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國做電影》,不只是電影人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一部電影從製作到上映,需要經過多少道工序?

  哪怕是資深的影迷,也不一定能夠回答準確。平時關於電影的宣傳報導中,受矚目的多是演員或導演。許多幕後人員,比如攝影師、擬音師、特效團隊、美術師、配音演員等,很少被提及。他們更多是存在於電影開篇或電影放映結束後一閃而過的字幕中,默默無聞。

  電影從來都是集體創作的產物,默默無聞並不代表不重要。紀錄片《我在中國做電影》就將鏡頭對準了中國電影的幕後英雄——7位代表當今中國電影產業水準的優秀電影人:葉錦添(美術)、曹鬱(攝影)、趙楠(音效)、阿傑(配音)、丁燕來(特效)、魏明(特效)和周逸夫(特效)。通過他們的講述,為觀眾呈現乾貨滿滿的行業內幕,也讓觀眾清晰地看到一部部電影是怎樣誕生的。因此,《我在中國做電影》既是電影人給電影的一封情書,也是一堂寶貴的電影教學課。

  《我在中國做電影》的主語是「我」,是一個又一個的「電影人」。這個說法,或許會讓人聯想到那部爆款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兩者不僅句式相似,而且傳遞著相似的工匠精神。

  如果此前觀眾困惑於,為什麼有些電影的攝影美輪美奐,有些電影的攝影粗糙直白;為什麼有些電影的音效讓人身臨其境,有些電影的音效讓人「出戲」,那麼,紀錄片中的這些行業領軍者會讓你找到答案。

  差距就在於工匠精神上。曹鬱回憶在擔任《妖貓傳》攝影師時,為了還原出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他們點了幾十根蠟燭放在演員臉部周圍,用LED燈帶突顯面部光澤,再加上一種名叫Dedolight(特圖利)的燈打在眼睛部分,以多種光源的協作產生一種有層次的光效。即使這樣還是不夠,為了「百媚生」的流光溢彩,攝影師還手動控制電子調光臺,讓光流動起來;趙楠擔任錄音師的電影《影》中,雨貫穿始終,為此團隊搜集了上千種下雨的素材。為製作利劍刺穿肺部的擬音,團隊通過仔細分析生理結構,利用魚鰾模仿肺部達成最終的效果;電影《邪不壓正》裡經常出現的北京城全貌,均由特效製作而成,每一條路的走向、每一個城樓的高度,都精確還原……在這些觀眾可能不甚留意的細節上精益求精,正是一部優秀電影的「真實感」和「說服力」不可或缺的部分。經典,離不開無數匠人的努力。

  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在中國做電影》裡的「工匠精神」呼喚的是中國電影的工業化。「電影既是具有獨特審美的藝術作品,也是高標準、高技術、高規格的工業產品。工業化由此被視為中國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必經之路。」

  對電影生產各個環節的重視,保證每一個環節均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讓每一個成品都能達到基本的合格水平,就是工業化思維的體現。電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曾提到,想批量化生產,得先理解工業化的底層邏輯,那就是要標準化,要可量化,之後才能被分配,被分配才能分工,分了工才能夠提高效率。

  中國電影工業化之路上的一道檻,就是專業化人才不足。此前馮小剛、成龍、張國立等業內人士就聯合呼籲,建立中國影視工業的「藍翔技校」。不少影視劇組裡的幕後工作人員非科班出身,他們可能是來自同一個村、同一個鄉,一個帶一個進入行業,有時就把幕後工作當作「體力活」來理解與落實。有人曾這樣舉例說道,中國很多攝影師能拍出一道明亮的燈光,然而拍不出一道「曖昧」的燈光。前者只是把攝影當作舉著攝像機的工作,後者則是具有審美和創造力的創作。如曹鬱說,他會將自己所欣賞的繪畫作品、音樂融入攝影裡,讓鏡頭不僅具有審美性,還具有思想性。不同分工的電影人,懷著「匠心」把自己的專業研究透徹、將自己的幕後工作專業地表現出來,才能使得電影藝術的表達更為全面。

  《我在中國做電影》關注電影背後默默無聞的幕後英雄,關注攝影、擬音、特效、美術、配音等每一道工序的運行規律,它也是電影工業化思維的一個具象呈現,為中國電影的幕後工作樹立了某種標杆。從易

