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文藝片的大神導演是枝裕和,為何這次畫風突變,去拍懸疑片?

2021-01-20 書影斑斕

原創 | 書影君

是枝裕和,是我比較欣賞的一位日本導演。

他的影片側重家庭題材,經常描寫家庭成員之間微妙細緻的情感關係。節奏舒緩、畫風淡雅、寓意深刻。代表作有《比海更深》《如父如子》《步履不停》等等。

2017年,是枝裕和導演一改風格,導演了一部懸疑片,因為是一部新嘗試類型的影片,所以該片在豆瓣上的評分呈現了兩極分化。

有的觀眾認為影片節奏緩慢拖沓,內容含糊不清,有失導演一貫水準;但有的觀眾卻驚喜地發現了該片較為深刻的含義,以及導演對於自我的勇敢突破。

這部影片,就是2018年3月底在國內上映的犯罪懸疑片《第三度嫌疑人》,豆瓣評分目前7.1分。

律師重盛朋章(福山雅治 飾)作為辯護人,為殺人嫌疑犯三隅高司(役所廣司 飾)進行辯護。

三隅在30年前曾經有過殺人前科,而這次他被指控殺死了解僱他的食品廠廠長山中,並且焚屍滅跡。

要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影片的深意,很是困難。

因為在幾乎全是人物對話的場景下,影片劇情隨著律師重盛與被告人三隅的對話,數次反轉。

到最後,不但令觀眾摸不著頭腦,就連劇中的主人公律師重盛,直到影片結尾,也沒有掌握事情的真相。

其實,我覺得,用一句國產影片《小龍人》中的歌詞,倒可以形象地概括整部影片中三隅的心理:我有許多的秘密,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刪繁就簡,用幾個關鍵詞概括整部影片:三次反轉+三個家庭+一個執念!

先說三次反轉。

三隅已經全部承認其殺人行為,因為犯罪動機可以影響法庭的量刑,所以律師重盛準備以搶劫殺人與殺人與盜竊兩個不同的犯罪動機為突破口進行辯護,以爭取將死刑判決減為無期。

正當重盛收集相關證據時,第一次反轉出現。

三隅自己對媒體透露了犯罪細節,聲稱是死者的妻子為了騙取保險金,而僱傭三隅殺死了食品廠老闆。

這樣,三隅犯罪的性質便發生了變化,由搶劫殺人變成了僱兇殺人,而三隅有可能都成不了主兇。

重盛一邊抱怨三隅,為何不早早向律師說明真相,一邊又開始調整調查方向,開始找死者山中的妻子調查。但對方並不承認有這些事情。

此時,反轉再次出現。

重盛在調查中,發現死者的女兒山中咲江(廣瀨鈴 飾)以前經常去找三隅,據鄰居反映兩人關係還很好。後來,咲江主動找到重盛,又訴說了三隅犯罪動機的另一個版本。

死者山中作為父親,曾經虐待強姦過自己的親生女兒咲江。而三隅作為山中的僱員,一直與咲江關係很好。他在得知真相後,替咲江報仇,殺掉了禽獸父親。

這個犯罪動機非同小可,若查證屬實,有可能進一步減輕三隅作為殺人犯的主觀惡性。咲江也同意在法庭上作證,說出真相。

觀眾以為,這應該就是案件的真相了。但反轉又一次來到。

當重盛再一次會見三隅時,三隅不但否認咲江說的話,而且一口咬定,自己根本沒有殺過人,死者山中根本就不是他殺的。

重盛此時,徹底糊塗了,也徹底抓狂了。他質問三隅,如果人不是他殺的,為何當初要一口承認。

三隅回答,他的第一個律師對他說過,檢察官也對他說過,只有認罪,才有可能免於死刑判決。

所謂案件的事實變得撲朔迷離。

有可能是三隅為了搶劫老闆山中而殺人。

有可能是山中的妻子僱傭三隅進行殺人。

還可能是三隅為了替咲江報仇所以殺了老闆。

也有可能人確實不是三隅所殺。

此刻,你該相信哪個事實呢?

三隅反問重盛:「作為律師,你相信你的委託人嗎?還是只相信那個有可能在法庭上打贏官司的所謂事實?」

重盛一時竟然語塞了。

多年的辦案經驗使他明白,所謂事實,在法律上並不是一件可以清晰定義的概念。

法律上,有所謂的客觀事實和法律事實兩種。

客觀事實指,三隅殺了人這個行為客觀存在。

而法律事實指,雖然法官、檢察官、律師,誰也沒有看見三隅到底有沒有殺人,但根據在案的證據,經過法定程序證明,人們可以確認一件他們沒有親眼見到的事情,即三隅殺人了。

作為檢察官,他只相信他指控的犯罪是事實嗎?

