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1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74集團軍某旅「硬骨頭六連」全體官兵回信,勉勵他們牢記強軍目標,傳承紅色基因,苦練打贏本領,把「硬骨頭精神」發揚光大,把連隊建設得更加堅強。
「硬骨頭六連」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英雄連隊。1964年,該連被國防部授予「硬骨頭六連」榮譽稱號。1985年,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硬六連」榮譽稱號。八一前夕,《中國青年》雜誌記者走進這個譽滿全軍的榮譽連隊,尋訪鍛造「硬骨頭精神」的密碼,見識鐵血青春裡的硬功夫。
「90後」戰士楊樹林翻越障礙後右手著地,突感劇痛,他忍著疼低姿匍匐穿越15米泥潭,再用左手完成射擊和爆破三角錐等任務後,不曾想到:自己的右臂會被確診為粉碎性骨折。
同場完成訓練任務的戰友門琳川,戰鬥位置排在楊樹林,事後回憶說:「沒想到他傷得那麼重,這得有多麼強大的意志力才能忍住那種劇痛!」
那年,楊樹林23歲。
24歲的上等兵劉磊剛入伍時不曾想到:自己能有勇氣在門牙磕掉半個、鮮血直流的情況下,咬緊牙關堅持考核。
「硬骨頭六連」現任連長趙松告訴《中國青年》記者:「當時劉磊發高燒,我們勸他別參加考核,他說,六連的人不能慫。雖然受傷了,但他卻一直咬牙堅持,最終高分通過考核。」
那年,劉磊22歲。
當1994年出生的張亞秋參加單槓項目二練習比武時,他不曾想到:自己能堅持再做100餘個動作,不怕雙手流血,最終以265個標準動作的優異成績刷新該項目的全旅紀錄。
在場官兵無不動容:「不愧為六連兵,個個都是好樣的!」
那時,張亞秋23歲。
楊樹林、劉磊、張亞秋來自同一個連隊——陸軍第74集團軍某合成旅裝甲步兵六連,即「硬骨頭六連」。
1939年3月16日,14名紅軍骨幹在河北雄縣組建了一個新連隊——120師獨立第3支隊2營6連,這支連隊在後來的多場戰鬥中屢建奇功,並於1964年因執行緊急備戰任務表現突出,被國防部授予「硬骨頭六連」榮譽稱號。
在這個英雄的連隊,《中國青年》雜誌記者感受到了戰士們不怕傷痛、不怕流血、拼搏奮鬥、力爭第一的寶貴精神,在歲月傳承中熠熠生輝。
一把拼彎的刺刀
在「硬骨頭六連」的連史館裡,有一把拼彎的刺刀,它的主人是一位威震敵膽的戰鬥英雄——劉四虎。
1948年2月28日,在解放戰爭的西北戰場上,西北野戰軍直下關中,當敵人進入瓦子街包圍圈後,六連擔任阻擊任務,在40多個小時裡,打退了敵人30多次由排到營規模的進攻。子彈打完了,戰士們脫下棉衣與敵人拼刺刀,血戰到最後,全連僅剩13人。
時任六連二班班長的劉四虎才22歲,在拼殺中衝入敵陣,在約4分鐘時間裡,刺死4個、刺傷3個敵人,刺刀彎了不後退,自己也負傷11刀,昏迷了10天10夜後從死亡線上甦醒過來。
在1950年全軍英模大會上,劉四虎當選為全軍的英雄,被邀請到各個部隊傳授拼刺技術。
說起這位老前輩,「硬骨頭六連」現任連長趙松讚不絕口:「劉四虎前輩的那把刺刀至今還在連史館展覽,每次看到我們都敬佩不已。刺刀都彎了還堅持戰鬥,這得有多麼過硬的軍事技術!」