相關焦點

  • 電影人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他們更多是存在於電影開篇或電影放映結束後一閃而過的字幕中,默默無聞。電影從來都是集體創作的產物,默默無聞並不代表不重要。紀錄片《我在中國做電影》就將鏡頭對準了中國電影的幕後英雄——7位代表當今中國電影產業水準的優秀電影人:葉錦添(美術)、曹鬱(攝影)、趙楠(音效)、阿傑(配音)、丁燕來(特效)、魏明(特效)和周逸夫(特效)。
  • 電影留聲:巖井俊二的《情書》,就仿佛是一封寫給年輕人的情書
    巖井俊二的《情書》,就仿佛是一封寫給年輕人的情書,電影有開場有結束,青春也有開場也有結束。人生也是如此,只不過大多數時候,我們在中間的場景裡過渡,多的是失落的情緒。日本電影有時候是真的能夠觸動你柔軟的心,明明是一些再普通不過的東西,在鏡頭下竟然可以那麼燁燁生輝。
  • 《一秒鐘》:電影人寫給觀眾的一封情書
    範偉飾演範電影一秒雖短,光影情長。由張藝謀執導,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電影《一秒鐘》今日發布「慶祝歸來」版預告和一封張藝謀導演的親筆信,正式定檔11月27日全國公映。恰與預告呼應,當電影裡銀幕亮起,十裡八鄉齊聚沉浸在「看電影」的狂歡中。《一秒鐘》作為中國電影人寫給電影觀眾的情書,將獻給所有熱愛電影的人。隨著「慶祝歸來」版預告釋出,影片主演陣容正式曝光,張譯和範偉兩大實力戲骨再度攜手,同框對飆獻上精湛演技;更有「00後謀女郎」劉浩存上演銀幕首秀,驚喜亮相。預告以一種輕鬆詼諧的方式展現了一場放映事故。
  • 單以純,為何流著淚給電影人一封情書
    浙江衛視全面飄紅的欄目《中國好聲音》落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十八歲的浙江女孩單以純奪得本季好聲音冠軍。對於她的奪冠,既是大多數觀眾意料之中的,但同時也聽到對她的一些非議,說她能得冠軍,不是實至名歸,因為她曾有過致命的失誤。
  • 張藝謀《一秒鐘》:不僅僅是寫給中國電影的一封情書
    《一秒鐘》故事情節不複雜,講述了因故沒趕上電影場次的張九聲與想用電影膠片做燈罩的劉閨女(劉浩存飾演)以及電影放映員範電影(範偉飾演)三人之間的故事。三人因一盤名為「22號《新聞簡報》」的電影膠片結緣,牽出了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文藝範十足,張藝謀寶刀未老中國人民網:「張藝謀:忠誠的文化傳道士,東方的電影教父。」
  • 學生作品展示No.515|《一秒鐘》: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
    正如張藝謀在親筆信中寫到,「我永遠忘不了小時候看電影時的某種情景。那種難言的興奮和快樂,就像一場夢。總有一部電影會讓你銘記一輩子,銘記的也許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是那種仰望星空般的企盼和憧憬。《一秒鐘》獻給所有愛電影的人。」 不只是張藝謀,許多導演都有這種「電影初情結」——成名多年後,再用一部或數部自傳體、半自傳體影片來圓自己的懷舊夢。
  • 《一秒鐘》:給電影人的情書
    「誰明白你細心隱藏的悲哀,誰了解你褪色臉上的緬懷」——18歲的「中國好聲音」新晉總冠軍單依純以一曲《給電影人的情書》,為古稀之年的「中國好導演」張藝謀唱響新片《一秒鐘》推廣曲時,我們以為該片是「致敬膠片」的百年力作,是張導「一生磨一劍」的大製作,不料只是一則拍給深諳鏡頭語音的電影人的精悍「小品」,普通觀者不開腦洞,很難從過分「節省膠片」的情節交代中,「悟」出男主角張九聲
  • 對話張藝謀|這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
    很多觀眾評價,《一秒鐘》是張藝謀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張藝謀表示,這是一部跟放電影有關的電影,故事的核心還是藉由人物的命運故事,表達充沛的情感。「我當時跟她說,你好好考大學,無論你考上哪個學校,以後我們都有可能找你演電影,希望你不要曝光。」幾年後籌備《一秒鐘》時,張藝謀派人去打聽,得知劉浩存考上了北京舞蹈學院,正安安心心學習。劉浩存與其他演員一同參與了《一秒鐘》的海選,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靠實力贏得了角色。「團隊選了幾千個人,一步一步走到最後,她最符合要求。」
  • 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而觀眾似乎不買「帳」
    回顧張藝謀這些年拍的電影,不管是拍攝方法還是劇情都能感受到老謀子的偏執,當你細品總能有不一樣的感受。 經歷了兩次撤檔後,《一秒鐘》在11月27日終於迎來了首映。可能作為80後和95前的人對廣場放映電影還有一些深深的情懷。
  • 《一秒鐘》是一封電影情書嗎
    就公映版看來,張九聲的人物背景是嚴重缺失的,只能從影片裡的蛛絲馬跡來做大致推測。他稱進勞改營是因為打架,範電影則說他是被人整了,可以想像他在那個舉報成功率極高的年代遭人陷害。範電影這個角色挺有意思。他把握著小範圍內群眾的精神命脈,電影放映員的身份讓他產生了掌控他人命運的幻覺,而他樂在其中。但他只是用這種高人一等的自滿來壯膽而已,當張九聲拿到威脅他時,他立刻就服了軟。
