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第一線】韶關乳源中衝村:稻田裡養出禾花魚 撂荒田再成香餑餑
金羊網 作者:張文 賴南坡 2020-11-10
抹平收入差距的,正是高海拔山區農民種植水稻時放養的「禾花魚」。
文/圖/視頻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 通訊員 賴南坡
深秋正是晚稻收割的農忙時節。不同於低海拔區域稻田的一年兩熟,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一帶高海拔石灰巖山區水稻只能一年一熟。國慶節前後,早早完成水稻收割的當地農民盤點一年收成發現,山上梯田畝均收入跟山下相比並不遜色,甚至更高一些。
抹平收入差距的,正是高海拔山區農民種植水稻時放養的「禾花魚」。
稻田插秧後,志願者在田間放養禾花魚苗
走俏市場一條魚帶旺一條村
魚食禾花長大,魚肉有禾花香味,因而得名「禾花魚」。禾花魚是稻收時節的佳餚美饌,深受市場追捧。
中衝村委會主任朱志偉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禾花魚畝產約25公斤,每公斤售價100元左右,稻田所出產的高品質「禾花稻米」,即便價格按普通稻穀4元/公斤的市價計算,畝產值也能達到2000元,除去成本,稻漁綜合種養畝均利潤超過4000元,高於本地水稻單作產值。
貧困戶朱南娣,每年養殖禾花魚6畝,總收入2萬多元;貧困戶朱賤明,養殖禾花魚,每年水稻和禾花魚收入達到1萬多元……在中衝村,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一條禾花魚,帶活了中衝一條村!
10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帶領鄒桂偉、羅永巨等水產科學家一行專程前往大橋鎮,在禾花魚主產區大橋鎮中衝富民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開展禾花鯉「乳源石鯉1號」新品種現場審查。桂建芳院士認為,禾花鯉「乳源石鯉1號」是極具地方特色的禾花魚品種,其發展潛力非常值得挖掘。
國慶假期孩子們在田間遊玩
專家助農民走上稻田養魚路
禾花魚走向產業化之路,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黃樟翰教授的努力密不可分。
從2013年開始,黃樟翰教授就多次前往乳源調研,2015年開始,黃樟翰下定決心在大橋鎮開展試驗,探索廣東山區稻田養魚。
黃樟翰告訴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當時村民大多外出務工,稻田養魚基本是「人放天養」的狀態,稻田裡放養的一種當地稱為「石鯉」的鯉魚,生長速度緩慢,基本沒有盈利,「我們從魚種的復壯提純入手,研究石鯉的選育,現在選育已經進行到第八代。只有讓養魚成為一項掙錢的項目,村民養殖積極性才高。」
效益增加水稻復耕效果顯著
在黃樟翰教授的支持和朱志偉的帶領下,中衝村成立富民合作社,開始規模化稻漁綜合種養。稻田養魚綜合效益增加,農民種稻養魚的積極性也隨之高漲。中衝村水稻種植面積由三年前的60%增加至現在的97%,撂荒的稻田又種上了水稻,水田復耕效果顯著。
2018年,中衝富民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更是通過考核成為廣東省內首家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示範區稻田養魚面積達1560畝。
乳源縣畜牧獸醫水產事務中心主任李金照告訴記者,當地還多次舉辦禾花魚美食文化節,以提高禾花魚知名度,帶動三產融合發展。目前,乳源正在申請進行石鯉良種審定和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助推禾花魚產業走上一條高效而穩健的發展之路。
編輯:木青