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中國搖滾被描述為一種反傳統的工具、反抗主流意識形態以及文化霸權的音樂。喜歡搖滾的人也多半不是一般的追星族,而是用歌聲傾訴一種生活和思想。中國搖滾開始於1986年 「西北風」開始進入剛剛萌芽的青年文化,中國最早的搖滾歌曲大概是現在大家所推崇的「中國搖滾之父」崔健的《一無所有》。
崔健,1961年8月2日,出生於北京東郊幸福村的朝鮮族家庭。
崔健,這個從小在父母的音樂薰陶下長大的人,開始吹著小號一路吹進了北京歌舞團,在文工團的時候他白天吹小號,晚上就自己學吉他,這兩個不同的音樂風格,形成了巨大反差。也就是這樣的鍛鍊,讓他形成了當時完全不一樣的曲風。進入80年代,儘管國門已經打開,但上綱上線式的批判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但是崔健卻啟蒙了80年代的搖滾,作為80年代的引路人,他可以當之無愧地載入中國搖滾樂的史冊。
那時,我是初中學生,鄧麗君的歌聲在我學生時代已經傳進大陸,儘管同學們私下都在欣賞,但仍處於地下狀態,被認為是「靡靡之音」。 其實,當年的通俗唱法就是流行歌曲的唱法,但當時沒人敢這樣稱呼,只敢說「通俗」或「輕音樂」。搖滾樂在那個年代被視為典型的資本主義文化,無論演出還是詞曲都不被主流意識所容納。尤其搖滾樂所蘊含的那種反叛精神、躁動情緒,更被視為異端,有人對搖滾樂的恐懼遠遠超過了對港臺歌曲、西北風、新潮樂派。崔健每次出場,演出現場更是如臨大敵,甚至連觀眾的反應都要幹預,不準起立、不許歡呼。現在看來,他的意義對後世的影響更久遠,他越來越像一個符號,引領著滾圈一直向前。1986年5月9日,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會上,崔健首次演唱了《一無所有》。因為這首作品,崔健被譽為「中國搖滾第一人」,《一無所有》也開啟了中國搖滾樂的時代。
大多數人對崔健的記憶停留在《花房姑娘》和《一無所有》上,一提到崔健,必定要提起1986年的那場演出,中國搖滾教父的誕生。1986年,崔健參加了日後對中國音樂影響巨大的「世界和平百名歌星演唱會」——毛阿敏、韋唯、田震等人都在。這是崔健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公開演出,崔健-百名歌星演唱會《一無所有》當他喊出「我曾經問個不休」,如同一聲驚雷,臺下觀眾沸騰了,在那個凡事講求「集體」的特殊時代,這首充滿「自我」的歌就像是一顆扔向池塘的炸彈,激起千層浪,炸醒了人們的自我意識。這一幕,搖滾迷們早已倒背如流。隨著《一無所有》在「百名歌星演唱會」上公開亮相,中國搖滾樂的生日已被普遍公認為1986年5月9日。
1988年7月16日,人民日報以一篇1500字的文章「從《一無所有》說到搖滾樂——崔健的作品為什麼受歡迎」作為文藝版頭條發表,這是搖滾樂歌手首次在內地的主流媒體上被報導。崔健在國內建立起知名度的同時,也開始獲得國際的關注。在9月份開幕的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全球現場廣播中,崔健演唱了《一無所有》。並拿下「白金唱片獎」,在這片土地上,有如洪水衝瀉進入極度乾涸的土地,驚恐和渴望同時呈現在國人的眼睛裡。這是中國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搖滾樂專輯,從此搖滾在中國的土地肆意怒吼!崔健曾說過,搖滾不是簡單的憤怒,是反對一切讓我們失去自我的東西。在中國搖滾的歷史上,有一位值得被銘記的搖滾戰士,他用一塊紅布蒙著雙眼,為我們開天劈地。」
回顧崔健的搖滾樂,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三十年前崔健的一場巡演影響了很多人。女大學生閆凱豔,喊得嗓子啞了一個星期,幾年後她毅然退學,考上了藝術學院。如今,她叫做閆妮;在成都,姑娘唐蕾衝上舞臺狂吻崔健,她後來成為著名的「成都搖滾教母」,專門資助新生搖滾樂隊演出;「中國最好的人像攝影師」肖全,那時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攝影愛好者,也是在成都遇到了崔健。演出當晚,崔健用搖滾方式翻唱《南泥灣》,肖全站在人群中,淚流滿面。崔健和他的樂隊成員30年來足跡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專場演出場次達千餘場之多。從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開始,崔健創造了大量超越時代的全新音樂作品。
三十多年前崔健踏出了最重要的一步,現在的崔健已經60歲了,但若是我們透過他的神情,他的雙眼,還是那樣的嚴肅,盛放著希望的光芒。通過崔健,通過崔健的歌,我私下裡認為崔健是一個時代的開拓者,他拿著刀斧一下一下的展開荊棘,為後人的探索拓寬了道路。崔健在作品中所展現的冒險精神和充滿前瞻的音樂和歌詞創作探索,使他成為幾代青年的精神領袖。崔健說他不是很多人印象中那個憤怒的搖滾青年,也不是和藹可親的大叔,他更渴望是一個真誠而實在的人,一個真誠而實在的藝術家。他說,他是一個仍保留有希望的人,最討厭虛無者。他不滿足於簡單地翻唱國外歌曲,搖滾精神到底是怎樣的,做原創,崔健接下來要怎樣發展,該做什麼,我相信這個60歲的大叔還會帶給我們更好的作品。;他不追隨西方時髦的吉他英雄;他更不想做樂隊們爭搶的稀缺鼓手。當年的歌迷走進熟悉的場館,再次聽他唱起《一無所有》,有的人動容,有的人沉默。時間,早就匆匆逝去,青春,已經不再回來。
一個人一生會做很多事,到頭來讓自己滿意的不會太多,往往因為太多時候是在問別人是否滿意,而不是問自己。崔健,加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