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子這幾年的戰爭大片拍了不少,質量也是個頂個的優秀。
不管是《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潘菲洛夫28勇士》還是《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都有著與好萊塢大片不同的風格質感。
《潘菲洛夫28勇士》
而這也是深受老祖宗蘇聯影響的結果。
從1941年到1945年,5年的抗戰時間,大量的經典戰役,史詩故事,英雄人物,為今天的俄國電影人留下了取之不盡的素材源泉。
當然,其中就包括了我們今天的主角——T-34坦克。
圍剿與反殺
俄羅斯人真的太喜歡坦克了。
眾多的俄國坦克片
他們拍了比全世界其他國家加起來還多的坦克主題電影。
以至於完全可以將「坦克片」劃分為一種單獨的類型。
在二戰期間,蘇德雙方共投入了數十萬輛的坦克衝鋒陷陣,捉對廝殺。
庫爾斯克戰役的殘骸
同時也根據不斷升級的戰場狀況,改良自己的坦克,這不僅是一場面對面的戰爭,更是一次背靠背的技術競賽。
而這部2019年上映的俄國電影《獵殺T-34》,就完美的還原了這段歷史。
1941年的冬天,故事開始。
1941年底莫斯科戰役
德國閃電戰突襲蘇聯,直逼莫斯科。剛從坦克學校畢業的少尉尼古拉,被派往戰場執行「自殺式」的任務。
男主臨危受命
在以一敵六的情況下,他駕駛著傳奇坦克T-34,奇蹟般地擊毀了德軍耶格爾上校的小隊,但自己卻遭到俘虜。
電影開篇的第一場戰役,打的很過癮。
德軍主力為Ⅲ號坦克、Ⅳ號坦克和Ⅱ號山貓。
德軍機械化步坦協同
此刻的Ⅳ號坦克依舊是反步兵坦克,還沒能成為可以代替Ⅲ號的裝甲軍團主力。
而蘇軍這邊尼古拉駕駛的T-34-76,卻是當時德軍最大的困擾。
其76毫米主炮可以輕易打穿任何德軍90度垂直軋鋼坦克的正面。而自身的斜面裝甲又可以輕鬆抵擋Ⅲ號50毫米炮的攻擊。
無法擊穿的T-34
因此,電影開頭這段序幕明顯是對t34坦克的致敬,也讓觀眾看到了這輛二戰「神車」的威力。
可即便如此,T-34-76的缺陷依然明顯:
據蘇聯老兵回憶,T-34隻要一開炮,除了炮手車長,其他的乘員全部跑到坦克外透氣了。
狹小悶熱的空間
且在設計上,T-34-76的炮塔狹窄且觀察口設計簡陋,主觀察鏡只能看到正前方,車長艙門也不利於探頭觀察四周。所以蘇聯坦克兵總要在近乎瞎子的狀態下作戰,白白浪費了許多士兵的生命。
第一場戰鬥,誠意滿滿,大量的炮彈爆炸慢鏡頭特效十分過癮。
場面調度和對戰雙方關係十分清楚,即便是非軍迷也能很輕鬆的觀影
300公裡逃亡
被俘的尼古拉到了德軍基地,在3年的囚牢之中,他寧死不屈,還7次嘗試越獄。
男主被俘
這裡的人物原型來自於一位叫Michael Devyataev的蘇聯傳奇飛行員,他駕駛著一架德軍轟炸機逃出生天。電影裡把轟炸機換成坦克,並無不合理之處。
直到二戰末期,德軍在東線戰場上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逐漸乏力,想要快速訓練出一批優秀的坦克兵。
為首的德軍軍官耶格爾想了個法子。
他準備讓男主一行人駕駛著德軍繳獲來的T-34-85坦克,不給一枚炮彈,作為德軍訓練的活靶子。
T-34-85
男主尼古拉集結了一批同樣被俘的蘇聯坦克老兵,他們想辦法藏了6枚炮彈,並準備在訓練時逃跑,穿越300公裡回到捷克。
於是就開始了本片的第二次戰鬥。
主角駕駛的是T-34-76的升級型號T-34-85。對手則是豹式G型坦克,而且配備了相當先進的車載夜視儀。
當時的這兩輛車,應該都算得上是蘇德雙方最好的坦克。
先說說黑豹G:
研發於1944年3月的黑豹G,是黑豹系列中產量最多的型號。其優秀的作戰能力更是被很多軍迷稱為二戰最好的中型坦克。G型採用了新設計的頂部車體艙口、車體側面更加垂直、其火炮防盾也是新設計的。
而男主這邊的T-34-85呢?
