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斯級驅逐艦:罕見的四煙囪艦,參與了一戰二戰兩次世界大戰

2020-12-18 國平視野

一戰時期,美海軍罕見地建有一型大型、高速度、長續航力的維克斯級驅逐艦,建此型艦的目的就是為了取代美海軍現有的噸位過小、耗油量過高的驅逐艦。

時任海軍部長約瑟夫斯·丹尼爾斯,向國會提出了海軍三年艦隊造船計劃,要求建立一支「首屈一指」的、有能力同時保護美國兩大洋海岸的艦隊。

最終,該計劃獲得美國國會的支持,授權建造10艘戰列艦、6艘巡洋戰艦、10艘輕巡洋艦還有50艘驅逐艦,維克斯級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

艦長95.80米,寬9.3米,滿載排水量1154噸,艦員100人(一說149人);艦載武器有4座單管100mm主炮、2座單管76mm副炮、1座單管37mm防空炮、4具3聯裝533mm重型魚雷發射管、2座深水炸彈投擲槽等。

維克斯級驅逐艦的動力裝置為4具諾曼或懷特·福斯特重油蒸汽鍋爐,在艦橋後部排列了4根碩大的煙囪,是此型驅逐艦有別與其他驅逐艦最大外觀特徵,輸出功率2.7萬馬力,採用雙軸推進,航速35節,20節時的續航力為2500海裡。

此型驅逐艦共建有111艘,參與了一戰和二戰,一戰時,是美海軍大西洋反潛戰和護航的主力水艦艇,一戰以後,維克斯級驅逐艦隨著美海軍的縮編而退役,被納入了後備艦隊,尚在服役者則有部分被改裝為輕型布雷艦或高速掃雷艦。

隨著法國的陷落,德國海軍潛艇從英國海軍設防薄弱的比斯開灣進入大西洋,從1940年7月到10月,282艘前往英國的商船被德國潛艇擊沉,損失噸位高達148.9795萬噸。

德國潛艇所造成的損失噸位已超過了英國的補充能力,如果不加以扭轉英國將逐漸被德國潛艇圍困輸掉消耗戰,由於英國皇家海軍的驅逐艦、護衛艦兵力已經有所不足,美國依據「租借法案」,用50艘美國退役驅逐艦換取英國在大西洋上的多個基地,其中就包括22艘4煙囪的維克斯驅逐艦。

四煙囪維克斯級驅逐艦,面對北大西洋惡劣的海況,其適航性不足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船艙狹小而潮溼,英國海軍官兵都不太喜歡在上面待著。

但老舊的四煙囪維克斯級驅逐艦,畢竟在非常關鍵的時刻,給了英國皇家海軍以喘息的機會,有護航驅逐艦可用,總好過英倫三島被德國潛艇圍困要強,給了德國U型潛艇以致命威脅,特別是在裝上了「刺蝟」深彈發射器以後,發揮了這是這些老夥計們的餘熱,其自身價值得以最大化。

美海軍將其餘維克斯級驅逐艦啟封並投入大西洋的「中立區域」巡邏,作為航母艦隊的護航艦艇使用,直到戰時開建的175艘弗萊徹級驅逐艦以及其他水面艦艇陸續投入服役以後,老舊的維克斯級驅逐艦才開始逐步退出護航第一線。

