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全面深化改革,坪山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正蹄疾步穩地向「深水區」進軍。11月19日,坪山區沙湖社區「整村統籌」土地整備項目迎來重大進展——首期留用地塊12號地塊正式開工,為坪山區「整村統籌」改革實踐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個集聚高端化品質住宅、國際化商務辦公、社區化白領公寓、開放性活力商業、高標準生活配套的濱水城市綜合體即將在此興起、大放異彩,成為創新坪山一塊全新地標。與此同時,沙湖片區將徹底改變原來落後面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崛起一座對標國際、活力四射的生命健康產業園,為城區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能。人民群眾將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迎來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沙湖社區「整村統籌」土地整備項目是深圳市首批試點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綜合試點項目。承載著市委市政府賦予的「科學發展示範區、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區和深圳新的區域發展極」的重大使命,坪山區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做「指揮棒」,深耕整村統籌這片「試驗田」,先行先試、銳意改革、不斷創新,走出了一條不同於以往、有利於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的土地整備新路,為打造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坪山騰出寶貴的空間資源,對深化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斷優化國有土地管理格局起到示範作用,為全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了「坪山經驗」。
改革破題勇闖新路
土地空間是城區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為一個年輕的行政區,坪山要想謀發展、開新局,一個重要「落子點」就是土地。坪山土地資源優勢突出,但面臨著農村城市化的土地歷史遺留問題、違法建築面廣量大問題、原特區外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欠帳問題等,這既是坪山發展的歷史包袱,又是坪山發展的潛力所在。
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唯有創新才有未來。坪山區打破固有思維模式,2010年在全市率先探索「整村統籌」土地整備,以「政府主導、社區主體、居民參與」為原則,綜合運用規劃、土地、產權等相關政策手段,優化整合城市空間,一攬子解決社區土地利用、管理、利益問題,統籌推進社區轉型發展。這是坪山區探索我國「半城市化」地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破題之作。
從社區整體角度出發,以「四個統籌」破解土地開發難題,正是「整村統籌」同以往土地開發模式做法不同的地方,吸引沙湖社區主動要求試點,爭做第一個「吃螃蟹」的社區。
通過利益統籌,尋找政府、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平衡點,政府與社區算大帳,社區與居民小組算小帳;通過「留用土地+規劃指標+補償資金」方式,做大發展成果,分好利益「蛋糕」;通過政策統籌,用好用足用活現有政策;通過規劃統籌,完善城市配套,大力推動社區轉型發展,實現產城融合;通過風險統籌,最大限度保障「整村統籌」的平穩推進。
2011年沙湖項目正式啟動。2015年5月,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項目《改革試點方案》,同年11月,坪山新區土地整備中心與坪山沙湖股份合作公司、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坪山管理局、碧嶺街道辦事處籤訂《深圳市坪山區沙湖「整村統籌」土地整備項目框架協議》,2016年12月,四方又再次籤訂了補充協議。
沙湖「整村統籌」土地整備項目土地整備面積約362.95萬平方米,整備完成後政府收儲用地305.84萬平方米,社區留用地57.11萬平方米,通過「土地+規劃+資金」三位一體的方式,集中解決沙湖社區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社區經濟發展轉型及生態清退等「一筐難題」。開發建設後,沙湖社區將建成約220萬平方米物業,包括住宅樓、商業及辦公樓等,坐擁教育生活服務等優質配套資源。
通過「整村統籌」的「小切口」,錨定整村範圍進行規劃,將社區分散合法、不合法的地變為集中合法開發,讓原來「政府用不了、市場不好用、集體用不好」的土地變得「能用、好用」。有專家認為,「這是深圳高度城市化過程的土地二次分配,能實現土地一元化管理,以及土地整備和城市重建的雙重目標。」
多條經驗獲全市複製推廣
改革創新一子落,發展棋局滿盤活。
坪山在沙湖社區的「整村統籌」土地整備實驗,為全市政策體系完善、試點逐步推廣乃至為全國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子,甚至直接推動了2015年全市《土地整備利益統籌試點項目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的編制出臺。沙湖社區「整村統籌」政策探索的許多核心思路如政策理念、政策大帳、審批機制等在《管理辦法》基本體現。「沙湖經驗」在全市各區遍地開花,形成示範和樣板。
改革之路從無坦途。面對亟需落地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產業項目,如何優先保障供地、推動城區發展?坪山因時而變、隨事而制,在利益統籌政策框架上深化改革,在沙湖試點「先整備後統籌」新土地開發方式,在保持「政策大帳」核算方式一致的基礎上前置供地時序,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整備下的提前供地路徑。
在沙湖分期實施方案中,社區用地的取得與政府地塊的收回掛鈎,為滿足政府配套建設的輕重緩急,沙湖社區積極配合,將坪鹽通道、南坪三期、坪山高中園等重大項目用地的移交放在首期、先行啟動徵收,又在金尊府、華誼兄弟文化城等招拍掛用地先行徵收上給予支持,及時釋放連片土地空間,促進優質產業落地、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坪山基礎設施、交通、教育、住房建設發展。
「先整備後統籌」的方法獲得市層面的高度認可,以及其他各區和坪山其他「整村統籌」項目的複製推廣。在實踐基礎上,《坪山區土地整備利益統籌項目「先整備後統籌」工作規程(試行)》出臺,為「先整備後統籌」工作提供政策依據和操作指引。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深圳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十四五規劃》還將「先整備後統籌」列為優化政策保障體系的重點推進改革措施,要求「全面推廣『先整備後統籌』實施機制」。
「改革是坪山與生俱來的基因,我們希望通過深化改革,做深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理論的先行者、實踐經驗的創造者、制度供給的開拓者。」坪山區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綜合改革助推城區高質量發展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激活土地要素,迸發城區潛力。「整村統籌」土地整備模式改革的「點睛之筆」在於,依託土地這個原農村最大也是最核心的利益平臺,以綜合配套改革為支點,靈活撬動城市建設、社區經濟轉型和基層社會建設的「大發展」,探索走出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高質量推進城市建設,推動城區能級提升。「整村統籌」以實現高度城市化的城市規劃為目標,「打包」解決社區土地城市化問題和土地確權問題,讓土地得到節約集約利用,完成片區內公共基礎配套設施及重大產業項目用地徵拆,滿足城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破解了推進特區一體化戰略遇到的空間瓶頸問題,為後續城市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促進社區經濟轉型,激發社區內生動力。以沙湖社區為例,「整村統籌」將社區分散零碎、商業價值低、難以開發的土地整合成集中連片、商業價值高、易於開發的黃金地段,促進社區統籌發展,幫助社區擺脫傳統單一的租房經濟,推動社區集體經濟轉型和基層自治建設,激發「共同富裕、共建家園」的傳統文化自覺和基層凝聚力,營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
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把城市發展的「大圖景」與人民群眾的「小目標」相融合,是「整村統籌」改革的鮮明特色。農民房變成紅本商品房,居住環境變好、就業機會增多……「整村統籌」帶來的「大禮包」,讓群眾切實享受改革發展紅利。「『整村統籌』致力於解決原農村建設規劃混亂、基礎設施薄弱、治理主體間權責不清等問題,有助於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發展空間,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坪山區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幹。《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明確提出,「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探索解決規劃調整、土地供應、收益分配、歷史遺留用地問題」。坪山將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與時俱進全面深化改革,在城市空間治理體制等重點領域先行先試,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書寫更輝煌的新時代壯麗篇章!
(責任編輯:崔瑞婷)
中國網地產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產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以引導正確的行業輿論導向為己任,為行業上下遊關聯企業、相關產業提供一個高效溝通與互動的優質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