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館藏古玉賞析

2020-12-17 騰訊網

南京博物院坐落於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門內北側,佔地70000餘平方米,是我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被評為「全國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先進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建制沿革

1933年,在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議下,國民政府創建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蔡元培先生親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李濟、杭立武等先後接管籌備處工作。

抗戰期間,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連同所屬的文物於1937年底遷離南京,將文物分三路轉移到西南各處,經過數處轉輾,最終於1940年底駐紮於宜賓李莊,與同在一地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女子大學、北大文科研究所等著名科研教育機構一起成就了李莊"抗戰文化中心"之名。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文物全部運回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名國立中央博物院,由文化部領導;1950年3月更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初屬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後隸屬華東行政委員會文化部;1954年起,改屬江蘇省文化局領導;1959年,南京博物院、江蘇省博物館、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仍名南京博物院。建院至今,歷任院長為徐平羽、曾昭燏、姚遷、梁白泉、徐湖平、龔良。

南京博物院現擁有各類藏品43萬餘件(套),上至舊石器時代,下迄當代,既有全國性的,又有江蘇地域性的;既有宮廷傳世品,又有考古發掘品,還有一部分來源於社會徵集及捐贈,均為歷朝歷代的珍品佳作,可以說是一座巨大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青銅、玉石、陶瓷、金銀器皿、竹木牙角、漆器、絲織刺繡、書畫、印璽、碑刻造像等文物品類一應俱有,每一品種又自成歷史系列,成為數千年中華文明歷史發展最為直接的見證。其中,新石器時代「玉串飾」,戰國「錯金銀重烙銅壺」、「郢爰」,西漢「金獸」,東漢「廣陵王璽」、「錯銀銅牛燈」、「鎏金鑲嵌神獸銅硯盒」,西晉「青瓷神獸尊」,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明代「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等為國寶級文物。此外,「揚州八怪」、「吳門畫派」、「金陵畫派」、傅抱石、陳之佛等大家的書畫藏品成組成系,別具特色。

玉山子 清

玉佛手 清

玉林芝 清

玉墜飾 清

佛手形玉花插 清

通高11釐米 寬7.5釐米

白玉。器作佛手形。佛手一大三小,同生於一盤枝上,大者居中,小者和枝葉居邊,正好以中者的高大之狀鑿孔為插,造型十分巧妙自然。

仿古雲龍紋玉水洗 清乾隆

仿古玉燻 清

仿古龍鳳紋玉壁 清乾隆

用整塊青白玉雕鏤,器表經人工處理成赭黃沁澤,古色古香。一面雕琢雲龍紋,另一面雕琢雲鳳紋,工藝精細

玉爐 清

通高1 6釐米,通寬1 9.5釐米

碧玉。爐仿作圓簋形,蓋呈覆碗狀,頂鏤雕盤龍,簋雙耳、圈底,耳為飾鳳套環活耳,腹底三側出鋪首,鋪首垂須,繞過圈底,形成了三須足。蓋、爐通體浮雕獸面紋。

帶蓋玉壺 清前期

螭龍紋玉杯 明

帶蓋玉爐 清

芙蓉石爐 清

通高1 7釐米 口徑1 4.9釐米

爐仿作圓簋形,蓋呈覆圈足圓碗形,圈頂四側各拱一鏤雕翔風,簋喇叭頸,溜肩雙耳,鏤雕作變體掛鳳,掛於左右兩側的口沿和腹上,腹前後側飾銜環鋪首,喇叭形圈足

農耕圖玉插屏 清

花卉紋玉瓶 明末清初

金鑲玉帶胯 明

江蘇省豐縣李衛墓出土

銜草紋玉鴨 清

簇花玉洗 清

高6釐米 長15. 3釐米 寬11.3釐米

青玉。玉雕作簇花花瓣形,乃取花瓣為洗,外簇梅花為飾而成。洗不僅,沿雕出花瓣形,洗內還雕有花筋,共五瓣。外簇之梅花,系鏤雕而出,其繞洗大牛圈,下盤根錯節,上花開團簇,花間還有一蟠螭遊向洗池,別具風味。

