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答臘犀牛北部亞種。蘇門答臘犀牛北部亞種,這種犀牛體型巨大,四肢粗壯,一般體重重達一噸。它們主要生活在中國的東南亞地區。在戰國時期,這種犀牛身上堅硬的厚皮還曾被人類用來製作成盔甲。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候的變化,環境的惡劣、棲息地越來越小以及人類的大肆殺戮,1916年的中國已經沒有了這種犀牛蹤跡,上世紀70年代蘇門答臘犀牛北部亞種在世界徹底滅絕。
北非麋羚。北非麋羚曾經廣泛分布於撒哈拉沙漠北部,它們常與斑馬或其他羚羊群混雜在一起。北非麋羚肩高約1.2米,麋羚背部和前半部粗大後半部窄狹,從前向後傾斜。麋羚面部修長,雌、雄麋羚頭上都長有角,且角豎琴狀,有環紋,兩角根部相連。1923年,北非麋羚被宣布徹底絕滅。
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又被稱為山斑馬,屬於哺乳性動物,主要分布在東部的熱帶草原中。這種斑馬曾被人們稱為是熱帶草原斑馬亞種中最美麗的一種斑馬,也正是因為這種美麗的外表才使它們遭受了不幸。1870年,大群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逐漸從人們的視線裡消失了,僅有小群的斑馬散布在草原上,還有地主家。1910年最後一隻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在倫敦的動物園中死去了,這也標誌著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徹底滅絕。
阿特拉斯棕熊。阿特拉斯棕熊是棕熊中的一個亞種,在棕熊中體型也是較小的亞種,體重只有100多千克重,比棕熊中最小的敘利亞棕熊體格略大一些,比美洲黑熊略小些。 也是非洲唯一的熊科動物。阿特拉斯棕熊食性廣泛,雜食動物,葷素都愛吃。16時期,歐洲列強的到來也導致了這種棕熊數量的急劇減少。1870年代在摩洛哥的裡夫山區,最後一隻棕熊被獵殺,此後人類再也沒有發現過阿特拉斯棕熊。這也標誌著阿特拉斯棕熊宣布滅絕。
1869年澳大利亞獵人和被其捕獲的袋狼。袋狼是近代史上最大的有袋食肉動物,它們體型瘦長,臉似狐狸,嘴巴可以張成180°。袋狼背部布滿條紋,因其身上斑紋似虎,所以袋狼又名塔斯馬尼亞虎。袋狼第一次出現距離現今約400萬年,曾廣泛生活於澳洲和紐幾內亞。1936年,一隻生活在動物園中的袋狼(班傑明)因管理員疏忽曝曬而死亡,此後再沒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袋狼也從這個地球上消失。
照片中就是被人們捕獲的一隻爪哇虎。爪哇虎分布在爪哇島的南部山地叢林中,是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一種虎。爪哇虎是一種獨居性動物,每隻虎都有自己的領地。20世紀初,爪哇島上生存著近萬隻爪哇虎,但是隨著荷蘭殖民者來到印尼之後,就開始對爪哇虎進行瘋狂捕殺,致使爪哇虎的數量在40年內減少了8000多隻。1983年6月,最後一隻人工圈養的最後一隻爪哇虎在雅加達的動物園死去。1988年,印尼政府宣布爪哇虎滅絕。
照片中是拍攝於1899年的裏海虎。裏海虎又被稱為「新疆虎」,它們的體型僅次於東北虎、孟加拉虎。環境的惡化和偷獵都是導致裏海虎滅絕的因素。由於環境的惡化,可供裏海虎食用的東西大幅度減少,這也就不可避免地促使了老虎這一種族的減少。直到1900年,裏海虎因偷獵者的原因而所剩無幾。1980年4月,世界上最後一隻裏海虎在加斯比奧的叢林中孤獨地死去。據官方調查:地球上最後10隻裏海虎,只有2隻是正常死亡。
笑鴞是紐西蘭特有的一種貓頭鷹,因其叫聲像人類的笑聲而得名「笑鴞」。在19世紀中期,笑鴞的數量還比較多,但是隨著人類的活動,他們的棲息地遭到破壞,食物來源越來越匱乏,最終導致了這種動物的滅絕。渡渡鳥。這種鳥在被人類發現後僅僅200年的時間裡,便由於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徹底絕滅,堪稱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其實目前關於它的滅絕原因尚有爭議,因為渡渡鳥的肉質並不好吃,因此可能並非是人類捕殺造成了它們的滅絕,很有可能是人類砍伐樹木造成了它們棲息地的破壞,最終導致了渡渡鳥的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