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步伐臨近,各類考試也將「如約而至」。相信每每考試前,老師總會提醒同學們備好2B鉛筆。鉛筆這一龐大的家族是如何發展起來的?2B鉛筆又是如何脫穎而出成為考試答題的「香餑餑」?今天螺螄君為大家探尋鉛筆這一神秘家族的發展史……
眾所周知,鉛筆芯裡實際上並不含鉛,它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然而翻開鉛筆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早期的書寫工具與金屬還頗有淵源……
早在古羅馬時期,抄錄員使用細金屬杆(含鉛)在紙莎草紙(早期紙張)上留下一個個簡潔但可讀的標記。這種金屬筆在拉丁語中被稱為「penicillus」(意思為小尾巴,後英語稱為「pencil」)。
14世紀,荷蘭人將金屬鉛安上木柄,用以在牧羊及草紙上做標記,取名鉛筆。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提及現代鉛筆的淵源,不得不從一場暴風雨談起……
1564年的一個晚上,英國的博羅代爾(Borrowdale)地區遭遇罕見的暴風雨襲擊。狂風把一棵棵巨大的橡樹連根拔起。暴風雨停後,人們驚奇地發現在樹根下有一種黑色的固體礦物質。
人們還發現,這種礦石可以畫出黑色痕跡。當地的牧羊人開始用這種東西在羊身上做標記以便辨認。後來他們又把它切成小棍條賣予當地商人,以便商人在裝貨的筐簍上做記號。此後,城裡的工匠把它磨成細棒狀沿街出售,並稱之為「標記石」。為了獲得穩定的原料來源,城市裡的工匠們還聯合買下了博羅代爾的礦山,並將該原料取名為「博羅代爾礦」。
由於當時化學尚未發展完善成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誤認為這種礦石是金屬鉛的分支,因而將其製作的筆稱為「鉛筆」。當然這種「鉛筆」的缺陷在於易折斷且易使人們的手染上其顏色。為此當地人們就用細繩子把「鉛筆」纏繞起來,隨寫隨解。後來,石墨被插入挖空的木棍中,木質「鉛筆」由此誕生。
在石墨發現後數個世紀裡,英格蘭始終壟斷著鉛筆的生產。早期的鉛筆多採用手工作坊生產,產量及穩定性比較有限。直到17世紀,這種情況在歐洲大陸發生了改變。
1660年,德國人施德樓(Staedtler)發明了以石墨做筆芯的鉛筆,打破英國在該行業的壟斷。在此後很長一段時期內,「施德樓」一直成為德制鉛筆的一張名片。18世紀時德國已形成專門生產鉛筆的作坊。
1761年,德國紐倫堡一家工廠主人卡斯特發明了筆芯嵌入木條技術並形成了簡單的生產線。鉛筆行業由此走上機器生產之路。1841年,卡斯特之孫洛塞使用輥軋技術製成六角形筆桿,這種生產技術直至現在仍被使用。至19世紀40年代,施德樓公司已經能製造出63種大小、型號、功能各異的鉛筆。這一時期在施德樓、藝雅和其他公司的推動下,一個活躍的鉛筆行業在工業革命中得以持續發展。
截止至18世紀末,世界上只有英、德兩國能生產鉛筆。拿破崙戰爭後,英、德兩國切斷了對法國鉛筆的供應。這對於彼時尚依賴繪製圖紙作戰的軍隊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
為擺脫英、德控制,拿破崙令法國化學家孔德在法國境內尋找石墨礦並製造鉛筆。但法國產的石墨儲量少,質量差。孔德便在石墨中摻入一定比例的粘土並放至窯中燒制,製成了當時世界上既好又耐用的鉛筆芯。
根據在石墨與粘土的不同比例,生產出的鉛筆芯的硬度、顏色深淺也呈現出一定規律。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鉛筆上標有的H(硬性鉛筆)、B(軟性鉛筆)、HB(軟硬適中的鉛筆)的由來。
至19世紀末,隨著石墨礦枯竭及家族企業經營進入瓶頸期,德國鉛筆製造業日益衰退。而在大洋的另一邊,此時充滿活力的美國成了使鉛筆行業發揚光大的樂土。
美國古老的文具製造商——輝柏公司的創始人約翰·艾哈邁德·輝柏出生於德國斯坦恩。他與兄長羅塞爾接手了家族的鉛筆企業。他們在設立美國分公司、與美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被新大陸深深吸引。1872年歐洲廠房的一場大火成為促動他們「鉛筆移民」的契機。進入20世紀,輝柏公司在北美大陸的鉛筆更是以讓人眼花繚亂的方式推陳出新。相伴而生的還有削筆機、筆帽等相關行業。
Faber-Castell,
從Kaspar Faber在他的小作坊裡生產了世界上第一支鉛筆起,是歐洲最古老的工業企業之一。▼
無論何種考試,老師沒少提醒同學們須提前備好2B鉛筆。是什麼原因讓2B鉛筆成為各種考試填塗答題卡的「香餑餑」?
如上所述,鉛筆芯並不由純石墨製成。「H」、「B」等字母分別代表鉛筆的硬度及軟度(即石墨含量),如「B」前面數字越大,鉛筆中石墨的含比就越大,這支鉛筆的黑度也越深;「H」前面的數字不斷增加,鉛筆的硬度也隨之增加。
2B鉛筆濃度較深,又可輕易用橡皮擦除且不留明顯痕跡,因而2B成為目前各種標準化考試統一規定使用的鉛筆濃度。目前考試閱卷機普遍採用紅外感應炭技術,鉛筆炭(石墨)的濃度與填塗區域的面積大小成為機子識別選擇題答案的主要依據。如果石墨濃度過低,則無法識別;而石墨濃度過高則易造成暈染(至其他區域)而無法準確識別,從而造成誤判。因此,2B鉛筆成了填塗答題卡的最佳選擇。
文案:李佳濱 | 編輯:廖 璐
原創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繫:
螺老師 18969909657(同微信)
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啦~
感謝耐心閱讀,喜歡一定要「在看」
每天5分鐘,成為朋友圈的歷史百科小達人
「星標」置頂不僅準時還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