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長:準備好了嗎,孩子們?
孩子:是的,船長。
船長:太小聲咯。
孩子:是的!船長!
船長:哦哦哦~~~,是誰住在深海的大鳳梨裡?
孩子:海綿寶寶!
《海綿寶寶》一直是我獨處時的「背景音樂」。打開電視播放《海綿寶寶》,幼稚的聲音和高分貝的歡笑傳遍整個屋子,會讓我的心情特別好。即便是一個人待著,也不會感到孤寂。
《紐約時報》的編輯梅爾曼評價:這是電視上所曾出現的最有魅力的卡通,它有著乾淨單純的快樂,集合成人的幽默和兒童的純真。
《海綿寶寶》是美國出品的動畫,表現風格、劇情和語言表達都帶有鮮明的美國文化特點,學過英語的人能品味出美式幽默感。
海綿寶寶之父史蒂芬·海倫伯格說過,這部動畫沒想著要教育誰什麼道理。但它整體上傳遞出來的思想內涵,仍是向著純真和善良。在美式幽默下,以反諷的藝術形式,表達對純真的偏愛,和對世故的嘲諷。
反諷,是一種表裡不一的表達方式,基本內涵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言非所指」,字面意義與隱含意義的悖謬。
美國佩斯大學的羅伯特迪亞尼教授,將反諷在敘事作品中的表現分為三種:「作品的語言、作品的事件和作者的觀點。而這種反諷藝術的表現手法可以分為:語言反諷、情境反諷和戲劇性反諷。」
反諷的表達在《海綿寶寶》中處處可見,本文將從語言反諷、情境反諷和戲劇性反諷三個方面,解讀《海綿寶寶》表現出來的幽默和治癒,帶你領略經典卡通的獨特魅力。
初中語文課本裡,我們鑑賞過魯迅的名篇《孔乙己》,有一片段孔乙己偷書被抓,他的這段話很經典,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我們知道偷和竊就是一個意思,孔乙己的狡辯是為了維護可憐的自尊心。這裡諷刺了舊時代知識分子的自命清高和迂腐不堪。
比奇堡海灘上的每個人(魚)都是反諷愛好者。章魚哥個性冷淡,喜歡獨處。每當海綿寶寶興衝衝地邀請他一起玩,章魚哥會假裝一臉興奮地說,這可太有意思了,我都快等不及了。
其實,他完全沒有興趣,他只是順著海綿寶寶的話往下說,以此嘲諷他的幼稚和傻氣。從反諷的語言,可以看出章魚哥的刻薄和冷漠,這也是他不受歡迎的原因。
章魚哥對顧客也很刻薄,他說歡迎下次再來的時候,會加上一句,「在我休息的時候」。因為他討厭上班,和我們一樣有「周一綜合症」。嘴上說著「歡迎」,其實,內心巴不得顧客永遠不要再來光顧。
荷蘭敘事學家米克認為,虛假語言的運用,現在它是修辭學裡的一種辭格--以反諷性褒揚予以責備,或者以反諷性的責備予以褒揚。
派大星這個角色又笨又懶,什麼事都不做好。有一次,他看見海綿寶寶家裡有很多榮譽獎盃,非常希望自己也能獲一個。於是,他學海綿寶寶認真工作,結果把事情都搞一團糟。最後派大星還是收到獎盃了,上面寫著:「比所有人都懶,什麼事都不做」獎,頒給派大星。
海綿寶寶問他接下來要幹什麼,派大星說:我要保衛我的名譽。說完,跑到石頭下面睡覺了。旁白飄來一句:比奇堡海灘每一塊石頭下面,你都能發現優秀。懶惰與優秀,大概在動畫世界才能畫上等號,「名譽、優秀和獎盃」是褒義詞,在這裡是貶義的實質,用反諷性褒揚來責備派大星的懶惰。
「相反日」這一集把反諷用到了極致。章魚哥計劃出售自己房子,為了讓平時吵鬧的海綿寶寶安靜下來,他編造了「相反日」:在這一天,人們要做和平時相反的事。每次章魚哥發火,海綿寶寶都把它當成一種恭維。
章魚哥說,你是歷史上最差的鄰居。海綿寶寶開心極了,因為章魚哥從沒這樣「稱讚」過他。最後,章魚哥的計劃還是被海綿寶寶攪黃了,他又氣又恨。而海綿寶寶卻因為「相反日」,收穫了幸福有愛的一天。天真的人總是能贏,哪怕在「相反日」。