  • 《一秒鐘》:獻給電影的一封情書,用膠片時代喚醒一代人沉睡記憶
    這也是內地電影市場的一個習慣,越是真實的東西就越不能放大,要想上映就必須做一些適當的刪減,往往將整部片子想要傳達的情感刪減到模糊的程度,片子也就能上映了。但是也不能以偏概全,畢竟在2017年時的《尋夢環遊記》本來因涉及靈異題材不能在大陸上映的,最後因為看哭了審核人員破例上映。
  • 《一秒鐘》: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對待電影的精心、甩鍋時候的自然、被張九聲威脅之後態度立馬調轉,幾個地方都讓人物很豐滿,在加上自己兒子的那段故事,人物又更豐富了些,為防更多劇透,這塊就不展開說了。劉浩存飾演劉閨女。作為張藝謀新定的「謀女郎」,劉浩存起點不可謂不高,這部電影之後,她將搭檔易烊千璽出演《送你一朵小紅花》,張藝謀的《懸崖之上》,看好她的未來發展。
  • 《一秒鐘》是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而觀眾似乎不買「帳」
    回顧張藝謀這些年拍的電影,不管是拍攝方法還是劇情都能感受到老謀子的偏執,當你細品總能有不一樣的感受。經歷了兩次撤檔後,《一秒鐘》在11月27日終於迎來了首映。可能作為80後和95前的人對廣場放映電影還有一些深深的情懷。
  • 張藝謀的「一秒鐘」不是寫給電影的情書,而是寫給時代的輓歌
    我曾在以往的文章裡寫過杜琪峯導演的作品《文雀》,我稱這部電影是杜琪峯寫給香港電影的情書。我曾在看過義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的《天堂電影院》後,被感動得稀裡譁啦,我稱這是導演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張藝謀導演在本該懸車告老的古稀之年,仍然帶著他對電影滿腔的熱愛,創作出了這部與電影相關的電影作品。
  • Jude的觀影日記第一期:日本電影《情書》
    最近重溫了電影《情書》,雖然這已經是我重溫該影片的第N次了,但依舊令我回味無窮。我想,如果要票選一部最喜歡的日本電影,那Jude一定會不假思索地將選票投給《情書》。《情書》是由巖井俊二自編自導的的日本純愛電影,由中山美穗、豐川悅司、柏原崇等主演,於1995年3月25日首映。該片改編自巖井俊二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封原本出於哀思而寄往天國的情書,卻大出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並且逐漸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卻始終沉靜的純真單戀的愛情故事。
  • 《一秒鐘》北京首映 給電影的情書,「以身外身做夢中夢」
    影片講述了沒趕上電影場次的張九聲與劉閨女因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的故事這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定檔親筆信張藝謀曾表示《一秒鐘》是寫給電影的情書是他自己的青春記憶張藝謀還寫了一封親筆信他將《一秒鐘》獻給所有愛電影的人我永遠也忘不了小時候看電影時的某種情景那種快樂常常像一場夢電影 陪伴我們長大夢
  • 單依純帶著《給電影人的情書》來到《一秒鐘》,她是真的火了
    單依純可以說是用一己之力把《好聲音》的熱度帶上來了,從《永不失聯的愛》到《嚮往》再到《給電影的一封情書》,她的每一首歌曲都詮釋得非常好,把自己的情感和歌曲融合,觀眾聽起來非常感動;
  • 《我在中國做電影》上線 聚焦中國電影幕後英雄
    日前,五集人物紀實節目《我在中國做電影》在全網上線。 節目將鏡頭聚焦於一群中國電影的幕後英雄,7位代表了當今中國電影產業水準最優秀的電影人。 有一檔節目選擇避開話題型電影人,關注「默默無聞」的幕後工作者,已然難得。 節目名叫《我在中國做電影》,顯然,故事與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人息息相關。 嘉賓雖不被觀眾熟識,但在業內,每個姓名都如雷貫耳。 葉錦添、曹鬱、趙楠、阿傑、丁燕來、魏明和周逸夫。
  • 戀愛電影首選—《最後的情書》
    既然相似,感想就也差不多,與《情書》、《被遺忘的新娘》等作相比,不論是《最後的情書》還是《你好,之華》都差了一點,或許是對現在的人而言,寫信這件事是已經很難想像也很遙遠的事,科技的發達使我們難以對電影裡的某些情節設定產生認同,明明只需幾個關鍵字或是幾通電話便能解決的事,卻想透過書信往來拉開彼此距離、加深思念之情,雖然浪漫可又難免覺得刻意,有些不合時宜的安排自然就共鳴度就和《情書》有著落差。
  • 純愛電影《情書》,我愛過你,但是再也沒有你了
    純愛電影《情書》,我愛過你,但是再也沒有你了《情書》日本作家巖井俊二自編自導的日本純愛電影,該片改編自同名小說《情書》,本片於1995年3月25日首映。電影講述了一封原本出於哀思寄往天國的情書,卻意外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並且逐漸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的純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