉文,《名作欣賞》雜誌,2016年11月,第38頁—第39頁)

世界上詩人分兩種,一種能把詩句寫得非常優美,另一種能促使人去思考。一般情況下,人們更願將前者視為詩人。這源於對美的不同理解。

正如豐子愷先生曾抱怨的那樣:國人常把好看的,當成美的。

「好看的」經常是表象,它只能裝飾世界,「美的」則不同,它還承擔著點醒眾生、引導人們深入思考的責任。顯然,露易絲·格麗克屬於後一種詩人,她的詩寒氣逼人,逼著讀者去看真實的世界——我們總是想當然地把這個世界看成活人的世界,但我們的每句話、每個行為、每個觀念,其實都被死亡所耕耘。在死亡面前,愛是可靠的嗎?責任是可靠的嗎?承諾是可靠的嗎?如果都不是,那麼,什麼是可靠的?

只有孤獨。經歷孤獨,人才能走向光榮的絕望。

在一般人看來,孤獨是一種情緒,應受理性制約。但通過精神分析,露易絲·格麗克明白了,孤獨不是後天習得的,它來自本質——當人與環境分離時,孤獨便會出現,正因孤獨,人類脫離了動物界,也因孤獨,個體從群體中剝離出來。

不相信傳說中的一切,不相信文學虛構的一切,不相信那些必然。只有孤獨者,才能發現他人正在用意義操縱自己,才能主動抵抗其中誘惑,建立屬於自己的意義。

有趣的是,露易絲·格麗克雖是後一種詩人,可她作品的品質卻不亞於前一種詩人。她能把詩句寫得如此完美,正如她所說:「當我兒時讀莎士比亞的詩歌,或是後來讀布萊克、葉芝、濟慈和艾略特的時候,我並沒有被流放、成為邊民的感覺。我反而覺得這是我的語言的傳統,『我的』傳統。」

生命之物並非同等地

需要光。我們中有些人

製造我們自己的光:一片銀箔

像無人能走的小徑,一片淺淺的

銀的湖泊,在那些大楓樹下的黑暗裡。

但你已經知道這些。

就算讀不出其中的決絕、冰冷,它依然讓人愛不釋手。這大概就是露易絲·格麗克的魅力吧。

(文中所引詩句大多摘自柳向陽先生的譯作)