帶蓋玉爐 明

螭紋玉杯 清

鴟吻形玉杯 明

通高13.8釐米 長徑13.1釐米

白玉。杯作鵝吻形,雕鴟首為底,開虯尾為流口,再後加獸形把而成。鴟吻首作魚龍形,張口露齒,卷鬚披髮,體扁圓,飾繩索紋、勾連捲雲紋、回紋等。

龍鳳形玉佩 六朝

1951年江蘇省南京市鄧府山3號墓出土

玉呈青白色。佩作龍蟠與鳳棲狀,先將玉片裁出龍鳳形體,再雕刻其部位紋飾而成。龍曲頸卷身,向背上卷,呈倒「s」形,鳳即棲在上卷的龍尾上,側首與龍首相背

玉石瑪瑙飾 北陰陽營文化

公元前4000年

江蘇省南京市北陰陽營出土

龍紋玉佩 戰國

安徽省壽縣小孤堆集出土

簡化獸面紋玉琮 良渚文化

公元前2500年

江蘇武進市寺墩出土

典型良渚文化玉琮,上大下小,外方內圓,中間對鑽圓孔,四角為中心,琢磨簡化獸面花紋,從上至下共飾八組簡化獸面紋。

御筆洪範碧玉冊 清乾隆十一年

玉瓜盒 清

選用上等整塊青白玉雕琢,作成瓜形玉盒,器表出淺浮雕花紋。瓜蒂作盒把,盒蓋、身相連,雕琢技藝高超。

玉爐 清

銀縷玉衣 西漢 國寶級文物 鎮館之寶之一

我國第一件經考古發掘、科學復原且品相完好的漢代銀縷玉衣

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西南的陵山上,當地駐軍炸山時發現了一座西漢墓葬。考古人員在墓主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出土了兩套保存完整的「金縷玉衣」,這不僅是中國考古史上的第一次,在世界上也屬首次。其後,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廣州、安徽、北京、陝西等地陸續發現玉衣,目前已達30多套。目前保存在南京博物院的銀縷玉衣,便是在徐州漢墓中發現的珍貴文物。

這件銀縷玉衣出土於1969年徐州土山一號漢墓中,全長170釐米。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在「玉衣」內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整件「銀縷玉衣」從頭到腳由頭罩、上衣、褲子、手套和鞋五部分組成。頭罩,包括全部頭頂和後頸,長27釐米,由230片玉片組成。頂部為一璧形玉片。臉蓋包括額部至下顎以及左右兩耳,長23釐米,由105片玉片組成,眼、鼻、嘴部的玉片都是特製的,以便顯示人臉逼真的形象。如兩眼呈橄欖形、下顎呈半月形。鼻子是用15片小條梯形玉片和一片半圓形玉片組成。上衣、褲子、手套和鞋等部位的玉片有正方形、長方形、月形、三角形等。整件玉衣共用玉片2600餘片,編綴玉衣的銀絲重約800克。

徐州在西漢時屬於楚王封地,東漢時成為彭城王的封地,前後有五代。土山一號漢墓墓主是東漢某代彭城王。而在漢代,玉衣是皇帝、諸侯王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但在西漢時尚未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故已發現的西漢諸侯王的玉衣,既有金縷,也有銀縷、絲縷。到東漢時則實行了嚴格的玉衣等級制度,只有帝王才有資格在駕崩時穿金縷玉衣,而諸侯死去時只能穿銀縷玉衣,一般的貴族和長公主只能穿銅縷玉衣。三國時期,曹操的兒子曹丕做了魏國的皇帝,他認為使用玉衣是「愚俗所為也」,在公元222年下令廢除了以玉衣隨葬的制度。至此,從西周初到兩漢鼎盛的玉衣隨葬制度終於退出歷史。

玉杯 西漢 一級文物

江蘇省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

玉琮 良渚文化 一級文物

高7.2釐米 射徑上端8.5-8.6釐米 射徑下端8.3釐米 孔徑上端6.8-6.9釐米孔徑下端6.7-6.8釐米

1982年江蘇省武進縣寺墩遺址M4出土

透閃石軟玉,呈乳白色,帶翠綠褐紅斑紋。器呈扁方柱體筒形,外方內圓。孔為對鑽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外表四面各由豎槽分為四塊凸面,中部有橫槽分為上下兩節。每節以四角為軸,精琢細刻繁縟面紋,上節為帶冠人面,下節為獸面,兩側曲尺形邊框表示人上肢,獸前肢。這是微雕工藝的傑作。