趙松,這位1989年出生、畢業於原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的年輕連長,在一次訓練中,從四五米高的雲梯中躍下時,左手腕受傷,後植入了3釐米的鋼釘。最初,胳膊一動就疼,走路都不敢使勁。但他上肢不能練就練下肢,左手不能練就練右手;用腳踩著彈力繩練單槓,用繃帶綁著手腕練長跑。在2019年4月的考核中,趙松硬是以4個課目440分的成績,成為全旅第一個通過軍事體能「特三級」考核的幹部,「練出過硬軍事技術,不能給老英雄劉四虎丟臉」。
2017年6月,「硬骨頭六連」從浙江省會杭州移防廣東嶺南鄉村,剛到廣東時,氣候不適應。六連班長王飛告訴《中國青年》記者:「一下火車就覺得呼吸不暢,5公裡武裝越野,大家完成時間普遍增加一兩分鐘。我們便進行『熱氣候』適應訓練,不要求完成時間,但把武裝越野的長度從5公裡增加到10公裡。適應了一個多月,大家的成績就恢復了。」
移防後,「硬骨頭六連」面臨改革移防後集團軍首次「嶺南尖兵」比武考核,無疑,這場比武對「硬骨頭六連」軍事訓練成績和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扛著紅旗進嶺南!進了嶺南扛紅旗!」參加「嶺南尖兵」比武的班長林新祥領著隊友每天負重50斤跑8-15公裡以上的武裝越野,加練比武課目。
班組協同射擊之前沒練過,加練;偵察兵小路障礙跨越沒練過,苦訓。大家在800米的賽道上不斷翻越20多個四五米高的障礙,剛開始求完成,完成後求流暢。
連隊堅持嚴格訓練傳統課目,刺殺聲氣勢如虹。攝影:李彬
2018年1月,這支剛移防的連隊,勇奪「嶺南尖兵」比武團體第一和三個單項中的兩個項目第一。
林新祥這位曾創下單位「十項全能」紀錄的青年戰士,在當年光榮當選為共青團中央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那一年,他25歲。
在「硬骨頭六連」的榮譽室裡,我們看到了移防嶺南以來,以下憑過硬軍事技術銘刻的業績:
楊宏衛:2018年全旅10公裡武裝越野比武冠軍,兩項武裝越野紀錄保持者。全旅首個榮立三等功的上等兵。今年21歲。
王冬林:2018年7月參加國際軍事比賽「安全環境」防化專業技能比武,勇奪單項第一,團體第三。今年25歲。
2019年8月,「硬骨頭六連」參加實兵對抗演習,以藍軍身份擔負中路防守任務,在2小時17分鐘內「殲敵」百餘人,為藍軍最終獲勝立下汗馬功勞。
一次英雄的堅守
尹玉芬是「硬骨頭六連」在解放戰爭中的另一位青年英雄。1945年,在青化砭戰鬥中,他率領一個排殲敵一個旅部,親手活捉敵少將旅長;在隨後的爺臺山戰鬥中,他率領尖刀班衝入敵主峰中心碉堡,活捉敵最高指揮官黃日升並繳獲機槍一挺;在峰北山戰鬥中,他身受重傷仍帶領18名戰士堅守陣地一天一夜,打退敵人6次進攻,在自己右腳跟被炸飛、小腹部被彈片劃開、腸子流出腹外時仍與戰友死守陣地。尹玉芬昏迷三天三夜。那一年,他21歲。
今年24歲的「硬骨頭六連」一班班長王一村向記者講述了一段經歷:2019年8月參加實兵對抗演習時,他領著4名戰士如何狙殺「紅軍」旅指揮員。
當時,「硬骨頭六連」負責守衛7條通路,王一村領著4名戰士,埋伏進入現挖的一個地下工事。八月嶺南,酷暑炎熱,地下工事裡5個人擠在一起,氣溫超過40攝氏度,大家通過一個小孔呼吸空氣,每個人攜帶的軍用水壺裡只有一斤水。
戰術訓練中,步戰車發射煙幕彈,掩護步兵突擊。攝影:李彬
當其餘班組的戰友撤退後,王一村班組的工事旁邊,漸漸布滿了「紅軍」對手的身影。新入伍的戰友難免緊張,水也所剩無幾。當「紅軍」走遠時,王一村讓老兵們把水留給新兵,並勉勵戰友:「狙殺『紅軍』旅指揮員可以影響戰爭的勝負,這是關鍵的任務,但我們只有堅守和忍耐才能等到出擊的時刻。想想尹玉芬當年擒拿敵方旅長李紀雲多麼不容易,我們熬過眼前的苦難一定能完成任務。」