相關焦點

  • 紅色海馬,從「列寧格勒」級到「基輔」級,淺談二戰的蘇聯驅逐艦
    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雙方的主要交戰區域是在陸上,導致有相當一部分的讀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蘇聯紅海軍裝備,以及其戰鬥情況不是非常了解。而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海軍也同樣奮戰在戰鬥的第一線。
  • 是什麼讓一戰、二戰間隔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線是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這次不僅僅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而是全球性規模的戰爭。除了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社會主義國家參與,是什麼原因讓兩次大戰間隔僅僅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 一艘現代的052D級驅逐艦,能否擊敗二戰最強戰列艦?
    軍迷間的話題往往天馬行空,關公戰秦瓊的例子層出不窮,我國裝備最多的驅逐艦052 D和二戰最強的戰列艦衣阿華的驅逐艦,相互對決會有什麼後果?假如052 D驅逐艦上裝滿了鷹擊-18反艦飛彈去對付一艘二戰後期的衣阿華級戰列艦,最後肯定是衣阿華要吃大虧。戰艦技術的發展主要需要兩個硬性指標,即射程和威力,其中射程又佔主導地位。現代飛彈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艦炮有多大的作用範圍,單就戰列艦時代來說,艦炮的作用範圍還有很大的代差。
  • 老當益壯:二戰中「爺爺」級戰艦火力硬拼,金剛級戰列艦
    【話說軍世】二戰中,英法美日等國都擁有艦齡非常老的戰列艦,其中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以及日本金剛級戰列艦都是一戰前就開始建造的,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堪稱「爺爺」級戰艦。二戰中火力硬拼吃大虧的金剛級戰列艦雖然金剛級戰列艦最終結局都很悲催,但是,在太平洋戰場早期,金剛級戰列艦利用當時戰爭局勢的優勢,還是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績,金剛級戰列艦共有四艘,分別是金剛號、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
  • 二戰德軍新型驅逐艦,一次海戰被「團殺」到僅剩1艘
    【話說軍世】說到二戰德國海軍的水面戰艦,戰機比較好的且有名的就是俾斯麥號戰列艦,以及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等大型戰艦,不過由於缺少與盟軍在戰艦上對抗的實力,這些大型戰艦大多早早沉沒了,還有一些中小型艦艇,比如說驅逐艦,也沒能逃脫沉沒的命運。
  • 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嗎?看完一戰、二戰全史,你的看法會有巨大變化
    圖左打仗前,圖中為打仗時、圖右為打仗後▼冷漠改變的不只是五官,而是內心的變化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世界大戰都給我們帶來慘痛的代價,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在苦難歲月裡奮戰的勇士和無辜死亡的生命。
  • 最成功的傑作,二戰期間英國產量最大的轟炸機,「惠靈頓」轟炸機
    轟炸機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轟炸機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隨著航空炸彈的出現,轟炸機變得越來越先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就已經出現了能夠攜帶兩噸炸彈左右的轟炸機。一戰結束之後,受到杜黑空中制勝論的影響,世界各國開始大規模的研發轟炸機,視轟炸機為當時空軍中的重要進攻力量。
  • 同樣發射魚雷,為什麼二戰飛機擊沉的戰艦比驅逐艦要多得多?
    在反艦飛彈問世之前,海戰中威脅大型水面戰艦的是大口徑艦炮、航空炸彈、水雷和魚雷,其中一戰和二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大中型水面戰艦佔了損失的大部分,而這些魚雷中大部分都由飛機投放,其次才是潛艇、驅逐艦等平臺,為何只能搭載一條魚雷的飛機,作戰效率卻高於裝備多個魚雷發射管的驅逐艦呢?
  •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驅逐艦,驅逐艦巡洋化大噸位強火力,二戰炮驅的...
    德國Z系列驅逐的開啟 一戰之後的為限制德國海軍發展,在《凡爾賽合約中》除了對德國的大型水面艦艇做出限制外,噸位較小的驅逐艦也有限制,其中就有禁止德國建造排水量超過800噸的雷擊艦(也就是驅逐艦)。
  • 德國為何要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到底想通過戰爭獲得什麼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多、損壞最嚴重的兩次戰爭。學習過這兩場戰爭的人都知道,這兩場戰爭都是德國人挑起的。當然,最終德國都失敗了,也受到了懲罰。很多人想不通,德國為何要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到底想要獲得什麼?先看一下兩次戰爭的大致狀況。