作為法官,為了在期限內審結案件,也只願意相信,檢察官和律師達成妥協後共同認可的事實嗎?

影片最大的看點在於,重盛在不斷接觸三隅的過程中,三隅本應是一個殺人犯的事實越來越模糊起來。

導演是枝裕和在觀眾見面會上曾坦承,役所廣司先生在扮演三隅這個角色的時候,並沒有明確的問及,劇中的三隅到底殺人還是沒有殺人。

這就意味著,役所廣司在演一個他自己也不了解的人,這就增加了影片謎一般的氣質。

再說三個家庭。

《第三度嫌疑人》雖然多了犯罪懸疑的外衣,但我感覺卻還像是枝裕和導演的一貫的影片風格,注重深刻描寫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只不過比以往單純的家庭片,因為有犯罪情節的加入,事實更加殘酷、內容更加思辨,含義也更加深刻。

重盛因為忙於工作,疏於家庭,不但離婚,而且女兒與他的關係淡漠。

三隅早年殺死了上門催討高利貸的人,導致被判刑30年。他的女兒三十年未見。這次三隅再次涉嫌殺人,重盛去北海道三隅的老家調查時,沒有見到三隅的女兒,卻聽到了她留給朋友的一句話,希望父親三隅去死。

死者食品廠老闆山中長期虐待性侵女兒咲江,而咲江的母親,卻對此視而不見,不敢吭氣。

三隅在咲江身上,找到了失去的親情,也將其視為自己盡父親責任的一個替代對象。

三個家庭,成員之間彼此情感疏離甚至深深傷害,沉重的親情,變異為冷漠甚至仇恨。這就是本片中家庭主題所展示出的狀態。

令人感覺到,是枝裕和導演,始終離不開家庭題材啊。

最後是一個執念。

30年前的那次殺人,三隅被法官輕判。法官認為三隅的犯罪行為,是當時日本經濟下滑、失業嚴重、高利貸盛行的社會原因造成的。

三隅對法官充滿感謝,卻也感嘆人生命運無常,自己的命時常掌握在他人手中。

他出獄後,在山中經營的食品廠打工。為了生存,不惜容忍老闆山中,用來源不明的麵粉加工食品的惡行,以沉默換取封口費。

三隅曾問律師重盛:「你覺得世界上,有沒有就不應該出生的人?」

這個問題,或許就是三隅自己的一個執念。

所謂「本不應該出生的人」也許是他對自己的評判。因為他沒有盡到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導致家庭破裂,女兒背負「殺人犯親人」的汙名生活幾十年。

也許是對食品廠老闆山中的評判。山中禽獸不如地強姦親生女兒,又沒有良心道德地製作劣質食品。

甚至是對山中妻子的評判。她面對自己女兒所遭遇的不幸,選擇了懦弱與麻木,根本不配成為一個母親。

真相如何,無人可知。

因為當庭翻供,法庭認為三隅沒有認罪悔罪的態度,主觀惡行大,於是下達了死刑判決。

這一刻,三隅仿佛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在他積極的努力下,終於得到了對自己的死刑判決。

重盛到最後,依然不知道三隅究竟有沒有殺人。觀眾也不知道。誰也不知道。

也許,就連三隅自己,也說不清了。

他只認為,該受懲罰的人,終於受到了懲罰。

至於這個人是誰,觀眾可以去猜。

正如重盛在律所與同事交流時,借用中國成語「盲人摸象」所做的比喻。我們每一個人都掌握了一部分事實,並深信這就是事實的全部。但,哪裡有什麼所謂的真正事實呢?