作家餘華的代表作《活著》,小說的內容寫的是「死」,而標題卻取作「活著」,這是期望與現實最大、最全面的反諷,表現人們向死而生的生存韌勁兒。
羅伯特迪亞尼將情景反諷稱之為命運反諷:「表象與現實之間的反差,同時也可以敘事作品中的一個人物希望某件事會發生,但結果卻發生了相反的事情。
海綿寶寶性格純真,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一腔熱血也常常辦壞了事兒。有一次,輪到他擔任街道巡查員遇到交通堵塞,一通瞎指揮後滿意而歸。事實上,城市交通在他的指揮下,一片狼藉,汽船連連追尾。這一天,由於膨脹的責任感,他辦壞了好多事,導致自己被當成壞蛋通緝,居然還幫著警抓「自己」。
觀眾以觀察者的角度看全局,而動畫中的人物分別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局部:1.海綿寶寶以為自己是盡職盡責的巡查員,2.街道居民們被瘋子騷擾,3.警察抓瘋子 4.海綿寶寶和派大星一起抓瘋子。正如D .C米克在《論反諷》中說,這個觀察者站在高處,縱覽事件全局,也許事件的每個部分十分正常,但觀察者的位置能看到局部與局部相互配合所產生的荒謬結果。
視角反諷在這部動畫中頻繁出現,大多數從海綿寶寶的視角,引發各種各樣的囧事。因為這個角色的特點之一就是純真,他活在自己的世界,做事以自我為中心,魯莽不計後果。但海綿寶寶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善良熱情,以助人為樂,只是少了些許分寸感。
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多以戲劇性反諷構建悲劇色彩,《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自殺前,不知道朱麗葉假死;《俄狄浦斯王》殺父娶母前,不知道他們是自己的父母,觀眾與角色之間的信息差會形成戲劇性反諷。有時候,觀眾恨不得跳進電視,把誤會告訴他們。
比如」爆炸死亡派「這集,章魚哥買了一個熱乎乎的派,送給海綿寶寶當做禮物。後來,章魚哥發現這個派竟然會爆炸,而海綿寶寶已經把它吃掉了,他即將被會肚子裡的派炸成碎片。章魚哥特別自責,在海綿寶寶人生的最後幾小時裡,幫助他完成了願望清單。
直到最後一刻,觀眾才得到,海綿寶寶沒有吃掉「爆炸派」,他藏起來等著和章魚哥一起分享。這一集,章魚哥和海綿寶寶,是美國評論家布斯所說的「不可靠的敘述者」,他們對已知信息做出錯誤的判斷,「誤導」觀眾,直到真相露出水面。
這部動畫經常以期望與現實之差的戲劇性,來表現對天真的偏愛和對勢利的嘲諷。比如,章魚哥花大價錢買的高貴血統的蝸牛,在比賽中輸給了一塊石頭。海綿寶寶隨手畫的一幅畫,就讓自稱藝術家的章魚哥自慚形穢。章魚哥嫌棄海綿寶寶的遊戲太幼稚,卻次次逃不過「真香定律」。
《海綿寶寶》成為「老少皆宜」的經典動畫,離不開反諷的風格表現,用互相矛盾的表達邏輯,打造期望差,給觀眾帶來感官滿足。利用反諷把意欲表現的主題,揉進有戲劇性的劇情裡,既能讓小孩喜歡豐富曲折的小故事,也能讓大人思考反諷之下的內涵表現。
在長達186集的合集,《海綿寶寶》反諷了很多主題:「價值連城的帽子」反諷貪婪;「頭號粉絲」反諷偶像經濟;「留言板版」反諷大眾輿論;「破褲子」反諷取悅型人格;「廣告明星」反諷驕傲和自大,等等。
甚至,幼稚的對白也暗藏哲學邏輯,當海綿寶寶問,為什麼要小雞要過馬路,派大星回答,因為小雞要到對面去。雖然派大星的答案沒有邏輯問題,卻實際意義,他只給出了形式上的答案。
《海綿寶寶》是一部寶藏動畫,它用純真和善良撫慰柔軟的心,同時還不忘提醒你:保有一份維護「天真」勇氣,不要落入「成年人」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