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崔在廣州受訪 攝/張偉樾
10月22日至30日,廣州爵士音樂節將在星海音樂廳舉行。演出名單除了雲集多名中外爵士樂大咖,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名字,那就是崔健。三十年前,一首《一無所有》在中國掀起一陣狂熱的搖滾浪潮,緊接其後的幾張專輯,奠定了崔健「中國搖滾教父」的江湖地位;三十年後,崔健跟他常戴的標誌性棒球帽上的五角星一樣,已經成了一個符號,但年輕人們知道崔健很厲害,卻沒幾個人聽過《一無所有》。當年的搖滾青年已邁入知天命的年紀,現在的社會也今非昔比。崔健仍然堅持跟時代對話,哪怕在這過程中,讓他感覺迷惑的東西越來越多。
上電視不是妥協
「節目保證真唱,我就沒理由拒絕」
今年年初,崔健助陣譚維維,登上《我是歌手》的舞臺,引發不少討論。近幾年,除了《我是歌手》,崔健還參加過《年代秀》、《歌聲傳奇》等節目。有人以此作為依據,聲討崔健向商業妥協。但實際上,這非但不是妥協,更可以說是崔健大力倡導的「真唱運動」的成果。
2002年,崔健高調地發起真唱運動,呼籲社會拒絕假唱。他聲討「假唱已經成為一個毒瘤,導致大中華地區、亞洲其他地區同世界流行音樂現場演出的距離越來越大」。以往電視圈中,假唱是潛規則,這也是崔健一直拒絕上電視節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10多年過去,現在的情況如何?採訪中,崔健少有地稱讚起電視節目來:「我所參加過的電視節目,起碼我能夠看到的都是真唱、真演出。」在他看來,音樂家越來越受尊重:「現在音樂家有飯吃了,好的音樂家都有排不完的活,他們都開始有人搶了。我覺得這才是真正做音樂的活力。」
崔健認為,現在電視圈已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當音樂家的分量越來越重時,他們就有權力拒絕去幫歌手修音準,「歌手有一個音不準,成千上百萬的觀眾可以通過電視發現,口碑一不好,下回就沒你份了,從而逼著歌手去練。這樣,良性競爭就實現了。」
當電視圈能夠滿足崔健對音樂的苛刻要求,他登上電視舞臺就顯得理所當然了:「我們堅持真唱和真樂隊,如果節目組給予保證,我就沒有理由再去拒絕。再拒絕,就是端著臭架子、看不起電視觀眾。」他談起今年年初上《我是歌手》的情況,節目是直播的,為了臺上那五六分鐘,所有人都要經過很多次排練,樂隊、歌手、音響師必須很好地配合。「如果沒有做好這一系列準備工作,臺上表演不夠完美,觀眾可能就會覺得『老崔老了』。而其他電視界人士就會起鬨,『真唱絕對沒戲,還是要靠包裝』。」
拍電影不願妥協
崔健是個「低產」的音樂人,上一張專輯還是2005年的事情。這十年間,他去做了另一件事:拍電影。去年,他執導的《藍色骨頭》終於在國內上演。準確來說,這不是他的第一部電影。他的處女作是一部8分鐘的短片,叫《修復處女膜年代》。後來又拍過一部《成都我愛你》。《藍色骨頭》是他第一部真正登上院線、直面觀眾的長片。
電影上映後毀譽參半,票房也不盡如人意,但是崔健對電影本身還是滿意的,起碼他堅持了一貫的創作理念。對他而言,創作貴乎真誠,因為它肩負著一種社會責任:「我相信,藝術家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應該撥開狡辯、懦弱和欺詐,也只有他們能夠創造性地解釋這個世界。」
電影市場越來越商業化,為了讓電影賣座,瞄準細分市場、拍攝類型電影,成了許多導演的選擇。崔健的做法顯得有點不合時宜。他不願把《藍色骨頭》定義為某個類型的電影,「很多人把它定義為文藝片,我不喜歡。它不是文藝片,也不是商業片,它僅僅是在講一個故事,藝術的意義不在於屬於哪一類。」
不願意改變拍攝手法
談起拍攝《藍色骨頭》的意圖,崔健說:「年輕人應該敢於面對自己父母的文化和當時的體制,能夠理解當年人格和社會之間的矛盾。」雖然他試圖通過這部電影向年輕人喊話,可惜年輕人沒有買帳。很多人認為《藍色骨頭》對都市年輕人的描述脫離現實、過分臉譜化。在豆瓣上,這部電影的熱門評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崔健只能依靠極其片面的現實經驗與觀察,攪拌著大量想像來描述如今都市年輕人的生活與想法。無論氣息還是細節,都是失實的。」
但是崔健不承認這是缺陷,他甚至不願意換一種大家更容易接受的拍攝手法,「我的拍攝手法就是這樣,如果你們覺得落伍或不合時宜也沒關係,我不管。」採訪中,說起與時代脫節這件事,他表示「不知道為什麼每個人都要去談論角色和現實」。在他看來,他要拍的是一個故事,而不是反映現實。而且他只想通過《藍色骨頭》把兩代人的衝突呈現在觀眾面前,但應該如何解決實際問題,要看觀眾個人:「每個人在面對自己的生活時,都要自己創造一種方法去解決生活的問題。」崔健強調:「我希望年輕人能找到一種能量和振奮感。如果真沒找到,就是電影的失敗。」
不願受明星名氣幹擾
無論如何,票房的失利仍然給崔健帶來不少困惑。崔健坦言:「我們預期中觀眾的數量是現實的兩三倍。」
崔健把票房的失利歸結到營銷手段的失敗。他說:「銷售真不是我的專業,我只管創作。電影必須要考慮受眾,我也有考慮過。但是我做的東西不能夠滿足市場上大部分的觀影群體,這只能是遺憾。」
電影創作過程中,崔健幾乎沒有考慮過市場。他選取的演員都名不見經傳,整部電影唯一的賣點就是崔健本身。他承認忽略了明星的號召力:「普通的院線觀眾看電影,他們首先看有沒有明星,因為他們覺得明星就是故事。如果一個故事沒有明星做代表、去循序漸進地引入故事,上座率可能就會差。我們的演員非常出色,但是他們沒能給觀眾帶來『我要關注他所有細節』的那種吸引力。」
這大抵沒錯。有媒體採訪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有人直言:「我就是因為導演是崔健才來看這片子的,想看看他導出來會是什麼樣?演員表裡沒有一個對我有吸引力,除了崔健。」
如果還有下一部電影,是否會考慮起用大明星?崔健說道:「我的電影是準確性第一,號召力第二。如果這個明星的名氣大到會干擾整個故事,我寧願不用。」(記者 胡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