我們所深信的,不過是我們願意相信的那些罷了。

相關焦點

  • 毀一個文藝片女王,一部爛片就夠了,還是離國產懸疑片遠點吧
    很多人可能是通過《演員的誕生》才認識了她,其實喜歡文藝片的朋友,對她很熟悉,比較出名的作品有《盲山》、《推拿》等。在內地也有「文藝片女王」之稱。在很多演員明星博出位,參加綜藝炒作的今天,她好像一直都格外低調,一門心思地鑽研演技,在國外獲得了很多電影大獎。
  • 全程高能,反轉不斷,這部懸疑片真敢拍
    最近幾年,國內大銀幕每年都會出幾部爆款引進片。特別是,小語種懸疑犯罪片。從《調音師》為代表的印度懸疑片、到《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為代表的西班牙懸疑片,再到以《完美陌生人》為代表的義大利懸疑片,口碑和票房都在國內市場取得了不凡的成績。看慣了好萊塢大片的視覺「轟炸」, 通過小語種去體驗另一種文化,也別有一番風味的。
  • 是枝裕和的新片,是下一部《寄生蟲》?
    前段時間,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終於有了拍新作的消息。 在上一部作品《真相》拍了一部英語/法語的作品之後,是枝裕和這次依然沒有「回歸日語」,轉而挑戰韓語片,是枝裕和會成為「真·國際大導」嗎?
  • 這才是人生贏家,金棕櫚得主是枝裕和,由自己偶像侯孝賢陪玩九份
    是枝裕和與侯孝賢的緣分,源自1993年,當時29歲的電視臺紀錄片導演是枝裕和,到臺灣拍攝紀錄片《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與侯孝賢結緣。是枝裕和籌備自己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劇情長片《幻之光》,侯孝賢還把自己的老搭檔陳明章介紹給是枝裕和做配樂。  陳明章也參與了這次為侯導頒獎的豪華嘉賓之列。
  • 是枝裕和懸疑佳作第三度嫌疑人,探討複雜的人性,結局發人深省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無疑是一部經典佳作,提到是枝裕和大家都會想到的就是家庭和親情,因為這是他本人最擅長拍的東西,但是看到這部電影的片名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了另外的幾個關鍵詞,一個是『日式本格推理』一個是關於謊言與真相的探究,還有關於人性的解讀,懸疑的外殼包裹之下,導演用
  • 西川美和:是枝裕和,「導演的導演」
    西川美和:是枝裕和,「導演的導演」 2020-12-07 1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看日本家庭電影,別只知道是枝裕和,《東京物語》的導演實乃大師
    國內很多喜歡看文藝片的觀眾,對於溫情風格的日本電影一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的家庭片更是其中絕對要被提及的,《小偷家族》、《步履不停》等電影在國內也很受關注。事實上,講述細膩溫和的家庭日常、展現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電影,佔據日本電影很大一部分,而是枝裕和也只是其中晚輩。山田洋次、周防正行、溝口健二、木下惠介等一眾日本電影導演都是其中翹楚。
  • 我們為什麼都愛看懸疑片?
    前有《隱秘的角落》,後有《沉默的真相》,最近大熱的劇大多都是懸疑片。我們為什麼愛看懸疑片?或者說為什麼懸疑片總能吸引到人忍不住看下去呢? 而人類的基因中,都有「探索」的天性以及對未知的「好奇心」,懸疑片恰好滿足了這個需求。緊湊的節奏與伏筆,都在一步一步的挑起觀眾的好奇心,不斷的「陷入」劇中。
  • 《寄生蟲》《漢江怪物》導演奧斯卡之後,又要拍一部怪物片?
    前兩天奧斯卡,《寄生蟲》又怒刷了一波存在感,一部韓國片,不僅收穫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更是收穫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原創劇本三個重要獎項,按理說最佳影片一般都會頒給美國電影,而《寄生蟲》則創造了歷史,可謂讓世界再一次重新認識了韓國電影,給韓影掙夠了面子。
  • 《魔道祖師》畫風突變的公仔,為何羨羨如此黑?正面背後都好胖!
    《魔道祖師》畫風突變的公仔,為何羨羨如此黑?正面背後都好胖!魔道祖師的動畫官方,目前已經出過很多不同類型的正版周邊。價格高點的BJD,粘土人等,都是忘羨兩位男主的款式。汪嘰和羨羨的粘土娃娃都很可愛,很多粉絲都入手了,給他們拍各種美美的照片。後來官方還出過一款夷陵老祖的粘土人,也挺好看的。不過這些娃娃裡面,亂入了一個畫風突變的魏無羨QQ公仔。(本文為清風動漫獨家首發,請勿抄襲洗稿)汪嘰和羨羨的粘土娃娃,在當初推出的時候,就特別受歡迎。粘土人都是可動的款式,官方還給他們準備了各自的標誌性元素,比如天子笑,兔子,避塵,陳情等。
  • 他拍過400部電影,大多數都是爛片,卻依然在香港影壇屹立不倒
