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市群,作為中國最早進入新常態的前沿陣地,如何適應新常態,如何引領新常態?廣深佛莞珠惠中,各大城市同題作文,特色各異。
珠江西岸,巨龍率先抬頭。
佛山,這個一貫內斂而低調的城市,如今以巨龍昂首的姿態,站在珠江西岸的前列,也站在時代轉型的風口浪尖之上:產業涅槃譜新篇,城市升級大蝶變,制度破繭釋紅利,社會管理夯基石——
創新佛山,需要人們重新審讀——羊城晚報推出《創新佛山大巡禮》系列深度報導,與廣大讀者一起走入正在改革的疾風驟雨中突飛猛進的佛山。
7月20日,記者走進順德陳村的廣東科達潔能股份公司(簡稱「科達潔能」),看到寬敞的生產車間裡,工人們正忙著為陶瓷拋光機、刮平機等設備進行整機裝配。這個中國第一家民營陶瓷裝備企業,前身是一個投資僅9萬元的作坊小廠,通過不斷自主創新,發展成為龍頭,幾乎所有的建築陶瓷企業都有它的裝備。
在各個行業,通常把「機械設備」看做是製造的「母機」。伴隨傳統製造業的龐大需求,佛山集聚了很多像科達潔能這樣造「母機」的裝備企業,發展迅猛。全球金融危機後,佛山機械裝備產業在「寒冷」中迎頭而上,超越家電製造產業,躍居佛山第一大支柱產業。
去年6月,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在珠江西岸打造「先進裝備製造業產業帶」,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2萬億元產值,其中領銜的佛山目標是1萬億。佛山市委書記劉悅倫說,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作為加快佛山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對5年內先進裝備製造業產值達到1萬億很有信心。
裝備製造業的「優等生」
1992年,鄧小平南行後掀起第二輪中國創業潮。這一年,從佛山一國營陶瓷廠出來單幹的盧勤,與人合夥投資9萬元,成立了一間名為科達五金機械廠的作坊小廠,所租廠房不足100平方米。
佛山被譽為「中國陶都」,陶瓷品牌雲集。盧勤覺得,製造陶瓷的裝備機械,需求旺盛,市場前景廣,但彼時建陶機械都被進口設備壟斷。於是,他們從代工加工起步,然後不斷自主創新,發展成為陶瓷機械成套生產線最大的提供商。
中國第一臺陶瓷磨邊倒角機、第一臺瓷質磚拋光機……目前,中國70%、全球50%的陶機深加工設備以及中國90%的壓機,由科達潔能製造,幾乎所有的建築陶瓷企業都有科達潔能的裝備。
佛山傳統製造產業的龐大需求,使得作為製造「母機」的機械裝備製造高速增長,科達潔能只是其中一個行業的縮影。除此之外,佛山還有因家具而興起的木工機械,因家電行業而興起的注塑、工具機設備製造……
裝備製造業已成為佛山第一大支柱產業,在陶瓷機械、木工機械、塑料機械、紡織機械、醫療機械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高市場佔有率的特色主導行業,其中陶瓷機械、木工機械、塑料機械分別佔全國市場的90%、60%和30%。
佛山市南海區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簡稱廣工大佛山研究院)院長楊海東稱,佛山本身裝備產業的門類已經比較齊全。2014年,整個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產值達8000多億元,佛山佔4000多億元,擁有產值超億元裝備企業300多家,其中,產值超10億元的龍頭骨幹企業30多家。
搶佔「機器人」產業先機
作為行業領跑者,在陶瓷機械裝備行業出現「天花板」之後,心存危機意識的科達潔能,又看準節能環保發展大勢所趨,闖入清潔能源裝備市場的藍海。科達潔能項目部經理秦小蘭告訴記者,隨著產業鏈條的拓展,去年4月公司名字由「科達機電」變更為「科達潔能」。
最近幾年,佛山在充分發揮精密製造、自動化機械及設備、通用設備、專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的支柱作用的同時,著力推動裝備製造業向
智慧機器人、醫療器械、節能環保等先進位造業領域延伸,搶佔先進位造業制高點。
以佛山另一家國內機械裝備細分行業龍頭東方精工公司為例,它目前已成為國內瓦楞紙箱包裝機械成套設備行業最大、國際第五的生產商。東方精工副總裁謝威煒告訴記者,以前公司只是賣印刷機、紙板機等單體機,但現在也在著重打造智能物流系統整體解決方案。
記者在該公司演示區看到,工作人員在點擊了主控臺上的屏幕之後,一套聯動機就發動了起來,快速運轉:擺在送紙機處的半成品紙張自動送進機器,中間經過模切、開槽、印刷,之後自動清理廢紙屑,再進入粘箱機,最後成為印刷精美的包裝箱成品,全程自動化、瞬間完成。
面對市場競爭,佛山輕工機械裝備有的向高、精、尖攀升,有的則尋找新的市場。而這個新的市場最明顯的就是機械智能化、
機器人,智能製造裝備也是佛山先進裝備製造產業的主攻方向之一。如今,機器人的研發和推廣在佛山正悄然成型。
據佛山市經信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佛山2014年全市從事
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發生產企業已經達到了100家左右,企業主要產品有無人搬運車(AGV)系列產品、注塑和焊接機械手、智能衝壓機器人和水切割機等系列產品,多家公司技術在全國或者全省領先。
政府「借智」建創新平臺
佛山市已明確,支撐引領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核心驅動是科技創新。可是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佛山沒廣州多;論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和產業的能力,佛山沒有深圳強;那麼,佛山科技創新應該怎麼做?
去年以來,政府搭臺「借智」,與高校院所合建研究院,打造先進裝備製造業的創新引擎。如廣工大佛山研究院由南海區政府在三年內分期投入1.2億元建設,廣東工業大學實施管理,目前引進院士等國內外高端人才30餘人,這一新型科研平臺核心方向是精密裝備、數控系統和機器人技術。
類似的新型科研平臺不止一家。如廣東三水合肥工業大學研究院,主要提供產業需要的機械性能分析檢測、自動化與智能裝備、工業設計、產業諮詢及重點技術攻關等服務;廣東順德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國際聯合研究院,主要開展前沿
應用科學研究與產業核心技術研發。
今年1月,《佛山市打造萬億規模先進裝備製造業產業基地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下簡稱《提升計劃》)正式出臺,提出到2017年,佛山新引進先進裝備製造人才團隊15個,建成4家以上先進裝備製造綜合性研究院以及30個重大公共研發平臺,形成較為完善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
《提升計劃》指出,2014年至2017年從佛山市科技創新專項資金中安排2億元,以貼息、補助、注入資本金等方式,重點支持先進裝備製造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創新型企業培育、創業孵化、創新人才培養引進、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工作。
佛山裝備製造業具有先發優勢,但只有不斷提升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整體競爭力,才能做大做強。對此,佛山市委書記劉悅倫多次強調:「佛山的創新驅動很重要的是依靠我們廣大的企業,不能用政府去代替企業創新,而是要政府的各項政策帶動、調動企業的創新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