玉掛件 大汶口文化 一級文物

江蘇省新沂花廳遺址出土

玉璧 西漢

江蘇省銅山縣小龜山出土

綰髮玉冠 宋

高6釐米 長9釐米

1970年江蘇省吳縣靈巖山畢沅墓出土

青玉。冠作花瓣狀,系將玉料開膛挖空,外雕雙層綻開花瓣,頂鏤雕出兩片合瓣而成。冠下端兩側對鑽有雙鳳,插入一束冠髮簪。簪為碧玉,作雲頭如意狀,時代略晚。

螭虎紋玉璧 宋

直徑11.4釐米 孔徑2.6釐米 厚O.5釐米

青玉。璧呈扁平圓形,中有對鑽圓孔,一面分內外兩圈,內圈刻谷紋,外圈刻龍紋;一面鏤雕兩隻對峙螭虎,一大一小,作扭身拖尾、側首相望狀,充分利用了圓璧的迴轉造型。

帶蓋玉瓶 清

蓮瓣紋玉洗 清

玉哀冊 南唐 一級文物

長16釐米 寬7釐米 厚0. 3釐米

1950年江蘇省江寧縣祖堂山李昇欽陵出土用和田青玉製成。玉冊每片作扁平長方形,將玉片裁齊磨光而成。正面刻豎排楷書金字。策文三行,系先琢刻文字,後充填金粉而成。背面刻有玉片序號「八」。哀冊由42片組成一冊,出土時貯於一石函內。