    一部電影的好壞,不僅看票房,也要看口碑,影片質量裡,跟演員有關的是演技和顏值,特效道具和劇情,那都是導演的事情,奧斯卡小金人裡也有最佳導演獎,有很多人覺得如果一位導演的作品中,燈光美學、服裝美學、劇情引人深思,或者劇情燒腦、場面刺激,那才叫好導演。
  • 李安x是枝裕和,賈樟柯x霍猛,華語大師們在柏林電影節聊了什麼
    對於臺灣第二代導演來說,他們幾乎是被日本電影滋養長大的。相比於美國當時主流的西部風,日本電影更加富有東方韻味。不僅是表面上的劇情或人物,還有視聽元素背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把善和悲放在一起,可以讓你更好地去理解悲」,李安認為慈悲是日本電影中最強大的內核,這個內核讓它擁有了獨特於其他文化的魅力。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及觀影方法
    01、早在《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的電影藝術風格就已形成:用紀錄片中長鏡頭的手法記錄痛苦與歡喜,展現最真實的人性與生活從1995年處女座《幻之光》開始,完成《下一站,天國》、《距離》這早期三部曲,是枝裕和就已經有了不小的名氣,但是真正被世人認知到這位日本新時代導演的還是2004年拍完《無人知曉》之後,這部電影也標誌著是枝裕和電影獨特風格的形成
  • 在看完11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後,我為他找到了4個關鍵詞
    甚至在《小偷家族》公映前的上海電影節展映,還流傳出了「小偷家族一張票,上海內環一套房」的說法,雖然是段子,足見是枝裕和導演在國內影迷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非常高。71屆坎城電影節是枝裕和憑《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是枝裕和的作品我看過11部,應該是日本導演裡我看的最多的了。在其中總能感覺到那種平淡生活中流轉的溫柔。
  • 是枝裕和:依然溫柔注視著普通人的生活
    很多人還對《小偷家族》在拿下坎城金棕櫚大獎之後第一時間來到上海記憶猶新,今年,他除了帶來自己的第15部長片《真相》之外,還將在電影節期間開辦大師班。  是枝裕和的作品,上承成瀨巳喜男,下啟西川美和,是當代日本影壇的重要一支。他讓觀眾看到,比起邏輯嚴密、環環相扣的故事,根植於日常生活的細節,才具有更厚重的力量。
  • 你拍好電影就行,雜事我來
    大多觀眾對黃建新的記憶是《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導演。最近幾年,他的身份更多是監製、製片,很多年輕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都是黃建新找來投資。他的工作,是幫助導演們處理掉「拍電影外的一切雜事」。上月,黃建新出席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擔任創投主評審。他閱讀了大量電影新人的處女作長片劇本,和他們對話,給出自己的建議。他形容年輕導演群體是繽紛多元的。
  • 「深度」150萬獎金背後:海南電影節創投惹爭議,誰為文藝片的困境...
    這次他來參加創投的訴求主要是認識一些新朋友,運氣好的話,他還希望跟一些導師前輩深入溝通,了解一下他們在創作上的困惑以及解決方式。在20多位導演中,葉謙是幸運的那個,他的新項目《神明都在看》獲得了50萬的三亞關注大獎。此前他的第一部長片《番薯澆米》已經在院線上映,這次他帶著新項目來海南亮相,更多是想讓大家知道自己的第二部作品已經啟動了。
  • 你拍好電影就行,雜事我來|專訪黃建新
    大多觀眾對黃建新的記憶是《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導演。最近幾年,他的身份更多是監製、製片,很多年輕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都是黃建新找來投資。他的工作,是幫助導演們處理掉「拍電影外的一切雜事」。上月,黃建新出席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擔任創投主評審。他閱讀了大量電影新人的處女作長片劇本,和他們對話,給出自己的建議。
  • 談到文藝片的困境,阿年有點傷感
    阿年是湖州德清新市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當晚,遇到多年不見的好友,阿年自然很高興,不過高興之餘還是有點感傷,畢竟這是《拿摩一等》首輪放映在國內的最後一場。  阿年是上世紀90年代引領都市電影的標杆式先鋒導演,拍出了《感光時代》等一系列契合時代節奏的優秀影片。
  • 《時光機》有關垃圾分類的公益片,應該找這部電影的導演拍
    打開了豆瓣的介紹,結果,完全和我對他名字的第一印象一點都不符,還來了個180度的大反轉,根據介紹來看,這完全就是一部簡單的講述人性的文藝片。整部影片都在將丟東西的故事,垃圾分類的公益片要是找這部電影的導演拍,一定很少人隨便丟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