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講,撥通他的電話,是此次疫情爆發後,記者第一次感到離武漢這般「近」……
2月8日,是元宵節,也是張德雋和他40多位留守武漢的員工們持續奮戰的第14天。
除了大家在體力上早已進入疲勞期,令張德雋感到更棘手的問題,是年前儲備的食材原料已所剩無幾。
儘管竭力在克制,但電話那頭的張德雋還是哽咽了。數秒後,他迅速調整,回歸到面臨的現實問題上。
對老一輩的武漢人來說,「四季美」是個特別的存在。2019年,四季美湯包製作技藝入選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張德雋是武漢四季美飲食責任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從1月26日起,他和員工們就加入了抗疫一線的戰鬥,無償為武漢數家醫院提供湯包、燒麥。
1月30日,12名業務和體力均表現突出的員工經過「請戰」和「選拔」,扛著設備和原料連夜奔赴「火神山」建設工地。
艱難穿越:5萬湯包赴「戰場」
1月27日,張德雋接到了一通來自好友的求助電話,此人是牽頭建設火神山醫院的中建三局相關項目的負責人。
面對工地建設者人數的不斷增加,工地食堂的產能告急,為了保證為連續施工的工人們提供熱乎的餐食,好友來電正是求助他為支援火神山工地的供餐想想辦法。
張德雋當即就答應了會去支援,儘管他也不確定疫情當前,是否能召集到願意去幫忙的員工。
沒想到的是,招募的消息在留守武漢的員工微信群裡發出不到10分鐘,就有30幾個人主動「請戰」。
報名截圖
送湯包到火神山工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月27日當天,張德雋曾派人去探過一次路,去往火神山醫院工地的道路有兩層警戒線,在距離工地5公裡的地方實施了交通管制,道路上停滿了供給工地建設施工的貨車。
要進入工地需要徒步走一個多小時。終於,在1月30日夜裡,餐點和員工悉數抵達火神山工地。
火神山醫院的建設24小時不停工,為了讓工人師傅們吃上一口熱乎的,員工們原本計劃著分成三組,每天三班倒。然而,真到了現場,每個人似乎都不受控制地同步至「火神山」節奏——顧不上休息。
2月2日,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使用。4天的時間裡,「四季美」為建設者們免費供應了5萬個湯包。
「他們每人每天最低工作時長也得有18個小時,做完宵夜常常已是晚上12點,而凌晨3點又要起來做早飯。但更辛苦的,還是建設工人們。」
為了火神山的奮戰
賣房:拋財舍業守家園
當12名赴火神山的「突擊隊員」圓滿完成任務歸來時,張德雋在微信中給每個人轉了3000塊錢的獎金。
「他們沒要,還『批評』了我。」
「多年以後,當我回想起往事,會為今天的自己感到驕傲。」員工李露露回復他。
「不計報酬、不計生死,發請戰書的那一刻我就是這麼想的。」張德雋至今仍一字一句記得員工程穎的話。
員工的態度
截至目前,在全體留守武漢的「四季美」員工的不懈努力下,他們已經為戰疫無償供應了價值100萬元的餐點。如果不是這次疫情來襲,「四季美」春節期間的銷售額可以達到六七百萬元。
前兩天,張德雋將自己的一套房子掛到了網上出售。顯然,他已經做好了帶領夥伴們「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
鉚起:湯包砌起靈魂堅「牆」
其實,除了快速應援火神山醫院供餐的12人突擊隊,「四季美」其他留守的員工也在以每天連續工作八九個小時的滿負荷工作著,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包括武漢協和醫院等10家醫院的醫護工作者們,能夠吃上可口的燒麥、湯包。
截至2月8日,國家及各省市已派遣了99支醫療隊9277人支援武漢,武漢當地的醫護工作者們也都在一線不懈努力著。
的確,我們要向那些堅守著生死防線的醫護工作者們致敬,是他們用身驅和勇氣在與病魔戰鬥,他們是真正的英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像張德雋和他的團隊這樣默默貢獻力量的武漢人,他們生於斯長於斯,面對疫情同樣做到了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目前我們已經累計製作了25萬個包子,預計還能夠供應一兩天。」
張德雋眼下最期待的,是政府能夠正式給予他們一個授權,可以讓他們的員工能名正言順的集中生產;還有就是幫忙解決原料採購和餐點運輸的車輛通行許可。
在目前的情況下,要保證正常生產和供應,這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結 語
他們只是眾多守土有責的武漢人中的一小部分,是阻擊疫情第一線「戰士們」的縮影,也是眾多「逆行人」中的一員。除了非遺包子,還有雲南香蕉、河南大蔥……食材被源源不斷地輸送至湖北。
一個個孤立的事件背後,我們看到了平凡小人物在關鍵時刻煥發出的強大的正能量。
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中華文化之所以五千年延續不息,也許就是因為這一個個平凡的壯舉,連點成線,連線成面,最終匯聚成這洶湧澎湃的洪荒偉力。
新冠襲來,大疫面前,那些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戰士們、那些唱著義勇軍進行曲與病毒搏擊的武漢人,煥發出的正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奮鬥不息的時代精神。
我們希望為他們的善行接力,希望正義力量能夠打破網絡中「火不過」3天的「鐵律」,讓四季美和更多像四季美這樣的「逆行人」成為網絡平臺上持續聚光的焦點。
記者手記
這一次的電話採訪,緣起於看到《長江日報》對張德雋他們支援火神山工地的一則報導,作為非遺領域的一名跑口記者,他們的故事讓我在敬佩的同時感到很振奮。儘管他們是大股支援抗疫一線力量中,很不起眼的一小支,但卻體現了心系疫情的非遺人的一種擔當。(採寫 記者 王學思)
圖文來源:文旅中國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