  • 看看兩次世界大戰對德國的削弱,才知道日本為何能超越德國
    不過,在近代,德國的實力是超越日本的,而且是遠遠超越,尤其是在一戰前,德國甚至沒有正眼瞧過日本。不過兩次世界大戰,讓德國遭到了重創,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遭到嚴重削弱,這才給了日本超越德國的機會。其實看看兩次世界大戰對德國的削弱,就知道日本為何能超越德國。我們先來說說一戰前德國和日本的差距。
  • 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歐洲都選擇了原諒為什麼對俄羅斯不寬容?
    德國曾經兩次挑起世界大戰,給歐洲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但是,在當今的歐洲陣營裡,眾多國家對德國選擇了原諒,然而對俄羅斯卻不寬容,這是為什麼呢?
  • 試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一直是戰爭史愛好者,談論的焦點問題,本次筆者將試著,從當時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德國國內情況兩條主線,簡要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歡迎廣大讀者一起探討!首先,準確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持下發動的,並不是由德國直接引起的,充分數據證明奧匈帝國才是一戰的主要責任國,其目的是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塞爾維亞。在高中歷史課上,相信廣大讀者都背過,奧匈皇儲裴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遇刺身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 二戰時,美軍一戰的統帥潘興在幹什麼?
    李三萬摘要:潘興將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軍的歐洲遠徵軍最高統帥,那麼在二戰時,這位美軍的老將又在幹什麼?怎麼幾乎沒有他的一點消息?潘興將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軍的歐洲遠徵軍最高統帥,那麼在二戰時,這位美軍的老將又在幹什麼?怎麼幾乎沒有他的一點消息?
  • 揭開美國上位世界老大史,兩次世界大戰是機遇,靠賣武器發家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說的是誰都有走好運的時候,也有走黴運的時候。這句話不但適用於人也適用於國家,美國就是最好的例子。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美國並沒有像英國德國那樣在戰爭結束之後陷入一片蕭條。
  • 一戰槍炮,二戰飛機坦克,三戰核武器,四戰呢?愛因斯坦早有答案
    20世紀人類已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都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在使用的武器上,也有很大不同。 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人類武器裝備發展還不是很先進。當時戰場上的主要武器就是各種槍炮,坦克雖然在一戰時期已經發明,但面對壕溝戰坦克發揮的空間並不大。
  • 海軍055級算驅逐艦還是巡洋艦?排水量上萬噸還能叫驅逐艦...
    舊日本海軍的「大和」號戰列艦,在其最後一戰中,直至戰沉都沒能和美國海軍的戰列艦部隊交上手,「大和」號戰列艦全體艦員入目之處,都是美國海軍航空兵的艦載機。 在此期間,綜合使用成本較低的驅逐艦進一步分化,演化出了護航驅逐艦和護衛艦等亞種。其劃分標準仍然是戰艦的戰鬥職能,只不過其劃分標準更加明確,比如大部分盟軍護航驅逐艦,就比較強調其反潛作戰能力。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可以看出,之所以會使用戰艦的戰鬥職能來對艦種進行劃分,是因為此時的戰艦功能都比較單一,只能夠按專用艦的設計思路進行發展。
  • 最成功的主力驅逐艦之一:產量超過100艘
    【話說軍世】在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僅是戰略和意志的考驗,同時也是國力的考驗,相比較於巨大的戰列艦和航母,不僅建造難度大,費用高,對於綜合能力要求也更高,而驅逐艦雖然相對較小,但是作為護航好手,同樣是考驗國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 日本聯合艦隊最後一艘從國外訂購的主力艦 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由於日本方面缺乏建造主力艦的經驗,金剛級戰列巡洋艦首艦便向英國維克斯公司訂購,後續三艦由英方提供圖紙,日方自行修建。由此「金剛」號戰列巡洋艦成為日本海軍最後一艘從外國定製的主力艦。手繪二戰中的金剛級1912年5月18日,金剛級戰列巡洋艦首艦「金剛號」在英國下水。其後由日本自行修建的三艦「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分別於1913-1914年間先後下水。
  • 高隱蔽都看不到她,二戰皇家海軍的急先鋒,部落級驅逐艦哥薩克人
    1930年代中,英國海軍開始發覺其艦隊驅逐艦標準已經落後於其他國家正在建造或已經服役的新型驅逐艦。日本的特型(吹雪級驅逐艦)驅逐艦,義大利的航海家級,法國的空想級和美國西姆斯級級都擁有更多更強的火炮和魚雷,在擁有高速的同時排水量達到1750至25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