雖然同樣是蘇軍的得意之作,但相比黑豹,就差了不少。
據戰後實彈測試,黑豹的火力和裝甲都明顯優於T-34-85,唯一劣勢的,只有稍稍不足
G型的黑豹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擊穿T-34-85的前裝甲,而後者卻要在500米的距離上才能擊穿豹的前裝甲。
那要這麼說,T-34不是毫無勝算可言?事實並非如此。
結合電影與現實來分析:
1944年的德軍坦克部隊精銳已經消耗殆盡,東線戰場的502重坦營更是在1945年1-2月虎豹幾乎全部報銷。
也就是說,德軍的車組成員經驗嚴重不足,都是一群新兵蛋子,很難以和這群經驗豐富蘇聯老兵對抗。
態度與真實
尼古拉一車人在德軍基地的訓練場大鬧一番之後揚長而去,300公裡的路途漫漫,自然難題也不少。
在經歷了幾次阻截之後,他們的物資匱乏,缺少燃油,也沒有炮彈。
不得不與追來的宿敵耶格爾決一死戰。
橋上的決戰
從夜晚小鎮的巷戰到黎明之橋的對決,驚心動魄,一氣呵成。
最後壞人必死的大團圓結局,也當是這種類型片喜聞樂見的結束方式。
整部電影下來,毫無尿點,對真實作戰場景的還原,毛子做的確實用心。
打個比方:
電影開始的一段戰役中,耶格爾率領的坦克小隊清一色以Ⅲ號坦克為主,輔以Ⅱ號坦克和251半履帶運兵車。從技術層面說,主角的t-34-76可以輕鬆擊穿對方,但是Ⅲ號坦克想要擊毀t34就需要一定經驗。片中Ⅲ號坦克兩次射擊跳彈和卡彈都是因為打在傾斜裝甲上,50毫米火炮的穿深在這種新型裝甲面前已經非常雞肋。
除此之外,電影還採用了大量的實車作為拍攝對象,把T-34-85在內的一堆古董車從博物館拉了出來。
而在電影整體的態度方面,更是值得令人思考。
在大多數好萊塢電影中,反派往往都是十分邪惡的化身,它會極力避免觀眾與他們產生共情。
但《獵殺T-34》卻十分坦蕩,它毫不掩飾地表現德軍的一切,既有冷酷殘暴的一面,也或多或少的流露出可愛或可敬。
在結尾的決戰中有這樣一幕:
德軍的黑豹即將掉落橋下,耶格爾爬出座艙,主動伸出了手。當主角以為這是要讓自己拉他一把的時候,對方用動作拒絕了幫助,他只是重重地握了一下主角的手,然後和自己的座駕一同墜入河水。
這裡充分體現了俄羅斯人的態度:
沒錯,我們是敵人,但是我並不恨他們,我用勝利得到了尊重,我也尊重我的對手。
本片的主角們從來不會大聲咆哮或辱罵來表達觀點,他們總是昂首挺胸地凝視著敵人。
導演也不需要通過安排貶低德軍的場景來彰顯自己的偉大。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主角們過分神話的運氣。
反觀國人的心態,我們明明是戰勝國,且和平了這麼多年,可我們卻從未自信起來過。
無論電影還是電視劇,都仿佛在強行說服自己:「我們確實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