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74集團軍某旅採訪,只要提及「硬骨頭六連」,官兵們會不約而同豎起拇指,露出佩服和羨慕的眼神。
在官兵眼裡,六連是個傳奇。
放下成績和榮譽,輕裝前行;面對機遇和挑戰,負重奔跑。新時代的「硬骨頭戰士」牢記統帥殷殷囑託,在強軍徵程上鐫刻著屬於自己的坐標,讓「硬骨頭精神」這張名片歷久彌新,煥發出新的時代風採。
掌聲,留給下一塊獎牌
六連榮譽室入口,有一面寬大的榮譽牆,掛著各時期的榮譽牌匾。
牆的右下角,一處「留白」格外顯眼。
「這個位置是我們特意空出來的,留給下一個榮譽。」指導員馮傑道出緣由:連隊獲得的榮譽很多,為激勵官兵戒驕戒躁、再創輝煌,他們想出了這個辦法。
舊的榮譽牌匾被摘下珍藏,新的榮譽牌匾補位換上。榮譽牆的右下角,始終保持著空白。
這塊「留白」,是對昔日成績的珍視,也是對未來榮譽的渴望。
今年4月,六連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表彰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榮譽牌匾和證書領回來後,連隊通過投票決定,把幾年前那塊「基層建設標兵連」牌匾替換下來,榮譽牆的右下角繼續「虛位以待」。
「留白,為的是激勵,爭取未來更大的榮譽!」連長趙松當兵入伍就在六連。他知道,六連有句話叫「榮譽不當包袱背,錦旗不當遮羞布」。
這份榮譽面前的淡定,是六連始終保持先進的關鍵因素之一。
給榮譽做「減法」的同時,六連更注重給戰鬥力做「加法」。
早在20世紀60年代,六連就以「戰備思想硬」聞名全軍。他們總結的「三分四定」被寫入條令,成為全軍規範。
捧著這塊金字招牌,六連官兵沒有沾沾自喜,繼續創造著新的紀錄。
近年來,經過千百次的實訓錘鍊,六連探索出「戰備物資箱裝化、戰鬥裝具宿舍化、定人定物實時化」的戰備管理新理念,梳理出20類169條戰備運行規範,大幅提升了應急戰備能力。
去年,南部戰區不打招呼臨機組織拉動,六連第一個到達指定位置,人、車、物、編組分毫不差,比規定時間提前近半個小時。
目光,緊盯下一場戰鬥
堅守兩個多小時,殲「敵」百餘人,卻要召開「揭短會」。六連,不按套路出牌!
去年8月,一次實兵對抗演練中,六連擔負中路防守任務,為全局獲勝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講評大會現場返回,六連主官迅速組織全連官兵召開「揭短會」。火力配屬重合、狙擊手位置靠前、躍進動作偏慢等10餘項問題被官兵逐一點出,並當場研究整改措施。
每逢大項任務完成、階段性工作取得成果、集體獲評先進等時機,六連都會組織官兵召開「揭短會」,專挑成績背後的各種「瑕疵」進行檢討反思,人人查不足、找短板。
在慶功會上「潑冷水」,是六連的傳統,為的是讓集體揚長避短、越來越強。
「寧要暴風雨中的良好,不要風平浪靜的優秀。」一位曾與六連交過手的兄弟連隊連長告訴記者,「六連的兵,就喜歡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靶架目標有規律可循,炮手只要摸清套路,很容易做到百發百中。可這樣的優秀,經不起實戰的檢驗!」一次瞄準訓練,火炮技師鄭錫鑫指出,「訓練使用的傳統靶架,出靶順序固定、目標區域固定,不符合實戰要求,這樣的訓練作用有限。」
作為連隊炮手專業訓練牽頭人,鄭錫鑫帶領大家集智攻關,研製出的「新式雷射快瞄系統」增加了訓練難度,提升了訓練質效。在實戰化考核中,六連先後斬獲海上、陸上戰鬥射擊全旅第一名。
「苛求」自己,不是為了成績單好看,而是為了在實戰中多一分打贏的底氣。轉型以來,著眼合成化訓練需求,六連走開一專多能、多專多能的訓練路子,力爭把每一個單兵煉成利刃、把每一類要素煉成鐵拳。目前,全連85%的官兵精通兩種以上專業,具備紮實的聯合素養。
頭腦,思考下一個戰場
飛彈驅逐艦、新型登陸艦、殲-10戰機、防暴突擊車……六連會議室的書架上,除了書,還擺著十幾套裝備仿真模型。
六連官兵驕傲地說:「這都是我們和友鄰軍兵種部隊聯學聯訓時獲贈的紀念品。」
在他們眼裡,這些模型,是連隊勇於創新、破繭轉型的見證。
諸兵種如何精準協同、發揮攥指成拳的威力?各類武器平臺怎樣形成合力、釋放最大效能?部隊調整改革以來,合成營成為基本作戰單元。面對新的作戰編成、戰爭形態,六連堅信:唯有創新求變,方能持續過硬。
他們開始瞄準下一個戰場——聯合訓練。
然而,之前因為與其他軍兵種交流的機會較少,也沒有先例可循,「聯合」成為六連「打贏拼圖」上緊缺的一塊。
戰鬥力等不來。六連決定闖出一條「主動聯合」的路子。利用野營駐訓、實兵演練等時機,他們主動登門求學,逐漸與友鄰軍兵種部隊建立起聯學聯訓機制。
六連的練兵「朋友圈」越來越廣——他們依託某陸航旅開展機降訓練,向某特戰旅學習特戰技能,與海軍某支隊、空軍航空兵某旅共同研練戰法,和武警某支隊線上交流營區警戒方案,與某軍交運輸中心實地研討物資投送……
「六連的硬實力,是在不斷創新突破中提升的!」旅領導介紹,六連訓練成績連年在全旅第一,參加上級比武必有金牌斬獲,一大批有遠見、肯鑽研、愛革新的官兵成為連隊氣血充盈的「戰鬥細胞」。
六連還將研練課題劃分到班排,讓「兵專家」走上攻關席位,官兵齊心協力學習友鄰部隊經驗,借鑑外軍優長,拓寬聯合視野。
他們探索出單兵向班排車組延伸、單人單車向人車結合轉變等新型組訓模式。官兵參與攻關的戰場信息共享、近距火力支援、聯合指揮通信等多個實戰課題,也在聯演聯訓中得到有效檢驗。
(張首偉 記者 錢曉虎 韓 成)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