【作者簡介】

唐山,書評人,原北京晨報副刊部主任。

原標題:《露易絲·格麗克:她在安詳地描述死亡》

相關焦點

  • 露易絲·格麗克與魯迅
    2020年10月8日,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以她「坦率而不妥協」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評論家說:她的作品看上去堅定不移,帶著困惑和創傷的辛辣幽默。
  • 露易絲·格麗克:反映靈魂最深層的需要
    這是露易絲·格麗克的詩歌第一次以簡體中文的形式出現在中國讀者面前,她的詩歌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和令人驚奇的清澈,塑造的形象極其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3年,露易絲·格麗克憑藉詩集《野鳶尾》獲得普利茲詩歌獎,受到蔡天新教授的關注。1998年夏天,蔡天新教授在訪美期間與露易絲·格麗克通信,希望獲得她的授權,把她的詩歌收錄到他主編的《現代詩100首》中。
  • 露易絲·格麗克,一個讓生命破繭成蝶的女詩人
    在2020年10月8日,美國的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得了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給她的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出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從小收到過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到三歲就熟知希臘神話故事,並且隨著年齡增長,對繪畫和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曾野心勃勃地說:「從十多歲開始,我就希望成為一個詩人」。
  • 「在我苦難的盡頭有一扇門」說露易絲·格麗克,也說我們小鎮的詩人
    天冷了,劍橋的冬季風景銀裝素裹,天地河山,一片清純潔靜;想必今年的雪花仙子揮舞著衣袖,在空中飄飄灑灑地彈奏著優美的旋律時,露易絲·格麗克的內心一定是溫暖的。我和郝莉站在草坪上閒聊,原來她與露易絲·格麗克有過幾面之緣,並且喜歡她的詩歌。她說:「我喜歡露易絲詩歌中的陽剛之氣,那是一種力量。對,一種女人賦予女人的力量。」
  • 諾貝爾獎章頒發,在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家門外的花園裡
    :澎湃新聞 10月,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
  • 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
    中新社北京10月8日電 斯德哥爾摩消息:當地時間8日,瑞典學院宣布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獲得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時,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因為她那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具備樸素之美,讓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據諾貝爾官網資料顯示,露易絲·格麗克1968年以《頭生子》(Firstborn)聞名,很快被譽為美國當代文學最傑出的詩人之一。
  • 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國內曾經出版兩本詩集
    瑞典當地時間今天下午1點,前身為斯德哥爾摩股票交易大廈的諾貝爾博物館內,現任評審委員會主席Mats Malm面無表情以示莊重地啟門而出,徐徐念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名字: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露易絲·格麗克的作品在國內並不多見,世紀文景推出了她的兩本詩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圖說:露易絲·格麗克的兩本中文著作 網絡圖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7歲因厭食症輟學,開始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療,隨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詩歌小組學習。
  • 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 2020-10-09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諾貝爾文學獎,女人的天性是詩歌最真的發洩
    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原因是她充滿詩意的聲音,樸素的美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當她在集市的時候寫到:「她將縮回到戀愛中的女人都會進入的那個私人情感世界。而生活那裡,她將變得像一個失去影子的人,一個不在這世界上的人。」這就是露易絲·格麗克,從她的詩裡感覺到了女人的溫柔,同時又發現了男人的本性,這種自然的結合和樸素的描述,把生活帶入了詩裡,又讓詩飛出了生活。
  • 露易絲·格麗克的詩,讓人震驚於她的疼痛
    她的詩作大多是關於死、生、愛、性,而死亡居於核心。經常像是宣言或論斷,不容置疑。在第一本詩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棉口蛇之國》)從第一本詩集開始,死亡反覆出現,到 1990 年第五本詩集《阿勒山》,則幾乎是一本死亡之書。第六本詩集《野鳶尾》轉向抽象和存在意義上的有死性問題。此後的詩集,死亡相對減少,但仍然不絕如縷。
  • 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詩集曾由世紀文景出版
    10月8日,2020諾貝爾文學獎授予77歲的美國詩人路易絲格麗克。授獎詞稱:她精準的詩意語言所營造的樸素之美,讓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世紀文景2016年曾出版過格麗克的詩集《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的合金》。
  • 露易絲·格麗克,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我不會有任何朋友了」
    文 | 周元編輯 | 美齡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Glück),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1943年,露易絲·格麗克出生於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祖父早年移民到美國,此後開雜貨鋪謀生,生意做得還算有聲有色。幾個女兒都讀了大學,唯一的兒子也就是格麗克的父親,他有著寫作的夢想,憧憬著當個作家,但這條路走得並不順遂,於是改行投入商業,反而獲得了成功。
  • 詩人露易絲·格麗克領取今年諾獎後如是說:驚慌,光線太明亮了,聲勢...
    上面印著「露易絲·格麗克 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英文字樣,盒子下面就鑲嵌著以諾貝爾側面頭像為核心元素的金色諾獎獎牌。戴著口罩領取獎牌後露易絲·格麗克隨後發表了自己的獲獎感言。根據其作品中文版權方北京世紀文景文化提供的翻譯稿,可以看出即便是在領獎這樣的重大時刻,格麗克依然保持著冷靜和對詩歌的虔誠。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
    當地時間10月8日,瑞典文學院宣布,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ck)獲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露易絲·格麗克,美國當代女詩人,美國桂冠詩人(2003-2004)。格麗克於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10餘本詩集和1本詩隨筆集。她曾獲普立茲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各種詩歌獎項;2012年11月出版詩合集《詩1962-2012》。
  • 世紀文景兩年連中諾獎,新諾獎作家露易絲·格麗克詩作秒光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10月8日晚19時,瑞典學院公布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作家是美國桂冠詩人露易絲·格麗克。露易絲·格麗克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遍獲各種詩歌獎項,包括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自《阿勒山》開始,她的每部詩集都是精巧的織體,可作為一首長詩或一部組詩。從《阿勒山》和《野鳶尾》開始,格麗克成了「必讀的詩人」。
  • 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
    來源:鳳凰新聞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uck)鳳凰網文化訊 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瑞典當地時間13時),瑞典學院宣布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女詩人露易絲
  • 2020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演說
    2020年諾獎獲得者露易絲·格麗克在家中花園領取獎章證書北京時間今天凌晨,諾獎官網刊登了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的獲獎演說文本。許多年來,露易絲·格麗克在耶魯大學教授創意寫作,但除此之外她在出版和宣傳上儘量避免與公眾產生過多的交流,10月諾獎公布後,關於她究竟是否願意在線領取獎項、發表演說存在不確定性。如今,考慮到疫情並未緩解,今年的領獎與演講環節如預期所料以線上方式舉行,諾獎評委會已將獲獎證書與獎牌寄送給她,她也寫了一篇獲獎演說提交給評委會。獲獎證書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資料作品介紹
    北京時間昨晚7時,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獲獎理由為:「她充滿詩意的聲音,樸素的美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這是繼鮑勃·迪倫之後,時隔4年諾貝爾文學獎再次頒給了一名美國詩人。
  • 草堂讀詩|故事:露易絲·格麗克《時間》
    這是一首關於童年的詩,童年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美好的,但是露易絲·格麗克卻不相信曾經,不相信童年。對她來說,童年是黑暗、隱秘的。1943年4月,露易絲·格麗克出生於紐約,童年在長島度過。她的祖父母是來自匈牙利的猶太人,父親曾想成為作家,但卻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選擇了經商。露易絲·格麗克的母親擁有大學畢業文憑,這在當時是很罕見的。
  • 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諾貝爾文學獎,來讀讀她的詩吧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章咪佳 張瑾華 孫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13點,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uck)。露易絲·格麗克是美國當代女詩人,2003-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因為她那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具備樸素的美,讓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格麗克現居住在麻省劍橋,任教於耶魯大學,至今著有十二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證據與理論》(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