翡翠朝珠 清代 一級文物

江蘇吳縣靈巖山乾隆進士畢沅墓出土

良渚文化玉器是很有名滴

錐形器

玉琮

神面紋玉琮最具特色

玉帶鉤

下面為大雲山劉非墓出土玉帶鉤

其中這個是水晶滴

琉璃釉盤蛇玲瓏球形器 戰國早期 無錫錫山出土

圖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所有

相關焦點

  • 鄭板橋(鄭燮)作品賞析:故宮博物院藏及其他館藏
    清 鄭燮 梅竹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梅竹圖》軸,清,鄭燮作,紙本,墨筆,縱127.8cm,橫31.3cm。本幅自題七言詩一首:「一生從未畫蘭(誤筆「梅」)花,不識孤山處士家。今日畫梅兼畫竹,歲寒心事滿煙霞。板橋。」鈐「鄭燮之印」、「揚州興化人」二印。無鑑藏印。
  • 去南京旅遊,大多數人首先去的景點是南京博物院,這是為什麼
    大家都知道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也叫金陵,那麼去到這麼有歷史底蘊的地方,大家會先去哪個景點?其實大家去南京旅遊,很多人主要是為了去一個地方,這就是南京博物院。何況南京博物院還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那麼南京博物院具體位置在哪裡?打開地圖就能看到,它在南京市內的玄武區中山路,是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建成的綜合類博物院。為什麼它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看看它的來頭就知道了,它是民國時期蔡元培先生指導修建的,它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 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現為國家5A級景區。
  • 體型巨大讓人畏懼的史前生物藏身於南京博物院,因何都滅絕了呢
    圖為南京博物院。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館內藏品之豐富,可以稱得上是歷史文化的寶庫。日日遊客爆滿。特別是一批批學生更是蜂擁而至到此,立體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圖為博物院內的猛獁象化石。
  • 浙江佳寶2020春拍,凝靈集精—古玉精賞
    ·中國古玉珍藏》圖版-24收錄「16世紀鵝形墜子」可供參考。3.黑龍江省博物館藏阿城市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出土「金代銅坐龍」;4.美國弗利爾&塞克勒美術館藏「遼金銅坐龍」。LOT 078受沁虎首形玉飾L:4.4 cm W:3.6 cm參閱:《南京博物院玉器館展品選萃·古玉菁華》圖版166號收錄江蘇省新沂市花廳4號墓出土「良渚文化 豬首形玉飾」。
  • 「津門網」國內各大博物館的館藏玉器欣賞
    中國各大博物館館藏的玉器品種齊全,工藝精湛,全面地反映了中國玉器的製造、使用和文化內涵。如果沒看過就太可惜了。▲清中期 碧玉鏤雕花卉荷包形香囊【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收藏古代玉石器約三萬件,按時代可劃分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其中清宮遺存佔大部分。
  • 南京博物院帶你回民國,沉浸式展館成打卡聖地
    喜愛逛美術館、展覽館的朋友一定對南京博物院不陌生了,作為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僅次於北京故宮博物館呢,有非常多的文物愛好者千裡迢迢,專程來到南京博物院參觀學習,南京博物院經常舉辦一些精彩的主題性展覽,一到暑假還有許多教育活動。
  • 王紅旗:古玉打磨和拋光工藝
    除了採用古法,還利用石砣、木砣、氈砣、膠砣、皮砣、布砣、葫蘆砣、布條、皮條等進行加工。它的主要特點是,由於速度的提高,材料的改進,光澤度更強,戰漢時期出現玻璃光。西周館藏玉器放大圖西周館藏玉器放大圖,光澤度增強,打磨痕明顯。館藏戰國玉帶鉤,工具的先進和材料的改進,出現了玻璃光。
  • 鑑賞|石之美者,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裡的「古玉風華」
    近日,在這家博物館的一次線上導覽中,資深策展人Colin Mackenzie馬麟和專家萬珺介紹了館藏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商、周、戰國時期的玉器,並針對一些玉器愛好者常有的問題,分享了他們的玉器鑑賞之道。玉,石之美者。在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很少有一種寶石能夠與玉的地位相提並論。發展至今,玉已超越了其世俗意義上的材料價值,成為了文化歷史的見證者。
  • 「摸金校尉」倒賣文物青花瓷大罐 器形大過故宮博物院館藏
    黑市驚現青花瓷大罐器形大過故宮博物院館藏2019年10月,由於發掘古文化遺址和倒賣文物,阜新市公安局要求市檢察廳逮捕姚某、李某、毛某、沈某、姚某超等5名嫌疑人。受理案件後,阜新市檢察院成立專案組,主動提前介入,及時引導公安機關偵查。
  • 南京博物院上演「博物館奇妙夜」
    南京博物院上演「博物館奇妙夜」 2020-05-19 09:43: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翟璐 責任編輯:翟璐
  • 博物館和博物院有什麼區別?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級別一樣嗎
    從級別上來說,博物院和博物館其實也是一樣的,並不存在高低。比如故宮博物院是中央部委級;山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是省級;西安博物院是地市級;良渚博物院是縣級,它們都叫做博物院。為什麼有的叫博物院,有的叫博物館,這還要說到對它的英文名詞「museum」的翻譯。
  • 同屬中國三大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居然是親戚!
    我們都知道,南京有個南京博物院,臺北有個臺北故宮博物院。但關於這兩個博物院有什麼交集,卻少有人知道。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寫的便是與這兩個博物院相關的一個機構,叫中央博物院,它在當年是一個理想的時代產物。
  • 「世界巨匠」文藝復興三傑特展亮相南京博物院
    新華社記者 孫參攝【新展大觀】達·文西的粉筆素描《美麗公主》、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倚靠十字架的基督》、拉斐爾的木版油畫《聖家庭(拿書聖母)》……近日,「世界巨匠——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特展在南京博物院拉開帷幕,68件文藝復興「美術三傑」及其追隨者的作品紛紛亮相。
  • 南京最值得去的4A級景點,「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門票免費
    南京博物院可以說是南京的網紅景點,它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距離2號線明故宮地鐵站約500米的距離,簡稱南博或南院,自2013年11月重新對外開放後,南京博物院吸引了眾多遊客慕名而來,一覽南博陳列的眾多館藏珍品。
  • 古玉陰線痕跡(商、西周、春秋館藏示例)!
    商代陰線 西周初期琢玉技法與商代基本相同,西周中期以後展現出自己的雕琢特點,線紋技法上,流行用雙勾陰刻表現紋飾,玉器更細小流暢,單陰線紋、
  • 故宮博物院兩位前院長受聘新職
    澎湃新聞2020年12月12日訊 故宮博物院兩位前院長近期均受聘新職。據《深圳特區報》消息:12月7日上午,深圳大學博物館(籌)正式揭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楚宏、市文聯黨組書記李瑞琦出席揭牌儀式。消息提到:2019年5月開始,深圳大學啟動博物館籌建工作。
  • 我市11件館藏文物進京「祝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圖為參展文物。為紀念故宮建成600周年,自9月10日起,「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紀念展亮相故宮博物院。記者近日從市縣兩級文化和旅遊局獲悉,應故宮博物院邀請,鳳陽縣博物館借給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11件,用於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紀念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那些奇珍異寶們
    我一直很想去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那裡的文創產品垂涎已久 。對,是垂涎已久,都說中國的故宮文物一半在北京,一半在臺北 ,那麼臺北之行一定要來到這裡。瞧這些可愛的文物們,實際上只有巴掌那麼大 ,在我的意識裡,博物館裡的文物都是大件的,大陸的每一家博物館似乎都是這樣,無論是陝西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但這絕對是狹隘的意識,殊不知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完全不存在,規模的大小差距,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漂亮的小寶貝 ,每一件都足以讓我印象深刻。
  • 數百件文物將亮相南京博物院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全國主會場活動將於5月18日在南京博物院舉行,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與包容」。省文物局13日舉行新聞見面會,公布主會場活動並展望博物館發展趨勢。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告訴記者,「春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而漢代則是大一統的多元強盛帝國,展覽呼應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和包容』這個主題。」疫情之下,雲觀展成為新的觀展模式,此前國家文物局曾分6批向社會推薦300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