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之十二地支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第三講:寅
今天,我們依然講兩個話題:
第一個:研究「小學」的大師黃侃。
第二個:解讀十二地支的第三位:寅。
第一個話題:「小學」大師黃侃,以及他與胡適之間的趣事。
傳統的國學文化,分「小學」 和「大學」兩大類。「小學」的內容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
「小學」的內容,是打開中國文化大門的鑰匙。所以我們應當將這些內容重新撿拾起來,加以弘揚,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在文化領域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近代研究「小學」最有名的人士是黃侃先生,他是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學生。
黃侃先生在經學、文學、哲學等多個方面都造詣頗深,尤其在傳統"小學"的音韻、文字、訓詁方面更有卓越成就。
人們將他與章太炎、劉師培並稱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是"乾嘉(指清朝乾隆和嘉慶年間)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
他主張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研究應以《說文解字》和《廣韻》 兩書為基礎,他特別重視「小學」內容的系統性和條理性,強調從形、音、義三者的關係中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學,以音韻貫穿文字和訓詁。廣老師自己也很贊同黃侃先生的這個理念,並處於實踐當中。
他曾發願50歲以後再寫書,可惜的是在他50歲生日剛到的時候就不幸早死。
他在北大講課的時候,經常在講到一個最要緊的地方時就說:「這裡有個秘密,專靠北大的這點薪水,我還不能講給你們聽,你們要想我講,就得另外請我吃飯。」這也是一種調侃吧!
他與辜鴻銘、劉師培並稱為「北大三怪傑」。
可惜的是,黃凱先生沒留下自己的專著,他只批註了《十三經》、《文心雕龍》等文獻,他的弟子,根據他的講述提綱,還有隨筆整理了一些他的論述。
第二個話題:解讀十二地支的第三位:寅。
「寅」,本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就像一支箭。箭在古代念作「矢」。演變到了「金文」的字形時,左右就多了兩隻手,表示用雙手捧著箭,叫做「奉矢」,表示恭敬的意思。
到了小篆,這個「箭頭」就變成了一個「寶蓋兒」,變成了一個房子,這就完全失去了原來「雙手奉矢」表示尊敬的這個意思。
那麼如果我們根據小篆的字形來解字,它的意思可能就跑偏了,離造字的本意就遠了。所以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
「髕也。正月,陽氣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彊,象宀不達。」
這很費解,我們暫不作多解釋,因為這裡有時代的原因,許慎也是被誤導了的。
段玉裁注:「髕,字之誤也,當作濥。」意思是說,許慎註解中的這個「髕」字是個錯別字,應當寫成「濥」。
總而言之,我們只要記住:「寅」字是象形字,據甲骨文考證為矢形,小篆訛變,本義表示恭敬就可以啦。既然「寅」字的本意是指雙手捧著箭,箭的方向一定要向前射出,箭要射出去才有意義,所以它就有「射進」、「前進」、「演進」的意思,
比如這個「演」字,它就是一個「寅」加上「三點水」就是指水向前進的意思。比如「演繹」,就是指表達出來,像箭一樣射出去了。
《爾雅》裡講:寅,敬也。這就和前面講的甲骨文的原意「恭敬」對應上了。
另外我們經常看到「寅吃卯糧」這個詞,是因為農曆以「幹支」紀年, 「寅」是地支的第三位,「卯」是地支的第四位「寅年」就吃了「卯年」的糧,用來比喻入不敷出,青黃不接的意思。
「寅」字被用於地支的專用字,這是「假借」的一種用法,怎麼樣假借的呢?
我們把「寅」當成一個會意字來拆解。上面是一個寶蓋頭,可以代表廣義上的宇宙(宇宙二字,都是寶蓋頭);底下是一個「黃」字去掉上面的草字頭。
《千字文》開篇第一句就講:「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這一句可以換一種讀法,叫:「天玄地黃,宇洪宙荒。」從這個角度來解,「寅」字是天地的結合體,把天看成一、地看成二,那麼「寅」便是「三」。所以把「寅」放在了地支的第三位。
我們前面的兩講說了,子時指深夜11點-1點,丑時指深夜1點-3點,那麼以此類推,寅時就是指3點-5點。在一年裡邊,它又指陰曆的正月。因為「子」是從十一月開始計算的。
在十二生肖裡,寅配虎。唐伯虎,因為他生於寅年寅月寅時,故取名「唐寅」,因為他又是長子,寅為虎,故又取字「伯虎」。(伯仲叔季,分別代表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在五行裡,寅屬木,在東方。《西遊記》中說:「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這說明此時是黎明前最黑暗的那段時光,到了下個「卯時」太陽就從東方升起了,所以「寅」也在東方,在東方則屬木了。古人還有個詞叫「點卯」這個我們留在下一講裡細說。
關於「寅」字就講這麼多,不足之處歡迎大家來補充。
希望通過此講,能讓大家更了解漢字中蘊藏的奧秘,更喜歡漢字。歡迎大家點讚、轉發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