分分秒秒難挨,又是兩三個小時過去了,一名新兵幾乎要熱暈,恰在此時,敵方旅指揮員乘坐的戰車出現了,大家從工事中躍出後一頓火力猛轟,敵方指揮員被消滅。幾位戰士在酷暑中的堅守,幫助藍軍最終取得了演習的勝利。
多苦多難也要死守陣地完成狙殺任務的軍事作風,在「硬骨頭六連」一直傳續。
一封給8個月大兒子的信
在「硬骨頭六連」的連史館裡,有一封感人肺腑的信,那是一等功臣謝關友在犧牲前寫給兒子駿駿的。
28歲的年輕父親在信中寫道:「駿駿,8個月前的今天,你從媽媽的肚子裡剖出……駿駿,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叫我一聲『爸爸』,爸爸在探親期間,只要聽到你的哭聲就會什麼都不管地來抱你,只要一抱起你,你就會破涕為笑……到目前我還沒有正式告訴你媽媽(我在前線)。不過在出發前我特地趕回與爺爺、娘娘、小姑、你媽媽和你見了最後一面,為了怕你母親傷心和痛苦,我騙了她。你太小了,只有7個多月,爸爸把你抱在手裡,足足有一個小時,捨不得放下,並與你媽媽給你洗了一次澡……戰爭是殘酷的。如果爸爸為國獻身了,那你再也見不到爸爸了,要知道我是多麼地想念你……如果我不在了,你懂事後,要聽奶奶和媽媽的話,好好上學,聽黨的話,做爸爸的好兒子……爸爸每天都要看你和媽媽的照片,每時每刻都在想著你,直到生命的最後一秒也始終如一……小駿駿,我的寶貝兒子,永別了,你長大後,一定要好好地生活,記住爸爸的話,並要好好照顧老人和媽媽。別忘了你是革命烈士的兒子,不要做出有損於黨和人民的事。」
為國家而甘願犧牲、受傷,或失去小家的溫暖與幸福,這一過硬的戰備思想在「硬骨頭六連」代代有傳承。
在高溫暴雨下,六連官兵錘鍊過硬軍事技能。攝影:張永進
2008年春節,我國南方遭遇特大雨雪冰凍災害。六連奉命千裡馳援入贛搶修電網。上級交給六連的任務是把17根兩噸重的電桿和百餘噸鋼質塔材搬運到海拔1300多米的山頂。六連的官兵用砍刀砍出一根根挑槓,綁上毛巾和麻布,爬到半山路滑,大家就跪在巖石上用手撐著往上爬;到山頂時,年輕戰士們的肩膀都已血肉模糊。和平年代,無懼犧牲,救災搶險。他們無愧於前輩英烈。
2017年,「硬骨頭六連」從杭州轉隸移防時,口號是「打起背包就出發,放下背包就訓練」,但真正做到並不容易,尤其對於在杭州已經成家的戰士們。
時任連長、28歲的胡遲剛把家屬接到杭州,小兩口買了房子,媳婦在杭州有一份收入豐厚的貿易工作。得知上級通知連隊移防後,胡遲跟妻子商量時很愧疚:「剛剛團聚,又要分別……」短暫的沉默之後,電話那頭的妻子漸漸恢復了平靜:「雖然我也感到很難過,但這是你的工作,我永遠支持你,不管搬到哪裡,我都追隨你。」
移防後不久,胡遲的妻子辭了工作,搬到新駐地重新安家。說及此事,胡遲說:「移防時,我向她行了個軍禮,那一幕,我永遠記在心裡。」
一場場解剖彼此思想的會議
24歲的「硬骨頭六連」戰士李志豪在2018年被上級評為訓練標兵,比武之後回連隊時,他有些興奮又略忐忑:他知道連隊有著傳承43年的「慶功揭短會」。
當天晚飯後,「慶功揭短會」按慣例召開,李志豪笑著剛要說話,胡遲先開口了:「李志豪,你的榮譽我們都知道,你先講講你這次比賽中的失誤。這樣,你的成績才不會成為你以後的包袱,這對你的健康成長十分必要。」
「連長的話,像一盆涼水一下澆醒了我。」李志豪告訴《中國青年》記者,「我迅速冷靜下來,梳理了自己在比賽中的不足:在夜間射擊比賽奪得第一後,我鬆懈了,因為自己平時的晝間射擊遠超夜間射擊,所以在隨後的晝間射擊比賽前,自己沒做戰術操作思想準備,頭腦完全處於放飛自我的狀態,結果沒發揮好,成績不夠理想……從對自己不足的剖析那一刻起,我覺得我把榮譽的擔子放下了,重新輕裝出發苦練射擊。」
23歲的「硬骨頭六連」戰士廖飛,曾隨林新祥一起獲得2018年度「嶺南尖兵」榮譽,他記得回連隊當晚,大家對林新祥的比武表現開始揭短:「你在布置排雷任務時,有些不小心,腳踩到了出發線,教練已經給我們算時間了,我們還不知道,以後得有專人盯著這事,你自己以後也要注意。」林新祥則虛心接受批評:「感謝大家的指正,這次不小心,太不應該,我以後一定謹慎再謹慎!」
現任連長趙松對自己參加的兩場「接風洗塵會」記憶猶新:「43任連長胡遲被提拔為營長一個月後,我們為他召開『洗塵會』。會議剛開始,就有戰士表揚他,他馬上把臉拉了下來,『我要聽的是批評和建議,這樣對我成長才有好處』。洗塵會結束時,老連長淚流滿面,『這些年,戰友們最真誠的批評一直在幫助我成長啊!』」
趙松記憶深刻的另一場「接風洗塵會」,是自己任連長一個月後:「戰友們批評我說話聲音太大,我反思了一下,布置任務時聲音大是戰鬥需要;連隊生活中和聲細語也是戰友情誼的需要,我確實得改。我想只有在一個團結的集體,才能真正開好這種『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會議,大家才能真正坦誠相待,互相幫助,共同成長。」
「硬骨頭六連」指導員馮傑告訴《中國青年》記者:「『接風洗塵會』和『慶功揭短會』在『硬骨頭六連』已傳承43年。這是『硬骨頭六連』優秀軍政紀律的一部分。」
指導員馮傑在連隊榮譽室為戰士們講述「硬骨雄風」雕塑的故事。攝影:張永進
幾件觸動人心的小事
「我們六連人……」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最多的話。一個集體為什麼讓戰士們如此認同,乃至以連為家?種種優良的作風何以代代傳承而不走樣?
在採訪中,記者記錄點滴小事,或可管窺這一秘密。
年僅20歲的新兵駱開文告訴《中國青年》記者,他剛到部隊進行武裝越野訓練,跑不動時,老戰友都會替他背武器。
記者與趙松談及此事,旁邊的一位戰士補充說:「年初我們拉練,趙連長還幫我背過20多公斤的戰備物資。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如果你是新兵,就像進入溫暖家庭中的新成員,一定會得到更多關懷。」
王一村向《中國青年》記者講述了他在連隊最難忘的一餐飯:「2018年1月,我參加『嶺南尖兵』比武,第一天結束後大家都很累,到達宿營點後,我突發高燒,1月的嶺南,寒氣還稍重。晚上,林新祥把自己的衣服蓋在我身上,第二天凌晨4點他就起來,給大家做了一鍋熱騰騰的面。他也累呀,但為了大夥在努力,吃到熱面的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以連為家』,人也精神起來。」
趙松則向記者講述了一次難忘的野餐:「我記得那是一次野外建制連比武,第一天比武后,天公不作美,已經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做飯的柴受潮怎麼也點不著火,做飯的戰士脫下自己的棉質秋衣秋褲裹著柴棍才燃起了火。戰士被凍得直哆嗦的樣子,我一直記在心裡。『硬骨頭六連』官兵一直這樣以連為家,我們都不肯辜負這個家的其他成員,都不願給這個家丟臉,這個家的一切優良作風,已深深銘刻在我們心裡,並如基因般一代代傳承下去。」
(陳昌帥參與本文寫作。)
責任編輯: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